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對馮國璋說了六個字,盡顯其權術手段

2020-12-26 古今人文

袁世凱字慰亭,是北洋軍閥領袖,早年在朝鮮駐軍,擊敗日軍,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死去,宣統即位,這時的袁世凱,因為手握重兵而被朝中的攝政王載灃忌憚,隨即他以「回籍養痾」為名將袁世凱逐出朝廷。

袁世凱

袁世凱雖被罷官,但仍實際掌握著北洋軍閥集團,並在朝中遍布黨羽耳目,時刻注視政局變化,靜待時機,準備東山再起。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急派北洋軍南下鎮壓,由陸軍大臣蔭昌率兩鎮北洋軍,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可是馮國璋在南下的途中,並沒有直接去鎮壓革命黨,而是順路去拜訪了袁世凱問自己如何做。

馮國璋

袁世凱看著馮國璋,心中感慨無限,笑著對馮國璋說了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這六個字最終也讓袁世凱東山再起。

馮國璋聽到這六個字後,與北洋將士秘密執行,在南下的途中,行軍十分緩慢,一路走走停停,儘量拖延時間,而此時的革命形勢卻不斷發展,前方戰敗的文書,一封一封的發向北京城。

起義軍

陸軍大臣蔭昌作為北洋軍的統帥,卻在軍中毫無根基,面對北京城的催促,蔭昌一連給馮國璋發了幾道急令,可是馮國璋根本不理,而且北洋軍也不聽蔭昌的指揮。

清政府看到蔭昌已經無法節制北洋軍,只好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會同蔭昌節制各軍進剿革命。袁世凱接到命令後,為了不受清政府和萌昌的節制,便以「足疾未愈」拒不受命。

清政府無奈,只好調回蔭昌,任命袁為欽差大臣全權節制湖北各軍,袁世凱仍拒不到職,並乘機提出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起義諸人和授以軍事全權、保證充足軍餉等條件,要挾清政府向他交出權力。

袁世凱

面對愈演愈烈的革命,清政府不得不答應袁世凱的要求,最終袁世凱再次全面的控制了北洋軍,得到了清政府大部分的權力,為日後的政變打下了基礎。

事實證明,袁世凱玩起政治權謀,的確是一套一套的,他對馮國璋說的「慢慢走,等等看」這六個字,無疑證實了袁世凱權術手段。

相關焦點

  • 清朝為什麼在武昌起義爆發後5個月內就土崩瓦解?
    此時距離1911年10月10日晚爆發的武昌起義僅4個月零2天,也就是說,清朝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的第5個月就土崩瓦解了。如果仔細研究,其實不難發現,清朝之所以會在短短5個月內便土崩瓦解,溥儀退位只是表象,這六點才是關鍵。
  • 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馮國璋所用者,不是直隸人,就是山東人,以此結成自己的派系。段祺瑞除了連結自己的同鄉外,又利用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學堂督辦的身份(與後來的老蔣類似),拉攏了大量的學生、故吏。因此,北洋軍中的派系,很早就已經存在了。
  • 發哥演袁世凱 趙本山對大腕很服氣
    記者 馮澤    國慶長假,獻禮片《建黨偉業》轉戰天津,拍攝袁世凱宣誓就職大總統的戲份。至此,周潤發扮演的袁世凱首度曝光。  和大部分演員不同的是,發哥這次不是客串演出,「我的戲份佔了整部電影的三分之一,拍都要拍十一二天呢。」他承認,自己在長相方面跟袁世凱並不像,「他的臉比我圓,聽說本來是想找曾志偉演的。」
  • 與太平天國相比:武昌起義,為什麼能直接撼動清朝的統治?
    武昌起義的規模確實不大,但是武昌起義的影響力卻遠遠比太平天國更為深遠廣泛,這並不是因為戰場規模大小的問題,而是背後的一種政治變革。在太平天國時期,除了南方農民的各種不滿要求推翻北方滿清政權以外,整個中國的政治是比較穩定的。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甲午戰爭爆發後,大清糊裱匠李鴻章帶著他的淮軍奔赴東北,同日軍在朝鮮、遼東等地作戰,可曾經在鎮壓國內農民起義過程中無往不利的淮軍,對上日本人後竟無一勝績,最終以清王朝的慘敗告終。日本人扶植的「朝鮮開化黨」甲午戰敗後,袁世凱因在都督朝鮮期間表現出色,又有訓練新軍的經驗,李鴻章推薦其為武定軍統制,主持操練新軍事宜,從此開啟了他「輝煌」的一生,這就是小站練兵。
  • 武昌起義在規模上遠不如太平天國運動,為何卻能讓清朝統治崩塌?
    武昌起義,1911年爆發,天下形勢驟變。在時間上,兩場運動中間隔了半個多世紀,別小看這幾十年的時間。這幾十年裡,清廷內外部矛盾逐漸積累質變,民族危機一步步加深,這段時間也是清政府乃至整個中國封建帝制時期最努力變革的幾十年,對中國近代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 汴梁說史|敢與袁世凱「過招」的民國鬥士陳伯昂
    1897年,陳伯昂十六歲時,他的七八個小夥伴去衛輝應府考,要合夥僱個做飯的,陳伯昂因為有做飯手藝,就隨他們去了。到衛輝後,同學慫恿他也參加一下考試,並且替他買了試卷。三場考完,陳伯昂竟取中府學案首(第一名),求學念頭重燃。1898年,陳伯昂入開封普育堂義塾續讀。1900年參加科考,當年入邑庠,次年補增生,又次年補廩生。後留義塾任教讀。
  • 為什麼在滿清滅亡後,宗社黨人不策反馮國璋帶領的原禁衛軍
    滿清入關建立清朝以後,因為它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把八旗視為其根本武力,格外重視。不過關內的舒適生活很快就讓八旗軍隊日益糜爛,到了康乾時期,八旗軍已經基本淪為擺設,有戰鬥力者寥寥無幾。載灃檢閱禁衛軍辛亥革命爆發以後,袁世凱打算藉此機會逼清政府下臺。此時北洋各鎮大多是袁世凱的親信掌握,他唯一擔心的就是禁衛軍,怕他們會成為阻礙。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哪裡?
    旅美華人作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記載,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時,46歲的孫中山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盧姓中餐館打工,端盤子,他看到報紙上的消息後最初並沒有太強烈的反應,因為同樣的起事至少有過十來次,他沒覺得這次有什麼勝算。
  • 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一時間風起雲湧,大清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當時孫中山並不在國內,而在美國。當他聽到消息後,便心急火燎地回國了。然而在這場革命中毫無功勞的孫中山,竟然還是能夠獲取大部分支持,進而成為了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 安史之亂的爆發,離不開他的推波助瀾,玩弄權術的奸臣李林甫
    當然與忠臣良將對立的就是奸臣,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奸臣與忠臣有史以來都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他們就像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宋朝的嶽飛與秦檜,清朝的和珅與紀曉嵐等等,我們今天說的就是唐朝大奸臣李林甫,他在朝為相的19年,間接促進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當辛亥革命徹底爆發之後,這九位總督有的為清朝殉國,有的被革命志士處死,有的則是潛逃國外,甚至後來還有的淪為漢奸,出賣國家,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清朝滅亡之時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這九位總督的結局。趙爾豐血腥鎮壓保路運動以及製造的「成都血案」造成了四川激烈的民變和革命志士的反抗,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抽調武昌兵力入川平復,由此導致武昌兵力空虛,也直接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可以說趙爾豐在保路運動中的所作所為成為了導致清朝滅亡的武昌起義導火索,也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 武昌起義後,清朝各省駐防八旗軍的反應是怎樣的?最終結局如何?
    作為清朝掌控地方最為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也是唯一一支完全由滿人組成的部隊,它的存在,對於清朝掌控地方尤為重要,可以說是清朝統治地方的命脈所在。因此,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時,當地駐防八旗則首當其衝,成為起義軍首要對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