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2020-12-23 小島知風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當辛亥革命徹底爆發之後,這九位總督有的為清朝殉國,有的被革命志士處死,有的則是潛逃國外,甚至後來還有的淪為漢奸,出賣國家,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清朝滅亡之時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這九位總督的結局。

辛亥革命的點火人四川總督趙爾豐

清末最後九位總督中有一對兄弟,一位就是東北三省總督哥哥趙爾巽,還有一位就是四川總督弟弟趙爾豐。

趙爾豐後來被稱為清政府的劊子手,他武力鎮壓革命志士,在四川保路運動中大肆血腥屠殺了很多手無寸鐵為革命志士請命的無辜民眾,也就是「成都血案」。

趙爾豐血腥鎮壓保路運動以及製造的「成都血案」造成了四川激烈的民變和革命志士的反抗,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抽調武昌兵力入川平復,由此導致武昌兵力空虛,也直接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可以說趙爾豐在保路運動中的所作所為成為了導致清朝滅亡的武昌起義導火索,也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武昌起義之後,四川宣布獨立,趙爾豐當時雖然下臺,但手中還握有清廷三千邊軍,他的軍事實力實際還很強,四川軍政部長尹昌衡擔心趙爾豐手中的邊軍威脅,先是哄騙趙爾豐交出兵權,當趙爾豐交權之後,隨即尹昌衡就派人抓捕了趙爾豐,在成都皇城壩召開公審大會,將趙爾豐當眾處決,趙爾豐被尹昌衡抓了之後才知道被騙,罵不絕口。

雖然後人都認為趙爾豐是清政府的劊子手,但實際上趙爾豐為官清正,在晚清如此腐朽不堪的情況下,他還能積極抵抗英國侵略,對中國國家的領土完整還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趙爾豐在出任四川總督之前曾任清政府駐藏大臣,當時英國策劃西藏叛亂,正是趙爾豐率軍平定西藏叛亂,穩定了西藏的局勢,使得西藏可以重新歸於中國版圖。

趙爾豐不僅對於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有著貢獻,實際上他還是十分關心中下層階級民眾的官員,他在西藏期間體恤烏拉也就是農奴,實行烏拉改革,要求奴隸主在徵用烏拉時必須給付勞務報酬。

其實在保路運動中趙爾豐也是十分體諒保路的民眾,畢竟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實際是想將權力出賣給帝國侵略者,趙爾豐最初在保路運動時期是一再安撫民眾,一面又向清政府報告,懇請清政府在鐵路問題上與民眾進行協商,但是清政府對於趙爾豐的請求是置若罔聞,並且一再命令趙爾豐儘快平定保路運動。

對清政府的愚忠使得趙爾豐即便明知清政府此舉是錯誤的情況下,他依然舉起了屠刀做起了清政府的劊子手,而趙爾豐最終在武昌起義之後也因為「成都血案」被尹昌衡誘殺。

大清王朝的葬送者湖廣總督瑞澄

瑞澄是蒙古族正黃旗人,全民叫做博爾濟吉特·瑞澄,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的祖父就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畏懼英國人如虎,排斥林則徐且擅自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人的兩廣總督琦善。

瑞澄祖父琦善是兩廣總督,父親恭鏜是黑龍江將軍,其家族是晚清時期的封疆大吏官宦權貴。在這種家庭出生下,瑞澄從小就是紈絝子弟,是北京城有名的惡少,後來因為家族的庇蔭,瑞澄步入仕途。

瑞澄在官場上屬於非常會見風使舵的人,八面玲瓏,一面與歐洲各國駐中國的高官保持良好關係,一面又在中央結交載澤等王公貴族,所以瑞澄在晚清官場上十分吃得開,也因此一步一步從道臺走向了總督的位置。

1910年瑞澄出任湖廣總督,其時中國各地已經瀰漫著革命的氣息,上面說過四川保路運動激起的民變使得武昌不得不調出重兵去成都輔助鎮壓,武昌兵力空虛。

除了兵力空虛還有就是瑞澄操之過急,在1911年瑞澄得到了武昌新軍中革命黨人名單,湖北布政使陳樹屏認為牽連太廣,不建議瑞澄立刻捕殺革命黨人士,他建議瑞澄銷毀名單先安穩軍心。

但是瑞澄聽了狗頭師爺幕僚張梅生的話,立刻下令捕殺了新軍中的革命黨志士的首領,於是激起了軍隊譁變,第二天就爆發了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後瑞澄發現自己無力控制局面,害怕自己被革命志士殺害,於是易容棄城逃跑。事後孫中山先生都曾經說過,辛亥革命能取得成功還多虧了瑞澄的膽小懦弱,如果不是瑞澄棄城逃跑,武昌起義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所以說瑞澄是清政府的送葬者也毫不為過。

瑞澄棄城逃跑之後跑到了上海,在上海瑞澄聽說清政府要追究他的臨陣脫逃之罪,因此瑞澄趕緊從上海出海逃往日本,清政府滅亡民國成立之後,瑞澄存於錢莊的百萬財產也全部被民國沒收,此時瑞澄已經不計較錢財得失了,在清政府滅亡後他才敢回到中國,最終於1915年在上海病逝。

開明進步的封疆大吏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侄子,他靠家族庇蔭步入仕途為官,1909年時從貴州巡撫升任雲貴總督。

受叔父李鴻章影響,李經羲思想比較開明,對晚清局勢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他深知晚清政府已無力回天,所以對革命志士也懷有比較強烈的包容之情。

李經羲在雲貴貴總督任上做的最值得稱道的事就是創辦了為後來中國革命培育出很多將才的雲南講武堂,並且李經羲還對新中國朱德元帥朱老總有知遇之恩。

李經羲於1909年創辦雲南講武堂,自任講武堂總督辦,聘請後來的國民黨元老、愛國將軍李根源出任協辦。

雲南講武堂開辦之時,四川貧民子弟朱德聽聞之後就想去投身軍事為國效力,於是朱德一路從四川徒步走到昆明,但是到了昆明時招生時間已過,朱德就和講武堂的門衛大聲爭辯起來。

恰好此時李經羲巡視講武堂,看到了年輕的朱德如此上進好學,李經羲認為朱德將來必有一番大作為,於是他破格批准錄取了朱德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

之後朱德果然就像李經羲所預測一般,不僅大有作為,還成為了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

除了幫助了年輕好學上進的朱德,李經羲還多次幫助過愛國民主革命家蔡鍔。當年蔡鍔曾組織新軍密謀反清,這時就有人向李經羲告密,但李經羲並未處置蔡鍔,反而告誡蔡鍔應該謹慎行事。

蔡鍔和李根源在雲南講武堂發展革命志士時,李經羲明知道雲南講武堂已經成了孕育革命黨人的搖籃,但是他仍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此裝傻充愣。

最終蔡鍔領導發動了雲南重九起義攻佔了雲貴總督府,蔡鍔本想請李經羲對外宣布雲南獨立,請李經羲出任中華雲南都督府都督,但真當李經羲要在革命起義和擁護清政府之中選擇,他還是選擇了擁護清政府,李經羲以李家世代深受清政府恩典為理由拒絕了蔡鍔的請求,蔡鍔無奈,只得讓李經羲寫信勸蒙自總兵交出兵權放棄抵抗,李經羲此時已經明知清政府覆亡在即,也決定放棄抵抗,避免戰爭衝突,於是寫信命令蒙自地區放棄抵抗。

蔡鍔以此為理由在革命軍面前為李經羲開脫,最終李經羲全家人在蔡鍔的保護下安全地離開了昆明前往上海避居,在途中李經羲被革命志士剪掉了長辮。

之後李經羲曾短暫在民國政府出任官職,張勳復闢前大總統黎元洪因為與總理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罷免了段祺瑞總理職務,任命李經羲為總理兼財政總長,上任不到一周就爆發了張勳復闢,李經羲宣告下臺。

此後李經羲對政治索然無味,一直居住在上海家中過著富足閒散生活,直到1925年在上海寓所去世。

清王朝最後的死忠兩江總督張勳

張勳算是清末民初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名的辮帥。張勳是個粗莽軍人出身,為人坦率耿直,這樣的人往往最為忠心,所以他最終成為了清政府最後的死忠者。

在辛亥革命時期,各地革命浪潮都很高漲,各地總督或被驅逐或被處決或是順應革命趨勢,唯獨張勳統軍嚴格,堅決武裝抵抗革命軍,直到袁世凱出面勸說張勳才被迫擁護共和,但是張勳內心一直是還妄圖擁護清政府復闢,所以張勳即便在共和之後也一直禁止所部軍隊剪掉清朝的象徵——辮子,也因此張勳的軍隊被稱為辮子軍,張勳也被稱為辮帥。

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張勳以調停人的身份率軍進入北京,張勳名為調停,實際是想擁立清末帝溥儀復闢,就這樣張勳帶著滿清遺老如康有為之流進入北京迫使黎元洪解散國會,擁立了溥儀復闢,史稱張勳復闢。

但僅僅12天張勳就被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所擊潰,溥儀的復闢夢也隨之而碎。復闢失敗後的張勳也就此退出政壇和軍界專心經商,據傳張勳後來的財產曾達到五六千萬之多。

張勳雖然退出政壇和軍界,卻始終不忘清政府,一直留著長辮以示忠於清政府,孫中山先生對於張勳這份忠貞耿直也是非常敬佩,他曾經說過:「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1923年張勳在天津寓所病逝,終年69歲。

漢奸總督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是清末最後的九大總督中最年輕的總督,1910年出任兩廣總督時年僅35歲,他本是個窮酸舉人出身,因際遇師從清末與袁世凱齊名的南岑北袁的兩廣總督岑春煊而獲得提拔。

張鳴岐最初是岑春煊的幕僚,由於張鳴岐十分會辦事,所以深得岑春煊的器重和信任。

但張鳴岐是一個典型首鼠兩端的兩面派,獲得岑春煊提拔之後,張鳴岐發現岑春煊在與袁世凱和慶親王奕劻爭權奪勢中失敗,被迫退居二線養病,張鳴岐果斷的就投靠到了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麾下。

後來張鳴岐更是重金賄賂慶親王奕劻200萬兩銀子謀求到了兩廣總督的職位,1910年張鳴岐就如願坐上了兩廣總督之位。

在辛亥革命中張鳴岐依舊是首鼠兩端,當時廣州革命情緒十分高漲,張鳴岐則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到革命志士就揚言要支持革命,但張鳴岐並不是真心擁護共和,所以當黃興率領發動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後,張鳴岐用血腥殘酷的手段鎮壓殺害了以林覺民為首的七十二名革命起義志士,這七十二名革命烈士也就是後來歷史上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義成功後,張鳴岐又開始動搖,又同意宣布廣東民主共和,隨後清政府又給張鳴岐發來電報,要求維護地方秩序,張鳴岐又覺得清政府還有戲,於是他又反悔不認同民主共和。

但是張鳴岐如此反悔引來廣州人民的憤怒,官員迴避,商家罷市,一時之間廣州的社會局面動蕩不安,再加上又傳來北京失守的消息,張鳴岐開始害怕了,於是他又出面宣布贊同擁護民主共和,隨即第二天宣布了這一消息,之後張鳴岐就匆忙的攜款從廣州逃往香港然後再逃到日本。

逃亡後張鳴岐依舊閒不住,在袁世凱陰謀稱帝時,張鳴岐又跳出來為袁世凱稱帝四處鼓吹恢復帝制,依附袁世凱的同時,張鳴岐還不忘了勾結聯絡一下張勳,為將來萬一清政府復闢留好後路和準備。這些都充分展現了張鳴岐的首鼠兩端,牆頭草本性。

像張鳴岐這樣的人到了抗日時期很容易就成為漢奸,果不其然,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鳴岐與大漢奸白堅武狼狽為奸勾結日本特務,出賣祖國利益,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張鳴岐又加入了日偽華北漢奸政權,出任偽職。

1945年日本戰敗在即,張鳴岐還舉行法會,為日本祈禱,最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張鳴岐則在這一年以叛國罪被公開處決,在人民的一片罵聲中,清朝末代兩廣總督大漢奸張鳴岐結束了他恥辱罪惡的一生。

袁世凱的姻親直隸總督張鎮芳

張鎮芳的姐姐是袁世凱的嫂子,他也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養父,他算是袁世凱的姻親,在張鎮芳之前直隸總督一直是由袁世凱出任,他是在袁世凱遭到排擠之後被迫離職養病才成為了直隸總督,也因此張鎮芳成為了末代直隸總督。

辛亥革命時期張鎮芳向來是聽從袁世凱的指揮,很快就贊同起義共和,所以張鎮芳並沒有受到革命軍的清算。之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張鎮芳也繼續跟著袁世凱在北洋政府任職。

張鎮芳之後先是擁護袁世凱恢復帝制,在袁世凱死後,張鎮芳又擁護張勳復闢清政府統治,在張勳復闢失敗後,張鎮芳徹底心灰意冷就此退出政壇,專心商業,1933年張鎮芳在天津去世,享年70歲。

清史稿作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趙爾巽是四川總督趙爾豐的哥哥,1911年趙爾巽由四川總督轉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也和張勳相類似,一文一武的是清政府堅持的擁護者,也是堅決反對民主共和的人。

在辛亥革命時期,趙爾巽堅決反對民主共和,並派遣張作霖對革命軍進行了血腥殘酷的鎮壓。武昌起義爆發成功,趙爾巽被迫贊成了民主共和,旋即趙爾巽被解除職務隱居青島。

袁世凱時期多次邀請趙爾巽出山都被趙爾巽婉拒,最終趙爾巽只答應了為民國修撰《清史稿》,1927年趙爾巽修撰完了《清史稿》,同年趙爾巽去世,享年83歲。

臨陣逃跑的陝甘總督長庚

長庚是清朝末代陝甘總督,他是滿洲正黃旗,姓氏為伊爾根覺羅氏,他在出任陝甘總督之前一直是負責邊防事務,擔任伊犁將軍和駐藏大臣等職務。

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爆發成功,隨即如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國,西安等地也先後開始爆發起義,長庚實在是疲於應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聯合末帝溥儀發布了遜位詔書,長庚看到詔書之後就知道大勢已去。

於是長庚將陝甘總督大印交給了甘肅布政使趙惟熙,長庚臨陣逃跑而去,隨後趙惟熙宣布陝甘地區接受民主共和。

長庚臨陣逃跑之後一直低調的在北京居住,1914年長庚去世,享年71歲。

清王朝的殉葬者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姓氏為佟佳氏,他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族人後裔,也是康熙時期重臣佟國維的後裔。

松壽於1907年出任閩浙總督,在武昌起義爆發成功後,福建的革命志士彭壽松想在福州發動起義,於是彭壽松秘密聯繫福建新軍協統許崇智準備發動福州起義。

在起義之前曾有人勸說松壽交出大權,和平接受民主共和,但松壽是滿清貴族之後肯定是不可能接受民主共和,松壽表示堅決要頑抗到底。

於是彭壽松和許崇智等革命黨人提前發動起義進攻總督府,松壽組織八旗子弟抵抗,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黨和新軍擊潰了八旗軍,松壽戰敗後,知道清朝大勢已去,於是吞金自殺,松壽也就成了為清王朝最後殉葬的總督。

寫在最後

清朝在慈禧臨終前就已經是搖搖欲墜,溥儀即位之後更是基本到了大革命爆發的前夕,革命的火種就如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國,火焰是越燒越旺,清王朝的這些封疆大吏連自己都保不住了,更無暇能去保護溥儀的帝位了。因此清朝的滅亡在當時就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潮流,任誰也阻擋不住。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清朝最憋屈的職務是什麼?位列從一品與總督比肩,實權還不如知府
    提及「封疆大吏」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這並非具體官職,而是指古代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領導官員。「省」這個概念源於元朝行省,對應的封疆大吏就是元朝時的行省平章政事,以及明清時期的巡撫及總督。
  • 他是清朝總督,被英國人帶到印度,關在鐵籠四處展覽,後絕食而亡
    「靖康之恥」是後朝的警鐘,沒有哪個朝代想要步入北宋的後塵,因此農民起義軍攻入京城時,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誓不投降,後砍死嬪妃、公主數人,皇宮之中宮女和宦官也是自殺的自殺,逃命的逃命,崇禎皇帝最後也是自縊於煤山。
  • 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
    清亡前的九位總督分別是: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四川總督趙爾豐;直隸總督張鎮芳;兩江總督張勳;閩浙總督松壽;湖廣總督瑞澄;雲貴總督李經羲;兩廣總督張鳴岐;陝甘總督長庚。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九位爺的結局。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是奉天鐵嶺人(今遼寧鐵嶺市),屬清漢軍正藍旗,於同治年間舉進士第,先授翰林院編修,然後在宦海沉浮,屬於老官僚,在出任東北三省總督前,擔任過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他於1911年4月20日任東三省總督,1912年2月12日去職,即其在東三省總督任上時間不滿一年。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後,曾邀請他出山。
  • 譚嗣同被殺時,他的父親時任湖廣總督,卻為何見死不救呢?
    而其中讓人想不到的是,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當時竟然擔任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那麼問題不禁來了,為什麼封疆大吏、位高權重的譚繼洵,不動用自己的權力和威望,來保住自己兒子的性命呢?要知道,當時的清朝有22個行省,有8個地方總督。
  • 清朝時,總督和巡撫誰的權力大?
    在清朝,是總督權力大,還是巡撫權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
  • 清政府土崩瓦解後,九大總督都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如何?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清朝土崩瓦解後,朝廷的各方大員也自謀出路。在上篇文章中,爆史君給大家介紹了直隸總督張鎮芳、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兩江總督張勳、兩廣總督張鳴岐的結局,今天再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他五位總督的下落。
  • 封疆大吏居然為了自己的「同性戀」,向下屬下跪
    俗話說得好「官大一級壓死人」。
  • 清朝中堂、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總督巡撫,誰的權力大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1912年,袁世凱逼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統治從此結束,清朝建立了完備的官僚制度,當時官員分為九品,每品裡又有正
  • 封疆大吏居然有「孌童」癖,簡直在挑戰封建儒家之禮
    但有一位封疆大吏卻為自己的【孌童】(同性戀對象)向下屬低聲下氣,甚至下跪求饒,在封建儒家「禮」的約束下,這簡直是荒唐事。話說,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形容猥瑣、氣貌不揚,二目一上一下、身高不滿五尺的矮矬醜去參加大挑(清朝乾隆年間制定下的一種科考制度,為的是讓已經有舉人身份但又沒有官職的人有一個晉身的機會)卻因外貌奇特未能入選。這位悲催男名叫閻敬銘。但他卻有一項獨特的技能——理財。
  • 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除了太師太傅,恐怕大部分你都沒聽過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清朝的了解一般來說都是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王朝的。眾所周知,清朝近300年歷史一共出了12位皇帝,但是清朝的官員卻是不計其數。最小的九品芝麻官可謂是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品官就不見得多了。
  • 兩江總督臨陣脫逃該不該斬?曾國藩三個理由讓他折命菜市口
    兩江總督臨陣脫逃該不該斬?曾國藩三個理由讓他折命菜市口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太平天國起義時間可以說讓這個本來就動蕩,不堪的朝代,變得更加搖搖欲墜,而且太平天國也是非常的成功,他們也是佔領了非常大的土地,並且可以說成立了自己的政權,直接與朝廷相對壘。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各是多大的官?
    總之不管官制如何變化,「臺閣」兩個字指代中樞大機關總是沒有錯的。明代永樂年間甚至流行一種被稱為「臺閣體」的文風,就是因為主要作者都是內閣或者翰林院的人,風格十分官樣文章。九品十八階清朝在制度上承襲了很多明朝的東西,官職共有九品,每一品中又分正和從。
  • 慈禧向11國列強宣戰後,為何出現東南互保局面?李鴻章差點成總統
    自己王朝的封疆大吏們,一個個不願意來保護自己了。1644年,當李自成打到了昌平時,崇禎向天下將領們發出了勤王令,結果沒有一個將軍願意來救崇禎,最終讓李自成攻入京城,滅亡了明朝。1900年,慈禧太后憤怒之餘,宣布向11國列強宣戰。緊接著她讓天下督撫帶兵入京勤王。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大部分地區軍隊中的封疆大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八旗、行政和八旗外其他軍隊。其中最高權力掌控者,主要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 清朝也有錦衣衛,地位比明朝還高,老大是正一品,皇帝的絕對心腹
    後來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順治帝進了北京城後,接管了明朝留下的官僚機構,也包括其中的錦衣衛。原本以為,錦衣衛又要重振往日威風,但沒想到,順治帝直接取消了錦衣衛偵緝、監獄的職能,讓人聞風喪膽肯定是沒戲了。
  • 浙直總督胡宗憲是否真的忠奸難辨?
    ——嘉靖年間的頭號封疆大吏,立下平倭攘夷之功卻慘遭冤死前言: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曰道:「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而,這僅僅是文人墨客對於天工造物的一種高尚追求,薈萃成筆墨書寫的形象。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位列一品官銜比總督還高,實權卻比縣令還低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集權達到了巔峰,也成為封建王朝諸多制度的一個巔峰,清朝為了能加強集權,也對官僚制度進行了改革,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雖然主要沿襲明朝的制度,但清朝依舊有著不少改變。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面對這種糟糕的局面,剛上任的雲貴總督劉藻發兵剿殺緬人,第一次剿殺入境的緬人,只抓到五人,緬人帶著搶來的錢物離開後,劉藻卻上奏說緬人望風披靡、清兵大捷云云,虛報戰功。這年十月,數千緬軍侵入車裡土司,佔領車裡土司地盤,並遣使向清廷宣布車裡(西雙版納)為緬甸國土。
  • 這才是清朝官員真實形象:個個官威十足,和珅真實容貌堪比四大美男
    那麼歷史上的清朝官員到底都是啥樣子呢?這裡來看下5張清廷的老照片,它們反映了當時官員的真實形象:與影視劇中差別大,圖5才是真正的和珅。 可看出來,這些人與電視上的清朝官員打扮不同,而且看起來也似乎有點呆似的。在電視劇裡,那些清代的封疆大吏一個個非常氣派,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了大佬的氣質。 不過這照片裡的那些清蒙古大官卻明顯目光呆滯,表情也很僵硬,整體看起來非常木訥。同時他們的官服與帽子也跟電視裡的裝扮差別很大。但這圖為歷史照片,所以可信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