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總督,被英國人帶到印度,關在鐵籠四處展覽,後絕食而亡

2020-12-21 歷史潮河

1127年,金朝一路高歌勇進,攻取北宋首都東京,宋徽宗和宋欽帝被俘走,除二帝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嬪妃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帶走,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此事件史稱「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是後朝的警鐘,沒有哪個朝代想要步入北宋的後塵,因此農民起義軍攻入京城時,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誓不投降,後砍死嬪妃、公主數人,皇宮之中宮女和宦官也是自殺的自殺,逃命的逃命,崇禎皇帝最後也是自縊於煤山。

清朝初期八旗也都是梟雄,他們又怎麼會想到200年後,清末的處境竟是如此這般,雖然皇室的結局要比北宋好,那也是割地賠款換來的,清末留下的恥辱也讓後世無法忘懷,留下「不忘恥辱,振興中華」的口號。

葉名琛,於1807年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十分聰慧,以詩文鳴一時,不到18歲就考取了貢生,26歲考取進士,在38歲時被提升為廣東巡撫,官至兩廣總督,體仁閣大學士。

在鹹豐帝年間,葉名琛是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他深諳為官之道,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官運亨通,是因為建立在暴亂者的鮮血上,即使在1856年10月以來英法聯軍屢屢攻擊廣州,葉名琛向鹹豐帝奏報的還是一份份「剿匪」戰報。

當時葉名琛也巧妙運用間諜戰、貿易戰以及襲擾戰等並沒有讓英國人佔到優勢,不過朝廷得知葉名琛是與英國人交戰後,就讓葉名琛去與英國人談判,結果導致葉名琛陷入了無兵可用、沒錢可花的處境,並且遭到了漢奸的出賣。

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同敵方勾結,因此英軍輕易佔領了廣州,1858年1月,葉名琛被英國俘虜,而待在英國軍艦「無畏號」的48天裡,葉名琛並沒有受到虐待,他也自詡是「海上蘇武」,之後他被解往印度的加爾各答。

當時葉名琛被俘,並沒有選擇自殺,是因為他想藉此與英國君主求和談判,但葉名琛並沒有如願見到英國君王,後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有機會晉見英國君王,於是決定絕食,1859年4月,葉名琛去世,生前留下一句:「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在葉名琛最後的歲月裡,他的日子並不好過,英國雖然沒有對他動粗,但卻狠狠的羞辱了葉名琛,將其被關在鐵籠四處展覽,旁邊甚至有他的介紹。

而鹹豐帝得知葉名琛被俘後,並沒有打算營救葉名琛,罷免了葉名琛的一切職務,並派人通知英方葉名琛只是一介草民和罪人。

很多人了解葉名琛是「六不」,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當年英軍攻進來時,葉名琛特意佔卜過,認為十五日無事,因此表現得很鎮定,不戰、不和、不守,當然也做了些許防禦英軍的準備,但這點準備並沒有抵住英軍的腳步。

十五日後城卻被攻破了,葉名琛既沒有自殺,沒有投降,也沒有逃跑,被俘後葉名琛認為自己還是能夠保住名節,但事與願違,最後他含恨客死他鄉,讓人唏噓。

他是清朝總督,被英國人帶到印度,關在鐵籠四處展覽,後絕食而亡

相關焦點

  • 此人貴為兩廣總督,卻被英國人帶到印度,關在籠子裡收費展覽
    清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昏聵無能,使中國到達了幾千年來最虛弱的時刻。西方列國見此情形紛紛前來趁火打劫,一時間中華大地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本文主人公葉名琛便是這個時代中,一個可悲又可敬的犧牲者。在他17歲的時候,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了貢生。26歲時則是成功的中了進士,在當時以文名轟動全國。經過十年的宦海沉浮,在葉名琛36歲的時候,他被鹹豐帝任命為兩廣總督。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派出軍隊登陸中國大地,對廣州發起了進攻。
  • 清朝堂堂的兩廣總督,被英國俘虜後,真的被送到印度當猴展覽嗎?
    他們說當年英國人攻打廣州,把兩廣總督葉名琛俘虜了,俘虜之後他們把葉名琛送到了印度。在印度把葉名琛關在一個狹小的籠子之中,當猴一樣給老百姓觀看羞辱他,最後悲憤交加的葉名琛在印度絕食而死。這個事半真半假,葉名琛被俘是真,但是遭羞辱鑽籠子遊街確實是假的。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被關在玻璃屋裡的大清官員,民國首位穿「文胸...
    歷史上過目難忘的瞬間:被關在玻璃屋裡的大清官員,民國首位穿「文胸」的女星照片中左側二位就是李鴻章的兒子大兒子李經方和二兒子李經述,這是在李鴻章在歐洲德國訪問期間所拍攝的。李經方曾是李鴻章的弟弟過繼給他的,李經方曾是清末時期的外交官,在《馬關條約》上的兩個籤字就是李鴻章和李經方。
  • 此人乃抗英名將,在印度效蘇武絕食而死,卻被譏為「六不總督」
    然而,熟悉近代史的人,大多都聽過,他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但形象近乎反面。「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有一個綽號叫「六不總督」。 聽到這個綽號,大多人認定他是昏庸的高官,那麼他到底都否真如此呢?
  • 為什麼起源於中國的紅茶,卻被英國人帶到了全世界?
    紅茶發源於中國,但在中國卻一直不溫不火,被荷蘭人帶到歐洲以後,卻一下子成為英國人的最愛。 英國人就這樣讓來自中國的茶樹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脈落地生根。此後,英屬殖民地印度和斯裡蘭卡,紛紛開闢出茶園,生產紅茶。
  • 清朝時,總督和巡撫誰的權力大?
    在清朝,是總督權力大,還是巡撫權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
  • 清朝最慘烈的邊疆戰爭-清緬戰爭 接連三任雲貴總督因此而死
    十八世紀下半葉,清朝乾隆中期,清朝曾與緬甸貢榜王朝為爭奪中緬邊界領土發生過四場戰事,雙發死傷慘重後籤訂臨時合約終戰,事後又都違約而互相不滿,這場清朝並未佔到便宜的戰爭,卻被乾隆視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劉藻自殺後,乾隆以陝甘總督楊應琚接任雲貴總督。第二次戰事,楊應琚上任時緬兵南撤,楊應琚乘機派兵攻入緬甸,佔據緬屬的兩個土司地盤,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後勤不繼,楊應琚任命一些當他撣族人治理這些地方,留下800清兵駐防後大軍撤回。
  • 清朝中堂、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總督巡撫,誰的權力大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1912年,袁世凱逼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統治從此結束,清朝建立了完備的官僚制度,當時官員分為九品,每品裡又有正
  • 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
    清亡前的九位總督分別是: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四川總督趙爾豐;直隸總督張鎮芳;兩江總督張勳;閩浙總督松壽;湖廣總督瑞澄;雲貴總督李經羲;兩廣總督張鳴岐;陝甘總督長庚。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九位爺的結局。東北三省總督趙爾巽是奉天鐵嶺人(今遼寧鐵嶺市),屬清漢軍正藍旗,於同治年間舉進士第,先授翰林院編修,然後在宦海沉浮,屬於老官僚,在出任東北三省總督前,擔任過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他於1911年4月20日任東三省總督,1912年2月12日去職,即其在東三省總督任上時間不滿一年。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後,曾邀請他出山。
  • 如果說三維空間是關鎖人類的鐵籠!四維空間便是打開鐵籠的鑰匙
    如果說三維空間是關鎖人類的鐵籠,四維空間便是打開鐵籠的鑰匙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靈長類智慧生物,人類最大的優勢和特長就是「思維」。思維喚醒智慧,智慧創造文明,文明引領人類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可以說,人腦一直在思考,即使在夢中也從未停止過。
  • 一直不明白,為何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讓印度獨立了?
    在英國的眾多海外殖民地中,印度是最大的殖民地之一。英國女王曾經讚美印度,是鑲嵌在大英帝國這頂皇冠上最珍貴和閃耀的鑽石。可見印度在英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傳言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引言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 我在鐵籠裡絕食了24小時,為一個女孩畫了47遍曾性侵她的人
    這個藝術項目的名字叫做 「飢餓藝術家」(微博 @飢餓藝術家計劃),執行組由四人組成:堅果兄弟、武老白、小明和鄭宏彬,他們原定招募十一位在鐵籠中絕食抗議的人(他們稱這些人為飢餓藝術家),為另外十一個人的遭遇進行抗議。飢餓藝術家們將輪流被關進鐵籠一天,按照被分配到的抗議內容和抗議方式行動,每人有 2777 元的報酬。從本質上說,「飢餓藝術家是被僱傭的」。
  • 「六不總督」葉名琛
    不同的是,林則徐在國內壽終正寢,葉名琛卻在國外絕食而亡。至於他們二人的身後名,卻有天壤之別。扣在葉名琛頭上的惡諡,就是所謂「六不總督」。 「六不」是一句聯語——「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這句聯語出自清末外交人士薛福成的手筆。1887年,他在《書漢陽葉相廣州之變》中稱,「時人讀其詩,未嘗不哀其志,而憾其玩敵誤國之咎也。因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 名將寸性奇:中條山戰役雙腿被炸斷後自刎殉國,其父聞訊絕食而亡
    相對於其他抗戰名將來說,寸性奇是參與中國革命特別早的,而他的立場始終都很明確,不為任何政治集團的利益出賣自己的人格與底線,無論參與到那一方陣營,他都是要為國家興亡和百姓安定而戰。 所以,就在蔡鍔去世後,傾向革命並支持孫中山的滇軍也曾派出寸性奇為代表與孫中山聯繫,他還因此被委任為總統府少將參軍。
  • 清朝最憋屈的職務是什麼?位列從一品與總督比肩,實權還不如知府
    不過隨著皇權日益集中和官僚體系的逐步完善,封疆大吏們的權力普遍是呈縮減趨勢的,而且在清朝時甚至出現了一個十分憋屈的職務。在清朝,提督乃是高級武官之一,品秩為從一品。很多朋友或許沒有具體概念,那么子淵就簡單介紹一下。在清朝,總督為正二品,加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銜的總督為從一品,清朝巡撫為從二品,山東巡撫及加掛兵部侍郎銜的巡撫為正二品。由此可見,提督的品級有多麼高,與擁有尚書銜的總督可謂是平起平坐。
  • 莫迪「大出血」不管用,印度農民掀抗議高潮絕食逼宮
    據印度媒體報導,12月21日,已進行近一個月之久的印度農民抗議,再度升級。在辛胡邊境數個抗議地點,農民決定從21日開始接力絕食,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持續24小時。這次規模空前的接力絕食,是在12月20日宣布的,目的是向莫迪政府施加更大壓力。
  • 清政府土崩瓦解後,九大總督都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如何?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清朝土崩瓦解後,朝廷的各方大員也自謀出路。在上篇文章中,爆史君給大家介紹了直隸總督張鎮芳、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兩江總督張勳、兩廣總督張鳴岐的結局,今天再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他五位總督的下落。
  • 清朝官員很有智慧,反覆折騰一張名片,就為證明自己高英國人一等
    按照當時清朝的世界觀,清朝為世界的中心,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國家,其他地方都是蠻夷、未開化的地區,因此清朝的皇帝被稱為大皇帝,是上天之子,除神之外,清朝皇帝是整個世界中最大的存在。依次類推,清朝皇帝的地位就應該高於英國國王,因為按照這種世界觀,英國國王和其他藩國的國王一樣,是需要清朝皇帝冊封后才能生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