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帝國在公元500年時,實際上只統治了半個基督教世界

2020-12-14 小王更新中

保留記錄是蠻族尋求羅馬技藝的行為之一,但這也是那麼多蠻族統治者對羅馬傳統和制度表現出的唯一一種尊敬。他們通常不會這麼做。狄奧多裡克自視為羅馬皇帝的代表,但他不得不避免激怒他的追隨者,任何過度的羅馬化行為都很容易激怒這些人。可能在克洛維皈依天主教之前也曾權衡過同樣的問題,這種皈依既是對羅馬帝國的認同,同時也是對教會的認同。然而處在這樣的英雄人物之後的位置,不管是法蘭克還是西哥特的貴族,他們有時候似乎都喜歡以羅馬繼承者的身份自居,他們互相寫信時都用拉丁文,作品中充滿了屈尊俯就的語氣。這也和社會利益有關;西哥特的武士靠鎮壓農民起義而找到生計,這些農民起義不但威脅著羅馬-高盧的土地擁有者,也威脅著其自身。

然而由於阿里烏教的長期阻撓,蠻族要認同羅馬精神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天主教會畢竟是歐洲西部最重要的羅馬帝國遺產。這樣表述當然與那個時代不符。在古代,沒有哪個基督徒會用那樣的眼光看問題。也沒有哪個基督徒(關於這一問題,也不會有其他任何人)會想到要取代羅馬帝國曾庇護過的世界。他們甚至不會想到要取代帝國政府:它是純粹的帝國,甚至不能用「羅馬」對其進行修飾,因為沒有誰可以與之匹敵。甚至那些夢想世界末日很快就會到來的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塵世間的政權將會消失或衰落的世界,而不是一個由別的人類秩序和規範來代替之前的秩序和規範的世界。

即使是受過教育的人也很少知道關于波斯或印度世界的情況,也不知道中國。羅馬就是他們認識領域的全部所在,他們所謂的文明就是指羅馬,這種狀態還要持續很長時間。「歐洲」逐漸被認作一個可識別整體的主要途徑是非歐洲人建構的敘事,他們通常是生活在歐洲以外的人。這裡要指出的是,羅馬帝國的行政體系在西部衰亡之後,整個帝國的東半部分還繼續存在了將近1000年。那裡的統治者和官員們繼續自稱為「羅馬人」,他們東部的鄰居也經常這樣稱呼他們。

然而,西部人則稱呼東部人為「希臘人」,並且談論的是「希臘皇帝」。東部帝國在公元500年時,實際上只統治了半個基督教世界,亦即包括東地中海、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的基督徒,但是東部的皇帝在其西部同伴於476年被廢黜之後很久還宣稱對西地中海的土地及其人民享有統治權。他們終將統治著一塊不再與古老帝國的西半部混合的文明核心區域,並發展出他們獨具特色的基督教。當然,這一切在當時還不明顯。然而在那個時期,導致基督教世界可能分裂的更重要因素已經出現了。

其一是從3世紀開始,帝國的關注緩慢向東部轉移,其後又通過君士坦丁那些對於重塑世界格局極具象徵意義的決定得到了加強——君士坦丁認為新的首都應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且整個帝國都應信奉基督教。後者必然導致東部地區和講希臘語的行省更加受到重視,因為那裡有帝國最大的基督徒社團以及最古老、最有威望的教會。5世紀時西部的崩潰是這一差異形成過程中的另一裡程碑事件。這使得東部帝國只能努力地尋求與在西部獲得勝利的蠻族處理關係的最好辦法,直到它能夠重振力量以恢復權威。

一個仍舊統一的大帝國的想像始終存在著,但是直到新皇帝君士坦丁在527年加冕後才看起來有機會再次成真。他的先輩從未公開反對蠻族在義大利的統治,並且將廢黜了西部最後一個皇帝的奧多亞塞(Odoacer)視為一個獨立的統治者。由于波斯人進攻的幹擾(一個新的王朝,即在3世紀建立的薩珊王朝,其在帕提亞人之後成為東部最大的軍事威脅),以及與巴爾幹地區近鄰的蠻族作戰,一個皇帝竟然授予殺死奧多亞塞的東哥特人狄奧多裡克(Theodoric)貴族頭銜。這些行為都暗含著對帝國權威的維護,但同樣也顯示出了它的虛弱。查士丁尼(Justinian)自誇他的母語是拉丁語(實際上他來自伊利裡亞),雖然他仍舊想要重新統一和恢復古老的帝國,但仍不得不將重心放在君士坦丁堡。當時人們被他的將軍們在非洲和義大利的勝績所鼓舞。

他們期盼著一個真正帝國的再現。雖說有點誇張,但是沒有人能夠設想一個沒有了帝國的世界,雖然這個帝國未必是最偉大的。也就是說數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想要知道羅馬到哪裡去了,並試圖在它原來的位置上放上些什麼。這就是為什麼西方蠻族的國王們欣然順從君士坦丁堡;很顯然,羅馬皇帝仍然在那裡。他們從東方接受各種頭銜,卻沒有自己黃袍加身。雖然查士丁尼的部隊幾乎一直在作戰,但是所取得的只是偶爾和暫時的勝利。代價慘重的波斯徵戰(以及向波斯國王所交付的賠款)雖沒有使帝國喪失大片的領土,但卻形成了一個相當嚴重的戰略障礙;然而對西部土地的收復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

貝利撒留(Belisarius)作為查士丁尼最驍勇善戰的將軍,剿滅了非洲的汪達爾人(Vandal)後繼續進軍義大利,並在那裡同東哥特人(Ostrogoths)進行了一場直到554年才結束的戰爭,且最終將其趕出了羅馬,重新實現了整個義大利在帝國治下的統一。然而,帝國的軍隊也蹂躪了義大利。在西班牙南部取得勝利後,帝國軍隊挑起了同西哥特人(Visigoths)的戰爭,在科爾多瓦(Córdoba)建立了帝國政府。

至於說海上的情況,西西里島、科西嘉島和撒丁島都被拜佔庭帝國收復了,其統治直到查士丁尼去世一個多世紀後。拜佔庭的船隻在地中海西部航行就像在地中海東部一樣不受幹擾。然而,這些收復的地區並未都能守住。到那個世紀末,大部分義大利的土地再次失去了,先是被倫巴第人(Lombards)奪走,其後是日耳曼民族,他們最終消除了帝國在半島上的勢力。

相關焦點

  • 新書丨彼得·布朗《古代晚期的權力與勸誡:走向基督教帝國》
    此書的核心關切是人類事務中的長期性問題,但布朗先生只特別關注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37年去世)二百年後的羅馬帝國。帝國如何控制他們的公民?當帝國皈依基督教時,教會領袖們的控制風格有何不同?……他的論述充滿了美好的細節和敏銳的原始觀察。
  • 公元177年圖拉真皇帝去世時,帝國的覆蓋面積達到當今美國的一半
    第一位制定基督教教義框架的偉大神學家,使之與其他信條作出更明確的區分,並制定了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更為明確的基督徒的責任和義務。裡昂主教伊裡奈烏斯(Irenaeus)首次描繪了基督教教義的大綱,是致力於基督教與希臘思想相結合的第一人(並因此促進了基督教從其他複雜的東方迷信思想中分離出來)。所有羅馬世界的男人和女人都在尋找新的信仰,基督教得益於這些想要成為信徒的人們的強烈渴望。新的思想迅速擴張。
  • 盤點12個,曾經是巨大帝國,現如今已成小國的國家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國,曾經也是一個強大帝國的首都,而這些帝國曾控制著大陸的大片土地。目前有很多曾經統治過世界的帝國的遺蹟,例如,義大利曾經是羅馬帝國的中心。也有許多小國曾經比美國大——比如墨西哥,它曾控制了幾乎整個北美。
  • 大約在公元500年,他選擇了棄世隱修
    東部帝國從古代繼承了龐大的領土責任和未解決的戰略問題。其中許多問題都在與薩珊(Sassanid)波斯的長期對峙中顯現了出來,這兩大力量的競爭是古代歷史中長期存在的現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波斯戰爭)。查士丁尼在兩場未見勝負的戰爭之後,於公元565年去世了。
  • 基督教尋覓了五百多年的約翰王,是不是耶律大石
    隨後,他收到一封來自遙遠東方的信,這封信上說他,既一個自稱是普萊斯特·約翰的人,他是東方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國王,他的王國富饒且強大,全部國民都是最虔誠的基督徒,他們願意為遠在西方的同教人士提供幫助。雖然曼奴依爾從來就沒聽說過這個什麼約翰王的名字,但既然富饒的東方有個強大的盟友,他們還是非常高興的,所以馬上抄送了信件內容分別送到歐洲各國君主以及羅馬教皇。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貴霜帝國
    公元前125年徵服巴克特利亞(由古希臘人在中亞建立的國家),統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大月氏部族一分為五,遷往東部山區,設五部翕侯統治,貴霜是其中一部。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丘就卻又南下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喀什米爾地區,後定都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爾),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1世紀基督教從巴勒斯坦地區興起,500年後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走向世界。 一、基督教的興起與伊斯蘭教的挑戰 基督教的興起和羅馬帝國的對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統治分不開的。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通過對外戰爭將巴勒斯坦地區控制在手裡。壓迫下的猶太人不斷起來反抗羅馬帝國,但均遭鎮壓。屢戰屢敗,看不到出路的猶太人創立了具有反羅馬精神的基督教。
  • 寂寞思索:帝國終止人彷徨,《蘇菲的世界》〔13〕談中世紀
    停停看看很迷茫,帝國終止人彷徨,天定救贖要自證,多源萬流歸一綱。文化也會「暫停」,《蘇菲的世界》談中世紀歷史在公元元年前後,就停止了。在上層出現了懷疑的聲音,而這個時候,實際上西方已經沒有了這些哲學典籍。大量的典籍還是從阿拉伯世界重新拿回來的。句子溯源:到了公元後三一三年時,基督教已經被羅馬帝國接受。這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的時候。許多年後,這位偉大的君主在臨死前受洗成為基督徒。從公元三八O年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來源於:《蘇菲的世界》第15章。
  • 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世界發起的長達200年的戰爭
    十字軍東徵這場影響世界歷史的東徵,起源於兩大宗教的爭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誕生於公元1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張而不斷擴大影響力。公元313年頒布的《米蘭敕令》,宣布了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狄奧多西大帝將羅馬帝國教變為基督教。後來,儘管帝國分裂成為東西兩個部分,但基督教仍在境內呈壓倒性優勢。伊斯蘭教則是世界三大宗教中興起最晚的,誕生於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同時伴隨著強烈的暴力色彩。在傳統伊斯蘭觀念中,基督徒和猶太人的國家必須被摧毀,他們屬於「異教徒」,一切都應屬於穆斯林。
  • 會議︱古代世界的「帝國」與「帝國治理」
    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學界一直頗有爭議,為此,上海大學世界史學科於近日舉辦圓桌會議,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餘位知名學者就古代世界的「帝國」以及由此而來的「帝國治理」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 羅馬帝國的皇帝們,關於他們的十個冷知識,絕對高危職業
    作為皇帝,他的統治從公元前27年延續到公元14年。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他興建了大量的公共建築,如廣場、劇場、神廟、浴場及水道等,讓羅馬城變得煥然一新。為此,他在臨死前說:我接手的是一座磚砌的羅馬,留下的卻是一個大理石做的羅馬。 近衛軍 近衛軍是奧古斯都搞出來的,主要任務是保護首都、宮廷以及皇帝本人。
  • 文明影響世界!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因此,基督教在羅馬人世界中經過了艱難的發展之後,終於憑藉其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對自身適時地調整,在羅馬帝國佔據了一席之地,因此拜佔庭帝國前期的基督教,還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如此一來,帝國的宗教意識形態開始愈發濃厚,直接表現便是教會勢力不斷壯大,甚至已經到了威脅皇帝權力的地步。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公元1世紀初,猶太教分裂為四個宗派,撒都該派、法利賽派、奮銳黨和艾賽尼派。隨著對猶太教教義的不斷演化和完善,艾賽尼派演化成了今天我們說的基督教。 553年,拜佔庭帝國滅亡東哥特王國,並對義大利半島進行了一系列徵服活動。 568年,倫巴底人從北方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半島,打敗拜佔庭帝國,在義大利半島北部建立倫巴德王國,拜佔庭帝國只保留了拉文納及一些位於義大利半島中南部的支離破碎的領地。
  • 猶太教和基督教為何分裂?公元70年是個分水嶺
    直到公元50年,猶太教和基督教都還彼此相安無事,到底是什麼讓二者最終走向了分裂呢?據《新約使徒行者傳》第15章記載,這一切要從聖徒保羅的主張開始講起。公元50年至60年之間,保羅試圖勸說耶路撒冷教會領袖,皈依基督教的外邦人不必遵守部分「摩西的律法」。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下):屢戰屢敗為何還能成為千年帝國?
    公元863年,拜佔庭軍隊全殲了阿拉伯統帥奧馬爾的主力軍隊。以此為轉折點,拜佔庭帝國逐步發動反攻。到了公元10世紀,拜佔庭帝國最為強盛的「徵服者時代」來臨了!公元965年,號稱「白色死神」的拜佔庭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帶領著具裝鐵甲騎兵,在託羅斯戰役中徹底地打垮了小亞細亞東部的阿拉伯人,收復了安條克城和北部敘利亞。其後繼者約翰一世與巴西爾二世則繼續了其事業。
  • 大航海時代前篇——西班牙收復失地,脫離伊斯蘭世界
    直至公元前19年,整個西班牙才徹底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羅馬帝國統治西班牙的時間超過500年,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 比西羅馬帝國滅亡稍早,公元409年,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進入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國。
  • 帝國之祈禱:宗教與葬禮
    正如我們所預料,這可能更適合於東部帝國,東部的神皇帝傳統根深蒂固。不過,奧古斯都不願採取同樣的方式,確實,他更關注所應體現的羅馬精神,他本人很少在獻辭中出現,除非與羅馬女神一同出現。神廟採用科林斯風格,帶有6柱式的柱廊、3排縱深的柱子,半嵌入的柱子圍繞著內殿,雕刻精美的方格天花板裝飾著柱廊的天篷。 我們不可能詳細地敘述其他無數壯觀的神廟,在羅馬帝國,它們通常決定著城市的景色,應該按順序對神廟與其所供奉的神祗進行概括性的介紹。古代的神廟、非基督教世界是諸神的天然住所。
  • 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王國,如何頂住阿拉伯帝國的雷霆攻勢?
    此時,長期盤踞在地中海東岸據點內部的拜佔庭軍隊,並沒有太把崛起的阿拉伯人當回事,很快,他們就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由號稱"真主之劍"的哈利德大將率領的遠徵軍穿越沙漠,奇襲拜佔庭大軍的營地,一舉殲敵,拜佔庭方面損失兵力超過五萬,一時間,其在小亞細亞等地區的駐地都為之震動,而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 遠至公元前2000年,一個族群定居在喀爾巴阡山脈東部
    其後,在10世紀,安達盧斯(El-Andalus)——阿拉伯人這樣稱呼他們在西班牙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哈裡發(直到那時他們的統治者還是埃米爾),雖然在此之前很久其實際上(de facto)已經在政治上獨立了。倭馬亞西班牙並不是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