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進行變法,實際上是封建制度形成的積極作用

2020-12-21 鋒朔有文

#歷史#

魏國,在春秋時代晚期和戰國時代初期成為了中原的大國,和齊、楚、秦、燕、趙、韓這幾個國家被統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在中原的不同方位擁有著各自舉足輕重的影響。只是經歷了春秋時期戰爭及混亂的考驗,各國都對奴隸制度有了很深刻的了解,都明白奴隸制度已經不適合當前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受到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學說的影響,各國有形成了特有的統治模式,而下面,筆者就以魏國的變化作為舉例跟大家講講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影響。

戰國時期地圖

在魏文侯執政期間(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他選賢舉能,並任用了李悝為宰相,推動魏國進一步發展。而李悝的變法,也是這一時期在他的支持下展開的,也是因為李悝變法卓有成效,所以魏國沒多少年就成為了戰國初期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那麼,李悝究竟對哪些制度和領域進行了變法,對魏國產生如此大的積極作用呢?

魏文侯任用賢能

在魏國官制方面,李悝廢除了奴隸主官爵世襲制,而這對於以往的統治集團的影響其實是根本性的。這種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的方式,直接打破的就是舊有的貴族統治的格局,為普通民眾開通了升遷的渠道。這樣的話,只要擁有優秀的才能,就會有機會加入士大夫統治階層。這也就使地主階級的代表能夠牢固地掌握政權,對現有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悝

在土地制度和農業方面,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也就使農民甚至很多階層將眼光投入到土地和農業上面,從而使農業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而李悝做這些的目的就在於挖掘土地的潛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為封建地主增加農業收入。因為封建地主階級已經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主力,所以對於自身利益的提高,就會使李悝獲得地主階級的善意和支持。

農業上的變法

這對於李悝其後的變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農業上的大規模發展對經濟具有絕對的刺激,也能夠使民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糧食儲備進一步增加,提升魏國的綜合國力。

李悝主持變法

同時,李悝還實行了糧食的平價政策,主要是通過政府平價購入糧食來穩定糧價,保障平民的利益,從而使他們吃飽穿暖,收穫民心,是魏國的政治統治更加穩固。

在法律制度上,李悝創製了《法經》。通過各種具體的措施來保障地主階級的私有制,鎮壓破壞封建秩序的行為,維護地主階級的政權。對於犯法和違法的行為,也能夠用具體的法度和懲罰來保障社會的法治。

魏國國力增強,軍力強大

只是對於有些輕微的違法,李悝能夠給以減輕和免除,由此可見李悝還是一個比較柔和的宰執,而不是只會使用嚴刑峻法來保障統治。從《法經》中,也能看到法律體系的完善和穩定社會和統治的積極效果,由此李悝也就成為戰國時代法家的始祖。當然,作為宰相,李悝還有其它措施來進行有效的施政,但大部分都是圍繞以上措施來進行,而這些措施,也無一不對魏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起到了積極作用。

大家如果還有其他想法的話,可以留言或私信給筆者,感謝大家支持!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

作者:鋒朔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魏國李悝變法:真正意義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戰國首強的崛起之路
    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中華文明的變法文明和求變圖強的潮流,四大文明古國當中絕無僅有。其實一提到新政變法,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商鞅變法以及封建時代的正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等。但是若論過去,恐怕連夏商周時期的禹刑,湯刑,禮樂制度的構建,管仲改革,其實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變法與新政。本質上都是在社會條件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之下,通過改革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軍事走向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起始原因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春秋霸主晉國,從此華夏大地陷入了七個諸侯之間的相互徵伐之中。而魏國作為夾在列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是如何完成率先稱王的大業的呢?說到底還是魏國變法比較早,魏國在分得晉國的土地之後,在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南面是楚國、西面是韓國和秦國的情況下,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於剛剛誕生的魏國來說自己都不是別人的對手。無奈之下,為了增強自己的國力,更為了自保,魏文侯決意進行變法。
  •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開啟變法大潮,為何最終仍不敵秦國|百家故事
    魏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卻率先變法,反超老牌強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魏國的稱霸幾乎出乎所有人意料。那為什麼率先變法圖強的是魏國,而非他國呢?為了能夠在各國中立穩腳跟,魏文侯決定變法圖強,他任用李悝為相,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上任後的李悝先是廢除了貴族世襲制度。在選拔官員上不再以出身和門第為標準,而是「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以實際能力和軍功作為依據。一時間,天下人才紛紛向魏走來。
  •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變法之始李悝變法,經典變法商鞅變法
    一個國家到了進行變法的時候而最終沒能進行改革或是改革失敗、改革不徹底、不符合,最終的結局就是被吞併、或是覆滅。相反改革的成功且符合國情可以使國家變強。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使得秦國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到最終秦王政一統六國,建立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朝。
  • 戰國時期,魏、楚、秦三國的變法後有哪些變化?
    魏國李悝變法1.李悝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以打擊那些依靠家族背景而對於朝政沒用的人群。同時,李悝還廣納四海八方的有識之士,在朝中做官,這一舉措使更多的人才賢都來為魏國效力。因此,很多舊臣中不學無術的子弟大量減少,而大批社會上中等階級成為魏國的主要官員,朝廷招納了更多的謀士為魏國效力。
  • 同樣是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與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有何差別
    #歷史#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對魏國國家實力的增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魏國才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佔一方領土獨領風騷。那麼,魏國因變法而強大,在奴隸制衰落的時期,楚國又有什麼變化呢?強大的楚國楚國是戰國初期時領土最大的一個國家,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時期楚國不停地東進、北上,吞併和佔領了很多領土,從這也能看出楚國的強大實力。
  • 從地理位置、李悝吳起變法角度,分析為何魏國國力遠超韓國、趙國
    導言:晉國分三家,都是戰國七雄之一,為何魏國實力選超韓國、趙國?從地理位置、李悝吳起變法角度分析,李悝、吳起功勞大戰國七雄中,竟然有三個國家是從春秋時期晉國分離出來的,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家分晉;之後中原的老牌諸侯國晉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魏國、趙國和韓國這三個新興的諸侯國。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魏國變法,到底是吳起功勞大還是李悝功勞大?
    作為「三分之一的晉國」,憑啥就能成為戰國首雄?「正規的答案」很簡單,幾乎任何一個戰國時期的國家強盛都是千篇一律的總結為四個字——變法圖強。史料記載從魏文侯時期就開始改革,就是所謂的李悝變法,這也是戰國第一個變法,改革措施包括什麼獎勵農耕啊、興修水利啊之類的。
  • 大刀闊斧,各有千秋——戰國亂世中的變法改革,誰是贏家?
    群雄逐鹿,硝煙不斷,中原大地眾多諸侯國相互爭霸的複雜態勢,逐漸發展為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一段最為殘酷同時又精彩紛呈的歷史,旌旗遮日,風雲詭譎。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進行大規模改革,以期在大國競爭中博得先機。在戰國時期的變法浪潮中,魏國「李悝變法」有力促進了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
  • 他是歷史上最早進行變法的人,意義重大。沒想到卻是這樣進行的
    這次變法運動。是戰國時期,在魏國發起的。是我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次真正成功的變法運動。這次變法非常的全面,涉及到各行各業。其內容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因此次變法是李悝(kui)在魏國發起的,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李悝變法」。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隨著「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出現,天下逐漸形成了魏、趙、韓、燕、齊、秦、楚戰國七雄新局面。從春秋末年以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流派也相繼產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魏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魏國的變法,一定程度上為戰國七雄的變法提供了模板和借鑑。一首先,在戰國初期,魏國率先開展了「李悝變法」。李悝(kuī)變法,是指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在位時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圖強。
  • 中國第一次法家變法:鑄就戰國第一霸主,還稱雄戰國八十年
    李悝後來是法家代表,卻有拜師法家死對頭儒門的經歷,如今看來有些奇怪,但在當時很正常,沒人規定向誰學習就一定要歸於哪一派,孔子還曾問道老子呢,韓非子與李斯的老師還是儒門荀子。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主持變法,第一目標是富強,實現自保不被列強吃掉。李悝變法的內容,歷史上稱之為「李悝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變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戰國之後的變法都深受李悝變法的影響。
  • 變法圖強,魏文侯與李悝是如何將魏國變成戰國初期第一超級大國
    而魏國作為第一個力求改革,富國強兵的大國,其對待人才真誠態度也吸引了天下賢士到來,而其中的佼佼者,正是魏國變法領頭人,李悝。李悝,早年間曾任魏國邊境地方官,擔任過中山相和上地守,而這兩地均與秦國接壤,因此李悝曾多次率領所部兵馬與東出的秦軍交戰。
  • 李悝變法:法家文明先驅者,魏國一度變強,為什麼沒能一統六國
    戰國時期是一個政治格局不斷變化的時代,在這樣強大的背景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站住來敢稱霸中原。當然如果想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必須要改變那些古老的統治方式,才有有可能立足。不過提起變法,人們腦海中浮現最多的可能就是商鞅了。商鞅變法的確讓秦國實現了富強,可以說是非常的徹底,從根本上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我們對商鞅變法的意義不可否認,但商鞅變法卻非戰國時代的第一個變法,說白了它也是在另一個國家變法之後才實行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說到的——魏國變法。
  •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結束前夜各國的經濟變法政策
    這句話說出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規律,在國家破碎的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家,經濟家進行變法提高經濟水平,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從而增加本國統一各國的可鞥性。魏國李俚變法的經濟制度:在當時的魏國地處於現在的山西境內,有著廣闊的平原地區,可以算作國家的重要的資本,但是要打敗其他國家單靠從西周規定單一的井田制是無法滿足需要對抗其他國家的人口。魏文公任用李俚開始變法。
  • 「李悝變法、胡服騎射、申不害術治、商鞅變法」為何都不能持續?
    談秦說漢(107)前言春秋戰國時期,為強軍富國,各國都進行了或大或小的變法運動。其中以魏國的「李悝變法」、趙國的「胡服騎騎」、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比較有知名度。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影響最大,也使秦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了超級大國,稱雄於戰國,最終掃滅六國。但各國的變法,都很快無疾而終,「商鞅變法」雖使秦國統一中原,卻不得不「二世」而亡,這是為什麼呢?各國的變法背景基本上都是國家處於內憂外患,或者是國力衰敗之機。
  • 他是魏國變法的推動者,也是法學代表,而且變法比商鞅變法還要早
    戰國史對於近代來說是一部比較遙遠的歷史,但是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律卻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有許多傑出的人物,雖然洗了這麼久,擦亮了這麼久,但人們仍然記得它們,比如秦國的商鞅就是一個知名人物,他是秦國統一六國的伏筆,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學代表,然而在戰國時期,還有一個人也是法律的代表
  • 戰國魏國能成為首強,在魏文侯領導下的「李悝變法」功不可沒
    魏國的改革,是在魏文侯領導下,由眾多謀士參與決策和實踐的一項整體工程。許多內容,或是魏文侯合眾人之謀而作出的決策,或是地方根據中央基本要求所進行的發揮,很難具體歸結為一人之功或一時之事。不過,在李悝任宰相期間推行的幾項新政,皆為李悝倡議,魏文侯首肯,在時間和內容上都比較集中,而且對六國產生的影響也較大,故後人常以「李悝變法」作為魏國改革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