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頓悟是什麼嗎

2020-12-18 生命智慧導師尹鈺

一切的本能

沒有任何個體是只有自己的本質,而獨立於其他生命的。每個生命都以一整個宇宙作為基礎,全宇宙就成為所有個體的共有背景。而當每一個個體覺察到了那擁抱一切的真正本能,這經歷就是頓悟。——戈文達喇嘛

想像這個精神上的事實:在「我們是誰」的基礎上,擁有整個宇宙。鯨魚穿高水面時看見了什麼,並非人所能得知。老鷹飛翔時羽翼感受到了什麼,並非人類任何疑問所能解;樹端葉子初次張開時對於光的體會,不是任何關於愛的嘗試所能得到。所有生命的本質都深埋於心,包含力量卻深深沉睡。戈文達喇嘛生動地說明,所謂頓悟就是「經歷」了本質的連結,它遠遠多於「知道」,而仿佛可以觸摸到。本質引領出本質,而那原本就存在的合一於是甦醒。

想想看,在所有的不信任底下,任何流動者萬物合一,而我們進入它的方法就是想脫掉衣服那般,把所有的不信任與負面經驗都退去。想像我們裸身進入那股與萬物合一的流動之中,由此觸碰到每一雙伸出來的手。

我自己曾經覺察那樣的瞬間,它超出時間的框架,在那時刻光不只是光卻也單單是光,微風穿過池畔的黃色落葉,那時刻即是今天,也是百年以前。我進入這樣的片刻時通常是獨自一人的,這是我朝上帝的攀爬的方式。

不過,當我勇敢愛人毫無保留之時,我也曾和其他人一同進入這種時刻,在那裡全然擁抱生命,擁抱彼此。我們往外看,也向內看,一切都泛著光。真正的愛侶都來過這裡,攀越各自的生命,抵達某一無人明白的片刻。在這裡,與別人在一起也就是獨處,觸碰彼此肌膚就是撫摸自己的內在,那生來該唄,那生來被該被觸碰的神聖空間。

以這樣的方式,頓悟就是經歷了、感覺到了所有生命的一體,而非智慧的累積。

練習

單純地呼吸,展開雙臂與雙掌,開始冥想。吸氣,想像自己與所有事物的連結,直到無法再吸氣。吐氣,想像整個宇宙,把你拉進日常之中。讓自己去擁抱人,也讓自己被人擁抱。

相關焦點

  • 從心理學看頓悟,什麼是頓悟,怎樣才能頓悟
    這時候,就需要頓悟。比如就拿衡量國民貧富差距的房子來說,你的同學朋友中,大部分人都買了房子車子,就你還沒買的時候,是不是你的心裡會陷入貧窮自卑的對比痛苦中?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未改變,你就會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時候,你需要頓悟。比如我的鄰居蘭蘭,她整天都抱怨老公對自己不好,認為有些事情沒處理妥當都是因為老公對自己不好。
  • 股市上頓悟是什麼水平,頓悟後是什麼境界?
    關於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得首先知道頓悟到底是什麼樣的意思。何謂頓悟,簡單來說的話,就是對於某一件事情,在經歷後,大徹大悟,明白了其中隱藏的一定道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回答這個問題當中的第一個小問,股市上頓悟是什麼水平?而在這裡,頓悟就隱含著兩種意思。
  • 「頓悟」是什麼感覺?像重生一樣
    這些天我在想一個詞:「頓悟」。你見過發生「頓悟」的人嗎?讓我從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開始:「頓悟」的狀態會發生,但不會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有這種洞察力的人要麼喜歡思考,要麼有「天緣」。當我們冥想的時候,當我們進入一個特定的領域,我們會感覺到很多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東西,並思考我們以前無法思考的明白。一瞬間心情舒暢,前面的路變寬了。沒有經歷過這種經歷的人不能明白。是什麼感覺?有人認為這是迷信,有人認為這是魔鬼,有人說胡言亂語,有人說這是作弊。
  • 何為「頓悟」?何人能「頓悟」?如何「頓悟」?
    從這個簡單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佛祖成佛的過程,也就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不過,很明顯,無論是「菩提樹」,還是「靜坐」,或者是「七天七夜」的時間,這都不是佛祖最終成佛的關鍵,佛祖最終成佛的關鍵之所在,是「頓悟」!假如沒有「頓悟」,那麼,不管佛祖面對的是什麼樹,也不管佛祖是站著還是坐著、趴著、躺著,佛祖都成不了佛,七天七夜成不了,七個月,七年,也成不了。
  • 什麼是頓悟與漸悟的區別?|《六祖壇經》11
    ———第八品 頓漸———惠能大師:還記得咱們在第一品中提到的神秀前輩嗎?我在曹溪寶林寺的時候,神秀大師也在荊南玉泉寺,人們稱我們倆為"南能北秀",所以才有了禪宗分為南北、頓悟與漸悟兩宗的說法。弟子我知道生死事大,請大師再給我講講。我聽說你們老師教學生實現戒定慧的方法,但我不知道他具體怎麼講的。你給我說說。神秀大師說,諸惡莫作為戒,諸善奉行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神秀老師是這麼說的,不知道您平時都是教些什麼法?我要是說有法傳給你,那是騙你。
  • 頓悟!(故事很短,道理很深)
    頓悟:有錯就改,當然是件好事。但我們常常卻改掉正確的,留下錯誤的,結果是錯上加錯。-02-穿錯飯廳內,一個異常謙恭的人膽怯地碰了碰另一個顧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對不起,請問您是不是皮埃爾先生?」「不,我不是。」那人回答。「啊,」他舒了一口氣,「那我沒弄錯,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 什麼是「悟」?到底是「漸悟」還是「頓悟」?
    什麼是「悟」?「我知道」,「我懂了」算是悟嗎?學習到了知識,能講得頭頭是道算「悟」嗎?所謂知止和戒指的是懂選擇知進退,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就不去做,但這裡並不意味著自己知道做什麼先「戒」然後讓自己止息下來。「定」「靜」「安」「慮」指的都是佛學裡的「定」。「定而後能靜」這裡的定指的是一個動作,止息後定下來的動作。「靜」「安」「慮」則是在「定」這個動作之後到達到「定」的狀態中間的一個過程。這裡重點理解一下「慮」。
  • 「頓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恍若重生
    這些天在思考一個詞:「頓悟」。你身邊有見過發生「頓悟」的人嗎?我先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吧:「頓悟」這種狀態會發生,但卻不會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有這種頓悟的人要麼是本身喜歡思考的,要麼是有「天緣」的。但是,你不懂的,或在你自身認知範圍以外的,卻並不能推翻它們的真實存在,不能因為你生活在地球,從來不知道宇宙有多廣闊,就否認有外星生命的存在。說白了,地球對於宇宙來說,是有多渺小啊,那麼人對於地球呢,自己對於芸芸眾生呢?人的認知是有多狹隘呀!
  • 與「頓悟時刻」相遇:人生就是長久的迷茫和瞬間的頓悟
    而這幾個瞬間又代表著什麼?《頓悟時刻》這本書也許會給出答案。從某種角度說,一個人生理層面的活著,便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吃喝拉撒,而精神層面的活著,則來自於從混沌走向清明的頓悟時刻。佛陀說開悟,其實就是頓悟時刻,我們看書,忽然看到某句話覺得醍醐灌頂,這也是頓悟時刻。
  • 經歷刺激後突然的頓悟,被稱為「一夜長大」,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在我看來,「一夜長大」大概就是形容經歷了刺激之後突然的頓悟。那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我的一些看法:首先,我們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刺激就明白道理,往往會是一定程度的刺激會使得我們突然開竅,明白一些道理。大腦就是在不斷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從而產生一些相應的命令,最後通過神經傳到肢體,才外化出來。
  • 《青蛇》的頓悟時刻:人生就是長久迷茫和瞬間頓悟,察覺自我發展
    青蛇留下的這滴淚,表明她讀懂了許仙的「背叛」,感受到白蛇知道一切之後的失望與恨意。這滴眼淚是青蛇情緒、情感轉變的重要分界線,也是她頓悟的表現。所以當她看到白蛇被壓雷峰塔的時候,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策:一劍殺死許仙。
  • 玄之又玄的佛家頓悟,究竟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知道,佛教有兩種修行方式:一種是循序漸進式的漸悟,循著漸進的程序和步驟,達到某一境界後開悟;另一種是不假時間和階次,直接領悟真理的頓悟。但「頓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體驗,「頓悟」的人悟到了什麼?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
  • 學習是一個頓悟,這是理解的產生瞬間,頓悟會讓同學們受益良多
    但是如果想要有很大的突破,那麼在學習上必須有所頓悟,什麼是頓悟呢?就是說一個同學,突然間感覺到自己有一些與眾不同,或者是發現了一些自己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優點。然後不斷地去擴大這些優點,把這些頓悟會通過學習的方式,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當中去,形成自己一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然後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頓悟方面,直到到達一個理解的臨界值。
  • 歷史上的一次有意義的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龍場頓悟」是陽明心學思想宗旨確立的重要標誌。明正德元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在朝堂遭受「廷杖」,受此種「失身枉道之恥」,不僅給他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使其心靈遭受了深刻創傷。在被貶謫貴州龍場。有一夜,突然領悟格物致知的道理。這就是「龍場頓悟」,此次頓悟,不僅是王陽明思想歷程的一個轉折點,而且是從宋朝以來的理學思想真正過渡到明代理學思想的交接處。
  • 愛學習的心理神獸——頓悟的大猩猩
    兩位都是大師級的人物 神秀認為學佛是個漸悟的過程 而慧能則認為「見性即成佛」 學佛是個頓悟的過程
  • 股票高手都曾有個瞬間開竅、頓悟的高光時刻,他們突然明白了什麼?
    股票交易是一個門檻比較低,但專業性非常強的一個行當,說它門檻低是因為,只要你有一定的本金,對於交易的風險有一定認知,就可以開戶進行股票交易,對於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個交易門檻是非常低的,如果你做實體經濟投資,需要場地、設備、資金、項目、銷售等等,但在股票投資中這些都不需要的。
  • 人這輩子,最怕突然頓悟了這三句話,懂一句,淚一行,你會嗎?
    初見此句,有些詫異,忽而頓悟,不禁有些潸然淚下了。是啊,人活著,我們為會別人的故事而感動,而反過來,別人又何嘗不會為我們曾經的故事而扼腕嘆息過呢?是啊,人生路上,當我們一個人走著走著,如果突然在某個時刻,頓悟了某些話,也許,我們真的會突然地潸然淚下了吧。所以,有人說,人在這輩子,最怕突然頓悟了這三句話,懂一句,淚一行。朋友們,你會嗎?
  • 頓悟,一種捷徑的通達
    一個覺醒的頓悟,意識的提升,改變一生。一步一步的進階之外,常常要有旁觀之心態,脫離之功夫。人的思考是有層次的。比如說,最底層的層級就是製造問題的層面。也就是說表象上,一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給人什麼樣的狀態和感覺。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往往由其思維方式所影響和決定。第二個層次是思維。一個人腦子的思維,支配著語言怎樣、行為如何。
  • 我所經歷的一些頓悟
    也因此多了一些之前從沒有過的掙扎、反覆與頓悟。在這其中,一條很重要的覺知,就是關於匆忙的態度。這點感悟也是偶然在《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中得到的,書中寫到: 「倉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態度。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關心它,而想去做別的事。
  • 你知道「可可西裡」是什麼意思嗎?
    其中很多片段都已經模糊了,有一句臺詞卻記得真切:你知道可可西裡是什麼意思嗎?可可西裡在我們藏語中,是指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    照片中的黃某某,明眸皓齒、笑靨如花,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但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4歲,路途中她曾跟一位朋友聯繫,說自己買了很多好東西帶回去給朋友和家人,可惜這樣的承諾再也無法兌現,這樣的歡聚再也無法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