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疫情防控見好、天氣也熱了起來,帶娃出門的家長越來越多,前幾天逛商場突然發現:好多娃用的水杯都是錯的!
有的娃明顯都不小了,已經會蹣跚自己走了,還在用奶瓶喝水,有的娃都好幾歲了,爹媽手裡拎著的還是吸管杯……
不都是杯子、能盛水就行?不是,孩子喝水的杯子是得好好選的,不然對牙齒、臉型都不好,還容易嗆水、發生危險。
小嬰兒當然是要用奶瓶,喝奶喝水都是,但奶瓶用太久了,容易引起奶瓶齲,就是壞牙。
而且長時間吮吸奶嘴,上頜和舌頭會被擠壓,長期這樣會引發唇齒變形,導致嘴唇上翹、下唇懸掛的「奶瓶嘴」。
所以,戒奶瓶這回事兒要注意起來——美國兒科學會建議,6個月之後要開始學習使用杯子,在1歲時停止使用奶瓶,最晚不應該超過18個月。
這個其實不絕對,每個娃的情況不一樣,可以這樣判斷是不是到了能用杯子的階段:
1、 能獨立坐穩
2、 小勺子放淺淺一點水,寶寶能自己吸到嘴裡
3、 寶寶能夠自己拿穩奶瓶喝奶
如果你家寶寶能妥妥完成這幾點,也差不多有6個月或更多了,就可以試著逐漸拋棄奶瓶、用上杯子了。
這種杯子適合做一個「過渡杯」,軟嘴的鴨嘴杯跟奶瓶很像,寶寶容易接受,用一陣兒可以換成硬嘴的,注意選有閥門的,防止外漏水。
這個時期的杯子小一點就行,300ml以內容量,每次裝的水也沒必要太多。
如果寶寶適應的好,可以早點換成吸管杯,不習慣的話就緩一緩,慢慢來。
可以先用十字口吸管杯,容易控制水速,以免寶寶心裡沒數、下嘴沒準兒,被水嗆到。
特別強調一點:吸管杯最好不要用太久,好多幼兒園孩子、小學生還在用吸管杯,這樣其實也對口腔發育不好。
嘬飲杯有點像「幼兒版」敞口杯,也叫學飲杯,敞口,但需要吮吸出水,更靠近娃前面幾個月的飲水習慣。
敞口杯就是普通杯子,隨身帶的、家裡用的,最好都換成敞口杯。小寶寶可以用斜口的,方便看清水位、容易理解水位,減少嗆咳風險。
給寶寶的杯子,不要選玻璃、陶瓷,沉而且容易碎;要選帶把手的,小寶寶的手力度不夠,需要輔助抓握。
1、 防嗆設計
一字口、十字口、調節閥門、進氣管,這些都很重要不是雞肋,它們綜合發力,才能讓水的流速緩慢均勻、不容易嗆到。
2、 防滲漏
矽膠墊啊、密封圈啊,要有,買的時候最好親自試試。
3、 可拆卸清洗
小寶寶用的複雜水杯,有很多零件、夾層,一定要每個部分都能拆卸或方便清洗。
4、 便攜
對小寶寶來說,容易抓握就夠了,他自己攜帶也不可能;稍大一點的,最好選有杯帶的。
材質非常重要啦,事關安全和衛生問題,還涉及耐摔抗造,有的家長習慣高溫消毒,還得耐高溫。
1、 PET
不適合裝熱飲,建議一次性使用、用完就扔
2、 PVC
不適合高溫(超過81%會釋放致癌物質),最好不用這類
3、 HDPE
耐高溫,可以裝食物,不建議重複使用
4、 PE
耐熱性不好
5、 PP
耐高溫、可微波,推薦
6、 PS
不能裝強酸強鹼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材質,最推薦給孩子水杯用的,就是PP,買的時候注意看杯底的標識哦。
好啦,關於適合娃的杯子,今日科普完成~希望你家寶寶都不會是那個「一口水都不喝」的麻煩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