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娣》: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2020-12-22 橘南讀書

《莫娣》講述的是一個患有關節炎的加拿大女畫家莫娣的故事!

女主是由《水形物語》的女主飾演的,當然她還演過《指匠情挑》,韓版名字叫《小姐》!

莫娣的生平我並沒有去深究,只講講看完這個電影的感受!

女主天生殘疾,走路不方便,這也是為什麼她年少無知的時候有過一個孩子,卻被親人們送走,還騙她說孩子畸形,死掉了,她竟然能信。她身體不便,家人總是覺得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怎麼可能照顧好一個孩子呢?

女主哥哥賣掉父母留給他們的房子,女主被打發到姨媽家生活,其實女主哥哥就是想甩掉女主這個包袱,他大約是覺得女主嫁人無望,還不能自理,即使認識一點字,會記帳,卻終究是個負擔。女主沒有了房子,也沒有工作,看起來就是一個只能啃姨媽的啃老族!

一隻有心事的貓,哈哈哈哈

女主最終還是找到了一個工作,她去男主家當保姆,男主是一個魚販子,脾氣很暴躁,他希望能僱傭一個保姆收拾家裡!萬萬沒想到女主來應聘了,當然女主一開始並沒有得到這份工作,因為她看起來連自己都照顧不了。不過,也得虧是女主,在走路都困難的情況下,都敢去應聘這麼一份工作,她是徒步來到男主家的,男主拒絕她之後,她還試圖用自己步行過來這件事再爭取一下這份工作,卻依然被拒絕。

然而,這個小鎮上想去魚販子家當保姆的人幾乎沒有,男主家住的也十分偏僻,最後男主無奈聽從朋友的建議,僱傭了女主。

莫娣筆下的丈夫和自己

當然一開始兩個人磨合的非常差,女主確實不會做家務,還翻了男主的東西,被男主趕了出去!但我們的女主不會這麼屈服的,她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家政人員。

這時候,鎮上還是有風言風語了,大家都說男主把女主關在屋子裡做了情人,女主聽了也不過一笑了之。也許風言風語比起來自力更生有份工作,簡直是微不足道!

女主平時喜歡塗塗畫畫,她搜集一些廢木板在上面塗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繪畫天賦,男主自然就更看不出來,只是警告他有一面牆不要塗畫。

隨後,女主就遇到了一個貴人,一個肯用五塊錢買女主畫作的女人,這個女人對女主的欣賞增強了女主的自信!這也讓男主意識到了女主的繪畫才能,男主甚至主動承擔起來了大部分的家務,只為了讓女主專心畫畫。

女主的貴人

日久生情幾乎是毫無新意的事情,這兩個人最後也結婚了,女主的畫作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歡,甚至得到了美國副總統的青睞,女主還上了電視!

女主的哥哥這時候跑過來試圖分一杯羹,明面上說是幫女主管理財產,最後被女主打發走了!

男主和女主的相處方式一開始還是很難接受的,男主的粗暴和專橫,很多時候,真的讓人想衝進去揍他。他甚至在一開始還動手打過女主!

生活並不是童話,如果女主沒有繪畫才能,或者這種才能沒有被發揚光大,她不會被大眾知道,大眾也不會關心這個人的一生是怎樣的,更不會關心她的丈夫有沒有在剛認識的時候打過她。

結婚

但是,女主這樣的人即使沒有繪畫才能,可能也不會過得特別慘,她樂觀,能為自己爭取工作,能抓住自己的記帳本領來展現自己的價值。這種才能,可能很多普通人都未必有,在一件事面前,很多人在想辦法完成這件事之前,就預先被自己想像得到的眾多困難嚇退了,更不必說迎難而上,跑上去爭取了!

相關焦點

  •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為什麼人生不自由?
    盧梭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他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是盧梭在名著《社會契約論》的開篇第一句話。為什麼人生而自由?什麼又是我們的枷鎖呢?第三階段是政府權力的集權和腐化,逐漸演變成為專制獨裁統治,集權主義導致了人們變成了奴隸,統治者變成了主人,出現主人和奴隸之間的不平等,這是最大限度的不平等。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盧梭向我們展現了自由、平等、和諧美好的原始社會,和一個充滿邪惡、罪惡,和不平等的文明社會。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主人公是個貴族子弟,12歲時為逃離父親的控制爬上了樹,然後就不下來了,在樹上學習、打獵、戀愛;65歲的時候,乘熱氣球消失了。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你怎麼說呢?反權威、反現實、求自由、求心靈。這種超現實的隱喻,你怎麼說怎麼是,反正作者寫出來也不是想讓你看懂的。
  •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人類文明真的進步了嗎
    哲學家盧梭在其經典著作《社會契約論》中,一開篇就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什麼是自由的枷鎖?在盧梭看來,是私人產權觀念的誕生。在古老的原始社會,當所有的東西都沒有區分「你的」和「我的」之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而當一件物品被確定為「你的」或者「我的」之後,也就是個人有財產觀念之後,情況就開始變得複雜了,有各個產權,就帶來了貧富差距,產生了窮人和富人,產生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富人和統治階級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和財富,開始運營道德、法律、甚至國家機器來保護他們的財產和地位,社會由此變得越來越不平等
  • 天道: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求心不求形,才是自由之道!
    做事不嚴謹,貪圖利益的性格習慣,使他最後落入丁元英設計的圈套之中,拿著一份「白紙文件」威脅公司,自己卻後知後覺,死亡於自身的愚昧。其中,小丹的死亡所致之遺憾是巨大的,於丁元英,於觀眾,皆如此。丁元英與前妻的分離,是因思想境界的不協調,而後與小丹相遇相識,兩人逐漸在意識形態上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契合,這段緣分本就來之不易,小丹的死無疑緊緊鎖住丁元英的心門。對於這部作品,我不應,亦不能僅以一「好」字作評,簡單的拍攝手法及不繁冗的故事表現卻飽含許多道理,如果說對此皆已明明白白,那定是糊塗言,但稍有啟迪是不為過的。
  • 人性的枷鎖,生命的自由
    作品表述簡潔,寓意深刻,可以說是一部呼喚人性徹底解放的自由宣言。《人性的枷鎖》其實是一部帶有作者半自傳色彩的小說。書中描述的菲利普早年的不幸經歷,大多取材於作家毛姆自己的人生遭遇。在千瘡百孔的成長曆程中,菲利普最終悟出了人生「真諦」,實際上也就是作家自己審視了人生後得出的結論。只有摒棄人生的幻想,掙脫精神上的枷鎖,才能成為無所迷戀的自由人。
  • 梭羅:自由的枷鎖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忍耐是苦澀的,但它的果實卻是甘甜的。
  • 豆瓣9.1分電影《莫娣》: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文|甜沫高曉松寫給女兒的話: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看完電影《莫娣》,我想到了高曉松對女兒的這句祝福語:「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女孩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生命趨於至善至美的絕佳狀態。而電影的女主角莫娣用自己一生的堅持實踐了這句話。
  • 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卻生而自由
    既然接受不了孩子說真話,那為什麼要求孩子還必須對自己講真話呢?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負a」,這意味著整合和靈活,相對分裂的性質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負a」,而最有問題的心智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負a」。
  • 豆瓣9.0的冷門佳作,揭秘一個民間女畫家《莫娣》的愛與畫作人生
    《莫娣》是由愛爾蘭女導演艾斯林·沃什執導,莎莉·霍金斯主演,講述了加拿大民間畫家莫娣·劉易斯(Maud Lewis)的故事。從莫娣30多歲離家出走,到嫁給魚販埃弗雷特,開始在小房子裡畫畫,無意間卻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民間畫家的人生經歷。
  • 《莫娣》:兩隻不一樣的襪子湊成雙
    有些夫妻像筷子,電影《莫娣》裡,兩個人自己比喻成兩隻不一樣的襪子。結婚的當晚,莫娣赤腳踩在埃弗雷特的腳上跳舞。埃弗雷特:我們就好像是一雙落單的......襪子,我是拉長了,變形的那隻,上面有很多洞,執拗又陰沉......
  • 學學愛情片佳作《莫娣》
    所以,她滿腹憧憬地拖著行動不便的腿,一瘸一拐地走了幾公裡路來到了漁夫埃弗雷特的家務工,以期走向新生活、走向自由。儘管如此,莫娣對這些流言蜚語顯得並不在意,她仍享受著、追求著自主的生活。就連與主人埃弗雷特的相處,她也以平等的姿態處之,即使埃弗雷特總是強調自己是主人,甚至還會為此動手。面對這樣的遭遇,莫娣仍然沒有退縮,她回到房間,用手指作畫筆沾上油漆,在牆上畫起花草來,沉浸在靜謐的繪畫世界之中,所有的悲傷似乎都離她而去。
  • 《莫娣》:豆瓣9.1的愛情片,憑什麼?
    他不讓莫娣亂翻他的東西,不讓莫娣用他椅子,因為莫娣和他自己的朋友說話不聽自己的指揮而打了莫娣一巴掌。他告訴莫娣這個家的排序是他、狗、雞,最後才是莫娣……這些莫娣都忍下來了。她開始學著做家務,殺雞,閒暇時還會買顏料回來畫畫。莫娣就待在小木屋裡體會著這個世界,她不停地畫畫。
  • 今日電影|莫娣
    一瘸一拐徒步走了十幾公裡到達男主的住處應聘,最後卻被男主因為她腿腳不方便不合適而趕了出來一開始兩個人相處並不是非常愉快,性格言行粗暴的男主埃弗雷特動不動就大罵莫娣,還打了她,並且告訴她在家裡的地位規則,必須牢記服從
  • 從三個角度分析《弗裡達》和《莫娣》:如何用痛苦來寫人生傳奇
    儘管裡維拉的婚姻生活中的情人從未被其他任何人所取代,但他們不可能是分離中的靈魂伴侶。儘管命運有那麼多牟,弗裡達從未放棄過選擇自己,從未放棄過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她的一生完美詮釋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 《人性的枷鎖》|自由與枷鎖
    就像毛姆所說的,斯特裡克蘭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的天性。」今年發生的事情太多,我想著讀一本直擊心靈的書,幸運的是,一位小夥伴推薦了《人性的枷鎖》,我總感覺這個書名如此熟悉。我繼續翻著讀後感,突然碰到了一段話:「對於《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我研究了半天,終於知道是來自泰晤士報上一本書《人性的枷鎖》的書評「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此時此刻,我才恍然大悟。
  • 《莫娣》:餘生不長,請忠於自己,活得像自己
    忙裡偷閒,安靜地看完了一部名叫《莫娣》電影,這是一部被稱為最美愛情的電影。莫娣是一個長得乾瘦又不漂亮、走路還一瘸一拐的可憐女人,父母去世後她就被弟弟寄養在姨媽家,她不能養活自己,她的家人都認為她是累贅。
  • 豆瓣9.1《莫娣》:從拖油瓶到藝術家,她用一生成就彩色夢想
    這個女孩就是莫娣·劉易斯。她的筆下有小鎮的海岸線、皚皚白雪和可愛的小貓,也有滑雪的孩子們和愛人。雖然她沒有像梵谷、莫奈那麼出名,但是她的傳奇人生讓人發自內心的敬佩。上映於2016年的電影《莫娣》就是根據她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她如何離家出走、與丈夫相識、拿起畫筆對藝術不懈追求的經歷。
  • 《人性的枷鎖》:人生最大的枷鎖,就是以為人生是有意義的
    我想,每個人讀完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有的人認為,這本書講了情感的枷鎖、道德的枷鎖、信仰的枷鎖、生活的枷鎖、生命的枷鎖。我的感受更側重於是「生命不過是複製+粘貼,枷鎖就是重複而毫無新意」。即有句話叫:「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原創,但活著活著就成了盜版。」
  • 豆瓣9分佳作《莫娣》:遇見你,餘生皆是畫
    他們因為自己不被接受,更加不擅長社交,以致朋友很少或沒有朋友,在人群中存在感稀薄。就像影片中埃弗雷特所說:「我們都是落單的襪子。」他們常常不被人理解。但影片中,兩個「邊緣人」卻攜手度過了一個精彩的人生。那麼,作為「邊緣人」,他們是如何獲得幸福的呢?今天,這篇文章將從心理學「迴避型人格」、「高原體驗」「自我分化」三個方面探討他們的幸福密碼。
  • 掙脫枷鎖,擁抱自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感悟
    她的原生家庭像是一個專制而又偏執的牢籠,每天接受父親摩門教教義洗腦,她像是生活在牢籠之中,身披沉重的枷鎖難以翻身,「活出自己」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理性的思考讓她產生了對積極自由的渴望申請入大學後,塔拉對歷史、政治和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閱讀了大量哲學書籍,做了大量的主題閱讀和深入思考,不僅寫出了高水平的論文和研究成果,更是給了她勇氣和力量,讓她能夠逃離原生家庭的陰影。文中引用了英國哲學家以賽亞·柏林的自由概念。自由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積極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從非理性的恐懼、信仰和各種強迫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