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卻生而自由

2020-12-22 一個心理諮詢師

前文說到,人性複雜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不斷試圖把自己不想要的「壞」切割並投射出去,能直面、處理並適度整合「壞」,是人性成熟的一個標誌。

一歲前嬰兒心理發展有兩個心位,一個是偏執分裂位,一個是抑鬱位。

處於偏執分裂位的個體,為了保護「好」的部分,會把「壞」就是被摧毀的體驗和想像分裂並投射出去,有恐懼,沒有內疚;

抑鬱位意味著整合,看到自體和客體都有好有壞,容易讓人覺得不痛快,但人的現實功能增強了很多。

你可以好,也可以壞

有段時間,武老師又重溫了一次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電影裡面張三丰的形象讓人覺得很是痛快。

例如滅絕師太打了張三丰的弟子張翠山的太太,也就是張無忌的媽媽殷素素,讓張三丰看到後,二話不說猛扇了滅絕師太一通耳光,還扣留了她的倚天劍。

在這份痛快中,有偏執分裂的感覺,滅絕師太被刻畫的很是無理,是一個迫害者的形象。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全能神一般的高手,也就是張三丰狠狠的報復了她這個壞人,是會讓人覺得爽快。

電影中的張三丰形象,與金庸的小說不同,與中國經典故事中的聖人更是不同。

金庸小說中的聖人,例如郭靖和洪七公,面對「西毒」歐陽鋒這種壞到底的狠角色,也是心慈手軟,各種包容,不知道你感覺怎麼樣,反正武老師是感覺難受。

他覺得在這份難受,是因為看到壞人什麼招數都使得出來,而好人,特別是聖人卻被牢牢限制,主這裡面似乎包含著意思是「好人,你就只有好;壞人,卻可以可著勁壞」。

比起這部電影,他覺得好人必須只能好的味兒,更像是停留在偏執分裂位,也也可以說是更幼稚。

武老師看吳伯凡老師在他的《吳伯凡 認知方法論》中講王陽明,說他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稱。

在武老師看來,王陽明是非經典的中國聖人。因為經典的中國聖人,很容易看上去像是只有善行,至少常常被我們刻畫成這個樣子。

而王陽明是一個完整的聖人,他行善時不猶豫,玩陰謀詭計時也乾淨利落,在這方面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聽著就讓人覺得心情很爽快。

例如,王陽明在江西做巡撫時,當時江西有很多土匪,這些土匪很厲害,王陽明最初發動剿匪時,不是撲了個空就是中埋伏,原因很簡單,官兵中有人和土匪勾結。

王陽明想出了一個對付這些內奸的方法。他突然發布命令,說要什麼時候去剿匪,卻一直按兵不動,最後也沒發出開戰的消息。

這是他虛發的消息,而在發消息前,他派人看住各級官吏,當內奸去給土匪通風報信時,就被抓個正著。

這些人王陽明一個都沒殺,而是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再對他們的家庭成員表示了關心,最後這些官員乖乖地做了雙面間諜。

在剿匪時,王陽明對土匪進行了無情的智商碾壓,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也絕不按常理出牌,最後把土匪們都折磨瘋了。

在小說《明朝那些事兒》中,作者當年明月給王陽明做了一段概括,說道:

公正地講,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撫的確是一個正直忠厚的老實人,可到了戰場上,他就立馬變得比最奸的奸商還奸,比最惡的惡霸還惡。

到了最後,土匪們熬不住了,乾脆一起來投降,王陽明先是笑納,但等他們真的投降後突然殺了其中幾個人。

因為他早就查清楚,玩投降是土匪們的常見策略,等一有機會他們就會造反。殺了這幾個愛鬧事的土匪首領後,這些土匪團夥也就基本瓦解了。

其實,武老師認為不能說王陽明是「一個正直忠厚的老實人」,因為他不只在剿匪時有充分的兩面性,在政治鬥爭中他也不是「善茬」,幾乎從來沒落過下風,一直能將形勢控制在自己手中。

做好人時毫不猶豫,下狠手時也乾淨利落,而所做一切,都可以促進善的一面,這就是將「好與壞」整合的一種至高境界吧。

而其實這種「你可以好,也可以壞」的整合,大人可以一開始就教給孩子。

這樣的說法,也許你聽著會覺得難以接受,因為孩子不難道不就該是天真無邪地單純嗎?教孩子可以適當幹壞事,這怎麼可以?

這當然可以,因為不止王陽明會遇到土匪,孩子也會遇到壞人,如果讓孩子任何時候都保持著天真無邪,那就傷害了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例如孩子可能會面臨性騷擾甚至性侵犯時,就非常需要這種自我保護的能力。

武老師聽到不少故事,當遭遇性侵擾的孩子向父母尋求幫助時,很多父母竟然好像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甚至好像是不知道孩子會遭遇性侵擾這樣的事情似的。

這些父母就是陷入了一種可怕的簡單中。現在有一些教孩子如何應對性騷擾的手冊,上面說,你可以對這些傷害你的大人撒謊,可以騙他們。

武老師覺得這一點是有效的,因為孩子看起來太弱小,大人們會對孩子失去警惕心,孩子是可以利用他們的弱小,而成功地騙到大人。

不過,當孩子能騙其他大人時,那必然也意味著,孩子有可能騙父母,那麼做父母的,是否能接受這一點呢?

武老師曾多次聽到一些大人對他說,他家孩子常常撒謊,他們怎麼教育,甚至打罵孩子,都改變不了孩子撒謊的這個習慣。

他請這些大人舉一些具體的例子,然後問他們,在這些例子中,如果你的孩子一開始就對你講真話,你能接受嗎?

他們愣了一會兒說,接受不了。既然接受不了孩子說真話,那為什麼要求孩子還必須對自己講真話呢?

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負a」,這意味著整合和靈活,相對分裂的性質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負a」,而最有問題的心智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負a」。

當父母既接受不了孩子撒謊,又接受不了孩子真誠時,就是將孩子逼入了「你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負a」的矛盾中,這種矛盾在心理學中叫「雙重束縛」,在很多嚴重的精神疾病中都可以看到。

雙重束縛,是1956年英國心理學家葛雷格裡·貝特森提出的關於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論(Double bind theory)。

他認為在人們相互溝通的時候,一個人同時在交流的不同層面,向另一個人發出互相牴觸的信息,而對方必須做出回應,但不論他如何反應,都會得到否認或拒絕,容易使人陷入兩難境地,精神分裂症的症狀,就是這種痛苦的表達。

後來這一說法在諸多領域都獲得了應用,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當這一要求裡含有矛盾的信息,讓對方做和不做都不對的時候,就是雙重束縛了。

很多精神疾病的病人都有被雙重束縛的經歷,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常會有分裂的感覺,內心常處於衝突的狀態,自我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也多是模糊、不清晰的,常常伴有情緒和思想的混亂。

被雙重束縛的孩子,最難受的是無望與發狂,被撕扯著,因為孩子無論怎樣反映都是錯的。

再說說真誠這件事。一直以來,武老師就是一個超級真誠的人,他在讀金庸的《天龍八部》和《倚天屠龍記》時,就覺得段譽和張無忌身上的那份真誠,實在太像他了,即便面對很可怕的敵人時,都做不到撒謊。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和他的諮詢師探討了這份真誠後,找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這是和媽媽相在相當程度上共生在一起,而在共生關係中,彼此都要絕對真誠,否則共生關係就被破壞了。

後來,他不斷思考自己的這份過度的真誠,他還想到了一種不那麼舒服的答案:順從。

他覺得這裡面的意思是,你看我完全坦坦蕩蕩的,我什麼都可以袒露給你,你不用提防我,你不用害怕我,我絕對不會把我的攻擊性施加在你身上。

可是他真的那麼坦蕩那麼無邪嗎?絕對不是。他一樣有自戀、性和攻擊性這些動力,一樣渴望金錢。

但是他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把這些人性中複雜的東西屏蔽出了他的意識,而把這些最普通的人性壓抑到潛意識中,因此他可以做到那樣的坦蕩。

例如此前的課程中,他說當他非常坦蕩地和他分析師談他的收入和名聲時,他認為他就是再說客觀事實而已。

在他的分析師一再提醒下才意識到,其實他是在和他之間構建「誰高誰低誰更厲害」的關係,但是他完全把這種競爭意識給屏蔽掉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這種看似簡單的人,卻在潛意識中構建了無比複雜的迷宮,相反像王陽明這樣在現實世界中無比複雜的人,卻有最簡單的心靈。

王陽明的境界太高,不過在現實中,武老師也見過幾位知行合一的人,他們都是經營企業家,他們從來都是想幹嘛就幹嘛,絕不壓抑,人生暢快至極,沒有任何遺憾的事。

同時,據他所知,他們也沒有幹什麼出格的壞事。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做夢。

這就是「真人無夢」,因為一直按照內心去活,所以沒有必要把心靈內容壓抑到潛意識中來。本來,他認為這是開悟的人才會有,沒想到企業家中也有人達到了這種地步。

他想「你可以好,也可以壞」這種表達其實遠遠不夠,更好的表達是「你可以展開你的任何一種人性」,它們本來就是超越了「好壞」的,這也是最好的整合。

總結

1.你可以好,也可以壞。做好人時毫不猶豫,下狠手時也乾淨利落,而所做一切都可以促進著善的一面,這是將「好與壞」整合的一種至高境界。

2.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負a」,這意味著整合和靈活;相對分裂的心智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負a」最有問題的心智是雙重束縛,也就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負a」。

3.你可以展開你的任何一種人性,它們本來就是超越了好壞的,這也是最好的整合。

思考

其實我看著也覺得不舒服,小時候看電影電視劇也會有這種疑惑,為什麼要那麼多次放過、包容壞人?尤其是警匪片,看到警察各種束縛,而壞人可以各种放肆。

學了經濟學理解了警匪片的邏輯,學了心理學理解了第一個邏輯。

我想到了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做夢,夢是願望的實現,也就是其實我心裡有很多欲望,很多想要的,沒有辦法正常的表達出來或者得到,所以需要通過夢來表示。

為什麼之前沒有呢?可能因為之前我活得比較簡單、單純,所以就沒有接觸過複雜的世界,等我真正覺知才發現,原來我自己也是一個世界。

學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感覺好心疼自己。我的成長環境就是,只許a不許負a。我又想到了公司的生存邏輯:不強大就去死。瞬間感覺,我好難呢。

但慶幸的是,我還有選擇,還有騰挪的空間。每個人都同時具備了好與壞的人性,沒有絕對的聖人,道德的高地往往寸草不生。願我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為什麼人生不自由?
    盧梭有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他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這是盧梭在名著《社會契約論》的開篇第一句話。為什麼人生而自由?什麼又是我們的枷鎖呢?盧梭認為,人類主要存在兩種不平等:第一種,我們稱之為自然的或是生理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體現在年齡、健康、體力、智力以及天性方面的,有的人年輕,有的人年老,年輕人比年老的人更有力量;有的人天生心理素質好,積極樂觀,而有的人天生消極悲觀等等,總之,這是人類在自然的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或者說是一種先天的不平等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 天道:人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求心不求形,才是自由之道!
    做事不嚴謹,貪圖利益的性格習慣,使他最後落入丁元英設計的圈套之中,拿著一份「白紙文件」威脅公司,自己卻後知後覺,死亡於自身的愚昧。其中,小丹的死亡所致之遺憾是巨大的,於丁元英,於觀眾,皆如此。人的格局決定其生活方式及態度但反而言之,如丁元英這樣的心胸,那種對人對事有著使人驚訝的淡然又是怎樣修得?其實這也是作品的局限所在。在財力自由的情況下,自我修煉,豐富知識閱歷,當然,原生家庭的境況也是重要的。
  •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人類文明真的進步了嗎
    哲學家盧梭在其經典著作《社會契約論》中,一開篇就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什麼是自由的枷鎖?在盧梭看來,是私人產權觀念的誕生。,社會由此變得越來越不平等,這是盧梭的理論邏輯。人類最早的貿易活動可以追溯到至少3萬年前,在歐亞之間,就有很多條貿易通道,一開始人類的貿易活動是始於生存的需要,比如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雅典,因為三面環海,所以物產並不豐富,他們必須依靠海上貿易來維持人們的生產生活,當時雅典人的生計主要依靠和遠方的穀物貿易。
  • 人性的枷鎖,生命的自由
    作品表述簡潔,寓意深刻,可以說是一部呼喚人性徹底解放的自由宣言。《人性的枷鎖》其實是一部帶有作者半自傳色彩的小說。書中描述的菲利普早年的不幸經歷,大多取材於作家毛姆自己的人生遭遇。在千瘡百孔的成長曆程中,菲利普最終悟出了人生「真諦」,實際上也就是作家自己審視了人生後得出的結論。只有摒棄人生的幻想,掙脫精神上的枷鎖,才能成為無所迷戀的自由人。
  • 梭羅:自由的枷鎖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忍耐是苦澀的,但它的果實卻是甘甜的。
  • 《莫娣》: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女主天生殘疾,走路不方便,這也是為什麼她年少無知的時候有過一個孩子,卻被親人們送走,還騙她說孩子畸形,死掉了,她竟然能信。她身體不便,家人總是覺得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怎麼可能照顧好一個孩子呢?萬萬沒想到女主來應聘了,當然女主一開始並沒有得到這份工作,因為她看起來連自己都照顧不了。不過,也得虧是女主,在走路都困難的情況下,都敢去應聘這麼一份工作,她是徒步來到男主家的,男主拒絕她之後,她還試圖用自己步行過來這件事再爭取一下這份工作,卻依然被拒絕。
  • 盧梭:我們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西方哲學家之中,批判文明最有力的大概首推盧梭了。人的自然狀態與其他動物並無差異,只需滿足 「自我保存」 的要求,就可以隨遇而安,有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但是,人一區分私有財產,就有權利義務的問題出現,演變而成社會與國家,結果則是: 「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本文內容摘選自傅佩榮教授著作《西方哲學與人生》 枷鎖指什麼? 盧梭說: 「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 《人性的枷鎖》|自由與枷鎖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認識毛姆是通過閱讀《月亮與六便士》開始。抬頭的瞬間,就看到了書架上的《月亮與六便士》。談到《月亮與六便士》,我打開了這本書的讀書筆記,題目是:近於痴,才會真。文章是這樣開頭的:「在閱讀的開始,我就被查爾斯•斯特裡克蘭這個性格獨特、行為古怪的主人公吸引著。就像毛姆所說的,斯特裡克蘭一生崇尚自由,崇尚人的自然的天性。」
  • 他們愛人類,卻不愛具體的人
    就是那個寫下「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盧梭。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一個是華倫夫人,另外一個是黛萊絲。華倫夫人,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他的保護人和朋友,也是他的情婦和精神上的母親。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和黛萊絲同居。而對於黛萊絲,盧梭始終都看不上這個女僕,更談不上什麼愛情。
  • 德奧音樂劇《伊莉莎白》:自由是什麼?
    茜茜不願為皇室改變自己,嚮往自由,便有了這首和皇帝的對唱,我只屬於我自己,但此時對自由的聲張是較為平和的、探討式的。歌詞講的是「你需要被人理解,我又何嘗不是,我也願與你同行,但別再把我綁在身旁」。2.你們的茜茜其實是個卑鄙的利己主義者,她之所以爭奪兒子,是為了向皇太后證明她才是更強者,然後卻把兒子丟在一邊,只想著為自己的自由鬥爭;她靠君主專制維生,卻給自己在民主的瑞士開了個匿名帳戶。這部分旁白撕掉了愛情、自由、單純等藝術化的面具,將茜茜的另一面直白展示。4.
  • 白巖松:「有學歷不一定有文化」,怎麼對付高學歷卻沒教養的人
    但是現在缺乏這4種素養的人屢見不鮮,而這樣的人都是文化上的窮人。在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有著高學歷卻沒有教養。  【人自私起來很無敵】  在生活當中有許許多多的,你認為很奇怪的事情,可是在別人來說他們總是做的那麼理所當然。
  • 無情而自由的盧梭:16歲和女僕同居,17歲投入29歲華倫夫人懷抱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盧梭希望被後人記住,他做到了,他的名子在歐洲光芒四射。
  • 遊戲生而自由,卻無望不在枷鎖之中丨up the dome第七期
    遊戲的世界裡或許不該出現這種所謂的嚴肅性,但它又像一個無處不在且捉摸不透的幽靈一般,無時無刻的提醒你,這裡是遊戲的邊界,請不要越界。 讓我們來談談遊戲的「嚴肅性「吧。 那些無視規則,肆意踐踏玩家遊戲體驗的人,是被所有人鄙視的。 在玩真心話大冒險的時候,輸了遊戲卻不願意接受懲罰的人一定會被別人「瞧不起「;在多人競技的電子遊戲當中,那個靠著開掛取勝的玩家會遭到所有人的謾罵;打籃球時惡意破壞規則的人會被他的同伴拋棄……這些事實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當你在遊戲時,請遵守規則,沒有人喜歡」攪局者「。
  • 掙脫枷鎖,擁抱自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感悟
    這對照英文原名做了大膽的嘗試和改變,但卻能夠充分體現出主人公勇敢衝破枷鎖、重獲新生的精神內涵,每個人都應該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勇敢地飛向屬於自己的山。故事簡介:1、原生家庭的牢籠。父親是摩門教徒,認為政府會拉攏他們加入光明教,拒絕接受一切政府幫助和服務,他們從不就醫,塔拉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只是母親教了幾次而作罷。
  • 自由和枷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如何構成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礎
    對於政治自由,盧梭強調,如果想要獲得政治自由,就必須要訂立社會契約,身處社會的人必須要服從這一契約約定。在這種契約之下,社會所保障的是個人自由和集體利益相融合的部分,政治契約實際上是按照公民的意願去建立。當然,這一契約並非是籠蓋了所有人的意願,而是建立在大多數公民意志基礎上。
  • 盧梭:自然狀態是最好的,人可以運用個人意志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自由是人所固有的本性。每個人都有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由,這種天賦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誰都無權剝奪。要實現個人自由需遵循自然狀態。「自然狀態」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種狀態下,人類分散和孤立地生活著,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現代文明中財產和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這種狀態。人們把社會公意推向國家治理層面,至此人永遠喪失了自然狀態。
  •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可是幸福本就來源於我們自身,要想求之於外,通過物質條件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幾乎不可能。就算是過夠了窮日子的窮人,在得到足夠多的財富之後,幸福感也不可能持續太久。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獲得更大的幸福感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一點,好運自然會接踵而至。就像老祖宗說的這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