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
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可是幸福本就來源於我們自身,要想求之於外,通過物質條件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幾乎不可能。就算是過夠了窮日子的窮人,在得到足夠多的財富之後,幸福感也不可能持續太久。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獲得更大的幸福感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一點,好運自然會接踵而至。
就像老祖宗說的這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若是能對自己擁有的滿意,簡言之就是學會知足,那麼他的心情大多數時間都是愜意的,這樣的人會比其他人活得更快樂,煩惱也會少一大半。同時一個人若是能夠做到無欲無求,那麼這個人的品行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更加高貴。
雖說做到無欲無求對我們而言十分困難,可是學會滿足卻是很容易。不知道大家是否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看見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就會十分的羨慕。覺得自己要是能過上他那樣的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幸福。在吃著家常便飯的時候,看見朋友圈曬著山珍海味的朋友,也會心生羨慕,甚至是嫉妒之意。
這時候其實不妨換個角度想想,雖然是過著普通人的日子,沒有那麼大富大貴。可是我們可以吃飽穿暖,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去到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因為真的有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更沒有機會去上學了。
在你陪伴自己孩子的同時,想想那些只能外出務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的農民工們,他們也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長,可是讓孩子能夠吃得起飯,能夠去條件並不好的山村小學上學,遠遠要比陪伴更加重要。
生活其實很艱難,大家都在很努力地活著,多想想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將目光只放在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身上。這樣你會覺得其實自己過得沒有那麼糟,相反,比起很多人而言,自己其實過著十分幸福的生活。有了這樣的想法,就算是物質條件匱乏一些,精神世界永遠都是富足的。
後半句當中的無求,並不是說頹廢不追求,而是對於結果的追求不要過於執著,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手。當然,放手並不僅僅是等於放棄,放棄只是其中的一層含義。它還有解開束縛這一層含義,而筆者覺得,後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含義。
人生而自由,可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層枷鎖可能來自外界,也有可能來源於我們本身的思想束縛。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對財富和權利近乎痴迷,他們窮其一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財富,可是似乎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到最後可能才會發現,原來這輩子除了財富並沒有看見其他的東西,白來這世間走了一遭。
所以,適當地放過自己,不要把結果看得那麼重要,一條路走不通大可以換另外一條路,總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淡化自己的目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達到實現目標的過程之上,過程的質量高了,結果自然會很好。
很多時候,你只有學會放手,才能夠真正的去放手一搏。其實筆者覺得「無求」更是一種勇氣,一种放手的勇氣,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放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