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

2020-12-21 葉三說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

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可是幸福本就來源於我們自身,要想求之於外,通過物質條件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幾乎不可能。就算是過夠了窮日子的窮人,在得到足夠多的財富之後,幸福感也不可能持續太久。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獲得更大的幸福感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將自己的心態放平和一點,好運自然會接踵而至。

就像老祖宗說的這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若是能對自己擁有的滿意,簡言之就是學會知足,那麼他的心情大多數時間都是愜意的,這樣的人會比其他人活得更快樂,煩惱也會少一大半。同時一個人若是能夠做到無欲無求,那麼這個人的品行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更加高貴。

雖說做到無欲無求對我們而言十分困難,可是學會滿足卻是很容易。不知道大家是否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看見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就會十分的羨慕。覺得自己要是能過上他那樣的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幸福。在吃著家常便飯的時候,看見朋友圈曬著山珍海味的朋友,也會心生羨慕,甚至是嫉妒之意。

這時候其實不妨換個角度想想,雖然是過著普通人的日子,沒有那麼大富大貴。可是我們可以吃飽穿暖,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去到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因為真的有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更沒有機會去上學了。

在你陪伴自己孩子的同時,想想那些只能外出務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的農民工們,他們也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長,可是讓孩子能夠吃得起飯,能夠去條件並不好的山村小學上學,遠遠要比陪伴更加重要。

生活其實很艱難,大家都在很努力地活著,多想想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將目光只放在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身上。這樣你會覺得其實自己過得沒有那麼糟,相反,比起很多人而言,自己其實過著十分幸福的生活。有了這樣的想法,就算是物質條件匱乏一些,精神世界永遠都是富足的。

後半句當中的無求,並不是說頹廢不追求,而是對於結果的追求不要過於執著,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手。當然,放手並不僅僅是等於放棄,放棄只是其中的一層含義。它還有解開束縛這一層含義,而筆者覺得,後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含義。

人生而自由,可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層枷鎖可能來自外界,也有可能來源於我們本身的思想束縛。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對財富和權利近乎痴迷,他們窮其一生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財富,可是似乎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到最後可能才會發現,原來這輩子除了財富並沒有看見其他的東西,白來這世間走了一遭。

所以,適當地放過自己,不要把結果看得那麼重要,一條路走不通大可以換另外一條路,總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淡化自己的目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達到實現目標的過程之上,過程的質量高了,結果自然會很好。

很多時候,你只有學會放手,才能夠真正的去放手一搏。其實筆者覺得「無求」更是一種勇氣,一种放手的勇氣,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放手的勇氣。

相關焦點

  • 俗語中的大智慧: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原文】「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一一清·陳伯崖【俗語解讀】「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俗語取自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作的上面這幅對聯。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生活境界,一種良好的心態。人人都希望快樂,都追求幸福,其實簡簡單單就是快樂,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切勿貪心,要有節制,適可而止。無求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也只有做到無求,才能知足心常愜,才會逍遙快樂!【人生智慧】從前,有一位農夫騎著毛驢走在路上,看見前邊有位富紳騎著棗紅馬威風凜凜。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弘一法師《格言別錄》2、寡慾故靜,有主則虛。「寡慾」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講的「清心」是一個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種超凡脫俗的意味,世俗人難以做到,「寡慾」卻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欲望太多。
  • 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句話叫「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中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我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這是告誡我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 人到無求品自高
  •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愚以為此句話對於立志於學術與藝術上追求的人,猶如水面上的一層油光,亮而光鮮。由此及彼,不談學術,因為有點對書法痴情愛好,權當說一下對藝術的刺激和感受吧。
  • 悅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是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寫的。它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追逐功名與財富,要懂得知足,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才能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人要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
  • 世間事惟名利最重?
    自古以來有道德的人,都不會為金錢名利所動。隨其自然,恪守本分,修德向善,戒除各種私慾貪念,保持清淨的心境,內心才能獲得安寧,幸福感自然而生。在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從會稽回家後,同宗前輩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張六尺長的精緻竹蓆上,覺得既新奇,又喜歡,繼而動了貪心,對王恭說:「你從會稽那邊回來,所以能夠弄到這種新鮮的好東西,不妨送一張給我。」王忱走後,王恭讓家人把自己坐的那張竹蓆給王忱送過去。王恭沒有多餘的蓆子,就只好坐在草墊上。
  • 醒世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樂, 人到無求品自高。請君檢點眼前人, 一年幾度埋荒草。荒草高低新舊墳, 可憐寒食無人掃。人生光陰既不多, 勞心苦算意若何。充飢不過三餐飯, 覆體能穿幾匹羅?可惜富翁無腳費, 不能搬運到黃泉。萬事自然莫強求, 何須昧心用機謀。飽餐三飯應知足, 得一順風便可收。生了了生何時了, 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身看後頭。
  • 人啊,糊塗是本事,知足是聰明!
    做生意時,學會讓利,短期看是糊塗,長期才知是智慧,多一個生意夥伴遠比多一家勁敵要強;夫妻之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包容對方的缺點,這樣關係才能更加和諧長久;同事之間,懂得大局為重,不爭先後,終有人會發現你的付出……佛家有云:「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是太盡,緣分勢必早盡。」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碰到不真心的人。
  • 農村俗語「無事勤掃房,強於上藥鋪」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很多人覺得只有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才會格外的重視身體健康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這樣,早在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注重自己身體健康的問題,在農村中還有很多關於身體健康的俗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無事勤掃房,強於上藥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人到無求 品自高
  •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無求,才可以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人到無求品自高,人沒有欲望了,品德也就自然高尚了。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難了,世上又有幾人逃過欲望的牢籠呢?孔子就曾感嘆說: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孔子意思是說,我始終沒看到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他這個「剛」字,可不是脾氣大的意思,剛的人是方正、正直,並不一定脾氣大,但一定是有品德、有智慧、有修養的人,。我們經常聽說的一段把人分為三等的話: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孔子這裡的剛就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 「人到無求品自高」與「人到品高自無求」
    「人到無求品自高」,乃婦孺皆知勵志教化金句,也是各式「心靈雞湯」常用洗腦「迷魂藥」。此語本出自紀曉嵐先師陳伯崖所撰一聯,原文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悲催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不過是空想「烏託邦」罷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倒是「人到無求品也低」。
  • 農村俗語:樹怕三搖,女怕撩,老祖宗的話,你真的懂嗎?
    很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鄉土氣息」,農村的「鄉土氣」不光包含了農村的村容村貌,還包含農村的風土人情,更蘊含了老農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智慧。雖說老農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千百年的生活中,也總結出了不少為人處世的「黃金準則」,這些準則多以俗語的方式流傳至今,雖然是「土話」,但是其中蘊含的智慧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下面這兩句俗語,現在讀來,也是讓人醍醐灌頂,不由得讓人感嘆,還是老祖宗活得通透。農村有句俗語:樹怕三搖,女怕撩。
  • 老祖宗忠告:人到40,身上有這兩個跡象,可能是發達的徵兆
    自古以來,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有很多,仔細品味之後,我們總能夠領悟到其中蘊含的真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是其中一條真理,這就說明了多讀書會提升自己,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體會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經驗應該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 人到無求品自高-不等於放縱自己,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日夜顛倒、網海遨遊;飯來張口、不修邊幅,厭煩與人接觸和交流;皮膚終日少見陽光的白得近乎透明……你見過這樣的小青年嗎?大家身邊有這樣的人嗎?他們在社會上的工作都沒有做超過半年時間,就會以各種理由辭工不幹了,躲回家裡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除了還有一個人形,除了網海之中生龍活虎、神彩飛揚的另外一個「分身」:真實生活之中的靈魂已經出竅。
  • 農村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老祖宗對男人的忠告!
    農村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這是老祖宗對男人的忠告,有何道理?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不是憑空想像來的,而是具有千百年的生活經驗,所以來看,這農村俗語的存在自然有它的價值。就拿吃飯睡覺來說,其實老祖宗其實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至理名言,而這些俗語有利於我們養生,也穩定家庭之間的和諧,所以說我們在對待俗語的時候一定辯證的看待,好好利用才是最正確的。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吃飯睡覺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老祖宗對男人的忠告有何道理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香椿過房,主人恐傷」啥意思?其中的智慧到現在也適用
    現在,到了香椿出芽的季節,大大小小的市場上都開始有了香椿芽出售。香椿芽來做面魚,炒雞蛋,都非常好吃,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不過香椿以前只是在農村比較多見,城裡人很少有見到能吃的,如果想吃香椿,那只能是拜託農村的親戚帶過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