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無求品自高」與「人到品高自無求」

2021-01-09 紅網

「人到無求品自高」,乃婦孺皆知勵志教化金句,也是各式「心靈雞湯」常用洗腦「迷魂藥」。此語本出自紀曉嵐先師陳伯崖所撰一聯,原文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悲催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不過是空想「烏託邦」罷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倒是「人到無求品也低」。

藉以「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變現,自古貪官汙吏既不缺錢花,也不少漂亮情人存量,照理,他們不應再有財色增量欲求,而應皈依「品自高」的。然而現實恰恰相反,「中國史上最著名貪官」和珅所斂財富,約值8億至11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金銀珍寶,超清政府15年財政收入總和,乾隆五十五年至60年稅收被此廝貪掉「半壁江山」,難怪時人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調侃。司級大貪官魏某家中搜出現金折合人民幣2億餘元,創建國以來一次起獲贓款數額之最。「老虎」級貪官劉某不甘示弱,374套房產及8億人民幣被追繳。這些古今巨貪,貪斂財富遠超「無求」標準,然而,假如不是東窗事發,他們會「品自高」而收手嗎?反正,我不信會發生奇蹟。

早年有統計說,被查處的貪官竟然95%以上養有「情婦」。榮登貪官情婦數量排行榜首,以「數量獎」奪魁的廳官徐某狎到情婦146位,數量不僅堪稱創金氏世界紀錄,而且完全堪與古代帝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有一拼,讓西門大官人自嘆弗如。問題是,按照常人生理需求和耐受,這廝打理得過來嗎?倘若不發案,徐某們能「品自高」停止發展壯大情人隊伍嗎?怕是就算他們想打住,情人後備軍也死活不答應。

「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貴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之本能欲望與生俱來。《韓非子》云:「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意思是說,貪念如同大火,不遏制就會迅速蔓延,慾念如同洪水,不控制就會形成災難。作為高等動物,人有本能欲望純屬正常,放縱本能欲望則不正常,也絕無可能抵達「品自高」境界。

孔老夫子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大意是,我從沒見到過喜好道德像喜好美色那樣的人;另一層意思是說,無論是好德者抑或不好德者,其實都是好色者。可見,如同自私乃人的本性,好色也性屬人的本能需求,而好德則是價值追求。前者只需發乎本能皆能滿足,後者則須先進文化才能實現。吾國曆朝歷代「祖宗之法」,試圖用「存天理滅人慾」「柳下惠坐懷不亂」這些道德說教扶正祛邪,調整遏制人性本能衝動和原始欲望放縱。因為顛覆生物規律,雖然虛幻說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然調整遏制結果註定殊途同歸,不是「貪火越遏越燎原」,便是「欲水越遏越滔天」。

熱衷慈善無疑合乎「品自高」標準。曾有媒體公布「世界十大慈善家」榜,其中美國佔了9席,包括捐款280億美元的「冠軍」比爾蓋茨,捐款28億美元的「亞軍」沃倫巴菲特。雖然富賈錢多得幾輩子也花不掉,但他們熱衷慈善並非因為有錢,而是源於熱愛社會和擁有善心;正因為後者,在富豪慷慨解囊的同時,非富豪的美國平民也熱衷慈善。有數據顯示,75%美國人為慈善事業捐款。現代慈善事業開山鼻祖,「鋼鐵大王」卡內基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成為美國人普遍信奉並發揚光大的慈善文化。慈善文化得益慈善制度催生孵化,又反作用慈善制度發育成熟。幾乎與現代慈善組織誕生同時,美國就開始建立鼓勵民眾捐款相關制度。比如規定捐款或實物捐贈可用來抵稅,藉此鼓勵民眾捐贈行善,開徵遺產稅刺激富人慈善捐款,等等。伴隨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越來越多美國人在納稅和慈善之間選擇後者。可見,「山姆大叔」既非天生「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非「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人,而是後天善的制度文化調教,將愈來愈多國民的「性本惡」改造成了「品自高」。

某奶業公司原總經理、號稱「奶王」的廳級貪官金某,創立「情婦邏輯」謬種曾一度流傳坊間:「像我這樣級別的領導幹部誰沒有幾個情人?這不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身份的象徵,否則,別人會打心眼裡瞧不起你。」官至「封疆大吏」的貪官孟某在受審時,也不忘雙目深情地眺望遠方感慨道:「我是愛江山也愛美人。在我有生之年能遇上幾個有情有義的女人,是我的福分。」顯然,貪官們的「情婦邏輯」「愛美情結」不僅發乎好色貪色動物本能,「權色交易」「性賄賂」官場潛規則和疏於監督的顯規則缺損,也誘發和刺激了他們的腎上腺素亢奮,讓他們離「品自高」漸行漸遠。

說到底,國民品行德性高低取決於制度好壞,而非道德說教。好的制度設計邏輯原點在於,承認人性私慾之惡,進而用好的制度遏惡揚善,生成社會向善文化;不好的制度設計恰恰相反。鄧小平就告誡過:「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想想看,到底是「人到無求品自高」可信,還是「人到品高自無求」靠譜呢?

文/陳慶貴

相關焦點

  • 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渴望而難及的境界。
  • 人到無求 品自高
    這裡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渴望而難及的境界。
  • 悅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是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寫的。它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追逐功名與財富,要懂得知足,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才能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人要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
  • 人到無求品自高-不等於放縱自己,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這樣的「無欲無求」是真的無求嗎?2、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文學家紀曉嵐的老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 南懷瑾解讀論語:人到無求品自高
    譯文::「我沒有看見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應該是一個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個人慾望多,怎麼能剛強?要注意這個「剛」字,脾氣大不算剛,那是脾氣大。剛的人是方正,並不一定脾氣大,普通講這個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
  • 醒世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樂, 人到無求品自高。請君檢點眼前人, 一年幾度埋荒草。荒草高低新舊墳, 可憐寒食無人掃。人生光陰既不多, 勞心苦算意若何。充飢不過三餐飯, 覆體能穿幾匹羅?可惜富翁無腳費, 不能搬運到黃泉。萬事自然莫強求, 何須昧心用機謀。飽餐三飯應知足, 得一順風便可收。生了了生何時了, 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身看後頭。
  • 俗語中的大智慧: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原文】「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一一清·陳伯崖【俗語解讀】「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俗語取自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作的上面這幅對聯。這裡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對事業的不求進取,不是一籌莫展的消極態度或者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這正是這句話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人生在世離不開名利,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 「無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淡泊名利的人生是可望而難及的境界。
  • 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句話叫「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中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我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這是告誡我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愚以為此句話對於立志於學術與藝術上追求的人,猶如水面上的一層油光,亮而光鮮。由此及彼,不談學術,因為有點對書法痴情愛好,權當說一下對藝術的刺激和感受吧。
  • 「人到無求品自高」
    它讓人產生幻覺、欲望和爭鬥,內心難以平靜。無數的世人都想將名利據為己有,卻常常又被名利所俘獲。只有少數的智者能夠遠離名利,自在生活。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是簡樸的精神,卻是飽滿和充實的。這種人自然才豁達自由,也便少了許多憂傷與煩惱。古文中曾有言,「錢財不積則貪者憂全是不優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無求,才可以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人到無求品自高,人沒有欲望了,品德也就自然高尚了。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難了,世上又有幾人逃過欲望的牢籠呢?孔子就曾感嘆說: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孔子意思是說,我始終沒看到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他這個「剛」字,可不是脾氣大的意思,剛的人是方正、正直,並不一定脾氣大,但一定是有品德、有智慧、有修養的人,。我們經常聽說的一段把人分為三等的話: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孔子這裡的剛就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 都說「人若無求品自高」,可在這物慾橫流的世上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人生百年都在醉,不過三萬六千場」意思是說,人就算是能活一百年,並且每天都把酒當歌的醉倒,也只不過三萬六千次而已。形容人生短暫,要珍惜光陰,好好快樂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天。那麼如何去享受這珍貴短暫的一生呢?一個字「品」。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7、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弘一法師《格言別錄》8、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可是幸福本就來源於我們自身,要想求之於外,通過物質條件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幾乎不可能。就像老祖宗說的這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 人無非欲品自高
    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    古時所誇的謙謙君子,在立境修為和秉持操守上都奉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做人處世之道,都貫以安貧樂道,清心寡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作為自己一生的崇尚、榮耀、追求和德行。這裡所說的「寡慾」、「無欲」是指少有非分之欲。
  • 世界十二大畫家梵谷生日.範光陵以無求品自高慶生
    Fan Kuanling 於今日在上海以其所繪 「無求品自高」 油畫,向梵谷大師之艱苦一生,無畏無懼創新精神,表示最深敬意。範光陵在世界名校美國紐約大學 NYU 留學時,跟 Peter Drucker 彼得.德努克大師學習,也同時研學了不少梵谷作品及風格。
  • 無印良品自組彩妝盤登場!三種尺寸自由組合
    昨天介紹了日本知名雜貨品牌LOFT的最新產品,今天繼續帶來日本另一家知名雜貨品牌無印良品推出的自助彩妝盤。簡潔的包裝設計與環保的原材料是無印良品的一大特點,在化妝品部分無印良品則以「呈現出最健康的膚色」作為準則,深受裸妝系女性的歡迎。
  • 人無所求品自高,為無為則無不治
    當然父母的這層感情還可以另當別論,因為有些父母是不求回報,而有些才是養兒防老。然後,你就上了無欲無求、自我奮鬥、提升價值的道兒。其中這個無欲無求的境界,就很高了。不用太多往領導身邊湊,更少了有的、沒有的恭維和巴結。人一下了變得獨立起來。說到「獨立」,有這麼兩重意思。第一重是自立,不依靠外力而自行其事。
  • 致敬無印良品的12年廣告文案
    秉 承 創 業 時 「 樸 素 偶 居 奢 華 之 上 」 的 理 念 , 而 今 的 無 印 良 品 已 經 逐 漸 演 變 成 一 個 具有 包 容 性 的 巨 大 象 徵 ,從 一 把 勺 子 到 家 居 住 宅 , 無 印 良 品 已 滲 透 到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 回顧無印良品的12年廣告文案
    秉 承 創 業 時 「 樸 素 偶 居 奢 華 之 上 」 的 理 念 , 而 今 的 無 印 良 品 已 經 逐 漸 演 變 成 一 個 具有 包 容 性 的 巨 大 象 徵 ,從 一 把 勺 子 到 家 居 住 宅 , 無 印 良 品 已 滲 透 到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