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中的大智慧: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2021-01-09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一一清·陳伯崖

【俗語解讀】

「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俗語取自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作的上面這幅對聯。 這裡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對事業的不求進取,不是一籌莫展的消極態度或者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這正是這句話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

人生在世離不開名利,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 「無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淡泊名利的人生是可望而難及的境界。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生活境界,一種良好的心態。人人都希望快樂,都追求幸福,其實簡簡單單就是快樂,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切勿貪心,要有節制,適可而止。無求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也只有做到無求,才能知足心常愜,才會逍遙快樂!

【人生智慧】

從前,有一位農夫騎著毛驢走在路上,看見前邊有位富紳騎著棗紅馬威風凜凜。農夫很自卑地長嘆一聲:「我這輩子要是能有一頭棗紅馬該多好呀,這個小毛驢走起來也不快!」內心很不平衡。 可這位農夫回頭一看,還有一位挑著擔子的老漢累得汗流浹背。 見此情景,農夫恍然大悟,比前邊的不足,可還比挑著擔子的老漢強上百倍呢。農夫的心裡便很知足,於是也很快樂。

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那些總認為別人的東西都是好東西的人,是永遠沒有快樂的。 這個普通的故事,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常樂,是一種境界,是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的事情感到滿意,不苛求辦不到的事情,也不強求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從而能夠用知足、快樂的心態來接受人生的挑戰。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有理想、有目標、有信念、有追求的,要懷著知足常樂的平常心態去努力。人生想要得到的東西很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欲望」。 人是要有欲望的,沒有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就不會有現代發達的物質文明;沒有對冠軍的嚮往,就沒有在運動場上的奮力拼搏。 然而,人的欲望應當有個度,無論是對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超越自身條件。 把握好「度」 的問題,首先要有平常心,凡事就能做得恰到好處,支撐心靈。能夠客觀地衡量自己,給自己ー個正確的定位,自己有什麼能耐,能辦成什麼事情。當定好了人生坐標,人就不會自以為是、好高騖遠,不會永不滿足,更不會陷人現實與幻想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印度有這樣一則寓言:有個笨人,口渴極了,想要馬上喝水。找尋多時,終於找到了恆河水,可是,面對河水,他卻站著不動,沒有下去喝水,旁邊的人很奇怪,就問他:「你如此的乾渴,追尋了多時,現在到了河邊,為什麼不下去痛飲一番?」那個笨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乾我就喝,可是這河水滔滔不絕,我是不可能喝乾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圍的人聽了這話,不禁都大聲鬨笑,驚嘆原來世上還有如此笨的人。

這個故事,笨人起初「口渴找水」,後來卻擔心「能不能把河水喝乾」,所以旁邊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有的人儘管不像這個笨人蠢到了這種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無幾。一個人貧窮就難免想有財富,有了財富又想要有名聲、地位,長壽,永無休止,也永不安寧。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還要非喝完不可。總是在「有求」 之中兜圈子,慾壑難填,永遠也無法滿足。 人們能夠意識到欲望給人生和社會帶來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現實中難以節制自己,從而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想要徹底解脫,只有達到 「無求」 的境界,才不會患得患失。從做人的道理來看,人生還是瀟灑一點好,正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啊!

作者:石 巖 校稿:遊金地

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圖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文化傳承#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
    農村俗語: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蘊含老祖宗生活哲理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可是幸福本就來源於我們自身,要想求之於外,通過物質條件來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幾乎不可能。就像老祖宗說的這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弘一法師《格言別錄》2、寡慾故靜,有主則虛。「寡慾」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講的「清心」是一個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種超凡脫俗的意味,世俗人難以做到,「寡慾」卻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欲望太多。
  • 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有句話叫「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中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我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這是告誡我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 人到無求品自高
  •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
    再談對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的看法,愚以為此句話對於立志於學術與藝術上追求的人,猶如水面上的一層油光,亮而光鮮。由此及彼,不談學術,因為有點對書法痴情愛好,權當說一下對藝術的刺激和感受吧。
  • 「人到無求品自高」與「人到品高自無求」
    「人到無求品自高」,乃婦孺皆知勵志教化金句,也是各式「心靈雞湯」常用洗腦「迷魂藥」。此語本出自紀曉嵐先師陳伯崖所撰一聯,原文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悲催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不過是空想「烏託邦」罷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倒是「人到無求品也低」。
  • 悅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話是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寫的。它告誡人們:不要一味追逐功名與財富,要懂得知足,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畏浮雲遮雙眼,才能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人要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
  • 醒世珍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樂, 人到無求品自高。請君檢點眼前人, 一年幾度埋荒草。荒草高低新舊墳, 可憐寒食無人掃。人生光陰既不多, 勞心苦算意若何。充飢不過三餐飯, 覆體能穿幾匹羅?可惜富翁無腳費, 不能搬運到黃泉。萬事自然莫強求, 何須昧心用機謀。飽餐三飯應知足, 得一順風便可收。生了了生何時了, 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 各自回身看後頭。
  • 人到無求品自高-不等於放縱自己,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這樣的「無欲無求」是真的無求嗎?2、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文學家紀曉嵐的老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 人到無求 品自高
  • 人啊,糊塗是本事,知足是聰明!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太較真,於是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無礙得失,卻更能覓得人生的大滋味。就像故事裡兩個患有癌症的病人。耳朵靈敏的,三個月還沒到就一命嗚呼了。耳朵背的,不但活過了三個月,如今兩年過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
  • 世間事惟名利最重?
    自古以來有道德的人,都不會為金錢名利所動。隨其自然,恪守本分,修德向善,戒除各種私慾貪念,保持清淨的心境,內心才能獲得安寧,幸福感自然而生。在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從會稽回家後,同宗前輩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張六尺長的精緻竹蓆上,覺得既新奇,又喜歡,繼而動了貪心,對王恭說:「你從會稽那邊回來,所以能夠弄到這種新鮮的好東西,不妨送一張給我。」王忱走後,王恭讓家人把自己坐的那張竹蓆給王忱送過去。王恭沒有多餘的蓆子,就只好坐在草墊上。
  • 「人到無求品自高」
    它讓人產生幻覺、欲望和爭鬥,內心難以平靜。無數的世人都想將名利據為己有,卻常常又被名利所俘獲。只有少數的智者能夠遠離名利,自在生活。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是簡樸的精神,卻是飽滿和充實的。這種人自然才豁達自由,也便少了許多憂傷與煩惱。古文中曾有言,「錢財不積則貪者憂全是不優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 南懷瑾解讀論語:人到無求品自高
    譯文::「我沒有看見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應該是一個剛強的人)。」孔子說:「申棖個人慾望多,怎麼能剛強?要注意這個「剛」字,脾氣大不算剛,那是脾氣大。剛的人是方正,並不一定脾氣大,普通講這個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
  • 事不三思總有敗,人能百忍自無憂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