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埃隆·馬斯克說,當某件事足夠重要,你就去做它,即使勝算不大。」
——產業園區上市公司巡禮4
跨入2021年第一天,特斯拉即宣布Model Y降價16萬。由於瞬間瀏覽量暴增,特斯拉官網甚至都癱瘓了。隨後特斯拉還公布了2020年在全球累計交付50萬輛電動車的銷售業績。這個成績是因為位於上海臨港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全面量產取得的。
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狂人為什麼會選擇落戶上海臨港?
01
臨港,上海的天涯海角
就區位來說,臨港孤懸於上海的東南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相當於是上海的天涯海角。在上海能看到大海的區域也並不多。
臨港距離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差不多75公裡。這個距離曾經讓很多人擔憂,這比去一趟蘇州都困難。不過,臨港的意義不在於距離市區有多遠,而是距離大海有多近。
臨港在2019年正式掛牌成為上海自貿區新片區。陸地上北以大冶河,西以金匯港為界,東面和南面則面朝大海,臨港幾乎是完全獨立的一塊方正之地。國際標準自貿區因為免關稅的緣故,一般都是需要物理封關的。從這個角度講,臨港作為未來國際標準自貿區的先天條件堪稱完美。
所謂自貿區就是可以自由進行貿易的地方。不用交稅,貨物、資金進出自由。完全符合這個標準的自貿區其實在全世界數量也不多,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中國香港和新加坡。
新加坡曾經是中國政府立志學習的標杆。這個城市國家人口只有500萬,卻是世界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是個東西方都倚重的小巨人。
馬六甲海峽是亞非歐貿易的必經通道。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實行自由貿易體制,貨物自由交割,資金進入自由。為了處理轉運貨物,世界各國銀行都在新加坡設立分行。物流帶來資金流,資金流促成金融中心,商業中心,生活中心,繼而創造無數商機和就業機會。新加坡就是這麼富裕起來的。
不是哪裡都可以建設自貿區。在大漠荒沙中建一個,會有人來嗎?上海的條件得天獨厚。自從建成洋山深水港,上海就成為一個可以輻射太平洋的理想中轉站。除了深水港,上海還可以上溯長江輻射中國內地,通過運河溝通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虹橋和浦東機場構成世界最大航空港,跨海大橋連接長三角。
特斯拉就是這麼被吸引到上海臨港自貿區來的。對於特斯拉而言,產品從上海交付中國市場,可以免掉關稅;從上海交付亞洲市場,可以節省運費。
把特斯拉吸引到上海臨港,對上海而言,可以增加土地收入、所得稅收入及其他收入。對中國而言,可以刺激整個汽車產業鏈轉型升級。
02
自貿區試驗,再畫一個圈
上海市政府給與特斯拉的土地條件相當優惠,是因為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籤下了對賭協議。
特斯拉租賃臨港土地50年。特斯拉承諾從2023年年底開始,每年納稅不少於22.3億元,5年內在上海工廠投資不少於人民幣140.8億元(約合20億美元)。如果不能達成上述條件,特斯拉即歸還臨港土地。
堅持50年不動搖。這句話中國人很熟悉。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靈活性和務實精神。
特斯拉在上海臨港設立獨資公司在先,中國在外商準入「負面清單」裡解除外資車企投資佔股比例在後。上海臨港的任何一點突破都有意義。
特斯拉新能源汽車將憑藉品牌、性能和價格優勢長驅直入。看誰能抵擋,抵擋多久。這不是一條鯰魚,而是鯨魚殺。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新聞發布會現場曾經興奮的大跳脫衣舞。
中國目前已經有自貿區20多個,不過後面都帶著「試驗」兩個字。距離符合國際標準的自貿區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是上海臨港有一點兒特殊,因為它承擔了更多國家使命。公布臨港新片區這一消息時,正值中美貿易戰處於膠著狀態,此舉意在向全世界昭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心。
同時,臨港還是一塊試驗田,肩負制度創新的使命。當年深圳特區也曾經被賦予這樣的重任。只不過那個時候,中國政府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自信,只能大膽的試,大膽的闖。用開放倒逼改革,創造成功經驗進而發軔全國,這是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一貫做法。
從面積上看,上海臨港比浦東新區略小,但是雄心不小,「再造一個浦東新區」。2035年臨港新片區GDP目標是1萬億。2018年浦東新區GDP剛剛超過1萬億。
上海臨港有可能成為撬動中國經濟再次騰飛的支點。若干年之後,上海靠海的地方有可能會崛起一個名叫臨港的城市。
目前這還僅僅是一種可能性。我們必須承認,並非畫出一個圈就一定能產生魔力。
03
資本市場冰火兩重天
作為臨港地區最大的業主,上海臨港(600848)一時風頭無兩。上海臨港實際控制人臨港集團,是上海市國資委直屬企業,負責上海市重要產業區的開發建設與招商引資工作。上海臨港開發的產業園區目前均已成為上海市高端製造業的重要承載區,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
上海臨港(600848)2020年三季度財報稱,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約30.28億元,同比下降7.11%;淨利潤約12.16億元,同比增長1.07%;基本每股收益0.58元,同比下降9.38%。
上海臨港(600848)1月5日還發布公告稱,2020年政府給予臨港財政補貼資金約3.19億元。
資產優良,盈利能力不錯,政府還提供高額補貼,但就是得不到資本市場關注。上海臨港「最新研報」都是3年前的。交易清淡,股價低迷,別說股民就連莊家都給套住了。
幾十年來,A股創造的中國特色的IPO信仰,正在被一點點擊破。市場流動性衰減,2020年三季度到現在,有699家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月的日均交易量低於3000萬人民幣。
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臨港前十大股東中,有兩位是「非國有法人」,其中一家是普洛斯,另外一家是上海九亭。前者投資物流園,後者投資房地產。普洛斯是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的物流園區投資運營商。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普洛斯剛剛設立了一支投資規模為45億元的收益增值型平行基金,用於投資上海臨港國際物流園。
非國有企業的內在驅動力和國有企業不同,這個動向引人深思。
經過十餘年開發建設,上海臨港已經將一片灘涂打造成了上海高端製造的代名詞。包括特斯拉超級工廠在內的「大項目」有很多在臨港安家落戶。2021年1月4日,上海臨港新片區10個投資額超10億元的產業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超過300億元。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前沿產業。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上海臨港新片區土地出讓也在提速。僅去年12月一個月,臨港就掛出13幅地塊出讓,總起價近140億元。2020年臨港一宗商業用地溢價率達到127.83%,創下當年上海土拍最高溢價紀錄。
上海臨港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參與公募REITs試點,盤活存量資產,發揮上海市產業發展推手的作用。
04
央地博弈,上海需要做好準備,北京也一樣
上海是近代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自從1843年開埠以來,這個城市就是亞洲最大的冒險之城,魔力之都。
漫步在上海的民國故居和歷史遺存中很容易理解,百年現代化給上海這座城市帶來了豐厚的精神積澱。在北京動不動就封路,在上海從來沒有這種事兒。這個城市總是不動聲色,井然有序的運行。
上海擁有中國最成熟的技術官僚體系與文化,重視規則、秩序和專業。即使在上海體制內工作,能做到一定位置首先說明的是能力而不是背景。
上海市國有企業規模大,製造業發達,對外擴張能力強。無論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都在全國遙遙領先,一些標杆國企的市場表現可圈可點。但是作為國企重鎮,上海的自由市場精神遜色於珠三角,最近幾年經濟增速也出現明顯下降。
上海市市委書記李強曾指出,臨港地區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與以往的自貿區相比,臨港要「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作為特殊經濟功能區,上海擁有很多改革事權,但是在金融管制等方面還沒有更多自主權。
現在所稱的自貿區體制創新,更多是指向「準自貿區」過渡的臨時措施,並且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可以享受。體制創新涉及很多制度性因素,沒有頂層設計,地方政府突破起來很難。
錢穆說過一句話:「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貫穿中國兩千年政治歷史的主線之一。」近 40年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幾經變遷,基本脈絡是有放有收。通過向地方放權調動上下兩個積極性,通過分稅改革集中財權強化中央權威。通過多次體制改革試錯,逐漸向規範化的中央與地方分權(包括財權與事權)發展。本質上是通過建設激勵相容機制形成央地合力。
無論博弈還是合力,上海都需要做好準備,北京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