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 研發用冰替代光刻膠

2020-12-23 中國航空新聞網

「冰刻」|全過程

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的關鍵步驟。

近日,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團隊發布三維微納加工技術。仇旻表示:「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光纖末端做出較為複雜的微納米級『冰雕』。可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能一次性雕刻上百件作品。」

該系列研究陸續發表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上,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和加工器件,一套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冰刻」技術,通俗的講,就是把冰刻成想要的結構和形狀,並以此為模具實現其他材料結構的製作。刻冰過程與常見的冰雕類似,但區別在於,仇旻團隊使用的刻刀是肉眼看不見的電子束,製造的「冰雕」是微納米級別的景觀。

目前,他們已經可以實現在薄至300納米的冰上刻畫圖案,最小的微型雪花直徑僅1.4微米,所有比例尺長度均為1微米。

在微納加工技術中,目前廣泛使用的是基於光刻工藝對材料或原料進行微細加工,製作成所需的微納結構或器件。在這一過程中,光刻膠為非常關鍵的材料。而仇旻團隊所做的就是把光刻膠替換成冰,改稱之為「冰膠」,並將使用「冰膠」替代光刻膠完成微納加工的電子束光刻工藝改稱為「冰刻」。據仇旻介紹,目前除他和他的學生,全球同在研究此技術的僅有丹麥另一個實驗室團隊。

冰刻2.0 一站式、自動化微納加工系統

從2012年到2018年,仇旻團隊用6年時間證實「冰刻」方案行得通。從2012年開始,仇旻團隊開始嘗試把冰用在電子束光刻技術中,替代光刻膠進行電子束曝光。

2018年,仇旻團隊研究表明,在零下140度左右的真空環境下,「冰」能夠在原材料表面形成「薄膜」,並且經過電子束加工可以做出簡單的三維結構。6年間,仇旻團隊也完成了國內首臺「冰刻」系統的研發,即「冰刻1.0」,可以實現簡單結構和器件的製備。

現階段,「冰刻」系統已優化到2.0版本。對於「冰刻2.0」,仇旻說,「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3~5年實現『wafer in, device out』的全流程一體化、自動化的一站式微納加工,也就是一個原材料進去,一件成品器件出來。」

目前,冰刻2.0雛形已經在仇旻實驗室初步搭建完成,他們希望,這套冰刻2.0系統可以使微納加工的全過程在真空環境下完成。仇旻表示,「現在使用冰刻2.0在實驗室常用的樣品上都能夠形成比較複雜的三維結構,如光纖表面、晶片表面等,但和我們自己的期望還有一定距離。」目前,仇旻團隊正在把冰刻拓展到更多材料的加工上。

為什麼用冰替代光刻膠

談及用冰替代光刻膠的優勢,仇旻給的首選答案是清潔,其次是快速、簡便。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材料。中國要造晶片,光有光刻機還不夠,還得打破國外對光刻膠的壟斷。但這樣的光刻膠仍有局限性。

仇旻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趙鼎說:「在樣品上塗抹光刻膠,這是傳統光刻加工的第一步。這個動作有點像攤雞蛋餅,如果鐵板不平整,餅就攤不好。同時,被抹膠的地方,面積不能太小,否則膠不容易攤開攤勻;材質不能過脆,否則容易破裂。」。

而上述問題在「冰膠」上是不存在的,「我們把樣品放入真空設備後,先給樣品降溫再注入水蒸氣,水蒸氣就會在樣品上凝華成薄薄的冰層。」趙鼎解釋道,「無常形」的水蒸氣可以包裹任意形狀的表面,在凹凸不平和極小的樣品上也不成問題;對於非常脆弱的樣品,輕若無物的水蒸氣也不會對材質造成威脅。

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如果想要在矽晶片上,加工兩個納米級別的金屬字「春節」,首先需要將光刻膠均勻塗抹在矽晶片表面,再用電子束在真空環境中將「春節」二字寫在光刻膠上。

此時,光刻膠上被寫入「春節」字樣的部分會發生變化,再用化學試劑將「春節」區域的膠洗去之後,光刻膠就會成為一塊鏤空的「春節」字樣模板。最後,把金屬材料「打」在鏤空區域,再利用化學試劑把晶片表面剩餘的光刻膠洗淨,這樣就完成了金屬字「春節」的加工。

而如果用冰替代光刻膠,加工過程也將大大簡化。剛剛提到的加工過程中,製造鏤空模板需要用化學試劑對光刻膠進行清洗,而使用冰可免去化學清洗的操作。因為當電子束打在冰層上,被打到的冰將直接被氣化,同樣,「刻字」完成後,冰也無需清洗,改變溫度使其融化或升華即可。

此外,仇旻實驗室團隊訪問學生洪宇及其他成員發現,使用冰替代光刻膠進行的微納加工,加工樣品從零下140度的真空環境中返回到室溫後,多餘的金屬材料將自然捲曲並與樣品分離,可被輕鬆吹除。

無需化學試劑清洗這一步驟,使整個過程簡便了許多,耗時也就相應減少。仇旻介紹:「在實驗室裡面,我們使用冰刻2.0系統進行一次微納加工,目前通常需要半天的時間,複雜的器件不超過一天。而用以前的方法,通常來說要幾天或者一個星期。」他補充道,「工業上所有設備完備,可能不需要像實驗室研究耗時這麼多天,但對比之下,『冰刻』技術用時肯定是大大縮減的」。

更多實際應用仍在探索

「冰刻」的研究,對於仇旻團隊來說,首先是有趣,談及實際應用,仇旻表示目前還在探索中。

現在仇旻團隊正在用冰刻來實現三維作畫以及雕塑,仇旻說,「作為一種綠色且『溫和』的加工手段,冰刻尤其適用於非平面襯底或者易損柔性材料,甚至生物材料。未來希望這項技術能夠運用到生物、微電子以及更多領域中」。

其實,最初提出把冰用於微納加工技術上的並非仇旻團隊。大約10年前看到哈佛的一篇文章給了仇旻靈感。那篇文章提出,用電子可以在冰上刻劃出納米級別的線條。「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新技術」。仇旻說,「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們說,一件事情有趣其實就夠了,如果能有用會更好,既有趣又有用那就完美了。」

從被冰刻技術吸引到實現儀器設備,仇旻團隊一做就是8年,目前,該技術仍舊屬於冷門研究方向。仇旻笑稱,「比南極的冰還冷(實驗要在零下140度真空環境進行)。」

雖然冷門,但其價值之高不言而喻。對於該研究,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超構材料與超構表面專家周磊教授評論稱,這項工作對於研發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光電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冰刻」可將光學前沿的超構表面與已經廣泛應用的光纖有機結合,既給前者找到了合適的落地平臺,又讓後者煥發了新的生機。

2012年,仇旻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任教,隨後開啟「冰刻」研究計劃。入職西湖大學後,仇旻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開始研發功能更加強大的「冰刻系統2.0」。

談及自己的研究,他表示,「這樣的探索,有可能帶來很大的突破,也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但這正是基礎研究的意義和樂趣所在。」而在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探索和創新以微納加工為代表的超精密加工,正是中國製造的未來方向之一。 

「冰刻」|全過程

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的關鍵步驟。

近日,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團隊發布三維微納加工技術。仇旻表示:「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光纖末端做出較為複雜的微納米級『冰雕』。可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能一次性雕刻上百件作品。」

該系列研究陸續發表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上,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和加工器件,一套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冰刻」技術,通俗的講,就是把冰刻成想要的結構和形狀,並以此為模具實現其他材料結構的製作。刻冰過程與常見的冰雕類似,但區別在於,仇旻團隊使用的刻刀是肉眼看不見的電子束,製造的「冰雕」是微納米級別的景觀。

目前,他們已經可以實現在薄至300納米的冰上刻畫圖案,最小的微型雪花直徑僅1.4微米,所有比例尺長度均為1微米。

在微納加工技術中,目前廣泛使用的是基於光刻工藝對材料或原料進行微細加工,製作成所需的微納結構或器件。在這一過程中,光刻膠為非常關鍵的材料。而仇旻團隊所做的就是把光刻膠替換成冰,改稱之為「冰膠」,並將使用「冰膠」替代光刻膠完成微納加工的電子束光刻工藝改稱為「冰刻」。據仇旻介紹,目前除他和他的學生,全球同在研究此技術的僅有丹麥另一個實驗室團隊。

冰刻2.0 一站式、自動化微納加工系統

從2012年到2018年,仇旻團隊用6年時間證實「冰刻」方案行得通。從2012年開始,仇旻團隊開始嘗試把冰用在電子束光刻技術中,替代光刻膠進行電子束曝光。

2018年,仇旻團隊研究表明,在零下140度左右的真空環境下,「冰」能夠在原材料表面形成「薄膜」,並且經過電子束加工可以做出簡單的三維結構。6年間,仇旻團隊也完成了國內首臺「冰刻」系統的研發,即「冰刻1.0」,可以實現簡單結構和器件的製備。

現階段,「冰刻」系統已優化到2.0版本。對於「冰刻2.0」,仇旻說,「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3~5年實現『wafer in, device out』的全流程一體化、自動化的一站式微納加工,也就是一個原材料進去,一件成品器件出來。」

目前,冰刻2.0雛形已經在仇旻實驗室初步搭建完成,他們希望,這套冰刻2.0系統可以使微納加工的全過程在真空環境下完成。仇旻表示,「現在使用冰刻2.0在實驗室常用的樣品上都能夠形成比較複雜的三維結構,如光纖表面、晶片表面等,但和我們自己的期望還有一定距離。」目前,仇旻團隊正在把冰刻拓展到更多材料的加工上。

為什麼用冰替代光刻膠

談及用冰替代光刻膠的優勢,仇旻給的首選答案是清潔,其次是快速、簡便。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材料。中國要造晶片,光有光刻機還不夠,還得打破國外對光刻膠的壟斷。但這樣的光刻膠仍有局限性。

仇旻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趙鼎說:「在樣品上塗抹光刻膠,這是傳統光刻加工的第一步。這個動作有點像攤雞蛋餅,如果鐵板不平整,餅就攤不好。同時,被抹膠的地方,面積不能太小,否則膠不容易攤開攤勻;材質不能過脆,否則容易破裂。」。

而上述問題在「冰膠」上是不存在的,「我們把樣品放入真空設備後,先給樣品降溫再注入水蒸氣,水蒸氣就會在樣品上凝華成薄薄的冰層。」趙鼎解釋道,「無常形」的水蒸氣可以包裹任意形狀的表面,在凹凸不平和極小的樣品上也不成問題;對於非常脆弱的樣品,輕若無物的水蒸氣也不會對材質造成威脅。

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如果想要在矽晶片上,加工兩個納米級別的金屬字「春節」,首先需要將光刻膠均勻塗抹在矽晶片表面,再用電子束在真空環境中將「春節」二字寫在光刻膠上。

此時,光刻膠上被寫入「春節」字樣的部分會發生變化,再用化學試劑將「春節」區域的膠洗去之後,光刻膠就會成為一塊鏤空的「春節」字樣模板。最後,把金屬材料「打」在鏤空區域,再利用化學試劑把晶片表面剩餘的光刻膠洗淨,這樣就完成了金屬字「春節」的加工。

而如果用冰替代光刻膠,加工過程也將大大簡化。剛剛提到的加工過程中,製造鏤空模板需要用化學試劑對光刻膠進行清洗,而使用冰可免去化學清洗的操作。因為當電子束打在冰層上,被打到的冰將直接被氣化,同樣,「刻字」完成後,冰也無需清洗,改變溫度使其融化或升華即可。

此外,仇旻實驗室團隊訪問學生洪宇及其他成員發現,使用冰替代光刻膠進行的微納加工,加工樣品從零下140度的真空環境中返回到室溫後,多餘的金屬材料將自然捲曲並與樣品分離,可被輕鬆吹除。

無需化學試劑清洗這一步驟,使整個過程簡便了許多,耗時也就相應減少。仇旻介紹:「在實驗室裡面,我們使用冰刻2.0系統進行一次微納加工,目前通常需要半天的時間,複雜的器件不超過一天。而用以前的方法,通常來說要幾天或者一個星期。」他補充道,「工業上所有設備完備,可能不需要像實驗室研究耗時這麼多天,但對比之下,『冰刻』技術用時肯定是大大縮減的」。

更多實際應用仍在探索

「冰刻」的研究,對於仇旻團隊來說,首先是有趣,談及實際應用,仇旻表示目前還在探索中。

現在仇旻團隊正在用冰刻來實現三維作畫以及雕塑,仇旻說,「作為一種綠色且『溫和』的加工手段,冰刻尤其適用於非平面襯底或者易損柔性材料,甚至生物材料。未來希望這項技術能夠運用到生物、微電子以及更多領域中」。

其實,最初提出把冰用於微納加工技術上的並非仇旻團隊。大約10年前看到哈佛的一篇文章給了仇旻靈感。那篇文章提出,用電子可以在冰上刻劃出納米級別的線條。「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新技術」。仇旻說,「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們說,一件事情有趣其實就夠了,如果能有用會更好,既有趣又有用那就完美了。」

從被冰刻技術吸引到實現儀器設備,仇旻團隊一做就是8年,目前,該技術仍舊屬於冷門研究方向。仇旻笑稱,「比南極的冰還冷(實驗要在零下140度真空環境進行)。」

雖然冷門,但其價值之高不言而喻。對於該研究,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超構材料與超構表面專家周磊教授評論稱,這項工作對於研發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光電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冰刻」可將光學前沿的超構表面與已經廣泛應用的光纖有機結合,既給前者找到了合適的落地平臺,又讓後者煥發了新的生機。

2012年,仇旻從瑞典皇家工學院回國任教,隨後開啟「冰刻」研究計劃。入職西湖大學後,仇旻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開始研發功能更加強大的「冰刻系統2.0」。

談及自己的研究,他表示,「這樣的探索,有可能帶來很大的突破,也有可能什麼都沒有,但這正是基礎研究的意義和樂趣所在。」而在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探索和創新以微納加工為代表的超精密加工,正是中國製造的未來方向之一。 

相關焦點

  • 光刻膠卡脖子?那就用冰!西湖大學突破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材料進,成品出)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其實我們只是把傳統電子束光刻技術中的『光刻膠』換成了冰。」仇旻說。但這一換,換出了一片全新的想像空間。什麼是「冰刻」如何用巧克力粉在奶油蛋糕表面灑出「生日快樂」四個字?
  • 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來了!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來了!如何用巧克力粉在奶油蛋糕表面灑出「生日快樂」四個字?你需要一片模具,模具上有鏤空的「生日快樂」字樣。巧克力粉透過模具灑落到蛋糕上,「生日快樂」四個字就出現了。
  • 努力打破國外對光刻膠壟斷:我國「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
    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材料。有專家表示,中國要製造晶片,光有光刻機還不夠,還得打破國外對「光刻膠」的壟斷。日前,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雕刻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以「wafer in, device out」(原料進,成品出)為目標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一種「冰雕」絕活兒,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不用苦等光刻機,浙江西湖大學另闢蹊徑,彎道超車機會來了?
    據杭州網報導,在晶片行業遭遇歐美企業卡脖子的困境下,浙江西湖大學另闢蹊徑,研發了一種名叫「冰刻」的技術,其技術關鍵是把傳統光刻過程中使用的光刻膠換成冰,這一換給我國晶片行業帶來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那麼,我們彎道超車機會來了嗎?
  • 話題:南大光電:公司目前研發和生產的產品 物理和化學性能決定了在...
    話題:南大光電:公司目前研發和生產的產品 物理和化學性能決定了在應用領域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12月11日訊,有投資者向南大光電提問, 西湖大學近日研發了一種冰刻晶片的技術,該技術很有可能實現並取代傳統光刻,對公司的影響就是該技術不需要光刻膠。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電極材料、冰刻研究、新型納米武器、北極航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中國新聞網2冰刻研究取得新突破
  • 一個讓韓國喝了一壺的產業 光刻膠國產替代龍頭戰略配置時機來臨
    計劃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用於193nm(ArF)幹法光刻膠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預計2020年實現銷售,初步目標為1000萬元;2022年達產年實現銷售 5000萬元。同時上海新陽也正在開發i線、KrF光刻膠產品及其配套材料。上海新陽從實驗室用光刻機、人才和關鍵原材料三個角度積極推進光刻膠研發進程。
  • 還是光刻膠!憑什麼?乘勝追擊光刻膠低位精選名單(附股)
    不得不說,我國在半導體技術上的新突破,進一步縮短我國與國外的差距,也是我國轉向自主自控階段的開始,半導體國產替代步伐加速。從市場角度來看,光刻膠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尤其是國內市場。當前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本土滬矽產業大漲 800%,和矽片相輔相成的光刻膠應當具有上行空間;同時,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晶片代工廠投產也進入高峰期,未來持續的高需求也是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認為隨著光刻膠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國產替代勢必會加速,維持不追漲的原則,處於低位待啟動的品種也值得關注。
  • 半導體材料行業專題報告:光刻膠,高精度光刻關鍵材料
    在光刻膠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衍生出非常 多的種類,按照應用領域不同,光刻膠可以劃分為半導體用光刻膠、液晶顯示(LCD)用光刻膠、印刷電路板(PCB) 用光刻膠、其他用途光刻膠。其中,PCB 光刻膠壁壘相對較低,而半導體光刻膠代表著光刻膠技術最先進水平。
  • 光刻膠異軍突起領漲A股 2.98億元大單搶籌8隻概念股
    板塊方面,光刻膠表現搶眼,板塊指數上漲3.91%,排名居東方財富各板塊第1位。光刻膠是光刻過程的核心材料,是微電子技術中微細圖形加工的關鍵材料之一,根據SEMI統計,2018年全球半導體光刻膠市場總規模為17.3億美元,推動因素主要有晶圓代工產能提升以及多重圖形化技術的使用。
  • 南大光電產業突破首隻國產ArF光刻膠誕生 多途半導體材料爭一流...
    12月17日晚,南大光電(300346.SZ)發布公告稱,公司自主研發的ArF光刻膠產品成功通過客戶使用認證,這標誌著ArF光刻膠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取得了關鍵性突破。ArF光刻膠材料是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重要關鍵材料,對國內半導體自主研發及國產化意義重大。
  • 太平洋維持南大光電買入評級:ArF光刻膠認證通過 國產替代龍頭進階...
    原標題:太平洋維持南大光電買入評級:ArF光刻膠認證通過,國產替代龍頭進階在即,目標價50.6元
  • 「芯布局」光刻膠國產化進行時,誰能躍居龍頭率先領航?
    任重——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按照下遊應用,光刻膠可大致分為半導體用光刻膠、LCD 用光刻膠、PCB 用光刻膠等,其技術壁壘依次降低。相應地,PCB光刻膠是目前國產替代進度最快的,已經實現對主流廠商大批量供貨。
  • 光刻膠漲勢喜人,發展任重道遠(附個股解析)
    縱觀全球半導體光刻膠市場,份額基本被日本廠商佔據,截至到2018年,日本廠商在全球光刻膠市場市佔率約為70%。而高端光刻膠局面更甚,目前基本被歐洲和日本壟斷。國內光刻膠主要集中在PCB光刻膠,約佔國內光刻膠市場的94%,半導體光刻膠生產規模仍然較小,僅在2%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g線和i線半導體光刻膠領域,我國光刻膠發展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