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一種「冰雕」絕活兒,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2020-12-12 中華網科技

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出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

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

在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上,該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實現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種新型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光刻膠之短,「冰膠」之長

要理解他們研發的冰刻技術,需要先了解傳統的電子束光刻技術。

在傳統的電子束光刻技術中,通常需要將一種叫做光刻膠的材料均勻地塗抹在晶片表面。

電子束作用在光刻膠上,會改變相應位置的光刻膠性質。隨後再進行洗膠、填金屬、再洗膠等一系列流程。

可以看出,光刻膠是微納加工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材料,不過,光刻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在樣品上塗抹光刻膠,這是傳統光刻加工的第一步。這個動作有點像攤雞蛋餅,如果鐵板不平整,餅就攤不好。同時,被抹膠的地方,面積不能太小,否則膠不容易攤開攤勻;材質不能過脆,否則容易破裂。」仇旻實驗室助理研究員趙鼎說。

如果把光刻膠換成薄薄的一層冰,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我們把樣品放入真空設備後,先給樣品降溫再注入水蒸氣,水蒸氣就會在樣品上凝華成薄薄的冰層。」趙鼎說,光刻膠之所短恰恰是水之所長。

因為,在零下140攝氏度左右的真空環境中,水蒸氣可以包裹任意形狀的表面,哪怕是極小的樣品也沒有問題;水蒸氣的輕若無物,也使在脆弱材料上加工變成可能。

對應光刻膠,科研人員給這層水冰起名「冰膠」,給冰膠參與的電子束光刻技術起名「冰刻」。

趙鼎介紹,一旦將光刻膠換成冰膠,還能夠極大地簡化加工流程。因為冰膠可以通過直接被電子束雕刻、融化或氣化即可去除,所以加工過程中,無需用化學試劑清洗光刻膠,從而規避了洗膠帶來的汙染,以及難以洗淨的光刻膠殘留導致良品率低等問題。

「冰刻2.0」,硬體初具雛形

據介紹,仇旻和他的團隊曾在2018年完成了國內首臺「冰刻」系統的研發。加入西湖大學後,仇旻帶領科研團隊繼續研發功能更加強大的「冰刻2.0」系統。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從多個維度入手,不斷提升冰刻技術,並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一方面,該研究團隊掌握了如何在冰刻中精準定位。他們發現,當加工多層式三維立體結構時,可以先使用低強度的電子束,精確定位後再加大強度,正式開始「鏤空」作業。另一方面,實驗室成員還找到了控制冰刻力度的方法。實驗顯示,冰膠去除厚度與電子作用強度呈線性關係。

「『冰刻1.0』系統的儀器體積較小、功能單一,適用於簡單微納結構的製作……當前『冰刻2.0』的研發才剛剛開始,但系統的硬體設施已初具雛形。」趙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團隊的目標是實現「原料進,成品出」的一站式微納加工。

從全球範圍來看,冰刻技術的研發仍處於起步階段。這樣的技術,將來有哪些用場?

在仇旻看來,從本質上講,「冰刻」仍屬於電子束光刻。但它作為一種綠色且「溫和」的加工手段,尤其適用於非平面襯底或者易損柔性材料,甚至生物材料。

「在電子束光刻這個框架體系下,冰膠與傳統光刻膠之間更像是互補關係。傳統光刻膠工藝成熟,特別適合在大面積平整襯底上加工,冰膠則在微小的、不規則的或者非平面的襯底上加工優勢更加突出。」趙鼎說,目前來看,冰刻技術的應用場景集中在基於光纖、納米線、納米管以及二維材料的新型光電子器件製備。

復旦大學物理系主任、超構材料與超構表面專家周磊教授評價說,這項工作對於研發集成度更高、功能性更強的光電器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這項絕活兒意義重大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時值冬季各種美輪美奐的冰雕又要登場西湖大學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冰雕」絕活兒他們的「冰雕」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記者12月9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近兩個月來,西湖大學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仇旻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國際知名期刊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冰刻的研究成果。
  • 西湖大學開啟「冰刻2.0」 研發用冰替代光刻膠
    近日,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仇旻團隊發布三維微納加工技術。仇旻表示:「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光纖末端做出較為複雜的微納米級『冰雕』。可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進行「冰刻」加工,且能一次性雕刻上百件作品。」
  • 在八分之一髮絲粗細的光纖末端同時雕刻上百件「冰雕」有多震撼
    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以「原料進、成品出」為目標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今日科技話題:高性能電極材料、冰刻研究、新型納米武器、北極航道...
    中國科大供圖12月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採用新方法,將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等合成製備成一種高性能電極材料。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碳》(Carbon)上。▲從冰層沉積開始到吹除廢料結束,加工全程不涉及化學溶劑。西湖大學供圖還記得兒時看過的冰雕展嗎?宮殿、動物、叢林,讓人不得不讚嘆匠人的高超技藝。
  • 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來了!
    在納米尺度做冰雕,西湖大學「冰刻2.0」首秀來了!如何用巧克力粉在奶油蛋糕表面灑出「生日快樂」四個字?你需要一片模具,模具上有鏤空的「生日快樂」字樣。巧克力粉透過模具灑落到蛋糕上,「生日快樂」四個字就出現了。
  • 西湖大學突破三維微納加工技術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還記得兒時看過的冰雕展嗎?美輪美奐的宮殿、動物、叢林,讓人不得不讚嘆匠人的鬼斧神工。如果,這樣的冰雕是發生在僅有頭髮絲八分之一粗細的光纖末端,並且不止雕刻一件作品,而是同時雕刻百件以上呢?這樣的風景,正發生在西湖大學雲棲校區的納米光子學與儀器技術實驗室裡。
  • 在僅有八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光纖末端上雕刻冰雕 是怎樣的風景
    過去兩個月,西湖大學仇旻研究團隊,在《納米快報》《納米尺度》《應用表面科學》等期刊連續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對小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的「冰雕」遊刃有餘,從精確定位到精準控制雕刻力度,再到以「冰雕」為模具製作結構、加工器件,一套以「原料進、成品出」為目標的「冰刻2.0」三維微納加工系統雛形初現。
  • 瞄準微米級3D列印 西湖大學「黑科技」獲數千萬元融資
    我們團隊可以通過3D列印替代現有基於平面模式的光電子封裝方案,製造高精度電子器件、柔性可穿戴設備、微小型機器人等,提供3D電子列印服務、設備與材料集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西湖未來智造創始人兼CTO周南嘉表示。
  • 西湖未來智造微米級3D列印完成數千萬元融資
    作為西湖大學工學院首個自主科技成果產業轉化落地項目,成立於今年6月的西湖未來智造,是國際上電子3D列印領域首個專注於微米級精度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公司,通過將金屬、陶瓷、磁性材料、聚合物等集成處理應用,彌補電子、光學領域精密加工中百納米至百微米的市場空白。
  • 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開放暑期科研實習項目
    6月初,西湖大學發布了2020年夏令營公告,不少同學詢問,今年還有暑期科研實習嗎?有!今年暑假,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包括許田、於洪濤、Mohamad Sawan、仇旻、崔維成、李子青等6位講席教授的實驗室,都將於7-8月開放實習崗位。申請時間截至2020年7月8日24:00,還有10天!
  • Light人物:專訪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教授_科技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副校長仇旻接受採訪。仇教授分享了他在科研及事業上的成長經歷, 講述了為何會加入西湖大學及對西湖大學前景的展望。他就熱輻射調控技術及自主研發微納加工儀器表達了他的觀點和看法,並對年輕學者的工作給出了他個人的建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仇旻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
  • 「臥薪」20年 蘭大這個科研團隊打破學科「魔咒」——3.3納米的...
    「我」屬於材料家族的一分子,比塑料硬朗,比木頭光滑,比金屬耐腐蝕、抗氧化、耐高溫;我就是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最常用到的三大材料之一——陶瓷。氧化鋁陶瓷是我們家族中綜合性能最好、價格最低、最常用的一種。阿爾法氧化鋁,也叫剛玉,是大塊氧化鋁熱力學上最穩定的一種。
  • 勇攀科研高峰!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科技大學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運用微電子技術製備碳基晶片,「冪方科技」推出10微米級別微電子...
    36氪最近接觸到的冪方科技,是一家微電子列印公司。公司成立於2015年,運用微電子增材製造技術,為客戶提供從微電子列印設備、 納米功能材料到設計軟體的整體方案。 公司具備多種印刷技術,能低成本、快速製備碳基微電子信息系統。傳統的電子器件製造方式昂貴且耗時長,一個成品需要整條產業鏈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 科學家開發全新納米工程水泥 可用於密封厚度僅為120微米的縫隙
    科學家開發全新納米工程水泥 可用於密封厚度僅為120微米的縫隙 來源:cnBeta.com • 2020-12-15 17:32:23
  • 科學網—科學家成功研製一種新型元DNA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顏顥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通用的
  • 這支科研團隊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該系列成果的取得標誌著陝西科技大學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成效日趨凸顯,科研團隊和科研平臺的建設逐漸成熟,為學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將進一步提升陝西科技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1 蘇慶梅和杜高輝教授在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鋰硫電池性能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
  • 西湖大學又來了新講席教授!愛看星星的他 你認識嗎?
    杭州網訊 4月24日上午,西湖大學官宣,西湖大學團隊又迎來一位新講席教授。孫立成,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國家傑出教授(VR Rdsprofessor)、瑞典皇家工學院講席教授、國際知名化學家、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專家、「全球高被引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