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們看多了美,就乏了,倦了,疲了,懶了,許多人患上了「審美匱乏症」,把醜的當成是美的,將土氣當成了潮流。
前不久,「2019第十屆中國十大醜陋建築」網絡評選結果揭曉,上榜的建築造型千奇百怪,但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醜出了特色,醜出了影響力。
是誰修建了這些奇葩建築,又是誰設計了這些奇葩景觀呢?
Part.1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對美的認識,達成了某種默認的共識,陷入一種自我沉迷的狀態,逐漸變成對美的集體無意識。
只要我們覺得正確的方案,那它建起來肯定就是美的,不管別人怎麼看,因為我們都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先來看一看,2019年上榜的醜出特色的建築。
第10名:廣西新媒體中心
著名建築設計師扎哈的標誌性曲面造型被用於廣西新媒體中心大廈,然而模仿未達精髓,曲線僵直,手法生硬。上榜理由:低劣模仿,形象粗鄙。
第9名:江蘇溧陽博物館新館
該建築是一個象形建築。看到官方說法前,很難聯想到其是以東漢蔡邕所製作的焦尾琴為原型。遠看形似綠色山丘的託底,走近才發現,是人造景。上榜理由:譁眾取寵,弄巧成拙。
第8名:四川內江張大千博物館
博物館整體以張大千山石、仕女畫為原型。展館整個呈葫蘆形,不規則的鋼板想要仿照的是張大千的鬍鬚,而在遠處,整個博物館在視覺上想要達到的效果,是形成西班牙牧童變形的臉孔。
主辦方說,設計試圖做到使建築物融入大自然,但現實看起來有點古怪,被認為形似「幾個菠蘿」。上榜理由:文化曲解嚴重,建築品質低下。
第7名:安徽蕪湖長江之歌
建築的處理手段也很差,每個單體的造型要作妖,整體看起來又是單調重複的。還不如建成普普通通的住宅樓,讓大家忽視你的建築單體。上榜理由:群體形象單調,價值取向媚俗,對城市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第6名:江西南昌市青少年宮
建築的醜是設計能力有限造成的。設計者想學現在特別時髦的非線性語言,卻加入了很多其他元素,比如拱形的彩虹門,而且幾個大的設計元素之間也沒什麼關聯性,總之就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衝突的造型。上榜理由:設計語言混亂,整體造型失當。
第5名:甘肅敦煌機場航站樓
敦煌T3航站樓使用大量符號元素,上半部分的設計採用中國古典建築中的特有鬥拱構型,朱紅色鬥拱層疊而上,屋頂出挑,中間門戶高起。
底部則採用博物館式的建築手法,實體牆面厚實,窗外視線窄,不像一般機場航站樓那樣,為乘客充分呈現飛機起落之景。上榜理由:作為交通建築,矯飾堆砌設計符號,有損敦煌文化形象。
第4名:湖南寧鄉經開區創業服務大樓
大樓上大下小,各個角挑出去,底部兩根大金牙的柱子上裝飾符文浮雕。上榜理由:生硬附會地方文物,象形手法低俗誇張。
第3名:寧夏國際會議中心
建築外部籠罩的一圈獨立於建築主體的薄紗網殼單體6萬多平米,和建築主體搭配在一起,既顯得突兀又無實際用途,官方解釋,該造型是回族婦女的面紗,藉此傳遞中國回族文化。上榜理由:生搬硬套地方文化象徵,造成巨大浪費,設計手法雜亂。
第2名:貴州天下第一水司樓
該建築在漂亮的喀斯特地貌上生生造出一個人工中軸線,99.9米的超高全木質框架榫卯結構建築沿大弧形一層層疊加上去,直至24層,看上去特別邪惡,像十八層地獄。上榜理由:臆造鄉村文化景觀,濫用地方歷史符號,嚴重破壞自然環境。
第1名:重慶來福士廣場
該建築長達300米的水晶連廊,橫跨4棟塔樓,在250米的高空雄踞。官方稱,建築整體「詮釋了『古渝雄關』的壯美氣勢」。上榜理由:野蠻踐踏重慶歷史文脈,粗暴破壞山城環境尺度。
Part.2
為什麼建築可以這麼不講究?
看多了網紅臉,人們開始懷念沒有PS的年代,看多了這些「不講究」的建築,人們開始懷念之前的以前的經典建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北京曾有評選十大優秀建築的慣例。
▲第一屆北京十大建築,民族文化宮上榜
家底比較薄的時候,才有十大優秀建築的評選,家底厚時,就改為醜陋建築評選。中國的醜陋建築幾乎覆蓋中國的東西南北所有地域,形成一套自己的歷史和生態,成為研究中國建築發展的典型樣本。
從近幾年,中國入選的醜陋建築流派來看,「醜」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山寨西方古典建築,即民間所謂「白宮式」建築,常見於各地區政府、法院的辦公大樓。
第二類,山寨中國古典建築,典型代表是縮小版的天安門,高頻使用場景同樣是中國各地方政府辦公大樓。
第三類,象形仿生類建築。有仿動物的,如王八、螃蟹。有仿神仙祖先的,如巨無霸的福壽祿天子大酒店。此外還有仿龍、香菸、盤古大觀、五糧液酒瓶等,無奇不有。
第四類,拜金式建築。有直接複製金元寶、人民幣符號、銅錢等樣式的,還有的把玻璃幕牆設計成一根根金條的樣子。
懂知識不一定有文化,高樓大廈也不一定是建築。
不只一位建築師說過:建築要從心中長出來,再從地面慢慢建起。建築要植根於文化才能有勃勃生機,而非鋼筋水泥的複合體。
對於那些想成為建築師的人而言,在思路與思路,靈感與靈感的碰撞中,解構、重組、聯想、融合,需要挖掘出新的設計風格、設計角度、設計方法、設計造型,但是並不是要為了滿足視覺效果,突顯當地文化,而生硬的拼湊和嫁接。
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就曾說:「怎樣在現代建築裡體現中國文化?確實是一個難題,因為古代沒有蓋過這麼高的樓。所以不能生硬地處理,比如在高樓上擺一個屋頂、蓋一個小帽子。」
扎哈的標誌性曲面造型,廣西新媒體中心模仿得就十分生硬,而扎哈設計的「世界新七大奇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不僅建築造型卻讓老外也排隊打卡,造型的設計也符合首都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城市高度,這就是美與醜的差異,正宗與模仿的距離。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動畫 央視網
Part.3
中國建築設計該何去何從?
其實不僅是建築,我們日常所見的街道商品招牌,洗腦的電梯廣告,每年的國際電影節海報,都是我們吐槽的對象。我們普通人都知道哪些是美,哪些是醜,難道哪些設計師就不知道嗎,沒有人都懂藝術嗎?
可能不是,真正的重點在於,這些所有涉及審美品味的東西,最後由誰拍板、由誰決定,這才是個問題。
當然,想要讓中國的建築有所改變,除了這些決定建築方案,最後拍板的人需要提升審美之外,參與設計的設計師也需要有行業責任感,提供的設計方案需要有品位,需要有國際般的大視野。
當然有些人也為了這些建築的「醜」,找一些辯解的理由。我們中國建築設計正處在成長中,需要有一個發展過程,但是我們看看那些經濟情況不如我們的國家,比如葡萄牙、希臘,它們又是怎麼設計建築,又是如何規劃城市的呢?
就像斯芬克李老師說的一樣,不管是學建築,還是學景觀,一定要許「三多」。
多看,不管是學什麼設計專業,一定要多看相關的專業書籍,多看才能有感悟。平時讀書過程中,聯想到的場景會有帶你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也能提高自己的想像空間,加深對空間關係轉化與結構的理解。
多走,建築景觀設計一定是和外環境相關,比如北京的大興國際機場、皇家園林等,都是需要親自實調研的場景。值得注意的是想要讓建築與當地環境、文化想融合,就要在某一個景點、場地基礎上,輻射1000米,走訪調研,將周圍的環境了解透徹。
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看只走,不過腦子,也是無用功。學習總要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設計出來的建築也是生搬硬套的。
像今年上榜的這些建築造型,今後在中國城市中可能還會出現,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它們少出現,多出現一些被大家稱讚的建築。
建築設計的藝術留學生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