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創意!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2020-12-21 紅星新聞

6月8日上午,四川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一錘又一錘,一鏨又一鏨……在藝人楊勇專注的敲敲打打中,一塊塊銀錠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蛻變成一件件美麗的飾品、擺件或生活用品。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

楊勇16歲學藝,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如今小有成績。他不斷創新,不僅自主研發拋光機等設備,還將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創作銀版年畫、茶壺等工藝品。楊勇坦言:「就是想讓家鄉的綿竹年畫在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讓年畫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一塊銀版年畫

需要10多道大工序30多道小工序

楊勇的銀飾加工作坊設在自己的家裡。傳統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裝修,和古老的銀器加工相得益彰。走進作坊,從常見的手鐲、耳環、餐具,再到生活中的保溫杯、茶壺,以及各種銀飾擺件琳琅滿目。除了楊勇夫婦,還有數名工人正在忙碌著加工銀器,夫妻兩則潛心鑽研綿竹年畫的繪製和鏨刻。

楊勇正在製作銀版年畫

在他的工作檯上,擺滿了已經完工或者尚未完工的銀器作品,年畫題材的有趙公鎮宅,年畫侍女,年畫人物、福字等。

「製作一件銀版年畫需要10多道大工序,30多道小工序,最快也要兩天時間才能做一副。」楊勇介紹,10多道工序中難度較大的是鏨刻,相當於在銀器上作畫,對於他這種沒有繪畫基礎的工匠,難度更大。

「銀器加工看起來簡單,但要把化銀、澆鑄毛坯、打葉、出條、拉絲、鑲嵌、點翠、鏨刻等每道工序做好,需要花很多時間。」楊勇說,比如在做銀圈子時,拉絲這個環節就不能馬虎,必須掌握好火候才容易成型,因為過熱銀子容易融化,過涼則很難打制。在以前學手藝時,楊勇總是一邊用心聽表哥講解,一邊找時間反覆練習,暗自揣摸其中的門道。現在,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這些技巧,還把這些技巧傳授給工人。

16歲開始學習

20多年積累,成為手工藝人

今年39歲的楊勇出生在孝德鎮金星村一個普通農家。楊勇介紹,16歲初中畢業後,他便到新市鎮跟隨表哥學習銀器加工,憑著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便掌握了製作銀器的技巧。經過長期的積累,他也從一名學徒成長為一名嫻熟的手工藝人。學成手藝的楊勇前往德陽一首飾加工店打工,一幹就是13年。

「這10年,是中國首飾行業飛速發展的10年,我除了苦練技術,還接觸到更多品種和款式的銀器飾品,學會了鉑金加工技術,開闊了視野,便有了自己創業的打算。」楊勇坦言,自己曾嘗試過創業,但由於社會經歷不足,也不善經營,只開了半年便草草關門。

2010年,楊勇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去廣東、深圳等地開闊眼界,為創業作準備。2011年正月初八,他在汕尾考察時被別人先進的車花技術所吸引,虛心請教後仍不得其解,便萌生了實地學習的想法。為了「看上一眼」,他硬是花了5000元錢,在當地學習了3個月。

為了擁有自己的門店,購買最先進的加工機器,楊勇到銀行貸款,但因為缺少抵押和擔保而四處碰壁。但楊勇並不氣餒,他決定學習電焊技術,自己製作加工設備,在家中作坊做起了銀器製作。

工人在製作銀器

2011年6月,他用自己製作的設備做出了第一批產品,當他帶著這些銀飾製品前往成都批發市場時,由於工藝精良、款式新穎,一下子吸引了眾多客戶下單,一些品牌店也開始找他定製銀器。

為完成客戶的訂單,楊勇和愛人每天早上5點便開始忙碌,一直要做到深夜,由於他們採取的是原始拋光技術,純手工製作,常常累得腰酸腿痛,抬不起手。

「如果有一臺拋光機就好了,不僅能減輕勞動強度,還能提升拋光效果。」楊勇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購買零配件,組裝操作,但拋光效果並不理想,他又反覆進行技術改良。2013年3月20日,由楊勇研製的第一臺拋光機「誕生」了。「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3倍,製作工藝也更好了,我和愛人高興得整夜沒有睡著覺。」楊勇說。

隨著訂單的增加,楊勇招了幾名工人,還增加了液壓機衝床等其它大型設備,並對第一代拋光機進行了技術改造。2015年底,楊勇又升級改造了第二代拋光機,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倍,其產品也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

「我們主要是做代工,每年光原材料銀錠都要使用10多噸。」楊勇的愛人黃華瓊介紹,目前,他們主要做的產品為常見的手鐲、耳環、餐具等銀器,下一步也會做一些技術含量高、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至於產值,因為涉及商業機密,兩人沒有透露。

不斷創新和反思

將綿竹年畫鏨刻銀器之上

在中國年畫之鄉綿竹,年畫圖案豐富,寓意吉祥,產品種類繁多,成為了群眾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名綿竹人,如何讓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是楊勇常常思考的一件事情。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

楊勇介紹,2017年底,他到雲南大理回訪客戶時,發現當地銀器產品豐富,工藝精美,讓人嘆為觀止,不少匠人及其作品還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更堅定了他讓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的發展思路。

為了學習銀器加工繪畫、鏨刻等技術,2018年,他先後往返雲南8次,向當地藝人請教學習,終於在2019年做出了自己較為滿意的銀版年畫。

2020年1月17日,綿竹第19屆年畫節開幕,楊勇帶著自己的銀版年畫參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受到各方關注的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專業意見。

「我當時從網上選擇的是一幅並不完整的綿竹年畫,製作出的銀版年畫遭到了年畫藝人的批評。」楊勇告訴紅星新聞,半路出家的他只注重工藝上的研究,忽略了綿竹年畫及其人物最本質的特點,「年畫一些細節沒有完全展現,在專業人士看來,這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後,楊勇變得更加勤奮。今年疫情期間,他購置了大量黑白線稿,從基礎繪畫、上色開始練習,並逐漸在銀制茶壺、茶具、保溫杯等生活用品上進行鏨刻,常常一練就是一整天。

談到未來,楊勇躊躇滿志地說:「我的目標很簡單,想讓綿竹年畫在我製作的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為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個匠人的最大努力。」

近期,楊勇正計劃將熊貓和綿竹年畫等元素結合,創新製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楊勇還準備定去大理的機票,「我還要去學習,不斷提高銀器的製作水平」。

張紅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編輯 張莉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相關焦點

  • 綿竹萌妹子將年畫漫畫混搭 創作出呆萌年畫
    28歲的綿竹萌妹子章昉是萌狗年畫的創作人。「當時也是靈光一現,來了感覺,就創作了兩幅,反響還不錯。」接受採訪時她直言,創作狗狗年畫只是春節前的隨心之舉,源於自己對狗狗的喜愛,真沒想到萌狗年畫在春節期間會那麼受歡迎。「從小看動畫片,沙皮狗、巴哥犬憨態可掬、忠誠可靠,肉嘟嘟的臉看起來一臉福相,與我心中正直、守護千家萬戶的門神形象有一些類似。」
  • 門神手舉豬肉 老鼠變萌了 綿竹年畫新派傳人新作上市
    王安石在詩中描述的貼門神畫、年畫的場景,如今在城市已經難得一見。兩名萌妹子創作的萌版年畫近日,綿竹市兩位年輕的綿竹年畫傳承人章昉和王競男設計的綿竹年畫鼠年新作上市,讓網友眼前一亮。這一次,兩位年輕的傳承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傳統年畫技法相融合,運用電腦繪畫技術,創作出了幾幅卡通效果的鼠年綿竹年畫新作品。
  • 新年特輯|綿竹年畫村,尋找失落的傳統手藝
    由於藝人一年到頭長期伏案作畫,熟而生巧,因此寥寥幾筆的大寫意藝術效果,幾乎成為綿竹年畫中的稀世珍品。 用色方面,綿竹年畫多以彩繪見長,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豔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另外,線條作為綿竹木版年畫造型及構圖的基本手段,講求的是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
  • 2020四川綿竹年畫節:酒鄉畫境蘊匠心,一紙風行寫芳華
    堂屋裡有神龕,供奉著祖宗牌位,因此堂屋門多見《鹿鶴同春》這樣的文門神,寓意健康長壽,吉祥如意。門神要貼成「臉對臉」,不能貼成「背靠背」,誰左誰右都有講究。門神如果貼反了,一年中諸事不順,左右為難。睡房門上多貼以童子和仕女為題材的一類門畫,內容多為抱瓶、採蓮、佛手、仙桃之類,表示子孫繁衍、福壽無邊之意。至於灶房甚至牲口圈舍,貼年畫也是各有講究。
  • 四川:12幅綿竹年畫叫響24個字 讓核心價值觀入眼入心入腦
    王平 攝  2013年8月,德陽、綿竹等地的街頭出現了一批「很有新意」的公益廣告,兩個綿竹年畫中時常出現的年畫娃娃以四種形象分別在市區各個地方同時出現。  德陽市文明辦打算用本土的文化元素和地方文化符號創作一組公益廣告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而然地,地方文化元素中最有代表性的綿竹年畫成為首選設計載體。   「標準其實只有一個,通俗易懂,這與傳統年畫的創作精神暗合。」
  • 沒錯,肥豬才有資格上年畫——豬年幣說豬
    農曆新年,人們喜氣洋洋,很多慶祝活動都帶有「年」字,比如「年夜飯」「拜年」「年畫」等。年畫的產生年畫是過年時人們張貼在門窗上的圖畫,具有喜慶吉祥的寓意。年畫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廣義上來說,年畫可以上溯到人類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對早期建築的裝飾。從實際意義來看,年畫的出現肇始於漢代的門神。門神上主要繪有神仙、勇士、猛獸等,用來驅邪御兇,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貼門神的習俗。
  • 郵說文脈 | 年畫貼起,吉祥如意(下)
    代表性的有:江蘇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福建漳州木版年畫、重慶梁平木版年畫等。相傳,明弘治年間,風流畫家唐伯虎曾在此營造過桃花庵,故桃花塢便名揚天下了。2004-2 桃花塢木版年畫 小全張(4-1)「琵琶有情」(4-2)「麒麟送子」(4-3)「劉海戲金蟾」(4-4)「十美踢球圖」設計者:王虎鳴發行日期:2004.1.14《桃花塢木版年畫》特種郵票,全套4枚。
  • 多彩年畫 扮靚春節(文化脈動)
    這些年畫呈現出多樣的面貌和風格,有契合宮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有粗獷樸實、充滿鄉土氣息的河北武強木版年畫;有細膩工整、色彩豐富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有古樸稚拙、歷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還有寫意味厚、色彩濃豔的四川綿竹木版年畫;有地域色彩濃鬱、神佛類題材豐富多樣的福建漳州和廣東佛山木版年畫……而無論是「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的楊柳青年畫,還是桃花塢年畫、朱仙鎮年畫,都已經成為響噹噹的城市名片
  • 年畫裡的新年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瑞豐堂木版年畫社社長汪銳,從事年畫製作、研究工作30餘年,對年畫有著深厚的了解和認識。他告訴記者,「木版年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俗信仰的最好體現,涵蓋了福、祿、壽、禧、財、吉、和、安、雅、全十大要素,是表現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
  • 中國人的年畫到底有多大腦洞?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在《獨斷》中說:「神荼、鬱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兇也。」漢代時,人們已經開始在年節時將門神直接畫於門上,到近現代,一些大戶人家依然保留著這種畫門神的習俗。紅臉長鬚的關羽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年畫主題之一  圖/圖蟲·創意到隋唐五代時期,上層社會和一些廟宇寺院開始流行手繪年畫。
  • 通訊:年畫手藝人的「小年」記憶(圖)
    在徐曉毅的記憶中,奶奶總會在這一天將糖汁抹到年畫上的灶王爺嘴上,然後揭下來,在灶膛點燃,並在口中念念有詞,為家人祈求平安如意。  儘管只有35歲,徐曉毅已是製作年畫的老手藝人,灶王爺正是其製作的年畫中常出現的民間俗神之一。
  • 「文脈頌中華」走進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欣賞版畫「始祖」
    「版畫之頭,平陽啟之」,平陽木版年畫可以稱得上木版年畫的「始祖」。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展出的侍女圖。受訪者供圖晉南盛產麻紙,棗木很多,當地人便就地取材,在棗木上雕刻,在麻紙上印畫。而作畫的顏料則選用水性染織顏料。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負責人趙國琦介紹道:「過去的人家哪裡可能買墨、買顏料來繪年畫呢?都是拿植物等自己製作的。
  • 年畫「圈粉」,山東手藝人這樣「返本開新」
    與銷售市場的火爆相比,還有一件事更有成就感——由公司立項的《畫說黨史 百年輝煌》原創木版年畫集日前已經創作完成。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展現這段光輝歷史,我們認為年畫應該在場。《畫說黨史 百年輝煌》從2014年策劃並起稿創作,匯集20多位設計、刻版人員直接參與,歷時6年多,刻版100套,記錄了「一大召開」「抗戰勝利」等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許多「大事件」。 創作過程特別艱苦。
  • 「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展示活動日前啟動,面向社會徵集創作一批木版年畫、新年畫、農民畫以及具有年畫元素的插畫創意設計作品等優秀民間美術作品,推動以年畫為代表的民間美術創造性轉化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激活·衍生」——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將「激活」、「衍生」作為年畫研究時代性和非遺傳承活態性的學術主題,探索跨學科年畫研討的學術新格局。項兆倫說,逢年過節張貼和張掛祈福納祥的畫,以此寄託人們的美好願望,並為此開展各種創作、印製、銷售和購買年畫的活動,這樣的文化習俗或傳統,是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所在。保護年畫這一非遺事項,從根本上說,就是要保護創作年畫、製作年畫、使用年畫、分享年畫的文化傳統和氛圍,而不是去人為規定傳承人只能用什麼材料、什麼工具、什麼樣式生產年畫。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還有清代木版年畫精品
    這是展覽的開篇,揭示了中國清代木版年畫與日本浮世繪的關聯。第一部分「同源與流變」展出了多件經典作品,浮世繪部分有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等,年畫有江蘇桃花塢《一團和氣》、天津楊柳青《遊園驚夢》、山東高密《博古花卉四條屏》、北京《唱堂會》等。
  • 農村木板年畫藝術欣賞:驅兇迎祥的門上財神,小孩子看了會害怕
    年畫的歷史由來已久,如今年輕人能熟悉年畫的並不多,甚至在很多80後的記憶裡,關於年畫的記憶也不多了。但在農村上了年紀的人眼裡,年畫也分為很多種,而其實感覺形式最好看,而且傳統民俗趣味性最強的就是罕見的木板財神年畫。
  • 樣式匱乏:聊城木版年畫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隨著年畫刻印技藝由山西傳入此地[3],木版年畫為當地百姓所喜愛且民間需求量較大,偏重於為書籍雕刻插圖的部分刻書藝人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年畫木版的創作中,長此以往,造就了一批年畫刻版能手,由此也間接催生了當地近七百年歷史的聊城木版年畫。聊城木版年畫成品立體感十足,簡潔生動,粗獷味濃,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