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四川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一錘又一錘,一鏨又一鏨……在藝人楊勇專注的敲敲打打中,一塊塊銀錠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蛻變成一件件美麗的飾品、擺件或生活用品。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
楊勇16歲學藝,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如今小有成績。他不斷創新,不僅自主研發拋光機等設備,還將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創作銀版年畫、茶壺等工藝品。楊勇坦言:「就是想讓家鄉的綿竹年畫在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讓年畫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一塊銀版年畫
需要10多道大工序30多道小工序
楊勇的銀飾加工作坊設在自己的家裡。傳統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裝修,和古老的銀器加工相得益彰。走進作坊,從常見的手鐲、耳環、餐具,再到生活中的保溫杯、茶壺,以及各種銀飾擺件琳琅滿目。除了楊勇夫婦,還有數名工人正在忙碌著加工銀器,夫妻兩則潛心鑽研綿竹年畫的繪製和鏨刻。
楊勇正在製作銀版年畫
在他的工作檯上,擺滿了已經完工或者尚未完工的銀器作品,年畫題材的有趙公鎮宅,年畫侍女,年畫人物、福字等。
「製作一件銀版年畫需要10多道大工序,30多道小工序,最快也要兩天時間才能做一副。」楊勇介紹,10多道工序中難度較大的是鏨刻,相當於在銀器上作畫,對於他這種沒有繪畫基礎的工匠,難度更大。
「銀器加工看起來簡單,但要把化銀、澆鑄毛坯、打葉、出條、拉絲、鑲嵌、點翠、鏨刻等每道工序做好,需要花很多時間。」楊勇說,比如在做銀圈子時,拉絲這個環節就不能馬虎,必須掌握好火候才容易成型,因為過熱銀子容易融化,過涼則很難打制。在以前學手藝時,楊勇總是一邊用心聽表哥講解,一邊找時間反覆練習,暗自揣摸其中的門道。現在,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這些技巧,還把這些技巧傳授給工人。
16歲開始學習
20多年積累,成為手工藝人
今年39歲的楊勇出生在孝德鎮金星村一個普通農家。楊勇介紹,16歲初中畢業後,他便到新市鎮跟隨表哥學習銀器加工,憑著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便掌握了製作銀器的技巧。經過長期的積累,他也從一名學徒成長為一名嫻熟的手工藝人。學成手藝的楊勇前往德陽一首飾加工店打工,一幹就是13年。
「這10年,是中國首飾行業飛速發展的10年,我除了苦練技術,還接觸到更多品種和款式的銀器飾品,學會了鉑金加工技術,開闊了視野,便有了自己創業的打算。」楊勇坦言,自己曾嘗試過創業,但由於社會經歷不足,也不善經營,只開了半年便草草關門。
2010年,楊勇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的打工生涯,去廣東、深圳等地開闊眼界,為創業作準備。2011年正月初八,他在汕尾考察時被別人先進的車花技術所吸引,虛心請教後仍不得其解,便萌生了實地學習的想法。為了「看上一眼」,他硬是花了5000元錢,在當地學習了3個月。
為了擁有自己的門店,購買最先進的加工機器,楊勇到銀行貸款,但因為缺少抵押和擔保而四處碰壁。但楊勇並不氣餒,他決定學習電焊技術,自己製作加工設備,在家中作坊做起了銀器製作。
工人在製作銀器
2011年6月,他用自己製作的設備做出了第一批產品,當他帶著這些銀飾製品前往成都批發市場時,由於工藝精良、款式新穎,一下子吸引了眾多客戶下單,一些品牌店也開始找他定製銀器。
為完成客戶的訂單,楊勇和愛人每天早上5點便開始忙碌,一直要做到深夜,由於他們採取的是原始拋光技術,純手工製作,常常累得腰酸腿痛,抬不起手。
「如果有一臺拋光機就好了,不僅能減輕勞動強度,還能提升拋光效果。」楊勇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購買零配件,組裝操作,但拋光效果並不理想,他又反覆進行技術改良。2013年3月20日,由楊勇研製的第一臺拋光機「誕生」了。「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3倍,製作工藝也更好了,我和愛人高興得整夜沒有睡著覺。」楊勇說。
隨著訂單的增加,楊勇招了幾名工人,還增加了液壓機衝床等其它大型設備,並對第一代拋光機進行了技術改造。2015年底,楊勇又升級改造了第二代拋光機,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倍,其產品也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
「我們主要是做代工,每年光原材料銀錠都要使用10多噸。」楊勇的愛人黃華瓊介紹,目前,他們主要做的產品為常見的手鐲、耳環、餐具等銀器,下一步也會做一些技術含量高、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至於產值,因為涉及商業機密,兩人沒有透露。
不斷創新和反思
將綿竹年畫鏨刻銀器之上
在中國年畫之鄉綿竹,年畫圖案豐富,寓意吉祥,產品種類繁多,成為了群眾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名綿竹人,如何讓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是楊勇常常思考的一件事情。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
楊勇介紹,2017年底,他到雲南大理回訪客戶時,發現當地銀器產品豐富,工藝精美,讓人嘆為觀止,不少匠人及其作品還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更堅定了他讓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的發展思路。
為了學習銀器加工繪畫、鏨刻等技術,2018年,他先後往返雲南8次,向當地藝人請教學習,終於在2019年做出了自己較為滿意的銀版年畫。
2020年1月17日,綿竹第19屆年畫節開幕,楊勇帶著自己的銀版年畫參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受到各方關注的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專業意見。
「我當時從網上選擇的是一幅並不完整的綿竹年畫,製作出的銀版年畫遭到了年畫藝人的批評。」楊勇告訴紅星新聞,半路出家的他只注重工藝上的研究,忽略了綿竹年畫及其人物最本質的特點,「年畫一些細節沒有完全展現,在專業人士看來,這是一部不完整的作品」。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後,楊勇變得更加勤奮。今年疫情期間,他購置了大量黑白線稿,從基礎繪畫、上色開始練習,並逐漸在銀制茶壺、茶具、保溫杯等生活用品上進行鏨刻,常常一練就是一整天。
談到未來,楊勇躊躇滿志地說:「我的目標很簡單,想讓綿竹年畫在我製作的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為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個匠人的最大努力。」
近期,楊勇正計劃將熊貓和綿竹年畫等元素結合,創新製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楊勇還準備定去大理的機票,「我還要去學習,不斷提高銀器的製作水平」。
張紅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明平
編輯 張莉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