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豬年幣說豬——年畫裡的「豬」
年畫,由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衍生而來。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字,可見距今3000多年前,古人便有了「年」的意識。「年」又稱為「歲」「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年」的解釋是「谷熟也」。也就是說,農民收割完成熟的五穀,一年終了,新年開始。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風調雨順、糧食豐收關係到國泰民安。所以,中國人自古就異常重視過新年。農曆新年,人們喜氣洋洋,很多慶祝活動都帶有「年」字,比如「年夜飯」「拜年」「年畫」等。
年畫的產生
年畫是過年時人們張貼在門窗上的圖畫,具有喜慶吉祥的寓意。年畫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廣義上來說,年畫可以上溯到人類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對早期建築的裝飾。從實際意義來看,年畫的出現肇始於漢代的門神。門神上主要繪有神仙、勇士、猛獸等,用來驅邪御兇,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貼門神的習俗。唐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過年貼門神的風俗慢慢深入千家萬戶。明清以來,門神逐漸發展為年畫,上面所繪的內容也日漸包羅萬象,包括神話、歷史、小說、世俗生活等。清道光年間,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其後,「年畫」一詞才逐漸流行開來。新的時代激發了藝術家的活力,創造出了更多更精美的年畫。
年畫上的豬
豬出現在年畫上,最早是從明代開始的,此前的年畫主要還是門神的形式。在古代農業社會,家豬是重要的牲畜,關係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年畫上的豬一定是肥豬,象徵著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清代是年畫的繁榮時期,有不少作品留存下來。四川綿竹年畫是清代年畫的重要代表之一。有名的《三猴燙豬》生動體現了綿竹年畫詼諧幽默、意含諷刺的特徵。這幅年畫中,一隻肥頭大耳的豬正與三隻猴子玩紙牌賭錢。這隻豬衣著華麗,頭戴高帽,面前堆著金銀財寶。與此同時,三隻猴子暗中換牌出老千,趁機「燙豬」(「燙」在四川話中,有「騙人」「糊弄」之意)。這幅畫取材於真實生活,綿竹原來有一條巷子就叫「肥豬巷」。這幅年畫構思巧妙,令人印象深刻,對過年時愛賭博的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猴燙豬》
豬八戒是《西遊記》中的重要人物,常常出現在以西遊故事為題材的年畫中。清末上海木版年畫《豬八戒招親》,取自《西遊記》中收服豬八戒為唐僧二弟子一節。畫面中,豬八戒變為白面書生,前往高老莊迎親。他的儀仗隊是由豬組成的,分別在敲鑼打鼓、吹號、舉燈、撐傘人形的豬八戒與豬形的儀仗隊,形成了有趣的反襯,使得畫面既熱鬧非常,又略顯嘲諷意味。清末楊家埠木版年畫《火焰山》,是由牛魔王之子紅孩兒的故事改編而來。年畫左側是唐僧被紅孩兒關入火雲洞中,右側是豬八戒協助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紅孩兒與孫悟空居於圖畫的明顯位置,而豬八戒則位於畫面下方,從中可見,豬八戒只是這個故事的配角。
↑生肖豬
著名藝術家馮驥才先生在進行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致力於保護中國民間文化。他主編的二十一卷《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對年畫乃至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馮驥才先生在總序言《中國木版年畫的價值及普查的意義》中提到,俄羅斯的博物館收藏了一幅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豬羊一刀菜》。這幅畫中,玉皇大帝勸上天為母伸冤的小豬崽們寬心,「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所以不必向屠夫報仇。當時的勞動人民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以及阿Q精神勝利法的自我寬慰。
除了這幾幅以豬為主角的年畫以外,其他有關豬的年畫都是將豬作為畫面的點綴。豬作為富裕的同義詞,為普通民眾所喜愛。比較常見的樣式有,一頭肥豬馱著一個胖娃娃,寄予了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豐衣足食、家族興旺的期望。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2019中國己亥(豬)年金銀紀念幣的背面設計圖案,雖然一幅是寫實家豬造型,一幅是中國民間傳統裝飾豬造型,但兩隻小豬的總體造型都是豐滿圓潤,憨態可掬,也是以小肥豬的形象預示著新年的吉祥和圓滿。
年畫藝術題材廣泛
中國年畫歷史源遠流長,體裁完備,分布廣泛,藝術價值極高。年畫中蘊含了多彩的民間文化信息,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價值。而豬是中國民間財富的象徵,不少年畫中都繪上了豬的圖案。年畫上的豬一般都是鮮豔的火紅色,白白胖胖,肥碩喜人,傳遞了過年時人們心中歡樂的心情,以及對祥瑞的渴望、對來年的期待。
年畫具有鄉土性與地域性,各地年畫風格各異,南方年畫細膩溫柔,北方年畫粗獷豪邁。此外,古代年畫是木版印刷,這為促進我國古代雕刻印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與明清書籍印刷並行的是插畫的興盛。故而,不少年畫都以當時的小說為主要題材。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木版雕刻技術日漸衰微,令人惋惜。不過新繪畫技術的引進,為年畫帶來了新生,人們有更便捷的手段獲得更漂亮的年畫。
年畫是我國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從側面展現了歷史與社會的變遷。而豬作為普通人生活殷實的象徵,出現在年畫上,表達了民眾樸素的心靈世界與精神嚮往。
作者:李怡婕 《中國金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