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要懂得動胯

2021-02-23 悅太極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腰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

這裡,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隱藏於內。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胯的重要性體現在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中。它的頭一句「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對於「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釋為「命門」,比如沈壽先生說,「腰隙,腰部孔穴,這裡指腰之後部第二、三腰椎之間的『命門』穴位」。也有人認為「腰隙」是「丹田」,比如馮志強先生說:「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是指意氣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

筆者對「命門說」和「丹田說」均不能苟同。丹田說與人體構造不符,命門說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釋不了「隙」。「隙」是縫,是裂縫,很細很小的縫。從人體骨骼結構上說,腰隙是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筆者稱之為榫頭處,這符合「隙」的含義。筆者結合自己練拳體會認為,此處輕微的變換不僅是重心的轉換或調整,而且是發勁的源泉的變化。比如我捋對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應在左腿,這就要求右胯走弧形向左胯轉化,看似重心在右,實則在左:對方見被捋將要前傾失勢回撤時,我正好胯已移向左邊,即可順勁蹉步向前方放勁。這樣勁整威力大。太極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間隙轉化比比皆是。太極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斷轉化或調整自己重心,而撥動、控制對方重心,轉換、調整、發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王宗嶽時代中國還沒有人體解剖學,人們對人體骨骼結構不了解,所以,王宗嶽只能根據中醫學的理解來解釋胯的作用,運用了「腰隙」一詞,應該說是準確的。設想,王宗嶽如果是指「命門」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這兩個詞。因為「命門」和「丹田」不僅是中醫人體兩個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國武術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練功用詞,王宗嶽在指導人們練習太極拳的《十三勢行功歌》裡不會故弄玄虛地造出「腰隙」一詞,正是因為「命門」、「丹田」無法正確表達胯的含義,王宗嶽才想到以「腰隙」來說明,可謂用心良苦啊!

太極拳的發勁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帶動脊骨,進而帶動四肢筋骨發勁,即所謂「節節貫通」是也!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發的是「筋骨勁」。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術之處。其他拳術,都以肌肉發力見長,所以練西洋拳者背肌發達,練跆拳道者腿肌

我們在練習、教授太極拳時。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這個「用意不用力」既不怎麼好理解,也多引起爭論。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叫「用骨不用(肌)肉」。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因為太極拳要求我們以超乎正常的訓練方式,細緻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周身每節骨頭,無論對方碰到我們身上任何部位,我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如此重要,那如何練胯?首先要學會開胯,將胯根打開,以使胯關節鬆開。陳鑫說,「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開就是指「兩大腿根要開」。我們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打開,而是死頂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車軸轉動的作用。

「開胯」的要求,一般有兩層意思:一是機械性開胯。每天要拉胯、壓胯,有正壓、側壓等,再就是拉大馬步。兩膝蓋螺旋外展、平面旋轉,以使大腿根部產生拉力。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可使胯關節和肌肉拉開變長,具有一定韌性。二是內功性開胯。在機械性開胯基礎上,通過意念,兩膝先外展後微微內合,胯根鬆開,用意念引導胯骨部位收束、開放、旋轉、整合起來,帶動全身骨骼運動。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牆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的要求。這裡還要注意一個問題,胯開不是胯岔、胯撇、兩腿岔開越大越好,要求的是內開而不是兩腿外形的撇、岔。我們應記住陳鑫的話:「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拳者細心參之。」

其實。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催動。筆者在盤練陳式太極拳一路最慢時達25分鐘。現在行一路拳也要15~20分鐘。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如果盤得快,7。8分鐘練完,是無法體會氣息、骨骼運動的。通過這樣的修煉,再復而快時,才能快得順、快得整、快得渾身都是手。

行拳、盤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統領,以胯根為主宰,帶動周身骨骼節節運動,化則節節分解,發則節節催勁。依靠胯部運動來傳勁發力,外形似乎是手在發勁,實則胯在催動手之勁。比如,陳式太極拳「青龍出水」勢,右手自胸前由上而下弧形向右前上發勁,實際胯在右經左再到右旋轉運動,方能發出右手抖彈之勁。再比如。對方封住我右手並向我發勁,而我雖然被封住右手,但我腰胯隨即向左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不進則罷,若進必然使對方落空,因為胯的移動已使我的重心變化,而我重心一變,則可相機得勢使對方失去重心而傾斜跌出,這是「松胯活襠」的結果。久而久之,心意合一。由內達外,自然渾然一體。發達。練太極拳者,不大可能練出什麼肌肉,練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極拳。所以。一般說來,太極高手是最沒有健美的「樣子」的。

悅太極轉載文章 歡迎發來稿件

送父母、送長輩、送友人 !

健康長壽太極拳

傳統太極基本八式,二維碼進入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用意」的內涵
    太極拳強調「用意」這一點,它要求每一動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終都要在「意」的指揮下運行。可以說,太極拳表面上看是肢體在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神經系統做「意識體操」,使身體得到鍛鍊。這一點對於只為健身而練習太極拳的人而言意義更大。   太極拳「不用力」顯然是一個相對的說法,世界上沒有不用力的武術、運動。動作的完成若無肌肉的收縮是不可能的,不用力則無法出拳,甚至無法支撐身體。
  • 如何做好太極拳的陰陽轉換
    第一,一定要注意學習太極拳的理論。練習太極拳,僅僅練習動作技術還不行,還要懂得拳理,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練拳實踐,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太極拳,提高太極拳技術,就要研究太極陰陽理論,從古至今,很多太極拳家寫了大量的太極拳理論方面的文章,我們也要認真學習這些理論,提高太極拳的理論素養。
  • 太極拳的十要八法
    1、太極十要太極拳的「十要」是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提出來的,概括了太極拳十項基本要求,並加以解說
  • 太極拳,只有兩個動作,一陽一陰
    太極拳只有兩個動作----起式和收式,一陽一陰的關係。我心裡一震,忽然感悟了些東西,太極拳就是這麼簡單,起式,然後落下收式。而人生,看起來繁雜的一切,其實又何嘗不是這麼簡單?有些事何必糾結於心?有些人何必糾纏不清?很多時候,看淡一些,看輕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太極一樣,不過一起一落罷了。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欣賞丨愛練習太極拳之人,必有六種奢侈品!
    等生病了,花再多的錢去治療、買保健品,還不如早早地練習太極拳。健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練習太極拳也是在投資自己的身體。養成練習太極拳的好習慣之後,身體更硬朗,免疫力也提高了。耐心心急的人練習太極拳,造就了太極人有耐心的品質。
  •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在太極拳《秘授歌》訣所提及「全體透空,無形無相。」是怎樣一個境界?。葉大密先生說:「將自己身上九節,節節松透,從有形有象,松成無形無象。」乃可「沉而不滯,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太極拳的錘鍊,就是讓習練者獲得「周身復歸於嬰兒」的狀態,身體沒有絲毫拙力,皮膚富有彈性。如何實現?向嬰兒學習。《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讓自己的內心像嬰兒一樣沒有分別心、無思慮,精神專注在感興趣的事情上,灑掃應對,舉重若輕,在練拳時,也忘記了招式招法,「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太極拳: 這幾個部位通了,太極拳也就通了!
    好多人不懂得頭的重要性,所以學拳時特別要強調要虛虛地把頭頂起。有的人不管頭,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拳就打不好。  頭頂懸起來,下頷就會往裡收,脖頸就會稍稍向上挺,有人把這叫做「強項」。什麼是「強項」?就是脖頸那裡稍稍有點強硬,有一點勁。如果脖子一點勁沒有,疲疲塌塌,頭就懸不起來了。
  • 陳式太極拳必須要知道這三層功夫!
    但也正因為陳式太極拳所表露的這些特點,反而使得眾多的學拳者不能正確認識陳式太極拳鍛鍊的根本方法,以至浪費光陰,無有所得;或者流弊於硬拳,難成妙手。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先哲有語:"物有本末,身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太極拳要練好,這些方法少不了
    因此,要獲得沉穩的心意,就應該要控制住呼吸。                                  真正的練習,呼吸緩慢而自然。身體的一開一合都由呼吸所控制;每一個式子的保持時間都應順著呼吸;每一次練習是否達到你的極限都可由呼吸而判斷;.練習時,可以將所有的意識都集中在呼吸上。
  • 太極拳與禪的關係——太極拳就是一種動禪
    心要達到靜慮,不一定非要坐禪,行住坐臥都可以是練習禪定的時機。只是在身體不動的坐禪狀態下,人一般較易專心地對付心念的躁動,但其他如行住臥亦有方法讓心靜默思維,只是對於初學而言,當身體有動作時,心念較不易凝聚。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太極拳的知覺運動——聽勁、懂勁 。 《清代楊氏傳抄.老譜》首提:「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軸,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階級神明矣!然用功之神,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
  • 要想活天年,必練太極拳
    而我們要了解的天年則是說其壽命係數為生長極限的七至十倍。那麼男性的天年應該是一百六十八歲至二百四十歲,女性的天年則是一百四十七歲至二百一十歲。為什麼人沒有活到天年呢?因為人們受到風、寒、燥、火、溼、暑的侵襲和七情六慾之害,所以未能達到。那麼要怎麼做才能使人活到天年呢?在這裡首推太極拳運動。
  • 五大洲21國中醫專家 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原標題: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共享太極、擁抱健康」——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大會2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會議由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主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
  • 中華武術---太極拳
    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要領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他提出,圍繞新環境下太極拳的保護與發展,要努力做到三個共享:一是認知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二是價值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服務人類健康的一種方式。三是主題共享。讓太極拳成為更廣泛群體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文化。申遺成功後,他認為太極拳的文化傳承要處理好遺產保真和現代開發之間的關係,注重保存太極拳的原真性。
  • 太極拳講「中」的最高境界,是讓你修煉一顆平淡的心
    我的一位學生跟我練了幾年太極拳,後來他親自告訴我:「世界上唯一能夠讓你改變性格的就是太極拳」。他的這番感悟是他的肺腑之言與深刻體會,看來他的太極拳沒有白練。很多人會認為太極拳修身養性是不錯,但這跟出功夫有半點毛線關係?是的,表面上看,似乎是這麼回事,其實非也。靜是太極拳的第一要旨,心靜的下來才談得上動中求靜的功夫。當然,太極拳不僅是要求心靜那麼簡單,它要求你要有顆平淡的心才能練好拳。
  • 文太極拳強身健體,武太極拳才是真正的中國功夫
    太極拳在傳統的中國功夫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很多人包括外國人都把太極拳當作中國功夫的代表。不誇張的說,太極拳確實非常厲害,尤其講究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但是現在的太極拳卻被認為是花架子,尤其出現了不少所謂的太極拳高手,在與人對打時一敗塗地,這加深了人們對太極拳的誤解。事實上太極拳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太極拳,簡稱文太極。文太極也就是今天國內外大多數人練的太極拳。包括現在所謂的太極拳高手也都是文太極。文太極主要是強身健體,對於實戰其實沒有太大用處。
  • 太極拳申遺成功,更要防「偽大師」的高級黑
    縱觀太極拳的申遺之路,並沒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平坦。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國際認定機構認為,太極拳作為健身類的體育運動,其非物質文化特徵並不明顯,界別不清晰。再者,除中國外,日本、韓國等地也在搶註太極拳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上申報文本原因、中西方文化差異等因素,太極拳申報非遺也曾遇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