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設計喇叭很容易,不就是把單元裝到木箱子,再套個分音線路而已嗎?其實不然,要讓上述三者協調運作而發出好聲,絕對必須經過不斷嘗試,是比設計擴大機或訊源更困難的工作。許多人也以為設計耳機很容易,不就是把單元接上耳機線,再固定在耳朵旁就好了嗎?當然沒這麼簡單,設計耳機與設計喇叭一樣,耳機外殼的材質、硬度、厚度、共振與阻尼特性,無一不會對聲音造成影響,要設計出好聲的耳機,其實非常不容易。這就是當德生總裁梁偉先生謙虛的告訴我,他真的是運氣好才設計出了草根耳機時,我的印象會如此深刻的原因。我相信他是真的經歷過耳機的研發與設計過程,深刻的體會到要讓耳機發出真正好聲的困難,才會如此謙虛的看待這款產品。
超強研發實力
在評論草根耳機之前,讓我們再一次回顧有關德生的三個重點:第一,德生不但是中國收音機第一大廠,產品更外銷歐美,品質受到無數國外「火腿族」無線電玩家的肯定,早已擺脫中國產品低價、低品質的刻板形象。第二,德生的研發實力強到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設計的HD-80竟然不採用廠制DAC晶片,而是自行研發數位解碼與耳機放大線路,並且將所有功能全部整合融入HD-80的小巧身軀中。無比流暢、反應速度超快的操控接口,更顯示德生的高段程式設計能力,這樣的技術水準,其實已經超越一般歐美Hi End音響廠家。第三,主事者梁先生不但是專業技術人,更是狂熱的音樂迷,對古典音樂的鑽研尤其深入,深知什麼才是正確的聲音,這是設計好聲音響的重要關鍵。
01. 開放式的耳罩外殼由胡桃實木車制而成,不但重量輕,而且是好聲關鍵之一。
好聽、好推、耐聽、耐戴
為什麼德生會投入耳機領域?梁先生老實告訴我,其實他原本並不打算量產這款耳機,純粹是因為公司許多員工有了HD-80,卻沒有適合的耳機搭配,才讓梁先生決定少量製造一款耳機給公司同仁使用。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款耳機的聲音還真不錯,許多發燒同好聽過之後都讚賞不已,甚至還有錄音師想要拿來當做工作使用的鑑聽耳機,這才讓梁先生有了量產草根耳機的念頭。
草根耳機的好聲絕非偶然,梁先生早在設計這款耳機之初,就立定了「好聽、好推、耐聽、耐戴」四大目標。好聽是一戴上草根耳機,就要讓人覺得聲音不錯;好推是就算用手機也能充分驅動;耐聽是聆聽一個小時之後,依然要讓人覺得好聽;耐戴是就算長時間配戴也不讓人覺得不適。這四大目標看似基礎,但要確實做到卻不容易。
02. 草根耳機的尺寸雖然不大,但是單元口徑卻有50mm,比同級耳機大上一號,低頻因此更為飽滿,音場氣勢也頗為龐大。
既輕又好聲的實木耳罩外殼
在研發階段,梁先生再度發揮「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的執著精神,自己當第一個「小白鼠」,親自戴著草根耳機的樣品走遍全世界。曾經有一次,他從舊金山到溫哥華,再坐船去北極,一連二十多天戴著草根耳機,幾乎沒有摘下來過,長時間實地測試耐戴與耐聽程度,再不斷進行修正調整。草根耳機的好聲與舒適,就是靠梁先生長時間親自實驗、不斷琢磨出來的。
讓我們看看草根耳機的構造,梁先生謙稱這款耳機是許多因素恰好湊在一起的結果,但事實上,草根耳機的每一項設計都有道理可循。先看耳罩外殼,梁先生告訴我,因為草根耳機原本只打算小量生產,所以採用胡桃實木車制外殼,這種作法不用開模,是最簡易的小量製造方式,沒想到木頭外殼既輕又好聲,為草根耳機打下聲音優異的第一個基礎。其次,梁先生認為長時間使用耳道式耳機會損害聽力,偏好開放式耳機開闊輕鬆的重播表現,這個設計也讓草根耳機更為耐聽。
03. 耳機線左聲道用一個凸起的小圓環辨識,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尋找耳機上印得小小的L與R小字了,草根耳機這項設計夠聰明!
樸素卻實用堅固的設計
單元方面,梁先生不斷實驗各種振膜與音圈的搭配,一方面將阻抗控制在32歐姆,讓草根耳機更容易驅動,另一方面也不斷提升音質的純淨度。後來有人發現,草根耳機的單元設計與德國某款知名耳機的設計非常類似,但是價格卻低上許多,這其實都是梁先生不斷研究改良,無意中設計出來的成果。最後,為了達到梁先生對於「耐戴」的標準,草根耳機經過不斷改良,用最簡潔而實用的構造,將重量控制在180克。夾耳力道既不會太緊,又不會輕易鬆脫,配戴舒適度可說大幅超越一般中型耳罩式耳機。
從外觀看,草根耳機的確頗為樸素,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但是作工質感並不粗糙,耳帶與耳罩的質感非常細緻柔軟,組裝品質更是堅固耐用,我個人非常欣賞草根耳機這種純粹實用主義取向的設計,與其他「高顏值」的時尚耳機相較,使用草根耳機反而更讓我感到安心。
04. 耳機線為可拆換設計,使用標準的3.5mm耳機端子,總編試過換成純銀耳機線,高頻表現會更好,值得用家嘗試。
鑑聽資質,忠實還原錄音原貌
來聽聽看草根耳機的聲音吧。先直接將草根耳機插上手機測試,我有兩個發現:第一,草根耳機的確不難驅動,但是也不如想像中那麼好推,主要原因是它的靈敏度為95dB,比一般耳機略低,所以手機音量得開大一點;除此之外,不用擔心用手機驅動會有聲音拘束虛弱的問題。第二,一如草根耳機樸實的外觀,我對這款耳機的第一聆聽印象是「樸實而真實」,它的中高頻並不特別華麗,泛音延伸並不特別飄逸,但是音質音色毫不渲染,聲底有著毫不刻意修飾的直率感。就是這種率真的重播風格,讓我覺得草根耳機的聲音特別真實,可以忠實呈現各種錄音的原貌,難怪有錄音師用草根耳機當做鑑聽用途。
值得搭配優質耳擴
梁先生設計草根耳機,的確是以容易驅動,方便使用為目標;但是如果只用手機驅動草根耳機,那就太埋沒這款耳機的實力了。接下來我用內建ESS 9018Q2C DAC晶片的Spectra小耳擴搭配,對草根耳機又有了全新的認識。沒想到換上好一點的耳擴,音樂細節竟然全都浮現了出來,而且音質更純、動態更大。我想起劉總編聽過草根耳機之後,曾說這款耳機的低頻解析優異,可以清楚呈現古典音樂的內聲部變化,原本我不相信,但是實際聽過之後,我不得不承認草根耳機的確有此能耐。聽「超越顛峰200擊」CD1第四曲海頓的交響曲,弦樂的密度感、樂團的層次感與整體演奏的氣勢與規模感都表現出色,強奏瞬間爆發的動態與暫態反應速度也非常好,毫無一般中型耳罩式耳機播放交響樂的單薄空洞感。
05. 調整耳帶長度的機構簡單樸素但卻堅固實用,耳帶與耳罩軟墊的質感也很細緻。
低頻彈性緊緻,控制力優異
最後換上HD-80驅動,HD-80的高頻比Spectra內斂一些,但是音質厚度、密度與圓潤感更好。聽李雲迪演奏的李斯特鋼琴曲「鍾」,雖然HD-80加上草根耳機的高頻泛音不是那麼會「飄」,但是高音觸鍵依然鮮明清澈,一點也不沈悶混濁。低頻方面特別值得一提,草根耳機的低頻量感並不誇張的多,不像某些針對流行音樂特別調校的耳機,低頻聽來會特別肥滿龐大。草根耳機的低頻強在充滿韌性的控制力,鋼琴低頻的波動有著緊緻的彈性。事實上,草根耳機的低頻量感並不貧乏,我刻意試聽了饒舌歌手Ice Cube的「I Am The West」,在需要低頻湧現的樂段,草根耳機毫不退縮,可以展現飽滿而層次清晰的大氣勢低頻,以中型耳罩式耳機的尺寸而言,草根耳機的低頻讓我喜出望外。
極度真實不渲染的中頻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草根耳機的中頻,聽Peter, Paul & Mary的「Album 1700」專輯,這雖然是1967年的老錄音,但是草根耳機呈現的人聲卻讓我忍不住連說三聲「真實」。那人聲是如此清晰真實、飽滿圓潤,而且形體明確,仿佛抹去了霧氣與塵埃,完全聽不出老錄音的陳舊感。這種聲音表現絕對必須經過長時間調校才能呈現,也只有音樂素養深厚的梁先生才能掌握此等鑑聽等級的真實音質表現。
06. 草根耳機用實木外箱包裝,襯託樸實自然氣質,梁偉總裁特地在本刊測試的耳機外箱籤名,可見他對這款耳機的喜愛與自信。
草根精神
請不要因為草根耳機的外觀樸素、價格便宜,而且是中國製造就看輕它的實力。市面上的確不乏更高檔、更昂貴的耳機,但是這些耳機通常必須搭配同樣昂貴的耳擴才能發揮實力,這不是梁先生所希望的。梁先生的夢想是讓大家用合理價格,聽到真正均衡、真實、正確的音樂重播表現,進而吸引更多人進入音樂與音響的世界。草根耳機正是實現這個夢想的第一步,也是「草根精神」的徹底實踐。
◇陶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