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維時空中定位一個物體,需要xyz三個坐標,對應現實世界中的經度、緯度、高度。理論上3顆衛星就能確定的坐標,實際上卻需要4顆衛星才能辦到,而關鍵之處,就在於第四維坐標——時間。
時間在導航定位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以至於任何一微秒的偏差,都可能造成極大誤差。
因此,正如《奇蹟年,人類文明的兩次升級》一文中我們提到,根據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GPS衛星每24小時內需要修正45-7=38微秒才能確保精確定位。
那麼,為什麼三點確定空間坐標,可為什麼GPS要4顆衛星才能精確定位?為什麼一定要校準時間?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GPS簡介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縮寫,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現役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另三大是中國的北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也是目前最完善、最可靠、應用最普及的導航系統。
GPS系統自20世紀70 年代開始研製,用於替代第一代衛星定位系統——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Transit)。項目累計耗費200億美元,於1994 年全面建成,服役至今已為大地測量、地殼運動檢測、軍民用導航等作出了巨大貢獻。
該系統包括三大部分:空間部分為24顆在軌衛星(21顆實際工作,3顆備用),地面控制部分為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為智慧型手機、導航儀等各類接收機。
其中24顆衛星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全球覆蓋率能達到98%。衛星上載有高精度時鐘,用於提高定位精度。
02 GPS定位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測定衛星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以衛星為中心,以該距離為半徑畫球面,不同衛星確定的不同球面的交點,即為該接收器所在位置。
具體來說:GPS衛星每時每刻都在向全世界發射電磁信號,該信號中包含時刻T及該時刻下衛星的坐標XYZ(以地心為圓心建立空間坐標系)等信息。
當地面用戶的接收器在t時刻接到該信息後,t減去T可得時間差△t。由於電磁信號是以光速c(30萬公裡/秒)行進,由此可得衛星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L=c·△t,此為第一個關鍵數據。
舉例來說:用戶小章要使用開車導航,衛星a為他服務。8:00:00衛星a發出了一個信號(含衛星坐標Xa、Ya、Za和時刻Ta=8:00:00),並以光速c到達地球。
假設小章的接收器——手機(坐標xyz)接到該信號時的時刻ta是8:00:02,那麼△ta=8:00:02-8:00:00=2秒,兩者距離La=c·△ta=60萬公裡(假設)。
根據空間幾何,利用三角函數可得以下公式:
三顆衛星可聯立三個方程組:
三個方程解三個未知數,是可解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小章的坐標xyz。
但是,這裡出現了一個致命問題:△t的確定,受到雙方時間精準性的影響。
衛星上的時鐘極其精準,Ta沒有問題,但小章的手機很弱,上面的時鐘精度很低,與標準時間有t0的誤差(受限於製造成本,該誤差難以消除,這是民用手機的通病)。導致我們以為小章的手機是8:00:02接到的信息,實際此時是8:00:01, △t應為1秒而不是2秒,再乘以光速c之後,誤差會極其大,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定位會相差數公裡,失去意義。
如何消除誤差?這就需要引入第四顆衛星,來消除t0的影響。
具體來說,將真正的時差定義為(△t-t0),聯立四個方程組可得:
由此可解出精確的坐標xyz,並得知相應的手機時間誤差t0。
03 為什麼要校準時間?
第四顆衛星的使用,就是為了多列一組方程,多求得一個未知數t0(手機時間誤差),以此消除t0的影響,這即是校準時間。
t0對精確定位影響很大,但定位的精確度,與t0本身的大小無關,因為t0最終是一個確定值,無論非常大還是非常小,計算時只需減去t0值便可消除影響。
而衛星時間T的誤差大小,其影響則更加敏感。
我們默認衛星時間T非常精準,但由於受到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影響,一天之內誤差將累積到38微秒,如果不校準,再小的誤差乘以光速c,也將成為難以估量的偏差,因此必須校準。
事實上,衛星上的時鐘的精準程度,直接影響了定位精度,因此各個國家都是想盡一切辦法使用高精度時鐘,追求極致的精準,儘可能減小定位誤差。
比如GPS系統,從最開始使用石英振蕩器、定位誤差為14米,到後來使用銣原子鐘和銫原子鐘,誤差分別縮小到8米和2.9米,而現在使用的氫原子鐘,則使誤差降到僅為1米。
誤差可以完全消除嗎?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從公式中可知,影響精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衛星時鐘的精準性、非真空環境對光速的影響、衛星自身坐標的偏差、時間校準的滯後性等等,都使定位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精準。
當然,民用與軍用不同,只要導航不將我們導到河裡,現有的誤差都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