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麵筋湯是家鄉餐桌上最常見的一道湯。兒時記憶裡,每到夏天,媽媽總會在早上或中午做一大鍋莧菜麵筋湯,再調製一碗用醋、麻油和少許醬油三合一的汁,我們放學或玩耍回家,盛上一碗湯,舀一勺料汁拌勻,一口氣喝下去,解渴、解餓又解饞。
這道湯最麻煩的,也最有含金量的是麵筋的製作。家鄉的方言叫nuǒ(第三聲)麵筋,非常形象地把製作麵筋的過程通過一個字體現了出來,暫不知這個字怎麼寫,只好用拼音替代了。至今我也沒有學出師,步驟相當複雜,大致如下:首先,抓一把麵粉,放點水,用筷子不停地攪拌,據說要朝著一個方向攪拌,直到攪拌成一個麵團團,面不能硬,也不能稀軟,再用手抓起麵團,反覆地在碗裡摔打,這樣和出來的面比較筋道,容易多出麵筋,然後用溼抹布蓋好,醒上半小時後,雙手反反覆覆在清水裡nuǒ面,nuǒ去麵粉中的澱粉和其它雜質,直至出現一小團麵筋,放在清水裡備用。麵筋湯,一定要用nuǒ麵筋的面水做,才地道好喝。為了更精準,我特地打電話諮詢了大姐,媽媽九十有七,年事已高,怕老人家記不清。大姐說,湯要先用蔥、姜、花椒和八角熗鍋,兌上清水,燒開後,麵筋用手拉扯成一張大大的網狀,下進滾開的水裡,用筷子快速攪動,直至麵筋變成一個個薄薄的小片,放人其它食材,比如蝦仁,肉絲或花生米等,再倒入nuǒ麵筋的面水,用勺子不停地攪拌,防止面水稠,糊鍋底,最後放入莧菜,潑上打碎的雞蛋花,撒上胡椒、香菜、鹽,一鍋鮮美爽口的麵筋湯就大功告成了。
前些天,回老家看望媽媽,媽媽的陽臺上一盆青莧菜碧綠濃密,長勢喜人。媽媽已經曬乾了幾串幹莧菜,說留著包包子吃。本來好想再喝一碗媽媽做的莧菜麵筋湯,那是媽媽的味道,但想想媽媽這麼大的年紀了,實在是不忍心張口,那可是一個體力活啊。我知道,但凡我提出來,媽媽一定會做的。我愛吃莧菜,尤其是紅葉莧菜,記得小時候,當醫生的父親常說,紅莧菜補血。那時因為物質匱乏,營養不足,很多人會貧血,所以家裡的園子裡,媽媽總會撒些紅莧菜。民間有「六月莧,當雞蛋;七月莧,金不換」的說法。
莧菜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蔬菜,特別是含有較多的鐵、鈣等礦物質以及胡蘿蔔素、維生素C。民間還會用鮮莧菜搗汁或水煎濃縮,治咽喉腫痛、扁桃腺炎。
可能是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我一直深愛著莧菜。除了莧菜麵筋湯外,莧菜蒜蓉素炒,莧菜菜盒子,涼拌莧菜都是我的菜。莧菜是葉類菜,嬌嫩,不易存放,為了吃上新鮮的莧菜,早幾年,我會買些莧菜種,撒在園子裡,可總是種不好。我諮詢過賣菜種的老農,他們說很簡單,把菜種撒在土裡可以了,我也是這麼做的,可無論是發芽率還是後期生長都不理想,雖百般呵護,莧菜常常長著長著就消失了。自稱城市農夫的我,十幾年來,一年四季在自己的「小小自留地」裡種植些應季蔬果,可謂經驗豐富,但就是莧菜種不好,百思不得其解,成了我的一個小心結。曾有人告訴我,在撒過的莧菜土上放些鬆軟土和乾草葉,有利於發芽,同樣沒用。我猜想,可能是莧菜味甜,幼嫩的莧菜早已成為綠色園中蝸牛或小鳥的美食了吧?
我本來已經放棄了種植莧菜,近兩年反而在書房裡的花盆裡,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紅莧菜,意外驚喜。中午我掐一把莧菜的嫩頭,做了一碗莧菜湯,莧菜的紅,瞬間染透了湯汁,出鍋前再潑一個土雞蛋,放點香菜,一道高顏值的莧菜湯出鍋了,替代複雜的莧菜麵筋湯,炎炎夏日喝上一碗,也很不錯。
本文刊2019年9月7日《文匯報 筆會》
2018筆會文粹《那「通關密語」》已經出版,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2017筆會文粹《甜如蜜》購買網頁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劉慶邦:還記得《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嗎
毛尖:十二時辰:終點曖昧引發的混亂
劉錚:因借書而絕交的那個人
吳麗娛:東四二條胡同,我們共同的記憶
胡瑾:巴黎珍本書店「朝聖」記
吳建國:一個退役海軍航空兵的回憶
陳沐:當我們談論周杰倫時
李宏昀:看《哪吒》,談「命定」
陸建德:節氣是與食物的約會
李皖:鳳凰花開終生終世
劉曉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