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有一次和閨蜜聚會,電話裡大家約好了去徐家匯吃自助餐。
本來在群裡說好不聊煩心的事,可吃了半晌,離不開嘴的竟然還是孩子。
一聽聊到孩子,我默默端回來了一大盤蒜蓉生蠔。
一邊胡吃海喝,大學時候的下鋪,現在在中學當英語老師的陳靜邊湊過來問我:「孩子...最近學習怎麼樣啊?」
聽見這句話,我倏地放下手裡的東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見我這般反應,她慢悠悠地說:「你不覺得這幾年,自己越來越嘮叨了嗎?」
人到中年,越關注教育,越想替孩子學習
嘮叨,會傳染。
從前是只對兒子話多,到後來更是對老公,對家人都嘮叨。好幾次,他們都說我「天天散發負能量」,上半年我和老公都在家,因為這個幾乎天天吵架,家裡弄得雞飛狗跳。
他爸倡導「順其自然」,說孩子到了初中自己就知道學了,沒必要那麼較真,還說我控制欲太強了,兒子缺乏主動性培養,將來會變成媽寶男...
再後來,每次聊到這裡,我倆都自覺轉移話題。
我心裡清楚得很:我不嘮叨,兒子根本不知道學習啊!
實際上,這兩年我天天都在關注教育。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手機裡推送的全都是小升初和孩子的文章,除了王金戰的乾貨,就是樊登的視頻,李玫瑾的方法。我太害怕自己的教育跟不上時代,更害怕對兒子的教育不夠,將來到社會上吃虧。
可是兒子的成績卻一直不溫不火。
其實成績倒好說,沒到初二,都可以說沒有最後定型,但是他的習慣和自律意識,真的太差了!
放學回家,我得重複好幾次,他才知道脫衣服去洗手;外褲不脫就躺床上,書包和衣服永遠亂扔,自己不知道洗臉刷牙,更不知道早點起床,永遠都得我跟在後面催促;辛辛苦苦做晚飯,我喊「吃飯了」,他不過來,又喊,還不過來,我氣洶洶跑到他房間,結果他在屋子裡正盤著腿看漫畫書,不緊不慢瞥了我一眼,還不以為意,跟沒事人一樣!
當然,在學習面前,這些生活上的嘮叨都不算啥了。
為何中年媽媽總是愛嘮叨,「超限效應」做出了解釋
都快上初中了,兒子的「學習觀」還像剛上小學一樣。
沒有錯題本,不記筆記,天天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他數學差,我給他買了幾本練習冊,還有綠皮的口算本,結果他要麼不做,要麼找藉口:「做了也不考」;考試分數低,成績剛出來那幾天涕淚齊下,過兩天就忘在腦後,該吃吃該玩玩,跟沒事人一樣!
有段時間,我給他報了幾個輔導班,結果他每次去了都坐最後一排,我每回接他下課,問他學了什麼,他就支支吾吾:「就講的那些唄!」
那些是哪些!
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一點東西都沒學到!
那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我頭髮大把大把地掉。
我真是憂心忡忡。
兒子的學習就像一團難解的線團,急不得,但不能不解!
有天晚上躺在床上,我怎麼也睡不著。自己的嘮叨越多,兒子越聽不進我的話,更年期的焦慮漸漸主宰了我的生活,像是一團陰影籠罩在家裡。
凌晨兩點鐘,聽著兒子房間的呼吸聲,我猛然驚覺:
想讓兒子改變,糾正他的學習習慣,當媽的必須先做出改變!
於是,我專門跑到上海,拜訪了教育家黃偉強。
那天下午,他給了我三個關鍵詞。
家長嘮叨越多,孩子考試時能輸出的就越少
關鍵詞一:超限效應
黃偉強老師告訴我,家長嘮叨的初衷是「保護」。
他首先誇獎了我,「能夠認識到自己要改變,才能讓孩子改變,這種格局已經超越太多家長了!」
為什麼家長喜歡嘮叨,是因為家長想通過言語的強調,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主動權,改正他的學習習慣,保護孩子的學習環境,從出發點來說,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太多家長嘮叨著,就把自己丟進了「超限效應」的陷阱裡。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孩子的眼裡,家長的大道理並不是天方夜譚,他知道這是對的,能理解家長是為了自己好。
但是,孩子從接受到行動需要消化時間,家長講完道理以後,卻總是期待看到孩子立刻改頭換面。所以看到孩子沒能立刻改變,家長就以為孩子聽不進去,甚至覺得孩子叛逆,於是就開始重複自己的話,「你聽沒聽到!」,逐漸惡性循環,家裡就變得越來越嘮叨。
這就是超限效應。
慢慢地,本來好好的孩子,被家長這番自導自演弄得不知所措,總是被批評責備,自然對學習一天比一天抗拒。
「沒有天生嘮叨的媽媽,只有心急不耐煩的家長!」,黃偉強老師堅定地告訴我。
慢慢地,孩子的耐心和親近被家長自以為的關心磨沒了
於是,孩子自然就不想聽家長的話,家長也就變得更嘮叨了。
關鍵詞二:輸出率
「家長嘮叨越多,孩子考試時能輸出的就越少」,這是黃偉強的核心觀點。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喜歡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花了好幾萬,上了大半年的課,結果孩子出來考試,考了倒數第二。
這是為什麼?
因為孩子學到了多少,和能輸出多少,是兩個概念。補課很多,可能孩子確實學到了很多,但是考試考的是孩子的輸出能力。
可能你學到了200的內容,但因為受到各種幹擾,一直被家長的嘮叨煩,加上學習能力差,不懂得整合和總結,最後能落在紙上的只有20;有些孩子雖然學到的只有80,但穩紮穩打,固定輸出70以上,你說拿什麼打,這不是浪費錢嗎!」
我恍然大悟。
所以說,家長的嘮叨,反而是孩子的絆腳石?
黃偉強老師給了我第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三:好勝心
黃老師說,好勝心不是家長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多上進」,而是用具體現實的目標,配合孩子強烈的勝負欲,激活孩子的好勝心,給予他學習上的希望。
講到這裡,他給我看了一張圖片。
「嘮叨並不純是一個貶義詞,但它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大多數家長的嘮叨裡,無用的信息與負面情緒太多了。
童年時遭遇過多無用嘮叨的孩子,他的性格就會表現出上圖的特徵。」
因此,停止嘮叨不能解決問題,向孩子傳遞更有價值,更實際的希望,傳達一種「可行動」的價值觀,而不是通過大道理催孩子,他會有好勝心。
言多必失,這才是家長應該學會的。
我明白了,聰明家長都在「做減法」。
道理雖然懂了,可我需要做什麼?
黃偉強老師給了我一份將近三千字的學習方案。
學會給孩子傳遞希望,其實就是緩解更年期的焦慮
學習力,親子關係,時間規劃,自律精神,逆襲學霸,他的學習計劃從這五個方面,全方位給我和兒子做好了規劃。
這讓我如獲至寶。
我乾脆把計劃全都列印了出來,貼在了兒子的床頭。
再加上他送給兒子的學習日程表和教材衝刺計劃,我們娘倆一下多了太多要學習的知識。
針對我愛嘮叨的毛病,黃老師這樣告訴我:
「人到中年,特別是四十歲以後,人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變得閱歷豐富,更有魅力,充滿成熟與豁達的睿智;要麼則坐井觀天,沉浸在自己的前半生裡自我陶醉,變得不思進取。作為家長,您一定想要成為前一類人吧!」
我猛地點了點頭。
「那就做出改變吧!」,黃偉強堅定地對我說。
而兒子的改變,就是從那天晚上開始的。
吃完晚飯,我認真地走進了兒子的房間,卻看到他在認真整理自己的練習冊。
我從背後抱住兒子,問他:「你覺得黃老師的學習計劃怎麼樣?看過以後有沒有收穫?」
兒子想了想,然後告訴我:「其實我還沒看完,但,我現在挺想學數學的!」
熱淚早已落滿了眼眶,我緊緊抱住了他。
黃偉強老師囑咐我按照時間表來給孩子做好時間規劃,可以嘮叨,但一定要記住,「要給予孩子動力,向他傳遞有價值的內容。」
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而兒子因為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很快就改正了很多小毛病,之前讓我煩惱嘮叨不斷的轉筆,竟然很快就不見蹤影。
更讓我驚喜的是,他竟然交了幾位重點班的學霸朋友,每天一起交流數學難題,練習冊越做越多!
十一月的月考,兒子竟然直接衝進了全班前五。這不是進步,而是實打實的逆襲啊!
如今,我根本不擔心兒子小升初,更不害怕兒子沒了我的嘮叨,就變成不會學習的傻孩子,現在的我,真的充滿了希望。
人到中年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
走過了這段迷茫焦慮的時光,我由衷感激自己找對了方法,幫助兒子走回了正軌!
做好時間規劃,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從而逆襲學霸,黃偉強老師的《引爆孩子學習力》家長訓練營讓我受益匪淺!
這是一門家長學習的系列課,旨在幫助家長正確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逆襲學霸!
在訓練營裡,和我一樣學會教育,學會處理親子關係的家長有很多,她們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蛻變經歷:
來自武漢的張媽媽激動地和我們反饋:「孩子變化極大,就像換了個人,學習熱情擋也擋不住!」
上海的何媽媽也在群裡說:「孩子願意放下手機,不再激烈對抗。」
蘇州的趙媽媽在學習之後,不再焦慮,不再盯著孩子,孩子的作業速度提升一大截,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了!
杭州的李媽媽非常激動地和我們說:「我幫兒子找到了最初的夢想,有了目標的兒子,動力十足!」
來自泉州的周媽媽說:「孩子變得學習主動了,不再亂發脾氣,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感覺非常好!」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對學習越來越有動力,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兒子特別喜歡老師!」
在訓練營裡,還有無數和您同齡,一起尋找改變的家長,共同分享交流教育的經驗與心得——
為了真正幫到家長們,我們邀請國家心理學者,教育家黃偉強,研發尋找到了激發孩子學習內在動力有實效、能落地的辦法,那就是訓練營模式!
我們採用訓練營的模式,就好比給你配了一個隨身教練,每天都會有老師為您答疑解惑!
>>有人給你制定練習計劃,每天陪伴你一起實踐;>>你能看到教練怎麼點評不同人的動作,以此來糾正自己;>>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得到反饋指導;>>還有很多夥伴家長一起互相支持、打氣,不再孤軍奮戰!
事實上,只要稍下功夫,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今天的學習,就是成長為一個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徑!
【作者:@明乾家庭教育,從事家庭教育多年,深耕親子關係的修復與青少年學習成長,為點亮億萬家庭幸福之光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