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的醒悟:嘮叨教不出真正自律的孩子,學會「閉嘴」才有效

2020-12-18 明乾家庭教育

上半年有一次和閨蜜聚會,電話裡大家約好了去徐家匯吃自助餐。

本來在群裡說好不聊煩心的事,可吃了半晌,離不開嘴的竟然還是孩子。

一聽聊到孩子,我默默端回來了一大盤蒜蓉生蠔。

一邊胡吃海喝,大學時候的下鋪,現在在中學當英語老師的陳靜邊湊過來問我:「孩子...最近學習怎麼樣啊?」

聽見這句話,我倏地放下手裡的東西,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見我這般反應,她慢悠悠地說:「你不覺得這幾年,自己越來越嘮叨了嗎?」

人到中年,越關注教育,越想替孩子學習

嘮叨,會傳染。

從前是只對兒子話多,到後來更是對老公,對家人都嘮叨。好幾次,他們都說我「天天散發負能量」,上半年我和老公都在家,因為這個幾乎天天吵架,家裡弄得雞飛狗跳。

他爸倡導「順其自然」,說孩子到了初中自己就知道學了,沒必要那麼較真,還說我控制欲太強了,兒子缺乏主動性培養,將來會變成媽寶男...

再後來,每次聊到這裡,我倆都自覺轉移話題。

我心裡清楚得很:我不嘮叨,兒子根本不知道學習啊!

實際上,這兩年我天天都在關注教育。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手機裡推送的全都是小升初和孩子的文章,除了王金戰的乾貨,就是樊登的視頻,李玫瑾的方法。我太害怕自己的教育跟不上時代,更害怕對兒子的教育不夠,將來到社會上吃虧。

可是兒子的成績卻一直不溫不火。

其實成績倒好說,沒到初二,都可以說沒有最後定型,但是他的習慣和自律意識,真的太差了!

放學回家,我得重複好幾次,他才知道脫衣服去洗手;外褲不脫就躺床上,書包和衣服永遠亂扔,自己不知道洗臉刷牙,更不知道早點起床,永遠都得我跟在後面催促;辛辛苦苦做晚飯,我喊「吃飯了」,他不過來,又喊,還不過來,我氣洶洶跑到他房間,結果他在屋子裡正盤著腿看漫畫書,不緊不慢瞥了我一眼,還不以為意,跟沒事人一樣!

當然,在學習面前,這些生活上的嘮叨都不算啥了。

為何中年媽媽總是愛嘮叨,「超限效應」做出了解釋

都快上初中了,兒子的「學習觀」還像剛上小學一樣。

沒有錯題本,不記筆記,天天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他數學差,我給他買了幾本練習冊,還有綠皮的口算本,結果他要麼不做,要麼找藉口:「做了也不考」;考試分數低,成績剛出來那幾天涕淚齊下,過兩天就忘在腦後,該吃吃該玩玩,跟沒事人一樣!

有段時間,我給他報了幾個輔導班,結果他每次去了都坐最後一排,我每回接他下課,問他學了什麼,他就支支吾吾:「就講的那些唄!」

那些是哪些!

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一點東西都沒學到!

那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我頭髮大把大把地掉。

我真是憂心忡忡。

兒子的學習就像一團難解的線團,急不得,但不能不解!

有天晚上躺在床上,我怎麼也睡不著。自己的嘮叨越多,兒子越聽不進我的話,更年期的焦慮漸漸主宰了我的生活,像是一團陰影籠罩在家裡。

凌晨兩點鐘,聽著兒子房間的呼吸聲,我猛然驚覺:

想讓兒子改變,糾正他的學習習慣,當媽的必須先做出改變!

於是,我專門跑到上海,拜訪了教育家黃偉強。

那天下午,他給了我三個關鍵詞。

家長嘮叨越多,孩子考試時能輸出的就越少

關鍵詞一:超限效應

黃偉強老師告訴我,家長嘮叨的初衷是「保護」。

他首先誇獎了我,「能夠認識到自己要改變,才能讓孩子改變,這種格局已經超越太多家長了!」

為什麼家長喜歡嘮叨,是因為家長想通過言語的強調,幫助孩子建立學習主動權,改正他的學習習慣,保護孩子的學習環境,從出發點來說,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太多家長嘮叨著,就把自己丟進了「超限效應」的陷阱裡。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孩子的眼裡,家長的大道理並不是天方夜譚,他知道這是對的,能理解家長是為了自己好。

但是,孩子從接受到行動需要消化時間,家長講完道理以後,卻總是期待看到孩子立刻改頭換面。所以看到孩子沒能立刻改變,家長就以為孩子聽不進去,甚至覺得孩子叛逆,於是就開始重複自己的話,「你聽沒聽到!」,逐漸惡性循環,家裡就變得越來越嘮叨。

這就是超限效應。

慢慢地,本來好好的孩子,被家長這番自導自演弄得不知所措,總是被批評責備,自然對學習一天比一天抗拒。

「沒有天生嘮叨的媽媽,只有心急不耐煩的家長!」,黃偉強老師堅定地告訴我。

慢慢地,孩子的耐心和親近被家長自以為的關心磨沒了

於是,孩子自然就不想聽家長的話,家長也就變得更嘮叨了。

關鍵詞二:輸出率

「家長嘮叨越多,孩子考試時能輸出的就越少」,這是黃偉強的核心觀點。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喜歡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花了好幾萬,上了大半年的課,結果孩子出來考試,考了倒數第二。

這是為什麼?

因為孩子學到了多少,和能輸出多少,是兩個概念。補課很多,可能孩子確實學到了很多,但是考試考的是孩子的輸出能力。

可能你學到了200的內容,但因為受到各種幹擾,一直被家長的嘮叨煩,加上學習能力差,不懂得整合和總結,最後能落在紙上的只有20;有些孩子雖然學到的只有80,但穩紮穩打,固定輸出70以上,你說拿什麼打,這不是浪費錢嗎!」

我恍然大悟。

所以說,家長的嘮叨,反而是孩子的絆腳石?

黃偉強老師給了我第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三:好勝心

黃老師說,好勝心不是家長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多上進」,而是用具體現實的目標,配合孩子強烈的勝負欲,激活孩子的好勝心,給予他學習上的希望。

講到這裡,他給我看了一張圖片。

「嘮叨並不純是一個貶義詞,但它之所以被人詬病,是因為大多數家長的嘮叨裡,無用的信息與負面情緒太多了。

童年時遭遇過多無用嘮叨的孩子,他的性格就會表現出上圖的特徵。」

因此,停止嘮叨不能解決問題,向孩子傳遞更有價值,更實際的希望,傳達一種「可行動」的價值觀,而不是通過大道理催孩子,他會有好勝心。

言多必失,這才是家長應該學會的。

我明白了,聰明家長都在「做減法」。

道理雖然懂了,可我需要做什麼?

黃偉強老師給了我一份將近三千字的學習方案。

學會給孩子傳遞希望,其實就是緩解更年期的焦慮

學習力,親子關係,時間規劃,自律精神,逆襲學霸,他的學習計劃從這五個方面,全方位給我和兒子做好了規劃。

這讓我如獲至寶。

我乾脆把計劃全都列印了出來,貼在了兒子的床頭。

再加上他送給兒子的學習日程表和教材衝刺計劃,我們娘倆一下多了太多要學習的知識。

針對我愛嘮叨的毛病,黃老師這樣告訴我:

「人到中年,特別是四十歲以後,人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變得閱歷豐富,更有魅力,充滿成熟與豁達的睿智;要麼則坐井觀天,沉浸在自己的前半生裡自我陶醉,變得不思進取。作為家長,您一定想要成為前一類人吧!」

我猛地點了點頭。

「那就做出改變吧!」,黃偉強堅定地對我說。

而兒子的改變,就是從那天晚上開始的。

吃完晚飯,我認真地走進了兒子的房間,卻看到他在認真整理自己的練習冊。

我從背後抱住兒子,問他:「你覺得黃老師的學習計劃怎麼樣?看過以後有沒有收穫?」

兒子想了想,然後告訴我:「其實我還沒看完,但,我現在挺想學數學的!」

熱淚早已落滿了眼眶,我緊緊抱住了他。

黃偉強老師囑咐我按照時間表來給孩子做好時間規劃,可以嘮叨,但一定要記住,「要給予孩子動力,向他傳遞有價值的內容。」

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而兒子因為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很快就改正了很多小毛病,之前讓我煩惱嘮叨不斷的轉筆,竟然很快就不見蹤影。

更讓我驚喜的是,他竟然交了幾位重點班的學霸朋友,每天一起交流數學難題,練習冊越做越多!

十一月的月考,兒子竟然直接衝進了全班前五。這不是進步,而是實打實的逆襲啊!

如今,我根本不擔心兒子小升初,更不害怕兒子沒了我的嘮叨,就變成不會學習的傻孩子,現在的我,真的充滿了希望。

人到中年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

走過了這段迷茫焦慮的時光,我由衷感激自己找對了方法,幫助兒子走回了正軌!

做好時間規劃,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從而逆襲學霸,黃偉強老師的《引爆孩子學習力》家長訓練營讓我受益匪淺!

這是一門家長學習的系列課,旨在幫助家長正確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逆襲學霸!

在訓練營裡,和我一樣學會教育,學會處理親子關係的家長有很多,她們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蛻變經歷:

來自武漢的張媽媽激動地和我們反饋:「孩子變化極大,就像換了個人,學習熱情擋也擋不住!」

上海的何媽媽也在群裡說:「孩子願意放下手機,不再激烈對抗。」

蘇州的趙媽媽在學習之後,不再焦慮,不再盯著孩子,孩子的作業速度提升一大截,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了!

杭州的李媽媽非常激動地和我們說:「我幫兒子找到了最初的夢想,有了目標的兒子,動力十足!」

來自泉州的周媽媽說:「孩子變得學習主動了,不再亂發脾氣,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感覺非常好!」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對學習越來越有動力,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兒子特別喜歡老師!」

在訓練營裡,還有無數和您同齡,一起尋找改變的家長,共同分享交流教育的經驗與心得——

為了真正幫到家長們,我們邀請國家心理學者,教育家黃偉強,研發尋找到了激發孩子學習內在動力有實效、能落地的辦法,那就是訓練營模式!

我們採用訓練營的模式,就好比給你配了一個隨身教練,每天都會有老師為您答疑解惑!

>>有人給你制定練習計劃,每天陪伴你一起實踐;>>你能看到教練怎麼點評不同人的動作,以此來糾正自己;>>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得到反饋指導;>>還有很多夥伴家長一起互相支持、打氣,不再孤軍奮戰!

事實上,只要稍下功夫,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

今天的學習,就是成長為一個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徑!

【作者:@明乾家庭教育,從事家庭教育多年,深耕親子關係的修復與青少年學習成長,為點亮億萬家庭幸福之光而努力!】

相關焦點

  • 【常青藤•家園篇】4個方法,教出自律的孩子
    到了實在不能再拖的時候,猛然醒悟,奮筆疾書,最後草草了事。而且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事情往往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不能有始有終。初中高中,跟不上老師,學習不自律,考不上好的大學。上了普通的大學,日常生活依舊不自律,一邊和舍友通宵達旦玩遊戲,一邊期盼著期末考試可以門門功課都過90分。
  • 一位五歲孩子媽媽對步步高家教機的真實感受:孩子更自律了
    「我總覺得孩子接觸到東西少,他這個思維,我不知道如何去給他打開,」吳媽媽的擔心不無道理,孩子在學校學習,難免還需要更多的拓展,她希望家教機能給到孩子課餘的補充。立偉同學在練琴我們驚訝地發現,吳媽媽家從步步高複讀機時就已經在用步步高。
  • 人用2年時間學會說話,用一輩子學會閉嘴,會說話事業已成功一半
    第一,展示自我的時候學會閉嘴;展示自我的時候說自己的優點,滔滔不絕地講是不合適的,它可能暴露你的缺點。蘇格拉底教他的學生察言觀色、時時閉嘴,如果你是一個話匣子關不住肯定會出事。特別是想和領導溝通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第二,評價他人的時候要學會閉嘴;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全部是溢美之詞,別人會覺得你虛偽,但是你都說大實話也不行。
  • 一位媽媽的實踐:孩子從假裝努力到真的自律,我做對了什麼
    很多同學總會抱怨自己學習壓力太大,家長也會跟著應和:我家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但作業太多,時間不夠,身體都要垮了...但是孩子的有效學習時間有這麼多嗎?孩子真得已經很努力了嗎?為什麼不勇敢一點承認?「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 孩子被罵後是「閉嘴」還是「頂嘴」?心理學家:暗示長大後的性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所以他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不同。比如有的孩子被大人罵了會還嘴,有的會閉嘴。然而,不同的反應方式也表明了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對此,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被罵後閉嘴或頂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的性格可以充分體現他長大後的性格。
  • 每一個自律的孩子,都有一個能「忍」的媽媽
    朋友的女兒7歲,早已經習慣了晚上睡前準備好第二天上用的書本;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整整齊齊疊在枕邊;還漸漸懂得給媽媽列清單,比如,媽媽去超市,她寫好自己需要的東西,讓媽媽幫忙採購;幼兒園組織郊遊,也能一項項列好自己需要準備的東西。 許多媽媽跟朋友討教經驗,她總是笑笑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忍得住。」
  • 媽媽不停的說,成功讓孩子閉嘴,這一「閉」就是永遠
    導語:我們知道有些父母是刀子嘴豆腐心,的確初衷是好的,然而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卻因為交流不當,出現了問題,讓孩子越來越怨恨父母,其中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聽懂道理,就不厭其煩的去說教,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我們一點點的磨掉。
  • 心理學家:嘮叨、抱怨、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成才路上的最大荊棘
    上小學時,父親就總是罵遠東(化名),說他是「廢材」,學習不努力,將來也考不上大學,不會有出息。在父親的語言「打擊」下,遠東對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初中沒上完,就出去打工了。其實,遠東特別想做出成績給父親看,他渴望活出不一樣的自己。但到了中年之後,驀然回首,遠東才發現,好像真的被父親言中了。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媽媽媽媽媽媽媽媽!您又「嘮叨」啦
    「媽媽」是一個自帶bgm的詞出場伴隨著時刻不重樣的嘮叨偏逢疫情,在家呆了快四個月
  • 女兒嫌媽媽囉嗦把她「拉黑」:嘮叨,是媽媽最高級的愛
    每天,我就在媽媽這樣的嘮叨聲中成長。可是當我數學考了100分時,當我鋼琴考出九級時,我終於明白了這嘮叨聲中的愛,真是愛之深責之切。圖片來源:《媽媽的嘮叨》還有一位孩子說:我從心底裡知道,媽媽的嘮叨都是對我無微不至的愛和關心,我在愛的陪伴下茁壯成長。看完,我被孩子們細膩的心思感動了,原來媽媽的付出,孩子都懂得。
  • 學會閉嘴,是一種修養
    文/談情說李作家海明威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六十年的時間學會閉嘴。」不該說話的時候,不要搶著說。走過半生,最睿智的也許就是:學會閉嘴。閉嘴有三個方面,請大家和小編一起來探討。
  • 以愛為名義的嘮叨,對孩子是一種壓迫,教育老師:正確交流五要素
    但母親並不認為這有什麼錯,「我是愛你才嘮叨,你是別人家的孩子我才不管呢」,這就是母親的心裡話。嘮叨,母親以愛的名義在進行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被愛的光環所籠罩,但其背後就是一種家長想要的高尚的託詞。我們可以想像到這樣的一個畫面,一位母親喋喋不休地對孩子在講述各種「愛」,而孩子卻無奈、厭惡地站在那裡低著頭玩著手指,整個畫面溫馨可透著一種沉重。
  • 哪有什麼天生就自律自覺的孩子,不過是父母百鍊成鋼的結果而已!
    文|西紅柿媽媽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那些超級自律的孩子,都會心生羨慕,熟不知所有的孩子,都不可能是天生自覺的。為什麼他們最後自律自強了?其實也是百練成剛的結果,看看這一位寶媽「痛的領悟」,你就能明白了!從這寶媽的朋友圈這條動態可以看出,孩子瀟灑不羈的坐姿,悠閒中帶著隨性,安逸中帶著無畏。相信,這是萬千個相同狀態中的一個小縮影,而這個縮影也會讓媽媽明白:好媽媽,從不指望孩子能真正自覺。
  • 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這3種「隱性失陪」,正在傷害孩子!
    可是,總有些父母,會試圖說服自己:「孩子,我拿起工作就無法陪你,放下工作就無法養你。」然而,就在有限陪伴孩子的時間裡,你真的做到了有效陪伴了嗎?晚上睡覺十點多,開始嘮叨了,天天這麼晚睡,對身體不好,你知道不知道?你的生活習慣什麼時候可以改一改…這樣的說教式陪伴,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常見。但是,它卻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你越嘮叨,孩子越聽不進去;父母的說教式陪伴,會讓孩子產生厭煩,遠離父母。當然,也有家長會認為:這樣的「說教式陪伴」,是在教孩子,從小要養成好的習慣。
  • 媽媽嘮叨八百遍,孩子為什麼總是「聽不見」,可能是你方法錯了
    媽媽一邊擔心他的安全,一邊又要擔心他摸到髒東西,牽他的手他也不願意,所以媽媽就只能跟在他屁股後面叨叨「好好走路」、「別亂跑」、「別亂摸」等。同樣的話,媽媽每天嘮叨八百遍,自己的耳朵都快要起繭子了,孩子反而把媽媽的話當耳旁風,總是「聽不見」。
  • 真正的精英層在做什麼?三代人畢業哈佛揭示:傳承自律才是王道
    你好,這裡是《人生越自律,越高級》成人必修課的第17講,詳細拆解父母最大的愛,是教會孩子學會自律。引言自律是一種文化傳承,是延續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血液裡流淌著,自我主宰命運的靈魂!一代自律,如果不延續這種文化基因,可能毀你下三代人!
  • 史上最長寒假: 自律的孩子出眾,不自律的孩子...
    1 這次疫情對於學習成績優異且自律的孩子幾乎沒什麼影響,但對於學習成績中等且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來說卻是災難性的。 在沒有良好習慣和自律約束的情況下,優秀的孩子更加自律和努力,而不自律的孩子,卻在一天天退步。
  • 「他才31歲,還只是個孩子啊!」
    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最後都怎麼樣了有人說:「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不教給孩子獨立,不僅坑了孩子,更苦了父母。一個44歲無業兒子每天把83歲母親送到火車站乞討,以養活自己;一位老阿姨走在路上突然被兒子暴打,原因是拿不出2萬元為他還債。在這些早該獨立的孩子看來,父母養活自己理所當然,全無半點感恩反哺之心。
  • 說一百遍孩子也不改,想要孩子真正「長記性」,家長的反應是關鍵
    即使孩子在懲罰中學到了東西,但沒有一件,是父母希望他學會的。父母懲罰孩子,出發點是好的,希望他能擁有良知,形成是非觀,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孩子的是非觀念,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04承擔責任才是有效的教育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模仿自家兒子放學回來的場景,讓人笑出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