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生物材料發現可實現3D列印組織樣血管結構

2020-12-13 bioprint菌

引言

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可以3D列印以創建類似組織的血管結構的新材料。在諾丁漢大學和倫敦瑪麗大學的阿爾瓦羅·馬塔(Alvaro Mata)教授本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利用蛋白質進行3D列印氧化石墨烯的方法,該蛋白質可以組織成管狀結構,複製管狀結構的某些特性,比如血管組織。

馬塔教授說:「這項工作通過從納米級開始有序地進行模擬的自上而下的3D生物列印以及合成和生物組件的自下而上的自組裝,為生物製造提供了機會。在這裡,我們正在生物製造與細胞兼容的微細毛細管狀流體結構,具有生理相關的特性,並具有承受流動的能力。」

這可以在實驗室中使脈管系統恢復活力,並對開發更安全,更有效的藥物產生影響,這意味著治療可能會更快地覆蓋患者。——馬塔教授

具有卓越性能的材料

自組裝是多個組件可以組織成更大的定義明確的結構的過程。生物系統依靠此過程將分子構件可控地組裝成複雜的功能材料,這些材料表現出非凡的特性,例如具有生長,複製和執行強大功能的能力。 這種新的生物材料是通過蛋白質與氧化石墨烯的自組裝製成的。組裝機制使蛋白質的柔性(無序)區域有序排列並符合氧化石墨烯,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強大的相互作用。通過控制兩種成分的混合方式,可以在存在細胞的情況下以多種尺寸尺度引導其組裝,並進入複雜的堅固結構。

然後,該材料可用作3D列印生物墨水,以列印具有複雜幾何形狀且解析度低至10 mm的結構。該研究小組已經證明了在存在細胞的情況下能夠構建血管樣結構並表現出生物學上相關的化學和機械特性的能力。

Dr. Yuanhao Wu 是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她說:「人們非常有興趣開發能夠模仿自然界的材料和製造工藝。但是,迄今為止,通過分子組件的自組裝來構建堅固的功能材料和設備的能力一直受到限制。這項研究引入了一種通過自組裝將蛋白質與氧化石墨烯整合在一起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輕松地與增材製造整合,從而輕鬆製造出生物流體設備,從而使我們能夠在實驗室中複製人體組織和器官的關鍵部位。」

圖片顯示(從L到R)

通過同時印刷和自組裝在氧化石墨烯和蛋白質之間製成的管狀結構的特寫。

具有內皮細胞(綠色)在壁上並嵌入壁中的生物列印管狀結構的橫截面。

共聚焦顯微鏡圖像描繪了在列印的管狀結構內生長的內皮細胞(綠色)之間的連接。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描繪了內皮細胞在印刷的管狀結構表面上生長。

參考資料:

news/biomaterial-discovery-enables-3d-printing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新技術:燒結產生3D血管網絡結構!
    在近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萊斯大學的生物工程師們展示了他們可以通過3d列印的糖模板創建複雜的血管網絡,讓密集排列的細胞在相對較大的結構中存活兩周。
  • 如何生物3D列印管腔(血管)結構?
    目前組織工程的研究已經在構建皮膚、軟骨、肝臟、胰腺、骨、肌肉、血管和神經等組織器官方面取得了進展。生物3D列印技術是構建組織和類器官的新興技術,此項技術運用增材製造的思維,可以構建含有活細胞的複雜三維結構。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3D列印房子到底是什麼原理?
    與傳統的工具機加工相比,3d列印技術採用掃描實物或建立數字模型的方法來實現個性化。此外,在生產製造過程中避免了很多複雜的工藝步驟,可以有效地縮短加工時間,節省人力和物力資源。 3d列印技術建築材料的使用性能,與傳統的的建築材料相比,其強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時具備保溫環保節能的特點。從建築材料的整體運用上分析,3d列印技術建築材料經濟性能凸顯。 建築節能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點內容,3d列印技術建築材料的運用,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保溫節能建築材料,另一種是非保溫節能建築材料。
  • 3D列印在皮膚移植、骨科植入、製藥等領域有哪些突破?
    3D生物列印的橫空出世無疑為這些原本只能在無盡的等待中等來死亡的患者帶來了更大的希望,器官的快速定製和再造不再是科幻電影中天馬行空的想像。早在2013年,美國《大眾科學》網站的報導就指出了已經可以通過3D列印製造完成的人體器官:耳朵、腎臟、血管、皮膚和骨骼。除在組織和器官移植方面的應用之外,3D列印技術近年來在藥物緩控釋等領域也有著快速的發展。
  •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自 2003 年美國克萊姆森大學團隊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列印,將 3D 生物列印研究推到前臺,科學家已經對該技術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大膽展望,其中最具野心的預測,就是未來人體器官可以像汽車零配件一樣,磨損了可修復,損壞了可替換。3D 生物列印,正是提供這些人體「配件」的加工方式。
  • 3d列印如何進入建築行業
    自2016年西班牙首座3d列印人行天橋投入使用以來,對3d列印建築的推動似乎正在加速。今年1月,上海為世界上最長的列印混凝土橋梁揭幕,而首個列印鋼跨將於今年在阿姆斯特丹一條運河建造。除了橋梁,荷蘭埃因霍溫市首批可出租5棟球莖狀建築的3d列印房屋將於今年夏天上市。有些藝術,甚至是滑稽的設計看起來就像建築幻想。
  • 幹細胞+3D列印,修復受損「丁丁」|3d列印|修復|陰莖海綿體|...
    「海綿體是『多孔結構』,當它破了或斷了時,手術縫補是無法實現的。」安庚說,臨床上,陰莖海綿體損傷的患者,即便進行各種陰莖重建手術,其勃起功能和生殖功能也很難恢復。換言之,這類患者的陰莖修復後外觀上無異,但硬度卻不行了。陰莖海綿體呈「多孔」結構,損傷後很難修復。
  • 3d列印房子的弊端_3D列印食品的利弊
    什麼是3d列印房屋   2013年紐約Softkill Design工程建築個人工作室初次明確提出了3D複印房子定義,並將在2013年夏季修建實體模型。   3d列印房子的弊端   我國的3d列印房屋比國外起步晚,技術水平也不高,因此存在很多問題。那麼3d列印房屋的缺點有哪些呢?什麼是3d列印房屋呢?下邊就跟隨小編我們一起來看看!
  • 南科大/浙大《Science》子刊:3D列印包含多種可紫外固化聚合物的...
    由於在高度可變形的水凝膠和彈性體之間的界面處形成了牢固的共價鍵,因此可以將列印的材料壓縮50%,而不會在兩種組成材料之間發現任何斷裂現象。  水凝膠-剛性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多材料3D列印將材料剛度提高了約30倍,並且具有相當好的拉伸性。通過改變剛性微結構調整局部機械性能的能力將大大增強3D列印生物材料和組織的功能和性能。
  • 3D列印訂婚鑽戒 私人定製或成為主流_3D印表機_3D列印趨勢應用...
    【中關村在線辦公列印頻道原創】美國「神經系統」設計工作室專注於將自然結構融合在設計作品中,並且在近日首次採用3D列印技術,與顧客共同設計和製作出鑲嵌寶石的訂婚戒指。    鑲嵌了一刻鑽石和四顆紅寶石 圖源n-e-r-v-o-u-s.com    神經系統工作室首先3D列印出戒指的蠟模,再用18K金澆鑄成型;戒面中央有一顆鑽石,四周則被四顆紅寶石環繞。
  • 華南理工《NPG Asia Mater》封面文章:3D列印高強高塑性銀合金!
    增材製造金屬通常存在過早失效現象,發現過早失效的原因對獲得高強韌3D列印金屬材料至關重要。本文採用增材製造製備出強度達到400 MPa以上的超高強銀合金,兼具良好塑性(16%),首次系統地揭示了3D列印金屬材料過早失效的內在原因,為設計超高強3D列印金屬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
  • 3d列印bjd玩偶模型,實現動畫製作!
    由於3D列印適合定製化生產的特點,被影視公司用在動畫的製作加工中,下面悟空列印坊3D列印服務大家介紹迪士尼是如何用3D列印來製作動畫的。 迪士尼研究中心使用3D列印將這些設計變成實體。通過機械化的鋼絲和接頭,這些3D列印實體被動畫化了。
  • 3d印表機結構_3d印表機分類
    打開APP 3d印表機結構_3d印表機分類 姚遠香 發表於 2019-04-28 14:19:11   3d印表機簡介   3D
  • 一文了解2020年3D列印材料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 金屬3D列印替代大
    相比傳統製造模式,非金屬3D列印的優勢主要在於無模化和可定製,但受限於材料性能,其主要用於樣品和模具的生產,量和價都很難起來;而金屬3D列印除了具備無模化可定製優勢外,在列印效率和列印質量上相比傳統金屬加工工藝均有較為明顯的提升,甚至能夠完成傳統工藝無法製造的高複雜度高精密度零部件的列印,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 幹細胞+3D列印,修復受損「丁丁」
    「海綿體是『多孔結構』,當它破了或斷了時,手術縫補是無法實現的。」安庚說,臨床上,陰莖海綿體損傷的患者,即便進行各種陰莖重建手術,其勃起功能和生殖功能也很難恢復。換言之,這類患者的陰莖修復後外觀上無異,但硬度卻不行了。陰莖海綿體呈「多孔」結構,損傷後很難修復。
  • 3D列印技術曾列印出心臟,能否列印一個活人?
    3D列印技術頂多列印一些人體結構,可以替換人體原有結構,但製造人體的技術看看機器人就知道了,現代人類依然不能完美解決機器人運動的平衡等問題,智力也遠不如人類。如今3D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列印一些人體的硬組織,比如利用特殊材料列印人體關節等骨骼構造,這類組織結構的特點是支撐人體的運動和支撐功能,雖然也有陶瓷等材料的可替代材料,但是不能像3D列印那樣和人類原有的結構有同樣的構造,如今硬組織的列印已經開始應用於人體結構的替換,可能擁有比傳統的陶瓷金屬關節更好的契合度;軟組織方面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點
  • 尖端製造業的新武器,新型銅鈦合金可實現3D列印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尖端製造業的新武器,新型銅鈦合金可實現3D列印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銅是顯著改善鈦3D列印的最佳選擇。它可以與其他元素結合使用,生產出堅固、輕便的合金,可用於技術、製造和醫藥領域的眾多高性能應用。3D列印的銅鈦合金在這些領域中,作為一種有效的製造方法,3D列印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目前用於增材製造的鈦合金通常在列印過程中形成圓柱狀晶體並結合在一起。
  • 3D列印原理是什麼和能列印什麼?卻被認為能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
    ,這麼重的一個構件,下一步還需要用數控車床,進一步的切削,削掉多餘的材料,這就導致浪費很多的原材料,而用3d列印大概可以節約91%的原材料,3d列印技術可以列印飛機機翼緣,是不是和大家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 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
    美國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生物列印技術,可快速生成有複雜內部結構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膠,用來模仿人體氣管和血管等脈管系統,為未來人造功能性器官掃除一個重要的技術障礙。該突破性成果刊登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此外,人體器官中還包含獨立的脈管網絡,例如肺中的氣管和血管以及肝臟中的膽管和血管,這些相互滲透的網絡在物理上和生物化學上是相互纏繞的,結構本身與組織功能密切相關。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由美國萊斯大學的喬丹·米勒和華盛頓大學的凱利·史蒂文斯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水凝膠3D列印技術。這種新的開源生物列印技術的核心是被稱為「組織工程立體光刻儀」(SLATE)的設備和相應的藍光吸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