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金星是曾經的地球,火星是未來的地球?

2020-12-14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宇宙浩如煙海,茫茫無際,類似地球的行星可以說是以萬億計。僅在太陽系,就有金星和火星兩顆星球和地球一樣位於宜居帶,但令人驚奇的是,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並且進化出了人類。

  天文學家告訴《科技周刊》記者,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原因在於它的「天時地利人和」,恰巧的大氣、水和磁場環境,使我們成為浩渺宇宙的幸運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金星和火星為什麼不宜居?

  「宜居帶」也叫「可居住區域」。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在太陽系,這個地帶位於金星、地球、火星這三顆行星之間。

  如何理解太陽系宜居帶?江蘇省天文學會科技傳播專家劉慧根解釋,把恆星比喻成一個發光發熱的物體——火堆,人如果靠得太近就會被灼傷,靠得太遠就會感覺到寒冷,靠得適中才會感覺舒適。太陽系內的其他六大行星,要麼太近,要麼太遠,比如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白天表面溫度達到427攝氏度,再如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太遠,表面溫度都在零下100攝氏度,生命無法生存。

  「合適的溫度下才可能存在液態水,從人類發射探測器獲得的結果來看,金星和火星表面上都曾經存在過液態水,因此一般認為太陽系宜居帶為金星到火星的範圍。」劉慧根說,宜居帶的必要條件離不開液態水,而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蓋(達到71%),從地球經驗來看,液態水(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行星上只要發現液態水的痕跡,就有可能孕育過生命,因此一個大膽的猜測是:金星和火星存在過液態水的痕跡,有可能曾經出現過生命。

  20世紀初,曾有人認為火星和金星是人類生活的可能之地。但隨著人類探測技術的發展,這個可能被否定。金星的大氣中96%為二氧化碳,雖然不是離太陽最近,但由於其溫室效應,表面溫度可達480攝氏度,空氣中經常落下毀滅性的硫酸雨,特大風暴比地球上的12級颱風還要猛烈數倍。至於火星,在這顆紅色的行星上生活就像住在兩倍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上。火星的大氣壓力只有地球的1%;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溫度都在0攝氏度以下。

  「雖然同樣位於宜居帶,但是金星和火星的溫度、大氣、水環境使人類無法生存,只有地球進化出生命的綠洲。」劉慧根介紹,首先地球擁有合適的大氣。眾所周知,從人類宜居的角度來看,大氣中的氧氣必不可少。「金星同樣擁有大氣,但是金星中大氣都是還原性氣體,幾乎沒有氧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認為,地球產生的低級生命主要是細菌,大多應該是厭氧細菌,在它們生存的過程中會排出氧氣到地球大氣中,再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它們可以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不要小看這些排出的氧氣,隨著時間的推移,足夠改造行星的大氣,進而為人類這樣的智能生命的產生創造條件。」總之,炙熱、氣態的行星表面都難以駐留生命,而地球的表面出現了合適的大氣、還有磁場、適宜的溫度、液態水等各種因素的保障,為生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棲息場所。

  月球和地球的位置相同,但「命運」不一

  數據統計,近百年來,人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數量要高於金星,人類更青睞於火星的緣由是什麼?劉慧根說,「一開始科學家對金星和火星都發射過探測器,但金星表面環境太過惡劣,發射成功率非常低。比較而言,科學家更傾向於去探測環境沒那麼惡劣的火星,到目前也發射了不少成功的火星探測器,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在旅途中,到了明年年初或許能解開屬於我們國人的火星神秘面紗。

  地球和月球同樣距離太陽相同的位置,為何月球上沒有誕生生命?劉慧根解釋,月球本身它沒有大氣,導致太陽光照面和晝夜的溫差非常大,生命很難存活。即使月球曾有過大氣,由於缺乏磁場保護和月球的低重力,大氣很難維持。月球沒有大氣,缺乏液態水,也就沒有孕育生命的溫床,加上月球常年遭受隕石的撞擊,在其表面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隕石坑,隕石的墜落帶來不穩定的生存環境,因此月球是不太「宜居」的。

  有說法認為,金星是曾經的地球,火星是未來的地球。對此,劉慧根表示,地球的早期環境確實和現在的金星類似,地球剛開始形成的時候,由於遭遇很多天體的碰撞,地球表面溫度會比現在高的多,到處是巖漿的海洋。「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的撞擊導致了地球地殼破裂,高溫讓水合物中的水分徹底蒸發成水汽進入了大氣,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大量水汽充斥天空,地面則是連續不斷的火山噴發和小行星撞擊,這樣的地球簡直就是末日,地面溫度高達數百度,和現在的金星類似。」

  出現「火星是未來的地球」這種說法在於火星或許曾經存在磁場,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火星內部活動減弱,無法維持火星磁場,如今磁場已經基本消失,人們擔心地球會重蹈火星的覆轍,丟掉保護地球的磁場。「火星內核早已冷卻,無法支持全球的偶極磁場,因此從數十億年前開始,太陽風就在不斷剝離火星的大氣,直到現在火星僅有稀薄的大氣層,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劉慧根說,磁場能抵抗外來的高能粒子輻射,阻擋紫外線,防止水的流失。磁場消失後,火星的大氣變得非常稀薄,火星也就不再宜居,假如數十億年後地球內核冷卻磁場消失,或許也會變得像火星一樣失去大氣,我們也就失去了保護生命的重要屏障。

  木星曾是地球宜居的保護神

  從太陽系九大行星的位置來看,離地球不遠的位置上還有一顆木星,雖然不在宜居帶,但是木星也為地球宜居創造了條件。「木星雖然不宜居,但是太陽系演化的早期,它幫助清空了內太陽系大量的小天體,讓地球軌道附近變得相對空曠,大大降低了小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劉慧根說,大家都知道恐龍的滅絕大概率是因為一顆小行星的撞擊,小天體的碰撞對地球上的生命有潛在威脅。

  當然,遭受小天體的撞擊也不是一無是處,有部分假說認為地球生命來源於小天體撞擊地球。「有一種可能是小天體上攜帶胺基酸,蛋白質甚至微生物,這些生命體恰巧遇到地球合適的環境,並逐漸繁衍。」還有一種假設認為,小天體撞擊地球後引起火山爆發等地質運動,把地球內部的一些磷、氮元素釋放出來,這些元素對於生命的形成都至關重要。

  劉慧根認為,木星的存在是一把雙刃劍。「太陽系形成的早期,木星確實幫助地球清空了很多小天體,給地球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但目前來看,即地球產生生命之後,太陽系的小天體會也會受到木星的擾動,靠近地球軌道,對地球產生威脅。木星和地球宜居性的關係也是曖昧不清,讓科學家感覺又愛又恨。」

  暢想未來,或許數億年後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同樣位於宜居帶的金星和火星是否成為下一個選擇?劉慧根說,移居火星和金星在科幻作品中很常見,但是要改造金星和火星的大氣需要的能量和時間是巨大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好幾十代人的努力。但是人類只要有願景有期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行星改造也是有可能的。還需要很多技術突破和資金支撐,需要全球人民團結協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過人類不用過於擔心地球的命運,地球目前仍位於宜居帶,只要不發生小天體撞擊地球等小概率偶然性事件,地球的生命周期至少還有50億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裡,人類或許能夠突破現有科技,實現星際旅行和移居。

  交匯點記者 張宣

  視覺中國供圖

相關焦點

  • 地球未來會和火星一樣?不久的將來,地球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曾經有不少科學家表示,地球在未來不會適宜人類生存,霍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曾表示地球末日終有一天會到來,人類如果想長遠地發展下去,那麼只能移民外太空,在其他星球上生存。因此金星、火星成為了科學家探索人類第二家園的目標,因為金星、火星以及地球這三顆行星都是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上的,而其他行星離宜居帶較遠,環境也比較惡劣,因此太陽系除了金星、火星以外,其他行星都率先淘汰出局。
  • 火星是否曾經接近太陽,與金星「共舞」?
    現在一種新的模型表明,如果火星開始靠近太陽並緩慢地向外移動,那麼它將開始變得更加溫暖和溼潤。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員科爾·布朗說:火星從金星頂上開始,然後它向外跳向地球。布朗與同樣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行星科學家達倫·威廉士(Darren Williams)合作,建立了一個早期太陽系,火星從一個更溫暖的地方出發。
  • 30億年前的金星或生機勃勃,生態環境不輸地球,如今是怎麼了?
    既然一時間之間了解不清,倒不如將時間花費到觸手可及的星球,比如火星、月球等等。火星當屬太陽系內,除了地球之外,最受科學家關注的行星了,尤其2018年,義大利航空局確定了火星地表之下存在液態水資源,更是堅定了人類將火星改造成第二家園。尤其火星距離地球僅5500公裡,也處在太陽系內的宜居帶上,即便火星如今和地球環境相差甚遠了,但火星的曾經是值得人類探尋的。
  • 金星與李白有何淵源,高溫高壓硫酸雲,此般煉獄會是地球未來?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是哪顆? 不是月球,雖然它是距我們最近的天體,但其屬於衛星範疇。 也不是火星,這顆在地球外側的紅色行星,以其超高的曝光率,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火星就是離我們最近的行星,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探測器爭先前往勘測。
  • 說一下與我們地球情同手足的行星——金星
    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有時候火星會更近)。它清晨稱為「啟明星」出現在東方天空;傍晚稱為「長庚星」處於天空的西側。在日出稍前或日落稍後達到亮度最大,其亮度在夜空中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和地球大小和質量相似,但是金星的環境很惡略,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它的表面溫度很高能達到477℃,它的氣壓相當於在地球上900米的水下。即使環境這麼惡劣,生命還是有可能找到方法。金星上存在生命的說法,一直有人在討論。2007年的時候,有科學家發現金星上曾經有海洋存在過。也就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金星上可能存在過生命。
  • 科學家們想要重返這個「極度乾燥」的星球-金星來預測地球的命運
    金星是我們地球的近鄰,從宇宙的層面來說,這是一顆幾乎和地球一模一樣的行星。它們大小相近,由相同的物質組成,並且圍繞著同一顆恆星運轉。從太陽系外來觀察金星的話,會發現與我們的地球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了解金星表面的狀況——烤箱般的溫度,以及充滿二氧化碳和硫酸雲的大氣——就知道它與地球完全不同。
  • 別看金星如今這副模樣,7億年前它和地球相似,之後發生了什麼?
    科學家們通過長期對太陽系內的行星和衛星進行探測和研究發現,目前太陽系內除了地球之外還不存在能夠孕育生命的星球,而且在遙遠的未來還可能只有地球擁有合適的環境孕育生命。看到這很多朋友就會提出疑問,難道距離地球最近的月球、金星以及火星都已經被證實了嗎?
  • 金星,曾經比地球還宜居,如今卻成了太陽系的煉獄
    不過,天文學家指出,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一樣,金星其實也沒有逆向,只不過是整個星球發生了上下翻轉,看起來就像是逆向自轉了。也就是說,我們從太陽的北極俯視看到的是金星的南極,而這個現狀可能是曾經的一次天體撞擊導致的。還有一點非常有趣,當金星恰好從太陽和地球之間穿過時,我們稱之為下合,而金星下合的周期是584天。
  • 金星和土衛六質量比地球小,氣壓卻比地球大,為什麼會這樣?
    地球形成後,還發生了一次大碰撞,是與一顆相當火星質量的行星相撞,撞歪了地球自轉軸,增加了地球質量約1/8,生出了一個地球衛星~月球,這個過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就不展開說了。在地球處於高溫時期,大氣分子運動速度很快,地球引力無法抓住這些氣體,因此難以形成濃密的大氣層。
  • 「好奇號」從火星上捕捉到「地球和金星」圖像
    隨後,它的桅杆式照相機拍攝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地球,另一張是金星,這兩張照片被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好奇號」令人驚嘆的全景照片。 正常情況下,這些行星在距離火星較遠的地方看起來就像非常明亮的恆星。然而,這顆紅色的行星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灰塵特別多,這意味著更多的陽光被反射,照亮了周圍的天空。在拍攝這張照片時,即使是中等亮度的恆星也看不出來,在一些大型火山爆發後,地球也有明亮的黃昏。
  • 未來地球保護神會誕生在中國,火星男孩的預言會是真的嗎?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是這樣寫的「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最先來到,所以我們要過好當下」。經常玩的遊戲裡面有一個叫做狼人殺的遊戲,裡面就有預言家的設定。可遊戲終究是遊戲,現實終究是現實。我們無法輕易判定地球之外的生命體,就如同我們無法判定尚未確定的事實一樣。曾經,有一個因為預言未來而出名的外國預言男孩波力斯卡。他的家庭並不富裕,父母為了讓他上學,甚至減小生活開支。
  • 除了地球之外,太陽系還有七大行星,為什麼人類只對火星情有獨鍾
    如果說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有哪一顆行星最受人類關注,那應該就是火星了。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宇航局就研發出火星探測器,從此拉開了人類探索火星的序幕。這麼多年來火星上的火星車一代接著一代,目前已經發展到了「好奇號」和「洞察號」,它們將在未來繼續為人類探索火星深層次的信息。
  • 美國為探索火星造出火星直升機,各國為啥熱衷火星,不探索金星呢
    2020年火星距離咱們地球最近,是人類登陸火星的一個最佳時期,如果錯過了就要等到2年以後的2022年,那時的兩個星球才能因為公轉原因再次靠近。話說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為5500萬千米,而金星距離地球最近為4150萬千米,所以人類為什麼不多多去探索金星,反而朝著火星發射大量探測器呢?
  • 火星月球之後,下一站金星?
    今年7、8月份,包括我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探測器扎堆發射,奔向火星。12月1日深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引起全世界矚目。繼火星、月球之後,哪個星球將成為下一個行星探測的熱點? 不少學者將目光投向了地球的另一位近鄰——金星。
  • 火星上的水富含礦物質且含鹽量高 早期pH值與地球海洋無異
    生命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像人類這樣的攜帶手機的生物到幾乎遍布地球每平方英寸無處不在的微生物,幾乎影響著地球上發生的一切。也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探測或檢測到太陽系以外的生命,但太陽系提供了大量的地點,或許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有多麼艱難。火星在此列表中排名第一,原因有二。
  • 馬斯克:未來人類可以將地球上房子賣了,去火星上居住
    文/行走天涯馬斯克:未來人類可以將地球上房子賣了,去火星上居住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美國就一直希望能夠將太空人送上火星,並且也希望能夠在火星上建立基地,同時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相信,火星曾經很可能是一顆生命星球,即使短時間內,火星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如果經過改造之後,火星很可能會成為繼地球之外的第二顆生命星球
  • 地球上怎麼會有來自月球和火星的隕石?怎麼判斷它們來自於哪裡
    其實說起來也沒什麼稀奇,我們地球上的來自於月球和火星的隕石都是撞出來的,當有質量較大的天體撞擊月球和火星的時候,在巨大的衝擊力之下,撞擊部位的月球或者火星上的巖石會飛濺入太空之中,某些具有巨大勢能的巖石會脫離月球和火星的引力到太空中流浪,當它們遊蕩到地球軌道附近的時候,受地球引力的影響會靠向地球,這時地球引力就會捕捉它們進入地球大氣層,個頭較小的巖石都會在大氣層中摩擦燃燒殆盡,但是個頭較大的隕石最終會降落到地球表面上
  • 火星五大火山,座座秒殺地球上的火山,其中一座是太陽系最大火山
    今年是一個火星年。我們國家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美國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和阿聯的「希望號」都已經動身前往火星。明年的2月份火星將迎來3位地球使者的拜訪。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我們探索最頻繁的行星。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大約5500萬公裡,最遠的時候則有大約4億公裡。火星要比地球小許多。火星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
  • 是水星、金星還是地球?
    水星、金星、地球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質行星,也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氣態巨行星。先了解一下水星的溫度
  • 為什麼紅色的火星死氣沉沉,而藍色的地球生機盎然
    當時太陽比現在更冷、更暗,但是(至少)有兩顆行星——地球和火星——它們表面的大部分地區被液態水所覆蓋。由於存在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大量溫室氣體,兩個星球都沒有變成冰雪世界。甚至在二者的海洋之中,已經開始有最原始的生命形態存在,並且正在為光明而宜居的未來打基礎。火星和地球,從規模上看,地球比我們的紅鄰居要大得多,對生命更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