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這個人我們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史記》就是他寫的。但是可能有人不知道,司馬遷的人生有一段汙點,那就是他被漢武帝處了宮刑。
為什麼寫史書的司馬遷會被處了宮刑呢?這就牽扯到另一個人了。李陵作為大漢名將李廣之孫,其先祖也是秦國著名將領李信,如此出身就註定了李陵的不凡。早年的李陵深得漢武帝歡心,因為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之風。他果然不負漢武帝的期望,在於匈奴對決的戰爭中,總能打勝仗。但是有一次,他被遠多於自身得匈奴給包圍了,本來已經打退了匈奴的進攻,結果被部下出賣被俘投降。
朝廷聞訊後非常震怒,當滿朝上下都對李陵進行責罵時,司馬遷這個時候站出來說了句(大概是這麼個意思):以我對李陵的了解,他不是這樣的人。之所以會敗,是因為士兵太少了,而且又沒有援軍。李陵投降肯定還是想著報效朝廷的。聽到這句話,讓本來就在怒火中的漢武帝更加憤怒了,於是司馬遷被定為誣罔之罪,這個罪名是要被處死的。本來按照漢朝法律,死刑犯有兩種選擇可以活命,一種是可以用錢來贖罪,可惜金額太過高昂,司馬遷負擔不起,於是他選擇另一種,那就是宮刑。
在我看來,司馬遷也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且地位還這麼高,漢武帝處罰他什麼不好,為什麼偏要處他宮刑呢?這恐怕還另有深意。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的職位是什麼,司馬遷的職位叫太史公。司馬遷的這個職位是怎麼得來的呢?從他老爹手上繼來的,沒錯,世襲的。恐怕有些人還不知道太史公這個職位是位在丞相之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由於地位很高,有時候太史公在寫史書的時候,不會在乎皇帝的臉面,是什麼就寫什麼,漢武帝在對司馬遷處了宮刑後,司馬遷雖然還有子嗣,但已經不可能被漢武帝任命為太史公了。
或許是意識到太史公地位過高,等到司馬遷死後,漢宣帝把太史公降為太史令,其職責也僅是負責一些行文書而已。
司馬遷終究是為他的言行付出了代價,雖然被處以了宮刑,但是也成就了一部巨作——《史記》。可嘆的是讓司馬遷求情的李陵,在漢昭帝時期,曾派人勸降李陵,可惜李陵說了一句:「吾已胡服矣」(我已經是匈奴人了)。其實司馬遷也沒有看錯李陵的為人,在李陵投降之後本來是打算找機會回漢的,可惜漢武帝直接把李陵家人全殺了,可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