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7日,高唐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為一位持續性房顫患者實施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恢復良好。這是全省第十例採用該項技術治療房顫的病例,也是我院首次實施此項新技術,填補了我省縣域醫院運用冷凍球囊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技術的空白,也是我院繼2017年順利通過國家級標準版胸痛中心以後,在心臟介入方面一個新的突破,為成功建立房顫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礎。
患者是一位35歲的青年男性,發現持續性房顫2個多月,平時有勞力性胸悶、氣喘等心功能不全症狀,不但影響日常活動和勞作,還承受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心血管內科崔振法主任帶領的電生理團隊經討論認為,該患者年輕,生活質量要求高,藥物治療控制房顫和相關併發症效果不確定,而房顫導管消融是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案。結合患者病情特點及肺靜脈的解剖結構,決定採用安全性更高,也更加高效的「冷凍球囊」為患者進行消融治療。
▲手術中
在介入科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崔振法主任團隊為患者實施了手術。冷凍消融技術原理是:通過冷凍劑(液態N20)蒸發吸取組織的大量熱量,快速降溫消融幹擾正常心電活動的心肌組織或者旁路,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其特點是安全性高,併發症少,手術簡便,手術時間短,病人痛苦小。整臺手術用時不到50分鐘,順利完成。
高唐縣人民醫院與北京阜外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等多家北京知名三甲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能夠得到國家一流專家的技術支持和指導,更加保證了這項技術的開展。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一種以快速、無序心房電活動為特徵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因無序電活動而失去有效收縮,導致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內尤其左心耳內附壁血栓形成,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腦卒中尤其腦栓塞等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其致殘率、致死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心腦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見原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目前認為,房顫發生的主要機制在於肺靜脈等部位的肌袖心房肌的異常電活動,消融治療是房顫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肺靜脈隔離是房顫消融治療的基石。根據消融能源不同分為射頻消融術和冷凍球囊導管消融術兩類。
相比射頻消融,冷凍球囊消融有以下獨到的優勢:
一是在消融過程中易於粘附組織,導管穩定性高;
二是心臟穿孔致心包填塞風險更低,安全性好;
三是內皮破壞程度低,損傷表面血栓形成發生率低;
四是消融過程中無明顯疼痛,患者舒適度更高,手術時間更短,術後恢復快。
高唐縣人民醫院在此提醒廣大群眾:房顫需要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心臟重塑、心力衰竭和腦卒中,改善生活質量。另外,引起房顫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是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甲亢、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酗酒、肥胖等,需要綜合治療。
心血管內科
崔振法
主任醫師
教授
畢業於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分別於1989年及2006年進修於北醫三院及阜外醫院,是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具有國家級及省級論著和論文20餘部(篇),現任聊城市心血管疾病委員會會員。
專業擅長: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並成功開展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治療、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及主動脈夾層支架植入術等心血管疾病的先進診療技術。
門診時間:每周五全天(南院區)、每周三全天(北院區)
心血管內科簡介
心血管內科位於住院部13樓,為標準版中國胸痛中心所在科室,集臨床、教學於一體。東西病區各設有一個心臟監護病房(CCU),配備中央心電監護儀,可24小時對患者生命體徵進行監測。
診療範圍: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心臟瓣膜病、心カ衰竭、心律失常等常見心血管疾病。
技術專長:擅長冠心病介入治療(支架植入),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治療,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介入治療方面經驗豐富,技術水平位居聊城市前列。
科室電話:0635-6028567
原標題:《新技術 | 高唐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房顫冷凍消融技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