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為什麼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不宜發力過猛?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雜誌

為什麼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不宜發力過猛?

文 | 張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範圍內的快速擴散,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日益低迷。目前有不少國際投行都認為,在2020年,全球經濟、美國經濟、歐洲經濟均會陷入負增長。尤其是在2020年二季度,美歐經濟季度環比增速折年率甚至可能出現20%-50%的負增長。

因此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越來越強的聲音,認為今年外需萎縮將會導致中國出口出現嚴重的負增長,因而引發嚴重的失業,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為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中國政府必須跟隨歐美國家一起,實施宏觀經濟強刺激政策。

一方面,中國央行應該迅速且大幅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MLF與LPR利率,甚至存貸款基準利率;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果斷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包括對受損企業、受損家庭提供較大力度的轉移支付,以及實施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否則,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將會遭遇極大困難。不少海外投行已經將2020年中國GDP增速調低至1%-2%,並以此為由建議中國政府實施宏觀經濟強刺激政策。

不可否認的是,2020年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確會遭遇巨大困難。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衝擊都是不容低估的。筆者在此前的多篇文章中也指出,2020年中國消費、投資與出口三駕馬車的表現均不容樂觀,經濟增速將會顯著下降,潛在失業壓力也不容低估。因此,中國政府的確應該實施較大力度的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

不過,筆者與上述觀點的不同之處在於,當前中國政府更應該依賴大規模財政寬鬆政策來應對經濟下行與失業壓力,貨幣政策應該適度寬鬆以維持貨幣市場穩定並配合寬鬆財政政策的實施。但是,考慮到中外經濟金融形勢的不同以及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不宜發力過猛。對潛在大規模信用擴張的負面作用,我們也應該重視相關歷史教訓。

首先,我們必須要看到,目前美國政府之所以實施史無前例、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因為美國國內同時發生了金融動蕩與經濟衰退。大量機構投資者在同一時間大規模拋售風險資產,導致金融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因此,無論是大幅降息、無上限量化寬鬆,以及一系列新的流動性供給舉措,直接原因都是通過緩解市場流動性不足而可能導致的潛在金融機構倒閉,避免金融動蕩升級為金融危機。相比之下,雖然中國股市近期總體也在下跌,但國內金融市場目前依然較為穩定,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依然充沛,國內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並未顯著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過快放鬆似乎沒有必要。

其次,眾所周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的確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衝擊。例如,在消費領域,交通、旅遊、餐飲、娛樂等行業遭受重創;在生產領域,目前工業與建築業開工依然不足;在進出口領域,出口企業從今年二季度起將會遭遇外需大幅收縮的挑戰。尤其值得擔憂的是上述行業中的中小企業。但問題在於,僅憑貨幣信貸政策的大放鬆,這些中小企業的境況能否得到根本改善?商業銀行體系天生就是歧視中小企業的。在經濟放緩、市場動蕩、風險偏好上升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即使把錢囤積在自己手中,也未必願意向中小企業新增貸款。因此,在應對疫情造成的結構性衝擊時,具有轉移支付的財政政策才能發揮更加直接的效果。例如,針對受損企業進行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提供更多的補貼,甚至通過財政貼息直接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等。

再次,我們也不應該忽視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率持續保持較高水平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既是需求側衝擊,也是供給側衝擊。相對於需求變動,供給側衝擊的效應可能更加持久。迄今為止中國CPI增速仍高於5%,主要原因是豬肉價格高居不下。不過,在未來,農產品價格上升的風險正在抬頭。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影響今年的全球春耕,造成未來供給顯著下降?又如,近期豆粕、玉米、水產飼料等價格上漲明顯。再如,近期受疫情影響,市場傳聞越南已經宣布禁止大米出口。考慮到食品價格佔中國CPI籃子比重較高,未來食品價格的上升可能會抵消原油價格的下跌,使得中國CPI增速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雖然央行通常關注剔除食品與能源價格的核心CPI走勢,但糧食價格上漲疊加疫情衝擊與失業率增加,其負面效果也不容低估。換言之,如果CPI增速持續保持在高位,那麼中國央行在放鬆貨幣政策方面就會面臨一些掣肘因素。

第四,我們應該重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政策應對的經驗教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中國政府對金融危機的潛在負面衝擊非常重視,採取了非常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進行應對。中國經濟的確在2010年出現了V型反彈。然而好景不長,從2011年起,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持續下行。而為了消化「四萬億」財政刺激與巨額銀行信貸產生的副作用(過剩產能、房價高企與地方債務),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尤其是從2016年底至今,中國政府進行的「去槓桿、控風險、強監管」舉措才將中國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上升大致控制住,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消化遠未完成。如果現在再來一次貨幣與信貸的強刺激,我們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努力是否會面臨功虧一簣的危險?換言之,在當前進行決策之時,中國政府尤其是注意把握好短期穩增長與中期控風險的平衡。

第五,筆者想指出的是,當前經濟學家做各類預測,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也存在不少偏誤。例如,經濟學家往往根據自己調研形成的有限數據進行推測;又如,經濟學家通常對宏觀經濟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動關注不夠;再如,國際投行對宏觀經濟的預測通常波動性很強,有時甚至出現超調,其目的是為了對政策與市場產生影響。而作為宏觀政策決策者,能夠接觸到的數據更加全面、掌握的證據更加充分,因此更應該根據各方面資料進行獨立、審慎研判。既要充分參考有關各方面的意見,又要具備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例如,對於市場熱議的2020年失業壓力,究竟會高到什麼程度?應該說還是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智庫相關人員進行持續、細緻、緊密的跟蹤監測。手裡掌握的數據越細緻越及時,制定決策的時候也就會更加自信更具定力。

最後,筆者想強調的是,我並不是在反對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中國宏觀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應該儘快發力。筆者期望,今年中央財政赤字佔GDP比率能夠上調至少5%以上,中央政府可以發行較大規模的抗疫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發債規模可以提高至3萬億-4萬億元,中國政府應該進行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與轉移支付。「補短板」式的基建與新基建也應該發力,但更應考慮在建項目儘快復工與已審批項目儘快投產,而非短期內倉促上馬大量新項目(2008年危機後的教訓仍歷歷在目)。畢竟,中國經濟底部已經出現在一季度,而全球經濟的底部還未到來。這意味著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要低於全球,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對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亦步亦趨。

綜上所述,下一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應根據國內經濟形勢發展需要,有節奏、有針對性的放鬆,而非按照某些觀點所建議的那樣大放水與強刺激。我們不能把對衝疫情衝擊、穩定宏觀經濟、促進金融市場平穩發展的重擔全部壓在中國央行身上。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結構性改革政策應該加速推動。肺炎疫情是一場重大災難,我們在應對災難時應該格外清醒、積極與審慎。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編輯:王延春

相關焦點

  •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將如何發力
    當前,不少企業遭遇發展上的挑戰,中國經濟也面臨下行壓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下一步要如何發力?疫情疊加春節推漲CPI破「5」「同比漲幅擴大,既有春節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因素,也有今年與去年春節錯月、去年對比基數較低的因素。」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說。
  • 張明:明年V型反轉存在不確定性 中國將迎來新一輪區域一體化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出席並發表了主題為《發展新格局 共贏新生態》的演講。張明表示,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當前的新的全球的宏觀經濟的格局,就是疫情、衰退和衝突。明年V型反轉存在不確定性張明表示,目前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明年復甦的力度,其原因有兩點:第一、疫情依然在快速演進;第二,部分國家寬鬆政策可能面臨退出的可能性。 國際經驗顯示,在歷次金融危機或重大金融危機衝擊之後,新興市場復甦時間長於發達國家。
  • 章言該:為什麼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基調會是中性偏緊
    因為從貨幣政策轉向寬鬆,到企業和家庭部門拿到貸款,再到實際用於投資和消費,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不能提前準確預判貨幣政策的影響,需要退出而沒有及時退出時,就有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舉個例子來便於理解。假設經濟出現了一次外生性的衝擊,比如海外發生金融危機,導致它們從中國的進口需求減少。
  • 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來了,關鍵仍在如何落實
    莫開偉 財經作家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定調了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 通脹、幸福感與貨幣政策,從周小川的論文看未來市場
    但反過來說,如果央行就是緊盯幾年才調整一次的CPI,到了2%就收縮貨幣政策,CPI接近零或PPI為負就擴張貨幣政策,那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周小川的論文發表後,市場高度關注,但不是從人的滿足感的角度關注,而是將他的觀點與近期央行領導的觀點、央行2020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等關聯起來,猜測貨幣政策接下來將向何處去。
  • 財信研究解讀2020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流動性緊平衡或成貨幣...
    》(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針對國內外經濟金融運行情況、當前和未來貨幣政策的工作重點、市場熱議的貨幣政策問題等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指引,我們針對其中的核心要點予以解讀。一方面,報告對經濟增速目標有所淡化,如與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三季度報告「穩增長」表述出現的頻次明顯下降,且談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形勢時,報告提出「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在專欄4《我國宏觀政策有力支持經濟復甦》中指出「我國經濟社會已全面恢復發展」,表明央行對國內經濟持續修覆信心較強。
  • 牧牛區塊鏈金小雅: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具有改變當前貨幣系統的潛力
    1、高盛前高管: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具有改變當前貨幣系統的潛力據TheDailyHodl11月4日消息,高盛前對衝基金經理、RealVision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RaoulPal表示,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是吃錢的軟體,並具有改變當前貨幣系統的潛力,加密貨幣和宏觀經濟學世界不再被視為獨立的實體。
  •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貨幣政策:目標、立場與操作
    自2月3日開市以來,政策操作量價齊松,且寬鬆幅度超市場預期,具體包括:通過OMO投放充裕流動性、「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捆綁發力、調低7天和14天逆回購利率10bp、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產業的貨幣信貸支持力度。
  • 10月歐元超過美元居全球支付貨幣之首:不等於歐元地位崛起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10月歐元超過美元居全球支付貨幣之首:不等於歐元地位崛起10月,歐元成為全球支付中使用最多的貨幣,為2013年2月以來首次超過美元。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暫時的超越是比較正常的,因為歐美相對實力的變化,歐元對美元匯率的變動都可能導致發生變動,不宜做過分的解讀,這並不等於歐元的地位崛起,在外匯交易和國際貨幣儲備上歐元和美元的差距仍然較大。
  • 華泰宏觀李超點評2019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繼續寬鬆...
    來源:金融界網站文 | 華泰宏觀 李超 / 孫歐內容摘要>> 核心觀點:LPR改革有效降低企業融資利率,逆周期調節是當前主基調另外,我們認為逆周期調節是當前貨幣政策主基調,預計將採取寬貨幣與寬信用的組合。>> 逆周期調節是當前貨幣政策主基調央行強調「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和『十三五』規劃收官,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 解讀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把好供給總閘門
    人民視覺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下半年貨幣政策取向怎麼看?怎樣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如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本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 央媽大愛又來、8000億「麻辣粉」全面呵護 貨幣政策有何新動向?
    來源:券商中國原標題:央媽大愛又來,8000億「麻辣粉」全面呵護,更是連續4個月超額續作,貨幣政策有何新動向?在央行如期超額續作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呵護下,銀行體系短期資金利率開始下行。展望未來的貨幣政策取向,由於央行此前表態不會出現「政策懸崖」,緩解了此前市場對於貨幣政策收緊的過度擔憂,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貨幣政策仍會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
  • 2020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 | ④我國宏觀政策有力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人民銀行果斷推出涉及9萬億元貨幣資金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主要包括:引導中期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行,推進LPR改革釋放利率市場化紅利,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1.75萬億元長期資金,推出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創新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以支持小微企業融資4.7萬億元。
  • 國常會落實貨幣政策「不急轉彎」 兩大紅包砸向小微企業
    3天後,精準政策送春風,為小微企業降「甘霖」,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將延續。1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當前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但對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特殊困難仍需加以幫扶。
  • 落實貨幣政策「不急轉彎」,國常會兩大紅包砸向小微企業
    1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當前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但對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特殊困難仍需加以幫扶。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做好政策接續和合理調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穩定市場預期。「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政策『不急轉彎』的具體體現。」
  • 趙建:大危機塑造的經濟學世界與貨幣政策的未來
    今天上午朱民老師提到,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而這個未知的世界,就包括我們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在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裡,在整個金融市場大動蕩以及通脹消失的環境裡面,全球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了一片迷茫。
  • 央行退出超寬鬆貨幣政策 下半年貨幣政策收緊概率不大 2020.7.25...
    特別關注 下半年的貨幣政策操作面臨著正反兩方面的平衡:一方面宏觀經濟的現狀,要求貨幣政策放鬆支持,同時通脹走低使得貨幣政策具備寬鬆的空間。另一方面,抑制空轉套利、槓桿激增、房價上漲壓力則要求貨幣政策適度收緊。
  • 央行發布會實錄|對比美國大力度刺激,怎麼看中國貨幣政策?
    值得欣慰的是,由於中國採取的措施及時有力,疫情得到快速有效遏制,企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經濟金融的一些積極因素正在顯現。但是,當前疫情還在主要國家蔓延,情況也很嚴重。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發表了演講指出,全球經濟正面臨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160多個國家人均收入會在2020年負增長,有90多個國家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融資支持。
  • 全球性的美元錨不穩定 專家:貨幣政策重新尋錨迫在眉睫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熱點問題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財經學院副院長張成思表示,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演進和當下國際環境的變化,貨幣政策重新尋錨迫在眉睫。接下來,貨幣政策的核心和重點工作應該放在重新尋錨問題上。
  • 彭文生: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深刻的公共政策含義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彭文生: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有深刻的公共政策含義我想從宏觀角度談談對數字貨幣的一些思考和理解。從系統性重要性看,我想講兩大類數字貨幣,一類是平臺數字貨幣,比如中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Facebook的 Libra,這類數字貨幣依附於大型科技平臺發展。另一類就是央行數字貨幣,我認為這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兩類數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