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中有哪些不同的角色?
身為家長,我們要如何與孩子討論校園霸凌?
2022年1月13日晚,由明見諮詢中心舉辦的青少年專題公益科普直播第一講順利開展!→ 明見諮詢中心5場公益科普直播開講啦!丨青少年專題
明見諮詢中心的心理諮詢師王祥君老師帶來主題為校園霸凌的直播講座!
直播間近千位家長、青少年在線聆聽了本場講座。在近90分鐘的講座時間裡,王祥君老師從霸凌的定義出發,談到校園霸凌中存在的不同角色,結合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生活中的案例,闡述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如何與孩子討論和應對校園霸凌。
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跟孩子討論和應對校園霸凌?我們一起再次回顧一下本次直播講座的主要內容吧!
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從影視作品或者書籍中知道了霸凌。
但霸凌到底是什麼?
我們一般怎麼樣去定義和理解霸凌?
霸凌是以羞辱和傷害他人為目的,故意或蓄意地對他人做出的攻擊性的、惡毒的或侮辱性的行為,並從他人遭受的痛苦或不幸中獲得快樂。
霸凌一般會包含以下四種因素:
① 雙方力量的不對等;
② 目的是為了帶來傷害,無論這種傷害是心理上的,還是身體上的;
③ 進一步的侵害與威脅;
④ 為了維繫主導地位而製造的恐懼;
校園霸凌一般會包含三種不同色角色:霸凌者、被霸凌者、不無辜的旁觀者。
孩子往往會因為羞愧、恐懼、認為沒有人能幫助自己、擔心別人認為自己說謊、害怕被指責等種種原因不願意將正在遭受霸凌的事情告訴家長或老師。
但如果孩子真的遭受了校園霸凌,我們通常可以利用一些線索進行識別: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如何與孩子討論校園霸凌呢?
最重要的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家長或老師要以去理解孩子的情緒,營造溫暖的氛圍,與孩子建立充滿安全感的良好關係。
應對校園霸凌從來都不是某一人或某一方的事,而是應多方共同努力面對和承擔的責任。
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最重要的是養成自信堅定的自我意識。
自信堅定的自我意識、友誼、穩定情緒的方法,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對抗霸凌的四種良藥。
除此之外,家長也需要主動與學校取得聯繫,主動告知校方。
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求社會機構或法律的幫助。
講座尾聲,王祥君老師解答了留言區觀眾提出的3個問題。
這3個問題分別是:
① 被霸凌者也會變成霸凌者,當孩子同時具備兩種角色,按照講座中所說的,去信任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助長孩子的霸凌行為?
王老師回答,關鍵要培養孩子自信堅定的自我意識,因為在一個包容和接納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不太可能做出無情的霸凌行為的。
② 網絡霸凌很難取證,要怎麼辦呢?
王老師回答,儘可能截圖取證,除此之外,也可以與孩子商量限制接觸網絡的區域和時間。
③ 霸凌出現之後,作為心理諮詢師,一般如何展開幹預?
王老師回答,最重要的原則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直播回看,聽聽王祥君老師是如何詳細解答這些問題的~
長按掃碼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