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不論出於節約目的還是因為管理方面缺陷的原因,處理對外稅務帳上的成本核算是一個難點。外帳成本做得真實可能要多交稅金,管理層不滿意;節約納稅卻會出現成本核算看似特別虛假的問題,稅務局不滿意。本辦法是參照正常成本核算的流程,進行反向思維,運用倒推順序計算出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各個數據。再正常使用核算流程,充實各個核算環節的單據報表,讓外帳成本核算看著正規、可信、有根有據,符合會計和稅收要求。計算出的成本結果和利潤結果是可以控制的,同時結合其他方法,可以讓存貨數據規範,規避風險。
【案例】某企業是生產出口的服裝企業,本月開具增值稅發票10份。
1.根據發票信息顯示本月銷售甲產品15000件,銷售收入150萬元。
2.本月出口報關12份報關單,乙產品出口數量50000件,出口金額250萬美元,匯率6元。
3.本月營業費用556525元,管理費用312789元,財務費用150123元。
4.本月月初乙庫存數量22000件,金額610萬元。
5.本月發生工人工資2062311元,動力燃料等製造費用合計987654元。
6.本月月初坯布庫存80925kg,單價40元,金額3237000元。
7.本月購進坯布入庫數量303030kg,單價41元,金額12424230元。
8.其他材料:吊牌、花邊、襯布、紐扣等輔料合計為5050005元。
假定月初乙在產品數量3000件,材料55萬,工資10萬,製造費用19萬,總成本84萬。通過實際案例,詳細講解外帳成本核算的思路、流程和步驟。
(一)準備工作
在進行成本核算之前,是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和鋪墊工作。下面先學寫成本工作的前期準備。
1.從網銀或銀行列印出各個收款和付款單據
2.把列印的收款和付款單據和對帳單進行核對,找出沒有出現在對帳單上的單據,暫時不要入帳,目的是防止出現帳戶的反方餘額。
3.把列印的收款和付款單據和手中的增值稅發票以及其他的原始單據進行核對與配比。目的是能找出沒有發票相配比的收款和付款業務。防止納稅風險存在。
4.進一步按照發票上材料或是支出項目為標準來進行分類,目的是做憑證時候能準確使用科目。
5.根據銷貨和購貨單位為標準來把發票再做一下分類。目的是能準確的核實往來帳目。
6.把銷項發票按照產品為標準來分類,目的是能準確的核算各個產品的收入,以及營業成本。
7.根據分類以後的原始單據,製作會計憑證,進行帳務處理。
(二)記存貨明細帳
憑證製作好以後,可以先把涉及到材料購買的憑證先記帳,目的是能在材料領用之前,能把本期增加的材料登記到帳簿,併合計出數量,單價,金額。為材料出庫做準備。單價的計算儘量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或是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不可使用後進先出法,因為稅法是不允許的。每月的相同材料的單價在市場沒有很大變化情況下,一般應把變化幅度控制在10%左右。變化幅度太大,可能就會被懷疑在進項發票方面有問題出現,例如:是虛增減金額或是增減數量,存在虛假發票現象。
(三)預提和分攤各類費用
1.利息:銀行貸款利息是按季度進行結算,在成本計算月可能沒有利息單據,要根據上期利息金額,當期利率,貸款本金來合理的估計本月的利息(見利息會計憑證)
2.折舊:每個企業一般都有固定資產,每月就要計提折舊。折舊方法、年限、殘值率儘量採用稅法規定的標準,免得造成暫時性差異,對後期工作增加麻煩。計提折舊需要設計一個折舊計算表,把原值,入帳時間,年限,月折舊額等主要項目填寫齊全。(見折舊計算表和會計憑證)。
目前對於折舊的規定:單位價值在5000元以下的固定資產不用折舊,直接列支在當期。對於是購進的用於研發的設備儀器,單價在100萬以下的,也是可以一次性列支。超過100萬的可以加速折舊。對於一般企業的固定資產也可以根據有關規定進行加速折舊,加速折舊可採用雙倍餘額遞減法或年數綜合法。但加速折舊後的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不得低於原定年限的60%。
3.工資:每月工資需要在各個產品和部門之間分配。工資表的製作有車間統計或是有會計來完成,採用日工工資制度的,在工資表上的出勤天數要符合勞動法規定寫小於或等於21.5天,不要按實際天數。按計件工資制度的工資表要附有產品產量,獎罰決定,計算方法等。並要把各個管理部門和各個車間的工資表分開製作,方便會計處理帳務。同時,工資表的人數和工資額要和申報的個稅報表的人數和工資額一致。工資表上的要少出現沒有籤定合同和交納社保的職工,方便對勞動檢查,個稅、工會經費、殘保金,所得稅等方面的風險應對。
4.加工費:有的企業的生產過程不完整,需要其他廠家來合作生產。例如服裝製造,購買的棉紗就需要其他廠家來織布,染色等。在核算成本月份,不能及時得到加工費的具體準確的單據,就需要對加工費進行估計,使用委託加工材料和預提費用進行處理。
加工中的虧耗問題;以織布為例,棉紗紡織成布,原紡織部的國標是8%。可很多
保險:各種財產和車輛的保險,收益期一般是在一年,就需要在12個月平均分攤
5.第一次科目匯總和試算平衡
把現有的單據和業務都處理結束,在計算成本前要做一次匯總和平衡,目的是為成本計算時能有可用的收入,費用等數據。科目匯總可採用T型帳戶來進行。平衡需要把發生額試算平衡和餘額試算平衡方法結合起來運用,能更大限度的保證準確。(見T型帳戶合計、科目匯總表)
(四)計算營業收入
內銷收入:可以通過合計手中發票,或是從開票系統中的匯總表中查詢得到。
外銷收入:可以合計手中的出口發票。也可以合計出口報關單上的外幣金額,通過當月一日的匯率來計算外銷收入。
不開票收入:主要包括殘次廢品,下腳料收入,企業都能有殘次廢品和下腳料,產生的收入一點不作帳是不合適的。起碼要做一部分。
視同銷售的行為:所謂視同銷售是會計上沒有作為銷售作帳計算收入,但是稅收上是看做已經實現收入,要交納所得稅的行為。由於會計上做收入,就能讓一部分會計給忽略掉這部分收入,造成一種看上去外帳成本核算是很理想,利潤也是一個理想的,可是被檢查後卻要補交不少稅金的現象,所以,就要在成本計算時把這些行為考慮進去。
1.將貨物交給他人代銷:一種視同買斷的方式下,在發出商品時計算收入,另一種是收取手續費方式下,在受到代銷清單時計算收入。
2.銷售代銷的商品:按照收到的手續費計算收入
3.將貨物轉移給非同一個縣市的下屬單位或內部單位
4.將貨物用於投資的:借:長期股權投資,貸:營業收入和應角稅金-增值稅
5.將貨物用於分紅的:借:應付股利,貸:營業收入和應交稅金
6.將自產貨物用於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的:借:應付職工薪酬,貸:營業收入和應交稅金
7.將資產用於交換的:借:庫存商品,貸:營業收入和應交稅金
8.將資產用於債務重組:借:應付帳款,貸:營業收入和應交稅金和營業外收入
根據例題內容:該企業的內銷收入是150萬,外銷收入是1500萬,營業收入合計為1650萬。
(五)確定分配率:材料和費用的分配率有很多,比較常用的有:工資法:分配率=某產品耗用的工資/企業產品工資總額
產量法:分配率=某產品的產量/企業產品的總產量
工時法:分配率=某產品的工時/企業產品的總工時
要使用上面的三個方法,前提是企業有很規範的管理以及人員配備。能準確的劃分各個產品應負擔的工資。不能劃分工資的,就要能夠劃分各個產品的產量,或是能夠劃分產品耗用的工時。並且這些標準的使用必須有強有力的證據來配合。但是目前廣大中小企業還達不到這種很規範的狀況,那麼我就推薦大家使用按照營業收入的標準來計算一個分配率。分配率=某產品的收入/全部產品的收入。收入每月一般都能有,沒有收入的月份也就可以不進行成本計算,看做是沒有開展業務經營。而有收入的月份,收入的證據就是開具的各種發票。這個證據是是準確的,也是很有說服力的,並且根據配比原則來看,收入多的產品,它的耗用一定也是多的,並且這個方法由會計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其他人來配合。所以按照收入計算分配率是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的。
例題:銷售情況:甲產品150萬 乙產品1500萬
甲:150/1650*100%=9%
乙:1500/1650*1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