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於老年人遭遇數位化生活困境的新聞持續引發關注,也使數字鴻溝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被討論。而還有一個群體——中老年農民工也是容易被數位化忽略的群體,相比之下,文化水平普遍低、學習能力較弱的他們則需要更多網絡素養的普及和培訓。
一部不到2000元的國產智慧型手機,每月58元10GB流量套餐;刷趣頭條不為看資訊只為賺話費,不在手機上瀏覽農民工相關政策及招工信息;不會用手機乘地鐵、網上掛號、買車票、生成健康碼……在瀋陽市瀋北新區一家建築工地,這些是黃建國等13名40歲以上農民工數位化生活的「標配」。
根據《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去年我國40歲以上農民工共有1.44億人,黃建國等人就是這些中老年農民工的縮影。隨著智慧型手機價格、流量資費普遍下降,手機操作更加便捷,中老年農民工也跨進了數位化時代。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跟訪發現,遭遇「數字鴻溝」窘境,中老年農民工竟成了「重災區」。
「最不方便的是就醫和買票」
貨櫃宿舍內,昏黃的白熾燈下,躺在床上的5名農民工正一人舉著一部智慧型手機。12月15日20時,記者見到49歲的黃建國時,他剛和遠在遼寧太平鎮農村的妻子結束視頻通話。
如今,工地上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進工地要刷手機實名卡、看「綠碼」。而黃建國除了和家人通話外,最常用的就是看短視頻「賺話費」和刷朋友圈轉「金句」,套餐內流量不夠,他就充值買流量,最多一月花銷能達120元。
記者採訪的13名農民工中只有1人開通了網上銀行。55歲的遼寧朝陽籍農民工劉春齊表示,不開通網上銀行主要是害怕遭遇網絡電信詐騙,妻子每隔幾個月就到銀行取出現金轉交給女兒,再由女兒轉帳到微信錢包裡。此外,劉春齊在網上購物會儘量選擇貨到付款,因為自己不知道如何進行退換。
「最不方便的是就醫和買票。」去年9月,58歲的張晨海右手手腕被錘子砸中,怕兒子擔心,就自己關注了醫院公眾號,還沒到預約掛號、選擇科室的環節,就卡在了註冊帳戶這一步上。先是收不到驗證碼,好不容易收到後,又由於切出了頁面又找不回之前的頁面,嘗試了3個半小時也沒能掛上號。第二天,張晨海只能舉著腫脹的手腕,早上6點就來到醫院的人工窗口掛號。
48歲的陳旭是工地上的「老么」,也是「紅人」,就因為他手機操作「溜」,還開通了網銀。「鄉裡鄉親的信得過,有時是一盒煙,有時是一兜水果,他們給家裡買大件家電也都是通過我。有時子女急需錢了,也找我幫著轉帳。沒想著有啥好處,能幫一把是一把。」 陳旭說,在農民工圈子裡,像自己一樣的「紅人」很常見,因為上了歲數的農民工都不願給子女添麻煩。
網齡短、缺少學習機會是主因
外出打工28年的黃建國告訴記者,直到2012年他才買了人生第一部智慧型手機,當時這在工友中還是稀罕物,好多人拜託他用網絡接收家人發來的照片,再用藍牙傳到自己的手機裡。「智慧型手機便宜、流量資費降價是近幾年的事。」黃建國說,2015年,工地手機實名制卡普及時,工友就換上了智慧型手機。今年疫情突發,持「綠碼」通行,也讓許多多年不換手機的「老古董」也換了。
記者了解到,價格因素讓中老年農民工成為最晚觸網的一批人。網齡短、學習機會少則降低了他們手機上網的熟練度。
劉春齊外出打工3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地上度過,與鋼筋水泥作伴,閒暇時工友們聚在一起聊天。離開了學校,他能接觸網絡的機會就是通過身邊人和「家裡的年輕人」。「我們錯過了網絡發展最快的幾年,突然讓我適應到哪都刷二維碼的時代有點難。」劉春齊告訴記者,大齡農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低、學習能力弱,連最簡單地填寫驗證碼都經常超過驗證時間。
讓56歲的李滿堂感覺到和女兒之間「數字鴻溝」越來越深的是雙方辨別網絡信息能力的差距。許多自己起初深信不疑的公眾號文章,每次轉發到家庭群裡,都被女兒判定為虛假新聞。今年6月,女兒通過視頻面試找到了一份資料員的工作,這讓他感到十分驚訝。「俺剛從河南到瀋陽找工作時全靠老鄉介紹,就算看到網上招聘,我們也不敢去。」
李滿堂平時瀏覽最多的是娛樂、體育、星座、奇聞怪談類消息,而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法制等公共事務類信息,卻很少主動瀏覽。用女兒的話形容自己則是:「看得都是沒營養、逗樂的。」
需要加強網絡素養培訓
不甘心被數位化進程甩下,黃建國和工友們嘗試過學習。「自己拿著手機不斷試錯,但是太慢了。工地為了方便我們使用健康碼,特意做成操作短視頻轉給大家,我們圍在一起琢磨半天,最後還是讓技術員幫我們一一註冊,才生成健康碼。」黃建國表示,有了智慧型手機,他們還缺少願意指導操作的志願者和數位化科普課程。因此,黃建國希望能有更多志願者來工地做網絡科普。「我們雖然文化水平低,但也並不是都很笨,多操作幾遍也能記住。有些操作記不住,起碼也知道分辨真假了,不至於聊個假新聞還被兒女笑話。」黃建國曾碰到過幾個來做田野調查的大學生自願為大家講解手機使用,「很有耐心,講得也很好。」
李滿堂則表示,每年都會有送健康、送法律進工地,也希望能送「網絡信息辨別」課。「我們想了解網絡信息如何辨別真假,比如哪些新聞可信度高,哪些混雜了虛假信息。還想知道如何避免網絡詐騙,如何才能在網上安全買東西,以及去哪裡能查到權威的農民工相關政策。」
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認為,數字鴻溝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能一天填平。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民工,尤其在數位化生活中更為弱勢的中老年農民工的網絡素養培訓。網絡雖然具有自發、共享的特性,但是中老年農民工群體不應被數位化時代丟下。「技術工作者可以開發老年簡易作業系統方便中老年農民工使用,減少操作步驟和認證過程。」王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