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地有日月,玉雕分陰陽
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方經濟文化差異大,玉雕作品往往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國的玉雕也分為幾大派別,雕工技法中也有有陰雕、陽雕、鏤刻雕等技法,有句行話說「三分料,七分工」一說,這裡的「工」就是指雕工,可見其重要性。那什麼技法操作難度最大呢,相信很多老師傅都會回答——陰雕。
陰雕是雕刻的一種,又稱沉雕,將雕刻材質表面刻入形成凹陷,使文字或圖案凹於鉤邊下比材質平面要低的一種雕刻手法,依賴熟練和準確的技法,使線條有起訖和頓挫、深淺的效果。
早在6000年前,陰刻技藝已經出現了,只是當時的古人並沒有為這種技法取名。陰刻技藝也是後來玉雕界人士為其賦予的美名。在古時,這種技藝不光是用在玉雕上,銅器、錢幣、漆器、木器、金器、瓷器均有採用。
與陽線雕刻相比,陰線雕刻難度更大,講究的是刀法、線條。陰刻需要雕刻者具備深厚的書畫功底,特別是書法和白描技藝,要做到心中有畫,隨形就勢,不是千萬次的練習、揣摩,是很難做好的。陰刻玉雕必須一氣呵成,不能斷刀,不能露出接續的痕跡,不能重複修改。故而,下刀時要屏氣凝神,運刀要乾淨利落。
此外,陰雕對玉料也很有講究呢!只有在玉質結構縝密細膩、料面平順、毛孔適中的玉料,才適合陰刻,否則下刀會出現暴口、崩裂。現在比較流行的琥珀陰雕更考驗一個玉雕師的功底。因為琥珀的硬度遠低於翡翠等硬玉,稍不注意就能把一個作品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