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中間有一群人,明明手裡拿著地圖導航可還是會迷路,在他們眼中,同一條路在白天去的路,晚上回的路就會變成不同的路,而這群人被稱為路痴。我相信路痴這個詞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吧,身邊多少都會有這類人,不是說他們不知道路是什麼,他們知道路可是就是沒辦法認路,在他們眼中白天走過的路不要說晚上了,在天還亮著的時候,要他們在走過一次同樣的路那是沒辦法的事,更不用說反著走路了。
我們走路要從起點到終點,然後再從終點回到起點,一般我們認為這只是普通的原路返回。可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條全新的路,同一條路沒走過10次以上,他們是不認得的。而導航使他們更是傻眼,因為導航說的東南西北他們根本就搞不清楚。還不如跟他們說前後左右會比較好,不然他們會轉了幾圈又回到了同樣的地方,最後還是要用電話求救。
關於不認路這一點可以說是關於到諾貝爾獎難度的問題。在2014年的,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就是頒給幾位發現和研究大腦導航系統的神經科學家,也就是提出人類是如何辨認方向和定位的,所以看來平時聽到的路痴他背後的原理有些不簡單,畢竟經過了2000多年才有一個比較正式的答案,我在找資料時也是搞得有點混亂,雖然有點複雜我還是儘可能地用我理解的話講給大家吧,簡單的來說,路痴就是大腦裡的導航系統比較弱或沒那麼好,而我們所謂的人體導航系統基本由大腦中的四種神經細胞相互工作而成,位置細胞、網格細胞、方向細胞和邊界細胞。
位置細胞,他們主要是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在哪,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每一個位置細胞負責一定的區域範圍,而這些細胞可以比喻成,一個個燈泡一樣,每走到某個區範圍內,其中一個位置細胞就會活躍,也就是燈泡亮了,當離開這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範圍時這個燈泡就會熄滅,然後另一個細胞又亮了。總的來說,位置細胞就是位置意識,知道自己在哪,和位置記憶,記住和回想這是哪,來過這裡嗎的作用。而全部位置細胞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腦內的認知地圖,可這個地圖沒有一個固定的坐標,至於是怎麼來的要走多遠來,我們可不知道,這時就是網格細胞出場的時候了。
網格細胞,他們和位置細胞一樣對特定的區域範圍會有反映,可不同的是位置細胞是單個感應一個區域,網格細胞是多個細胞疊加來確定位置,所以把所有的點連起來就是顯示成一張網格,雖然形狀是以三角形組合但整體來說,作用就像坐標軸一樣清楚地知道實際位置,有了完整的地圖,我們就開始導航了嗎?不是的啊,我們還需要方向指示,這時方向細胞就是來指示方向的。
方向細胞,在大腦的多個區域都有,而有些人說方向感不好,也許就是這類細胞不發達的原因吧,但是方向細胞和磁場是不同的東西,所以不要以為它是指南針,能感應東南西北,一般人不能感知東南西北是正常的,為什麼有些人知道東南西北,是因為他們會看指南針或導航裡的指標等其他計算方式,
邊界細胞,顧名思義,也就是讓我們知道環境的輪廓到哪裡才是邊界,的因此能更準確地判斷距離與相對位置。
總結來說,不能認得和回憶的地方名字的位置細胞不發達,常常憑直覺還是認錯方向的,方向細胞不發達,走過的路還是不會走,網格細胞不發達,以上所有和走了10次以上還是不認路的,「路痴」確認!其實定位和認路看似很單純,但實際腦內已經通過很多複雜的認知功能比如記憶學習傳導視覺和聽覺信號等等,通過這些神經細胞的相互工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身邊有一秒就能認路的人體導航真的。
不得不佩服他們,而對一些上述細胞比較弱的路痴們,也還是請多多體諒他們吧,不是他們不要記錄而是真的很難,以上如果有疏漏或說錯的也麻煩大家補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