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如餃子,好受不如倒著。
就這麼一句話,我打小就聽大人們說。而且他們還真是樂此不疲,只要有機會還去踐行他們的理想。
所以那時,我就納悶,躺著就那麼舒服,餃子就那麼好吃。房前屋後的奔跑,上樹上房掏鳥窩,跳柵欄抓蟈蟈,這些不應該是最幸福的事情嗎?
那時的懵懂,也是現如今覺得最好笑的地方吧。
隨著年齡變化,越來越大,一轉眼我也要步入40年代,中年的滋味並不好受。這個時候,不自覺的喜歡了倒著、躺著,更喜歡葛優癱,沙發必須躺著舒服,椅子可有可無。
說來說去,我還是活成了老話裡的樣子,唯一有差別的就是餃子只是有點好吃,並不是全部了。
當自己平靜下來的時候,我也會想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宿命,一個最終我們都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嗎?
後來隨著書讀得多了,我也才發現,並不是我那麼無知的想法。之所以這樣,是大腦的一種遺留。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能夠引起那時人的快感和愉悅的情緒主要就是性和食物。如果這兩種本能不能帶去快感,帶去舒服的感覺,那人們就不會選擇去做。雖然後期隨著進化,人們漸漸改變了很多,不斷的提升了自我的要求和修養。但對於享樂的本能,大腦還是做了保留。
對於這種保留,我們叫它——「爛尾」大腦。就如同爛尾樓一樣,雖然樓還可以再翻修,再銷售,但它根本的東西還是存在在那裡,有些內在的也無法抹去。恰好,這個享樂就是這抹不去的內容。
《堂吉訶德》裡有這麼一句話:「弓不可能永遠彎曲,如果沒有合法的娛樂,人性將難以生存。」如果享樂是這弓,我們又怎能天天拉弓,甚至天天拉滿弓呢?
一個懂得長遠規劃的人,他更能獲得更多成就。無論是成功的喜悅,尊貴的地位,還是舒適的享樂。因此心理學家就做了一些實驗,最終證明了一句話——一個懂得延遲享樂的人,更可能有較大的成就。這個實驗就是有名的棉花糖實驗。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享樂的表現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不再局限於性和食物了。享樂的泛化,也讓人們大腦工作出現了bug,無法進行詳細加工和分析,所以凡是引起我們快感的,就都被歸納到了生存必需行為。
這也造成了不停享樂,而且享樂形式多樣化的現狀。
看到這裡,我們也就想明白了一個問題。我們看到任務繁重的堆積,我們的抗拒;孩子看到堆積如山的作業,那種逃避,都是出於本能的享樂罷了。
既然都是本能,我們為什麼要嚴厲的批評和無所顧忌的指責呢?這明明都是必然的事情,是我們大腦的自然反應啊。
所以才有了那句,成長就是讓你覺得痛,只要感覺到痛了,就說明你要成長了。為什麼會痛,因為我們在反抗我們的本能,那該是多麼痛的領悟呢?
成年人都需要痛,孩子又該多麼煎熬。所以當孩子出現不做作業,消極抵抗,總想玩的時候,請不要再呵斥責罵。
讓我們平靜下來,和孩子們一起聊聊,以一個平等的身份,把他們當成同齡人一樣,去溝通,去一起面對這些本能的享樂。然後在一起找到解決抵抗本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