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將享樂與消憂的平衡寄於酒中

2021-02-07 農家煙雨

飲酒對於生命意識的表現,偏重於物質上的享受。「在飲酒派看來,與其以極大的耐心,去等待那飄渺無際,並無到手把握的仙境,不如在眼前的瞬間去尋找永恆一一及時行樂」。酒作為奢侈的物質所在,成為享樂的範疇。同時醉酒時候的狀態能使人暫時忘卻所有的煩惱。

漢末生命意識的覺醒,生命的短暫使人們開始意識到死亡的不可抗拒,短暫之中使他們很快找到了消解生命的方法,唯有增加其密度才能不愧於生命。熱衷於享受生命的文士們當然不會忘記酒這樣一個華麗的存在,體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感。到了陶淵明的時候,他同樣也無法逾越生命短暫這現實的鴻溝,但是不同於漢末《古詩十九首》的表現方式,雖然同樣還是會飲酒來享受生命的時光,可是這樣的享受之中夾雜了更多的憂愁。陶淵明飲酒的時候充滿了複雜的感情,他是不願意借酒消愁,更不願意以酒及時行樂,但在客觀上的結果也難逃避出這享樂與消憂的抉擇。同樣感慨人生的短暫,陶淵明會雖然也因為生命的消失而無奈,更多的卻是因為沒有達到心中的志向而苦惱。《榮木》並序:「榮木,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己復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即使這樣,他依舊「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沉醉於飲酒之中。不同於前人,他有自己的價值尺度和終極目標,《飲酒·十六》中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自無成」,奈何在不惑之年卻是二事無成。「世短意恆多,斯人樂久生」,只能借酒消憂了,因為「酒能桂百慮,菊解制頹齡」。不僅是自己志向不及,生活中很多事也顯得很無奈,《責子》之中,「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自己一事無二成膝下幼子又不好讀書,只好認命,「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喝了杯中的酒來安慰自己了。正是要表達他「有志不獲聘」的不遇之志。因為在煩惱的時候,飲酒可以使得很多事顯得不那麼重要。

詩人一生不論借酒,託物的詩文,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情,都是在「謂斯言可保」的避禍思想指導下寫出的,是含有極大的苦衷而故意隱晦曲折的,「要透過詩文聽詩人的弦外之音,了解他的「自娛」之情。」他內心有很多思想,有很多感情,但是沒有人體會,沒有人了解,因此他就只好用酒來排遣他的寂寞,而且喝過酒之後就將他的思想感情寫下來。飲酒消憂,然後自樂其中,卻又不願如此,這時怎樣複雜的心情。不僅僅飲酒時的心態複雜,對酒的態度也是十分複雜的。

毫無疑問陶淵明是十分喜愛飲酒的,但是他卻寫下《止酒》來要停止喝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明明說停止飲酒不會開心,可是因為「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旗。清顏止宿容,吳止千萬祀。」能達到仙境,可以長生不老而止酒。此說只不過是藉口而己,陶淵明是十分清楚所謂的仙境和長生是不能實現的,"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問?」雖然關於王子喬的傳說,但是現在不知所終,質疑之中明顯不相信仙人的存在,這些只是流傳而己,「故老贈餘酒,乃言飲得仙」是大家這麼說罷了,陶淵明自己是不相信的,而且「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喝酒是他人生的第一要義。這種矛盾的飲酒狀態透出的是他內心的痛苦和只能借飲酒來桔除這些憂愁的無奈。

《形贈影》:「天地長不沒,山川元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主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矣覺元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妻渦。我元月毒化術,必爾不復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對於天地的永恆人生顯得短暫,人雖非草木卻也無能為力去逃避死亡。所有的悽慘最後化成了酒。但是他又在否定自己,《影答形》:「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崖華,遙自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想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雲能消憂,方此不劣。」他突然之間想到了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可是他沒有去做這其中的一個,而是要「立善」。以此來否定以酒消憂的悲觀情懷,可是最後又否定了立善。《神釋》:「大鉤元私力,萬物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託善惡同,安得不相語。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祖壽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患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飲酒沉醉或許能暫時忘記憂愁,但這樣有損長壽,立善沒有人讚譽,「甚念傷吾生,正直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自身是矛盾的,在達觀和超然之外,還有不能脫盡塵俗的一面,所以陶淵明即沒有能治酒,而且飲酒成為他最大的精神慰藉。陶淵明做到委運任化,達到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只是暫時的,存在於一段時間裡。為什麼他不能做到終生如此?「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他心中糾結著一個未能免俗的情結。」他「有過抱負,有過與時冥會的想法,井因此而入仕。這一點己足證明,他並不始終持委運任化的人生態度。」飲酒之於陶淵明,是生活中一件平常的樂趣和與自然溝通的重要方式,飲酒之後天真朦朧,百慮俱消的醺醺狀態,儼然精神己回歸到自然。「飲酒一事,完全無礙他的自然觀與人生觀,至少,在他主觀上,那種即欲快飲又恐傷身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借酒消愁與飲酒享樂本身就是始終相伴的,他是藉助這些酒詩來達到享樂與消憂的平衡,我們通過他的酒詩去了解詩人的無奈心境與自娛之情。

相關焦點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 暗戀桃花源(讀陶淵明)
    陶淵明喜歡讀書,也喜歡喝酒,「性嗜酒」,可惜「家貧不能常得」。古代中國,酒可是奢侈品,饑荒、動亂年代政府經常發布禁酒令,要確保基本的口糧需求,畢竟釀酒需要浪費大量的糧食。一個喝不起酒又嗜酒的人,一定是個自然率真、盡得風流的人,這是「竹林七賢」奠定的傳統。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寫道:「劉伶(竹林七賢之一)嗜酒,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曰:『死便埋我。』
  • 古詩詞中的琴,是寄情的!
    今天小笙要和大家分享古詩詞中的琴,寄託了詩人太多太多的感情!1.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王維《竹裡館》詩人高雅閒淡、超拔脫俗: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2.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陶淵明傳》: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陶淵明認為,我領會琴意,懂得琴趣,為什麼一定要彈出聲來呢?所以,他常常正襟危坐,氣定神閒地撫著無弦之琴,陶然忘機。讀到這裡,頓時覺得陶淵明可愛極了。陶淵明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而當時的時代思潮是道家思想,所以陶淵明的思想裡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猛志逸四海」,又有道家的出世思想「性本愛丘山」。
  • 在享樂中痛苦,在痛苦中享樂——辛棄疾《臨江仙》的正反兩面
    在享樂中痛苦,在痛苦中享樂——辛棄疾《臨江仙》的正反兩面一般人年紀大了,想的多是安享晚年。如果有一處山林別業,那基本上就別無所求。更何況可以浮瓜沉李、登高臨風、飲灑賦詩?以此心態來閱讀下面這首《臨江仙》就純粹是一種山林享樂。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歡須嘆息,無病也呻吟。試向浮瓜沈李處,清風散發披襟。莫嫌淺後更頻斟。要他詩句好,須是酒杯深。
  • 談黔說酒·一杯酒的貴州符號·連載十
    萬興貴黔酒1號一杯酒的貴州符號(10)「故人賞我趣,挈酒相與至。"(晉.陶淵明《飲酒》)這位晉宋時期的著名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受曾祖父陶侃的功勳影響,自小就有「猛志逸四海的遠大理想和「大濟蒼生的政治抱負。但面對當時戰亂、黑暗、災荒的社會現實,顯然他既無能反抗扶正,又不肯與「為五鬥糧折腰」的同流合汙,毅然辭官歸田,飲酒、讀書、作詩成了他最主要的精神慰籍,以酒麻痺自己。
  • 東晉的陶淵明VS新羅的崔致遠,兩位辭官歸隱的文人有什麼異同?
    這使得二人最終都不得已,且懷著充滿了無奈和憤懣的心情結束了自己的仕途,不過關於陶淵明和崔致遠退出官場之後,選擇隱居的原因不同,卻也展現出了他們身處時代的不同。我們先來看陶淵明,他是東晉時期地方上的一個縣令,準確來說是彭澤縣令。作為一方的父母官,按理說陶淵明雖然沒有足夠大的權力,但是也能夠將一縣作為自己施展抱負的舞臺。
  • 陶淵明說了:「酒能治百病,菊能制頹齡」
    陶淵明說了:「酒能治百病,菊能制頹齡」。而妙就妙在要九月九日採的菊。
  • 「我醉欲眠卿可去」: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率真,都在酒裡了
    陶淵明被稱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凡詩人們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總會引起後世之人的惋惜與傷懷,但是陶淵明仕途受挫辭官歸鄉仿佛沒有那麼多的傷感之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歸隱是他最好的選擇,留在官場好像才是一種痛苦。
  • 「我醉欲眠卿可去」率真坦蕩陶淵明
    儒家的始祖孔子,不是也有「酒宗」之譽?唐朝的詩聖杜甫,也曾作《飲中八仙歌》。魏晉時的劉伶,每次出門必帶一壺酒、一把鋤,酒自己拿著,鋤頭書僮帶著。每飲必先告知書僮,如果我醉死了,就挖坑埋了吧!劉伶因此收穫了「酒痴」雅譽。陶淵明和這些人相比,似乎又有所不同。來看看一代隱逸之宗和酒結下的不解之緣吧。
  • 無酒不成詩?一壺好酒 讓你品出古代文人的情懷
    自古好友相聚,便會以美酒相迎,增進感情,飲盡杯中酒,莫問西東。 酒的存在也讓他們在蕭條之秋更顯豪邁樂觀,今人亦能與古人共情,同看一輪月,共品一壺酒,再寄一身情。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儘管陶淵明是位追求文字平淡自然的詩人,在此文中亦大量使用了對偶修辭法。02映襯修辭法所謂映襯,是指在語文中,將兩種相反的觀念或事物,對立並列,互相比較,以便語氣更增強,意義更明顯的一種修辭技巧,又可稱襯託、對照、對比。映襯可分為反襯、對襯、雙襯三種。
  • 陶淵明和他的兒子們
    按照陶淵明總是遇事逃避的一貫個性,他既然可以為遠離塵世的喧囂躲到鄉下,當然也會為躲避這群不爭氣的孩子而進一步逃到酒裡——「天運苟如此,且盡杯中物」,煩到最後,喝醉拉倒,讓望子成龍的美夢見鬼去吧!詩人陶淵明有很多煩惱,但我相信,關於孩子的煩惱則更多源於他自己。
  • 喝墨水小酒館:多次辭官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實在愛喝酒
    讀者一看便知其好酒原由,不過陶雖好酒,也只不過是在酒中尋詩作樂自娛。愛酒但不酗酒,故杜甫所作《飲中八仙歌》時,也未將陶淵明列為貪杯之人。在眾多愛酒的文人中,陶淵明是位與眾不同的詩人。他寫飲酒,既不同於同時代詩人的飲酒作樂,也不同於後時代詩人的飲酒消愁,他的飲酒詩也並非單純記錄歸隱田園的飲酒過程與飲酒現象,他的飲酒詩詞中有著鮮明的飲酒精神和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得體會。陶淵明飲酒寫詩,毫無保留地將自己關於生活的所思所感昭示於人,或深沉,或平淡,給他的杯中酒都賦予了一番真實自然、幽深細微的趣味,令人也願意放下一切,走近他的詩酒田園。
  • 陶淵明:《閒情賦》
  • 陶淵明:懂得放鬆自己,才有完整的自我
    在比較穩定的環境中,音樂,文化,藝術才會有很好的發展。我們在看東晉時期,出現了一個很有名的大作家,大詩人。陶潛,陶淵明。其實陶淵明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很出名,是到了唐朝,因為古文運動,被王維等人挖掘出來,這才強調陶淵明的詩特別好。
  • 酒後的李白太瀟灑,化用陶淵明的一句詩,成千古佳作
    提起李白,就不能不說他的詩與酒。李白的「粉絲」杜甫的一句「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把李白的善飲與詩才,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無酒不歡的李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飲酒詩。李白的飲酒詩,有寂寞的「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與天地同樂,「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愛傳遞家園》●江蘇錢宏基:夏夜情寄杯中酒●婚紗淚
    先後在全國性詩歌大賽中獲得過三等獎,在省市刊物、電臺、網刊《首都文學》《愛傳遞家園》《愛傳遞詩刊》上發表發布散文、詩歌、民間故事等作品二百餘篇! 夏夜情寄杯中酒●婚紗淚 作者:錢宏基(江蘇省泰州)
  • 陶淵明《閒情賦》
    閒情賦                                           陶淵明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並觸類,廣其辭義。餘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豔色,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於百年,何歡寡而愁殷!褰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纖指之餘好,攮皓袖之繽紛。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