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的陶淵明VS新羅的崔致遠,兩位辭官歸隱的文人有什麼異同?

2020-12-26 史海星辰

退出官場,歸入隱居的原因顯示了各自時代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與崔致遠雖然都是各自時代封建統治集團的一員,但是由於他們身為文人,有對於遠大和單純政治理想的抱負,因此始終與當時黑暗官場的風氣格格不入。

這使得二人最終都不得已,且懷著充滿了無奈和憤懣的心情結束了自己的仕途,不過關於陶淵明和崔致遠退出官場之後,選擇隱居的原因不同,卻也展現出了他們身處時代的不同。

我們先來看陶淵明,他是東晉時期地方上的一個縣令,準確來說是彭澤縣令。作為一方的父母官,按理說陶淵明雖然沒有足夠大的權力,但是也能夠將一縣作為自己施展抱負的舞臺。

而且陶淵明一生為官十三載,從政治經驗來說,陶淵明也是官場老將了,可是即便如此長期的官場生活,卻依然沒有能夠改變陶淵明本人最初的文人志向。

《陶淵明集》載:"相將以道,忽忘饑寒。餘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意。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或者在當時就有人認為這是窮酸書生的窮志向,或許你我都沒有能夠達到陶淵明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認知,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感覺。

而當自己的妹妹去世之後,陶淵明認為,自己解脫十多載無奈官場生活的時機終於到來,他毅然決然辭去縣令,以奔喪為由歸隱田居,從此一去不復返。

而崔致遠雖然也選擇在仕途巔峰之時,選擇歸隱,重要原因便是當時的新羅,正處於非常黑暗的時期。

當時的新羅奸臣當道,崔致遠的政治構想一直得不到支持,因此在實現政治抱負無望之後,他選擇了歸隱。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歸隱是跟隨著自己的志向和心願,而崔致遠的歸隱,則更多是顯示了其對於政治的絕對失望,最終選擇無奈退出。

歸隱後生活的不同表明二人對時代的看法不同

陶淵明的歸隱倉促而且充滿了決絕,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那種,深受儒家思想治國平天下的薰陶,這也使得其在歸隱之後,能夠寫出"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千載名句。

陶淵明在辭官歸隱一事上,將那種文人的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既然這個官場容不下我,那麼倒不如說,我的心裡容不下這個官場,這就是那個時代書生獨有的性格特徵。

《陶淵明集》載:"歸去來兮,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且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亦崎嶇而經丘。"

而崔致遠面對新羅政局的黑暗,面對自己孤獨戰爭的局面,他的內心波瀾起伏,他想要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政治思想,來為新羅謀劃一個美好的未來。

可惜現實情況,將其政治抱負壓抑的死死的,這就讓崔致遠對於官場生活,產生了極度悲觀的看法。

與陶淵明的豁達和決絕相比,崔致遠則顯得有點放不開,似乎對於自己的官場生活有些依依不捨,但是又被文人書生的那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性格所牽絆,這就造就了崔致遠本人的矛盾性格。

而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直接造就了二人在告別仕途,步入隱居生活中的不同經歷。

陶淵明在歸隱鄉下之後,儼然與大自然與百姓融為一體,這一點從他的日常生活,即朝五晚九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夠看出來,同時陶淵明在歸隱之後,也創作出了大量的田園風格詩,贏得了田園詩人的美譽。

而崔致遠在遠離仕途之後,他並沒有選擇定居生活,而是通過遊歷名山大川,遍覽風土人情,來將自己的抑鬱全部釋放。

既然官場上得不到才華和志向的施展,那麼以大山大河,以民眾百姓作為舞臺豈不是更好?

二人隱居後創作風格的不同

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時代的知識分子,而東晉所處於當時中國的整個歷史局面,確實一個大分裂、大變革的關鍵時期。

此時的北方正處於一片混亂當中,諸多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紛紛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並且在與漢族文明的交流和吸收中,不斷走向封建化。

雖然北方一片混亂,可是偏安一隅的東晉,卻憑藉著那時還難以逾越的長江天險,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這也造就了東晉統治集團不思進取的性格。

這也使得東晉政權內部形成黨派傾軋的局面,再加上當時屬於門閥士族的時代,因此陶淵明這種高傲知識分子,必然沒有出頭之日。

為此,他選擇退隱過起了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而當她真正接近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之時,他才真正解放了自己的身心。

由此,陶淵明在隱居後的創作之風格開始不斷接地氣,每天過著耕種、自由飲酒之生活,他的詩歌大部分都是在描繪田園樂趣和生活。

而崔致遠則是備受其他官員排擠,而最終不得不退隱的,他心中對於美好政治抱負的憧憬和不舍,其實還是存在的。

但是他為了堅持知識分子的那份傲氣,選擇了歸隱,隨後在遊歷祖國名山大川、風土人情之時,進入了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

崔致遠的文學內容和題材主要來源於自然風景,這表現了他雖然被迫歸隱,但是依然對美好山河充滿了敬佩,不過這或許也是他轉移自己注意力的一種方式。

而後又開始針對新羅人民,進行的詩歌謳歌和美贊,對於新羅後來抵禦強敵入侵,起到了重要鼓舞作用。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辭官的理由,不管是守制還是乞骸骨,只要事實確鑿,很少有人設置障礙。如果辭官者胡編亂造,那就犯了欺君之罪,不是鬧著玩的。然而,古代還是有不少像陶淵明、李白那樣傲骨錚錚的文人,他們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看到周圍人黑白不分時,不願同流合汙,就頭也不回地辭官了。正是他們,讓文人的脊梁變得正直起來,人格偉大起來。
  • 喝墨水小酒館:多次辭官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實在愛喝酒
    愛酒但不酗酒,故杜甫所作《飲中八仙歌》時,也未將陶淵明列為貪杯之人。在眾多愛酒的文人中,陶淵明是位與眾不同的詩人。他寫飲酒,既不同於同時代詩人的飲酒作樂,也不同於後時代詩人的飲酒消愁,他的飲酒詩也並非單純記錄歸隱田園的飲酒過程與飲酒現象,他的飲酒詩詞中有著鮮明的飲酒精神和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得體會。
  •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東晉·陶淵明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
  • 《陶淵明傳》: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二十九歲以前,陶淵明以種田、讀書為主,期間的主要啟蒙都來自外祖父孟嘉,所以陶淵明的個性、修養大有外祖父之遺風。「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歡讀書,每當對書中的意思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我們有多久沒體會過這種單純的喜悅了?
  • 陶淵明,他的隱士形象,是千年間文人們共同設的一個「局」
    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隱士,陶淵明的形象又太過於清晰了,我們知道他的愛好是種菊,知道他愛喝酒,知道他辭官的原因,甚至知道他門前有五棵柳樹。一個隱士,他的生活情境應當是不為人所知呀。於是,這個悖論使陶淵明的形象變得可疑起來。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祖輩名門,家道中落陶淵明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陶侃。但他出生時,其家道已經沒落,不久他的父母又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陶淵明與妹妹成了孤兒。
  • 唐代江西最著名的詩人,辭官歸隱後寫下一首詩,讓人讀後豁然開朗
    這可不是王勃故意吹捧,江西歷史上的名人數不勝數,比如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幾乎無人不知。到了宋朝時期,江西湧現出一大批才子,隨便拿出一個都不得了,其中不少人青史留名,文壇領袖歐陽修,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以及曾鞏、晏殊、黃庭堅等。另外,南宋名臣文天祥,還有明代戲曲家湯顯祖,都是地地道道的江西人。
  • 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相信一提起「隱逸」兩個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閃現出陶淵明三個字。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筆者認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的時候,陶淵明會棄官歸隱于田園,激動的無奈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田園詩人,而且他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無數人都在以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作為榜樣,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敢真的辭官歸隱,但把陶淵明作為偶像還是可以的。尤其是李白,更是發揚光大了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直接說自己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有了名人的加持,陶淵明的形象就更加的豐滿和清晰。
  • 「我醉欲眠卿可去」: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率真,都在酒裡了
    陶淵明被稱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凡詩人們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總會引起後世之人的惋惜與傷懷,但是陶淵明仕途受挫辭官歸鄉仿佛沒有那麼多的傷感之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歸隱是他最好的選擇,留在官場好像才是一種痛苦。
  • 陶淵明引用的「三徑」什麼意思,有哪些詩詞用到了這個典故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一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那麼這個「三徑」是指什麼呢?其實「三徑」是古代文人常用典故之一,要弄明白這個典故的特殊含義,這還需要從典故的來源說起。據東漢末年人趙岐的《三輔決錄·逃名》記載,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專政,兗州刺史蔣詡不願做官,就歸隱鄉裡。
  • 暗戀桃花源(讀陶淵明)
    關於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曾給自己撰寫過自傳——《五柳先生傳》,虛構了一位五柳先生,這個五柳先生其實是陶淵明他老人家自己。《五柳先生傳》刻畫了一個瀟灑、隨性的人物形象,開篇即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他還是個讀書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陶淵明才華橫溢,為何當官卻諸事不順,最終選擇隱居山野
    陶淵明本來是想當官的,還當過好幾回官,到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最後一次辭掉彭澤縣令的時候,那已經是他第四次當官了。他當官的動機,不是出於什麼濟世安邦的遠大理想,主要是想掙些俸祿,讓家裡過上富足體面的生活。如果說還有點什麼精神追求的話,也不過是光宗耀祖之類的面子上的滿足。
  •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一生淡泊名利的陶淵明
    晉安帝義熙二年,有一位彭澤縣的知縣,他是何許人也?乃是名垂千古的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並有著五柳先生的稱號。說起五柳先生陶淵明,大家都會想起他的美好田園生活的景象,那採菊、東籬、鋤、草,都是那麼令人心曠神怡。
  • 唯有飲者留其名,賞飲酒詩人陶淵明醉態所作詩詞
    陶淵明被稱為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寫下了許多田園詩,歸隱詩作,對中國的古詩詞作出了巨大貢獻。陶淵明從小便修習儒家經典,眾所周知儒家倡導積極入世,有所作為。況且考取功名本就是所有古代學子的志向。那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放棄進入官場而隱居山林之中?而他又為何要幾度出仕呢?
  • 陶淵明:你以為「田園生活」,就是種花、喝茶、曬太陽?醒醒吧!
    家境就開始逐漸衰微沒落12歲時,庶母也去世了(陶淵明父親的妾室)關於這一段,陶淵明有文章記錄主要是記錄庶妹程氏的寒往暑來,日月寖疏。陶淵明回想起從前,迫於生計而進入仕途,在歷經仕途的種種坎坷艱辛之後,他深切感受到,這條路,並不適合自己此時,他便已有歸隱閒居之心了但生活,還是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