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
今天就來說說陶淵明的浪漫人生。
一。祖輩名門,家道中落
陶淵明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陶侃。但他出生時,其家道已經沒落,不久他的父母又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陶淵明與妹妹成了孤兒。尤其是到他20歲時,家裡異常貧困,這有詩為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陶淵明人窮志不窮,他從小熱愛讀書,曾經受過儒家教育,懷有遠大理想;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所以很早就喜歡自然;同時他還愛好琴棋書畫,用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在陶淵明的身上具有儒家和道家兩種思想的修養。
二。入仕為官,不為五鬥米折腰
為維繫家庭生計,成年後的陶淵明決定入仕為官,他先後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後一次當的是彭澤縣令。當時正是東晉朝廷腐敗、墜落之時,官場風氣不正,門閥士族把握朝政,窮人寒門出身的有識之士,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空間與機會的。
在那年冬天,陶淵明的上級(太守)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檢查工作,這督郵官職不大,但在太守面前說話還是很管用的,加上此次來的這位督郵又是勢利小人,官不大僚不小,他一到縣府招待所就讓人叫縣令過來見他。
陶淵明雖然平時最蔑視功名富貴,不想趨炎附勢,特別看不起這種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小人,但在其位也不得不應付,於是,他立即起身準備去見督郵。此時,縣吏連忙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的,並且還要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到太守面前說壞話的!」
原來就憋著氣的陶淵明一聽這話,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這種鄉裡小人折腰!」(這就是俗話「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來歷)。陶淵明說完這話,乾脆取出官印封好,隨手寫了封辭職信,憤然離開了只當了80多天縣令的彭澤縣。
三。歸隱田園,半耕半作,直至終老
從彭澤縣辭職後的陶淵明,已經40歲有餘,他就此歸隱田園,一邊種田,一邊創作詩文,直到其終老。因為他實在看不慣當時官場的不良風氣,覺得與自己率真的性格極為不符,還不如退隱江湖,去從事感興趣的詩文創作,能夠率性而為、逍遙自在。
陶淵明的文學創作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經常是先飲酒至醉,後乘興作詩,因此他的詩常常是以「醉人」的語態,來指責當時是非顛倒、腐敗混亂的上流社會;或者來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者去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是發洩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因為陶淵明一直是半耕半作,所以田園詩就成為他的第二個創作特點。他的眾多田園詩充分表現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也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地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並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當然,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甚至勝過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能表現其性情和思想,也是留給後人最著名的佳作。
後來由於陶淵明家的農田不斷受災,其房屋又被火燒,所以家境就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史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決拒絕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最終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就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總之,我國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就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
我們應該學習他剛正不阿的精神,不屈服於貪官汙吏、腐敗朝政的高尚氣節,以及對文學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地創作作風。為祖國的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