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2020-12-15 老wu侃國學今用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

陶淵明

今天就來說說陶淵明的浪漫人生。

一。祖輩名門,家道中落

陶淵明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陶侃。但他出生時,其家道已經沒落,不久他的父母又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陶淵明與妹妹成了孤兒。尤其是到他20歲時,家裡異常貧困,這有詩為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陶淵明人窮志不窮,他從小熱愛讀書,曾經受過儒家教育,懷有遠大理想;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所以很早就喜歡自然;同時他還愛好琴棋書畫,用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在陶淵明的身上具有儒家和道家兩種思想的修養。

二。入仕為官,不為五鬥米折腰

為維繫家庭生計,成年後的陶淵明決定入仕為官,他先後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後一次當的是彭澤縣令。當時正是東晉朝廷腐敗、墜落之時,官場風氣不正,門閥士族把握朝政,窮人寒門出身的有識之士,根本沒有施展才能的空間與機會的。

陶淵明畫像

在那年冬天,陶淵明的上級(太守)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檢查工作,這督郵官職不大,但在太守面前說話還是很管用的,加上此次來的這位督郵又是勢利小人,官不大僚不小,他一到縣府招待所就讓人叫令過來見他。

陶淵明雖然平時最蔑視功名富貴,不想趨炎附勢,特別看不起這種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小人,但在其位也不得不應付,於是,他立即起身準備去見督郵。此時,縣吏連忙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的,並且還要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到太守面前說壞話的!」

陶淵明像

原來就憋著氣的陶淵明一聽這話,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這種鄉裡小人折腰!」(這就是俗話「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來歷)。陶淵明說完這話,乾脆取出官印封好,隨手寫了封辭職信,憤然離開了只當了80多天縣令的彭澤

三。歸隱田園,半半作,直至終老

從彭澤辭職後的陶淵明,已經40歲有餘,他就此歸隱田園,一邊種田,一邊創作詩文,直到其終老。因為他實在看不慣當時官場的不良風氣,覺得與自己率真的性格極為不符,還不如退隱江湖,去從事感興趣的詩文創作,能夠率性而為、逍遙自在。

陶淵明的文學創作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經常是先飲酒至醉,後乘興作詩,因此他的詩常常是以「醉人」的語態,來指責當時是非顛倒、腐敗混亂的上流社會;或者來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者去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是發洩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田園詩人陶淵明

因為陶淵明一直是半耕半作,所以田園詩就成為他的第二個創作特點。他的眾多田園詩充分表現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也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地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並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當然,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甚至勝過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能表現其性情和思想,也是留給後人最著名的佳作。

後來由於陶淵明家的農田不斷受災,其房屋又被火燒,所以家境就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史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決拒絕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採菊東籬下

最終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就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總之,我國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就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

我們應該學習他剛正不阿的精神,不屈服於貪官汙吏、腐敗朝政的高尚氣節,以及對文學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地創作作風。為祖國的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陶淵明塑像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不為五鬥米折腰」是說一個人很有勁沒有被五鬥米壓斷腰嗎?
    縣令聽罷,長嘆一聲:「我豈能為了縣令五鬥米的俸祿,就向鄉裡的小人低三下四地獻殷勤!」 這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這裡的「折腰」並不是指被五鬥米壓斷了腰,這句話也不是說一個人很有力氣,而是體現了彭澤縣令的骨氣和清高,這個縣令就是我國古代大名鼎鼎的文學家——陶淵明。
  •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一生淡泊名利的陶淵明
    乃是名垂千古的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並有著五柳先生的稱號。說起五柳先生陶淵明,大家都會想起他的美好田園生活的景象,那採菊、東籬、鋤、草,都是那麼令人心曠神怡。陶淵明,字元亮折腰取五鬥米我不為:陶潛就是有著對田園風光的喜愛,陶潛便不以高管厚祿為志向,不喜於討好官官相護的行為,就算是每如做一個小小的知縣,每月俸祿只有五鬥米,亦心滿意足。
  • 東晉的陶淵明VS新羅的崔致遠,兩位辭官歸隱的文人有什麼異同?
    而且陶淵明一生為官十三載,從政治經驗來說,陶淵明也是官場老將了,可是即便如此長期的官場生活,卻依然沒有能夠改變陶淵明本人最初的文人志向。《陶淵明集》載:"相將以道,忽忘饑寒。餘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意。與汝偕行,舫舟同濟。"
  • 陶淵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不一樣的田園 不一樣的桃花源
    喜歡陶淵明的詩,更喜歡陶淵明一生的放蕩不羈和自在灑脫,不為世俗所羈絆,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縱情於山水之間,何其快哉。陶淵明在年輕之時,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志,做過州府的小官,按照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公務員,旱澇保收,可是他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下,他的滿懷抱負卻很難實現。
  • 喝墨水小酒館:多次辭官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實在愛喝酒
    愛酒但不酗酒,故杜甫所作《飲中八仙歌》時,也未將陶淵明列為貪杯之人。在眾多愛酒的文人中,陶淵明是位與眾不同的詩人。他寫飲酒,既不同於同時代詩人的飲酒作樂,也不同於後時代詩人的飲酒消愁,他的飲酒詩也並非單純記錄歸隱田園的飲酒過程與飲酒現象,他的飲酒詩詞中有著鮮明的飲酒精神和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得體會。
  • 不適合做官的人
    他是東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如果有誰敢不上供,必遭其栽贓陷害,所以每次他都會滿載而歸。督郵一來到彭澤縣的驛館,便差縣吏來叫陶淵明馬上去見他。
  • 我能不為五鬥米折腰嗎?
    晉代陶潛的「不為五鬥米折腰」向來為人所樂道所推崇,我也時不時地借來用一用,以示自己有骨氣、清高。 其實,細想一下,自己是有骨感無骨氣,既不輕也不高。人家陶潛不高興,扔下官印回鄉種地去了,不跟你們權貴玩了。我輩行嗎?不行。為什麼不行? 不為五鬥米折腰,得有五鬥米。
  • 暗戀桃花源(讀陶淵明)
    陶淵明喜歡喝酒,但家裡窮,不能經常喝酒,那就去親朋好友家喝百家酒。「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喝完酒回到家,「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五柳先生就是這樣的人,飲酒賦詩,其樂無窮,不為貧賤憂慮,不為富貴奔忙。儒家的安貧樂道,道家的自然天真,陶淵明一個不缺。
  • 《陶淵明傳》: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最後一次做官,就是做彭澤令,就做了八十多天,此後,便是徹徹底底的歸隱了。反反覆覆地出仕和歸隱之間,陶淵明終於讀懂了自己內心真真正正的嚮往,不過是單純的生活,乾淨的心。他終於明白了,官場是牢籠,是塵網,是小池子,而他不再願意做籠中鳥,池中魚了,他愛的是廣闊的天地,是自由的呼吸。
  •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田園詩人,而且他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無數人都在以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作為榜樣,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敢真的辭官歸隱,但把陶淵明作為偶像還是可以的。尤其是李白,更是發揚光大了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直接說自己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有了名人的加持,陶淵明的形象就更加的豐滿和清晰。
  •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東晉·陶淵明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
  • 陶淵明,他的隱士形象,是千年間文人們共同設的一個「局」
    隱士形象比如說「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很多學者都指出它是虛構的,可就是扭轉不了世人的固有觀點,就是因為這個故事特別符合陶淵明的人設,能更好地解釋陶淵明為什麼辭官回家。其實,他自己在《歸去來兮辭》中已經解釋了,辭官的理由是因為家人去世了。
  •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相信一提起「隱逸」兩個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閃現出陶淵明三個字。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筆者認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的時候,陶淵明會棄官歸隱于田園,激動的無奈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 「王孟」並稱,追攀「陶謝」,成為山水田園詩派巨擘
    「王孟」並稱,主要是他們是盛唐時代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田園詩派並稱的是邊塞詩派。王維(701—761),少年即成名,17歲創作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老練成熟,膾炙人口。
  • 陶淵明的淡泊豁達裡,藏著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身處汙濁的時代,安貧樂道,不同流合汙。這種隱士的精神,在浮華的塵世裡,太稀有了,也太珍貴了。2.自然,淡泊,悠遠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死的豁達陶淵明的詩裡,有「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棲居,有田園的詩情畫意,有鳥,魚,田園,草屋,狗吠,雞鳴......他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農夫,然而,他寧願勞累耕作,也要「但使願無違」,這是一種率性。為何陶公能不受車馬之喧,是因為他「心遠地自偏」。所以,才能在採菊是,悠然見到南山。
  • 閱讀與欣賞 | 陶淵明詩《歸園田居》
    賞析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賞析陶淵明「性本愛丘山」,這不僅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田園之中,炊煙繚繞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傳來的雞鳴狗吠,都會喚起他無限親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寧靜的鄉村是與趨羶逐臭的官場相對立的一個理想天地,這裡沒有暴力、虛假,有的只是淳樸天真、和諧自然。因此,他總是借田園之景寄託胸中之「意」,挖掘田園生活內在的本質的美。
  • 他用整個生命來寫作,為被冤枉的陶淵明「翻案」
    「別的職員因為上下極不方便,多不樂意搬到那個宿舍去。我算是第一個搬進去的活人。翔鶴從我的信中知道這個新住處奇特環境後,不久就充滿興趣,騎了毛驢到頤和園,換了一匹小毛驢,上香山來尋幽訪勝,成了我住處的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