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2020-12-18 讀書了了

說起陶淵明,很多人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裡的,要麼是那座翩然世外的桃花源,要麼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心情。

我一直在想,東籬下的陽光一定很美吧,不然先生怎麼會採菊之後,見南山悠然,人亦悠然呢?

東籬下的月光也該是美的,不然菊花怎麼會口角噙香對月吟呢?

01盛年之歡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是當代名士,陶淵明也算名門之後,只是到了陶淵明父親這一代,家族已經式微。

二十九歲以前,陶淵明以種田、讀書為主,期間的主要啟蒙都來自外祖父孟嘉,所以

陶淵明的個性、修養大有外祖父之遺風。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歡讀書,每當對書中的意思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我們有多久沒體會過這種單純的喜悅了?

他好琴趣,明明不懂音律,卻收藏了一張無弦的琴,喝酒喝高興了,就拿出來自娛自樂。「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陶淵明認為,我領會琴意,懂得琴趣,為什麼一定要彈出聲來呢?所以,他常常正襟危坐,氣定神閒地撫著無弦之琴,陶然忘機。讀到這裡,頓時覺得陶淵明可愛極了。

陶淵明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思想,而當時的時代思潮是道家思想,所以陶淵明的思想裡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猛志逸四海」,又有道家的出世思想「性本愛丘山」。

這也就導致了接下來十二年時隱時仕的徘徊矛盾。

盛年的陶淵明是快樂的,他的盛年之歡,只是過一種淳樸自然的生活。

02杯酒中的醉與醒

二十九歲的陶淵明懷著大濟天下的宏願,做了江州刺史王凝之(詠絮才女謝道韞的丈夫)的祭酒。但由於當時的門閥制度森嚴,這個時候的陶家不是望族,所以沒多久,陶淵明就受不了他人的輕視,辭官了。

不久,州裡叫他去做主簿,他辭謝了。後來到了桓玄門下,做了屬吏。桓玄野心勃勃,企圖將東晉取而代之,陶淵明不肯與桓玄同流合汙,開始厭煩了這俯仰由人的宦海生涯,不由得發出了「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的感慨。母親去世,他便辭了官。

桓玄攻下建康,幽禁晉安帝,公開稱帝。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這時的陶淵明投入了劉裕的幕下任鎮軍參軍。

劉裕整頓了東晉朝堂,內外都煥然一新,風俗大改,陶淵明以為劉裕是個好領導。但當他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無辜的有功之臣,還憑一己好惡把該殺的桓玄心腹留下來任重要官職。陶淵明的心一下子就涼了,頓時感受到了官場的黑暗,很快又辭官了。

最後一次做官,就是做彭澤令,就做了八十多天,此後,便是徹徹底底的歸隱了。

反反覆覆地出仕和歸隱之間,陶淵明終於讀懂了自己內心真真正正的嚮往,不過是單純的生活,乾淨的心。

他終於明白了,官場是牢籠,是塵網,是小池子,而他不再願意做籠中鳥,池中魚了,他愛的是廣闊的天地,是自由的呼吸。

陶淵明的詩有大量的飲酒詩,先生愛酒,是毋庸置疑的。可他是想借酒來麻醉自己,去適應這樣一個大夢沉沉的年代,還是想借酒來讀懂自己的本真,「漸進自然」,找一處安靜的所在呢?

官場不如意,眾人皆醉,陶淵明卻是越醉越清醒,越醉越清楚自己心之所向。

他到底有多愛喝酒呢?做彭澤令的時候,命令縣裡的公田都種秣谷,因為秣谷可以釀酒。晚年時,好友顏延之見他生活清貧,送來兩萬錢,他拿到錢之後,就馬上送到酒家那裡,存起來買酒。喝酒一般都會喝到醉,喝高興了就撫琴,喝醉了想睡覺,就遣人家回去,李白有一句詩,用的就是陶淵明的典故:「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有酒有酒,閒飲東窗」,陶淵明在酒裡喝出了生命的趣味。任世間政權更迭,任時代潮流洶湧,他一個人靜靜地築桃源,修籬種菊飲酒,看天上雲捲雲舒,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不過一場大夢。

03菊香風骨

陶淵明在做彭澤令的時候,郡裡派了一個督郵來視察工作,屬吏說:「你必須穿戴整齊去拜見督郵。」陶淵明一聽,說了一句:「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於是,丟掉官帽,脫下官服,辭官了。

從此,陶淵明的宦海生涯徹底了結,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也永遠地刻在青史上了。

從此,陶淵明過上了一面種田為生,一面讀書為文的生活。

白居易曾評說陶淵明:「垢塵不汙玉,靈鳳不啄羶。」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動亂年代裡,陶淵明家貧,是沒錢來出來做官的。可是後來看到官場的種種黑暗,他寧可不要俸祿,寧可靠自己的雙手,也不願讓官場裡的塵垢汙了自己的白玉心腸,就像靈鳳不吃葷羶,陶淵明不會為了五鬥米折了氣節。

黛玉的《詠菊》中有一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這千古高風不僅僅是菊花,也是陶淵明,陶淵明與菊花已經儼然一體了。

陶淵明獨愛菊。菊花開在百花肅殺之時,不畏秋霜,獨立疏籬,「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這不就是先生千古高風的象徵嗎?

他的人格,他的詩賦,就像一枝菊花,淡淡妝,天然樣,在歷史的一角,默默地散發芬芳。

04真正的隱士

蘇東坡曾評價陶淵明:「夢中了了中醒,只淵明。」在那個大夢沉沉的年代,讀書人一面嚮往著歸隱,一面掙扎在名利場裡。不止魏晉,似乎自古以來的讀書人都面臨著這兩條路的選擇,就連詩仙李白,一生也在做官和修仙兩條路之間徘徊。

只有陶淵明清醒而獨立,在十二年的徘徊矛盾之後,在歸隱和出仕之間,堅定地選擇了徹徹底底地歸隱。

在那個潮流洶湧的年代裡,多少人叫嚷著歸隱,卻在名利場裡混得如痴如醉,周旋諂媚,鑽營取巧。

這些人不過是端坐自然之外,以風雅之姿欣賞自然,而陶淵明卻住在自然裡,是真真正正的隱士。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靠著手中的鋤頭,真正地體味著農家生活的恬淡和艱辛。

木心先生曾深深地感嘆:「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人生在世,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富貴繁華嗎?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繁花落盡終歸土,不過大夢一場。

最重要的不過是,單純寧靜的生活,乾淨的心。

晚年的陶淵明,就像刪繁就簡的三秋之樹,懂得取捨,懂得坦然面對,生命來什麼,我就面對什麼,不去多加思索,浪費生命,熱愛當前的生活才是最緊要的。

真正的寧靜,不是避車馬,不是遠人煙,而是忘懷得失,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我只慕,他在動亂風雲裡打了幾滾,還能守得住寧靜,守得住初心,忘懷得失,只一杯酒,一張無弦琴,便能體會到生命的無限趣味。

相關焦點

  •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
    《歸去來兮辭》寫的是陶淵明自己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的過程。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就是一男子在送完妻子上班後,棄車跳入江中,草草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事件。其實如果我們大家都讀過並讀懂《歸去來兮辭》,可能就會想明白,人生要想得到解脫,不是只有放棄生命這一條路,我們還可以學學陶淵明,放下執念,為我們的心靈減負。陶淵明初入官場時,雖說是為了養家餬口,但內心肯定也懷揣建功立業的夢想,只是這團夢想的火焰一進入官場便被無情地撲滅,一次又一次,終於到四十歲左右,他的心徹底冷了,於是他誓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決然地抽身離去。
  • 暗戀桃花源(讀陶淵明)
    田曉菲在《塵幾錄》說,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完美定格,這個畫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陶淵明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解決方案。上一期,我寫《詩酒趁年華》,蘇軾就是從陶淵明身上汲取了精神能量,坦然面對人生起落、世事無常。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李杜諸人莫及」,連李白、杜甫也比不上陶淵明。木心在《文學回憶錄》對陶淵明的整體評價:讀陶的詩是享受,寫得樸素,精緻。
  • 陶淵明的淡泊豁達裡,藏著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讀書多年,對我人生影響非常大的,要數陶淵明了。陶公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我的精神導師,教會了我與世俗生活和解的方式。1.「欲仕則仕,欲隱則隱」的任性隨化初中語文課本裡,陶潛筆下有你求而不得的桃花源。「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仿佛我們的人生。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我醉欲眠卿可去」: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率真,都在酒裡了
    陶淵明被稱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凡詩人們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總會引起後世之人的惋惜與傷懷,但是陶淵明仕途受挫辭官歸鄉仿佛沒有那麼多的傷感之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歸隱是他最好的選擇,留在官場好像才是一種痛苦。
  • 唐朝詩人傳:五鬥先生王績,陶淵明的狂熱追隨者
    有時王績騎牛經過酒肆,便停留數日,開懷暢飲。後來,李淵建立唐朝,王績因為在前朝做過官,所以在門下省等待詔命。按照慣例,官府每日會提供三升酒水,弟弟王靜問王績:「你在等待詔命時,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嗎?」王績答道:「也只有三升美酒值得我留戀罷了!」侍中(宰相)陳叔達聞言,說:「三升美酒,還不足以絆住王先生。」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一生淡泊名利的陶淵明
    乃是名垂千古的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並有著五柳先生的稱號。說起五柳先生陶淵明,大家都會想起他的美好田園生活的景象,那採菊、東籬、鋤、草,都是那麼令人心曠神怡。有著五鬥米而生活的陶潛,蕭統在《陶淵明傳》中對其評價: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閒時就作詩賦。可是有一天,陶潛像往常一樣辦完了衙門中的事情,一名小吏從門外慌慌張張地跑來,陶潛心想出什麼大事了,這小吏跑得這麼著急、慌張,便問道:「何事?為何如此慌張。」
  • 陶淵明的《閒情賦》
    陶淵明的人生際遇陶潛生活在晉宋異代之際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少年時代是在柴桑的農村度過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就是其少年生活與情趣的極好寫照。成年以後,由於其「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歸去來兮辭》),曾出任江州祭酒,任職時間不長便辭職。
  •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歷史的情景當中去,卻發現我們現在關於所有陶淵明的說法幾乎都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說這千百年來是我們一直在製造陶淵明。古代社會不像現在這樣信息發達,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主要就是靠文字,我們知道的二十四史就是了解中國歷史的主要途徑,但是我們了解陶淵明的最主要途徑,卻是通過一篇文章,那就是《五柳先生傳》。
  • 「守拙歸園田」:陶淵明的詩歌與孤獨感|一詩一會
    陶淵明天性喜好閒適,尤其厭惡當時充斥著虛偽和詭謀的社會,也常常感到人生的無常。可以說,陶淵明的詩基本上都源於這樣的孤獨的生活,但是這些流露出孤獨感的作品又可以分為兩類:以因無法與社會調和而生的孤獨感為主的作品和以感嘆人生無常的孤獨感為主的作品。首先來談談因無法與社會調和而生的孤獨感。
  • 陶淵明,他的隱士形象,是千年間文人們共同設的一個「局」
    陶淵明的形象從一開始就是有問題的,在官方史書中,陶淵明的傳記有4個版本,這是4個版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開篇勾勒的基本形像,用的素材都是來自陶淵明自己寫的文章《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描繪了一個典型的隱士,他無蹤無跡,無名無姓,因為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就叫他五柳先生。
  • 「假隱士」陶淵明告訴你:表達反抗的最好方式,是「存而不論」
    接下來我們細說,陶淵明這個「隱士」人設的作用所在。01.為什麼說陶淵明隱士身份是假,歸隱之心是真?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陶淵明保存至今的詩文還有七卷之多,不僅如此,其文體還很全。比如四言詩、五言詩、辭賦、記、傳、述、贊、疏、祭文等。
  • 遵從本心,在直面慘澹人生這件事上,我真的很服陶淵明
    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派」的掌門人,他曾寫下一首很有趣的詩,開頭令人想笑,結尾卻耐人尋味。此詩名為《歸園田居·其三》,全文如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陶淵明今天就來說說陶淵明的浪漫人生。一。祖輩名門,家道中落陶淵明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陶侃。但他出生時,其家道已經沒落,不久他的父母又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陶淵明與妹妹成了孤兒。因為他實在看不慣當時官場的不良風氣,覺得與自己率真的性格極為不符,還不如退隱江湖,去從事感興趣的詩文創作,能夠率性而為、逍遙自在。
  • 陶淵明和他的兒子們
    按照陶淵明總是遇事逃避的一貫個性,他既然可以為遠離塵世的喧囂躲到鄉下,當然也會為躲避這群不爭氣的孩子而進一步逃到酒裡——「天運苟如此,且盡杯中物」,煩到最後,喝醉拉倒,讓望子成龍的美夢見鬼去吧!詩人陶淵明有很多煩惱,但我相信,關於孩子的煩惱則更多源於他自己。
  • 他用整個生命來寫作,為被冤枉的陶淵明「翻案」
    魯迅認為:「淺草社」其實也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家團體,但他們的季刊,每一期都顯示著努力;向外,在攝取異域影響,向內挖掘自己的靈魂,要發見心裡的眼睛和喉舌,來凝視這世界,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魯迅對「沉鍾社」評價也很高:「沉鍾社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這麼高度評價一個文學社團,是極為少見的。
  • 陶淵明的名句「欲辨已忘言」,他想說什麼,為什麼會忘言?
    陶淵明的詩,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簡單易懂,他熱愛大自然,寫的每一句都平平無奇,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自然之景,但就是能給人以感動,讓人陷入思考,僅這一點來說,陶淵明比後世李杜等人更偉大,連杜甫本人也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可陶淵明從不這樣,他只用最簡單詞彙來表達最深刻的情感。
  • 陶淵明將享樂與消憂的平衡寄於酒中
    「在飲酒派看來,與其以極大的耐心,去等待那飄渺無際,並無到手把握的仙境,不如在眼前的瞬間去尋找永恆一一及時行樂」。酒作為奢侈的物質所在,成為享樂的範疇。同時醉酒時候的狀態能使人暫時忘卻所有的煩惱。漢末生命意識的覺醒,生命的短暫使人們開始意識到死亡的不可抗拒,短暫之中使他們很快找到了消解生命的方法,唯有增加其密度才能不愧於生命。
  • 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我不是陶淵明
    一、不同的人生,同樣的歸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句,描繪了一種人們嚮往的人生境界。他早年滿懷雄心壯志,看透了官場後,毅然決定歸隱田園,詩酒為樂度餘生。在美國歷史上,也有一位傳奇女詩人,她在25歲之後,就過起了獨居的生活,終日以詩書為伴,並為世人留下了1800多首詩,她就是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