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嗜酒,曾寫下二十首的《飲酒》組詩,並有小序: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大抵古代的讀書人,好飲為通性。儒家的始祖孔子,不是也有「酒宗」之譽?唐朝的詩聖杜甫,也曾作《飲中八仙歌》。魏晉時的劉伶,每次出門必帶一壺酒、一把鋤,酒自己拿著,鋤頭書僮帶著。每飲必先告知書僮,如果我醉死了,就挖坑埋了吧!劉伶因此收穫了「酒痴」雅譽。
陶淵明和這些人相比,似乎又有所不同。來看看一代隱逸之宗和酒結下的不解之緣吧。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採了一把菊花,然後坐在東籬旁邊,聞著菊花的香氣,聊驅酒癮。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陶淵明不問西東,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陶淵明指揮酒匠釀酒,正好釀好,不想郡守前來視察。陶淵明急切欲嘗新酒,就順手取下頭上的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戴在頭上,然後才去接待郡守。
——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淵明的好友顏延之曾送給陶淵明兩萬錢,陶淵明把錢全部送到酒家存下,以方便日後去喝酒。平日,無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陶淵明就會邀請客人一起喝酒,如果是陶淵明先喝醉了,就對客人說:「我喝醉了想睡覺了,你走吧!」陶淵明的率真可愛至此一覽無餘矣。
陶淵明沒有「李白鬥酒詩百篇」,越醉越能寫的豪情,他就是單純的喜歡喝酒,有酒的日子開懷暢飲,無酒的日子坦然面對。酒品即人品,「我醉欲眠卿可去」,嗜酒之人醉後看酒品,陶淵明醉後即眠,不叫不鬧,堪稱酒品上乘了。
有上乘的酒品,再看人品如何呢?陶淵明有著充滿了煙火氣的靈魂,他不像其他的隱士,希望隱居在杳無人煙的地方,遠離塵世喧囂。他用《移居》告訴我們,他喜歡住在有人的地方,喜歡有一群合得來的鄰居,喜歡聞著東家的肉味西家的酒香,間或去蹭吃一頓也未可知,喜歡感受熱熱鬧鬧、踏踏實實的生活。
陶淵明的生活哲學,在他身處的那個時代,大概率是不被人喜歡的,陶淵明的價值,也是在千年後才被人一步步的挖掘出來的。讀陶淵明的詩,有沒有感受到,他就像我們身邊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喝幾口小酒,哼幾聲小曲的鄰家小老頭,率真、坦蕩,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