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做多少次諮詢才能好?」
「做催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有效」
這是每一個想要求助心理諮詢師催眠師的來訪者都會關心的問題,都想要知道答案!
這個關心太正常了,
我們感冒了,也想問醫生,吃完這盒藥,病就能好嗎?道理是一樣的!
也反映了來訪者急需改變現狀的焦慮心態,如果能像翻書一樣,一下子就翻過去了最好!
作為專職的心理老師催眠師我特別能夠理解這種心情,其實我也希望解決心理問題,無論是提升學習能力,消除厭學情緒,化解抑鬱焦慮症狀,改善睡眠,都是一蹶而就,一次就能產生效果,像翻書一樣立馬見效。
這樣來訪者高興,我也輕鬆!
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巨大,特別是心理層面的解決之路!
為什麼?
心理問題要遠比生理問題複雜!
生理問題的表現很客觀,看得見摸得著,體溫超過37.3就要引起重視,現在疫情時期,甚至要隔離,咳嗽,痰多,呼吸道肯定有問題,影像檢查有陰影,更要引起高度警惕,核酸檢測是陽性,馬上收治入院!
這些在身體上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症狀,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病症和器質性病變的部位一目了然。
迅速就能下診斷,治療的方法和方向在臨床經驗的指導下馬上就明確了!
而且生理問題動態化發展的速度有時會很慢。
因為客觀環境是可控的!
病與非病有明確的量化標準,預防與治療也有明確的藥物和經驗!
但心理問題卻完全是兩碼事。
心理問題是主觀的體現,同樣的刺激在不同人心理帶來的影響不同,
「同病異症,同症異病」體現了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症狀的特殊性。
比如說厭學這個行為。
原因多種多樣,改變孩子厭學的行為,就要去了解厭學的想法是什麼?有哪些原因會讓孩子厭倦學校,討厭學習!
有的是態度問題,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太辛苦,想要偷懶。
如果是單純的態度問題導致的厭學,這個很好解決,催眠後暗示能夠迅速改變這種意識區的認知,消除厭學情緒迅速起效。
一次兩次的催眠就能看到來訪者的改變!
單純的態度問題導致的厭學太少了。
大部分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與同學相處不好,經常被欺負,成績不理想,被老師打擊。
出現煩躁,恐懼,憤怒,厭惡時,家長沒有注意到孩子心理的變化,情緒被壓抑不斷積累,沒有得到有效幫助,負面心理沒有及時解決。
心理問題逐漸發展演變,從想學,到學不進,到不想學,到厭煩,恐懼學習,最後泛化到與學習有關的所有事情。
當然這種厭學是因為學習學校而起,心理疏導催眠提升的效率還會比較高,問題還算簡單。
可能五次催眠就能見效,十次就能穩定。
有針對性的做負面情緒化解,提升抗壓能力,深度減壓放鬆,改變學校的環境,換班轉學都能有助於消除厭學情緒,改變厭學行為。
有的孩子厭學就更複雜了,完全是抑鬱症焦慮症的表現。
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的原因和成長的家庭環境有直接關係。
年幼的人生從有記憶開始,看到的就是家庭關係的動蕩,父母吵架,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非打即罵,從小到大長期持續在緊張、恐懼、壓抑中成長。內心敏感,脆弱,注意力渙散。
到了中學,初中或者高中,自我意識萌發,成長中壓抑的創傷會逐漸發作出來。
抑鬱焦慮強迫恐懼症狀一定會出現。
除了這些情緒表現,
最多的行為反應就是厭學,心力都被負面情緒消耗殆盡,完全沒力量應付學習,沒有能量應對人際矛盾,成績突然直線下降,是最典型的情況!
這種情況的厭學要改變的不單單是學生還有家長。
諮詢過程中,有時我甚至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和家長交流溝通,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
家長改變了,孩子的改變會更快。
但是家長的改變常常比孩子更難。
要改變幾十年養成的習慣,要面對自己生活工作的壓力,要改變和孩子相處模式,甚至還要克服自己內心的焦慮抑鬱。
這些都是無形的挑戰。
見過很多孩子和家長之後,我非常能夠理解家長的心情和難處。
有時會很無助,但依然要帶著期待和熱情,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和家長一起去面對孩子的厭學。
這時問我需要多少次孩子能夠改變!?
這個填空題變成簡答題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告知家長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反思家庭的環境,回憶孩子成長的經歷,冷靜看待改變的速度和時間,我和你一起去陪著孩子成長和改變!
驚喜常常就在家長耐心的放下了期待和焦慮時會出現。
人的心理問題很複雜,別奢望哪個牛人的一句話就帶來醍醐灌頂的神效。
如果哪個牛人一句話就搞定了,你也不需要求助ta,自己忍一忍就OK了!
心理諮詢、催眠治療沒有神話,
只有勇敢面對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