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日上海的天氣迎來降溫,但依然阻擋不了市民們戶外運動健身的腳步。
而「群眾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正在上海不斷解出新的答案。
據了解,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了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條、市民多功能運動場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5個,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此外,市體育局今年還會同市衛健委新建智慧健康驛站134個,基本實現全市智慧健康驛站街鎮全覆蓋。
想鍛鍊,家門口就是運動場「現在這些先進的體育設施就建在自己家門口,就連以前從不愛下樓鍛鍊的老鄰居,都經常下來鍛鍊了。」今年80歲高齡的市民查雪瑛稱讚道。
查雪瑛老人所居住的錦一小區,坐落在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上。原先錦一小區的健身點建成於2000年,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居民運動觀念的更新,健身點設施老舊、健身功能單一等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而虹口區又存在地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重、體育場地不足等棘手的問題。
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良好、安全、有序的健身環境,虹口區體育局「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市民實際需求意見後發掘「金角銀邊」,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挖掘潛力。
今年10月底改建升級完畢的益智健身點位於小區中心地帶,佔地面積約為320平方米,囊括了親子運動區、成人力量練習區、老年健身區和比賽健身區。
「以前只有老年人來鍛鍊,現在小孩子、青年人、中年人也都過來鍛鍊了。」正在騎「智能競賽健身車」的王大爺對澎湃記者說道。
許多煥然一新的健身器材,也引得周邊居民駐足圍觀,而這些器材所貼附的使用說明以文字+圖解的形式展現,也是通俗易學。此外,社會體育指導員也會定期到訪健身點,講解器材的使用,傳遞科學的健身方法。
查雪瑛老人說,自己每天都會來鍛鍊一小時,以前腰椎和肩膀上的毛病,通過鍛鍊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她還表示自己會以身作則,好好愛護這些健身器材。
涼城新村街道錦一小區市民益智健身點正是在現有條件下挖掘潛力的成果之一。像這樣的健身場所在上海已呈現出星羅棋布之勢。
科技賦能,智慧助力全民健身據悉,上海全市已基本實現社區公共體育設施二維碼全覆蓋,用信息化的手段為全市2萬餘處社區體育設施建立「身份證」信息庫,建立了體育設施電子地圖。
除此之外,規模更大、輻射面更廣的康健社區體育公園還擁有眾多的「黑科技」,就連不少年輕朋友都稱是第一次見,也因此成為了不少體育運動愛好者的打卡之地。
康健社區體育公園的室外智能健身房中的智能健身器材都帶有阻力,擁有十檔自適應調節,並配置了太陽能感應燈光,方便市民傍晚夜間健身。
另外在一些專業機構才能看見的體質檢測設備,也落戶到了公園中,市民可以免費享受多達十幾種體測服務,可以測量如身高體重、體成分、靜態心率、握力、反應時......等等。
通過這些數據,市民可以客觀衡量自己近段時間的運動效果,系統也會綜合數據量身定製最佳的運動健身方案。
「這些設施都很『高大上』,而且讓我的各項數據變得很直觀,對我減肥很有幫助,還可以給你規劃今後的健身頻率、時長等,還會提示一些注意事項,非常人性化。」一位正在通過運動減肥的居民就稱讚道。
此外,在康健社區體育公園的跑道外三圈還設置了智能化跑道,通過在跑道周圍設置的紅外感應柱,可以自動計算跑步時間和距離,這些數據可以上傳至跑道外側的公共大屏幕當中,計入排名,增添了不少健身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在跑步過程中,還可以隨時到跑道周邊的人臉檢測設備上,及時檢測自己的心率,面溫等,對一些患有疾病的群體來說,萬一有緊急情況發生,設備上設有SOS緊急呼救鍵,能夠直連服務臺的電話,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疫情期間不放鬆,未來還要繼續建設據了解,受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項目開局其實非常困難,由於社區封閉管理,一些地點也無法進行實地勘查。
為此,市體育局積極應對疫情,提早規劃布局,整合多方資源,積極推進建設,並根據實事項目推進時間節點,指導各區緊抓進度,簡化了前期手續的流程辦理,壓縮辦理周期,確保充足的施工周期,最終才得以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十四五」期間,上海市體育局將繼續拓展市民身邊的體育健身空間,計劃到2025年,實現上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左右,打造高品質的「15分鐘社區體育生活圈」。
市體育局也將支持各區推進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建設,爭取實現街鎮全覆蓋,並在公園、綠地、沿江、沿河等區域建設嵌入式體育設施,在商場、樓宇、園區等區域建設健身設施,利用屋頂和地下空間、閒置用地、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項目,因地制宜布局小型多樣的健身設施。
同時,也會支持社會力量建設都市運動中心等體育服務綜合體,通過持續推進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益智健身苑點、市民球場等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形成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的體育健身設施服務網絡,營造處處可健身的城市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