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神奇的光過後,一部分人消失了。人們發現,那些消失的人都是一對一對的,有夫妻,有情侶。
剩下的那些沒被光抓走的人,有的人拼命尋找答案,想要看看自己愛的或是曾經愛過的那個人,到底是和誰一塊兒消失了。
有的人一邊懷疑自己的婚姻,一邊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偽造著伴侶當時的不在場證明,自欺欺人地想要向眾人證明,他們倆沒有一塊兒消失,並不是不相愛,而是因為對方當時沒有被光照到。
有的人不認命,不信這道光,努力想要證明彼此是真愛,愛到可以為了對方去死。
有的人覺得對方不愛自己,選擇了分手,甚至極端到殺了對方。
也有的人把這道光視為最後的審判,決定卸下面具,正大光明地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真實感情。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講的大概就是這麼個故事。
宣傳海報上說:「愛是平凡生活的英雄主義。」在這部電影裡,人們大多渴望自己是那個擁有愛情而被光抓走的人,是那個為愛犧牲的英雄。被留下,意味著被否定。
但在李誕的短篇小說《在白光後》,人們則更多的是謹小慎微,對愛避而不談。
「光把相愛的人帶走」這個想法來自這部電影的導演兼編劇董潤年,他本來是想讓李誕來做編劇的,但後來兩人各自就這個想法寫了自己心中的版本。董潤年寫的是白光剛剛照射後的故事,而李誕寫的是白光發生三年後的故事。
三年來,白光陸續在世界各地出沒,人們不知道會被光抓去哪兒,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為了能夠平安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對父母或孩子的責任,「敢於相愛的人變少了,那些原本也不太明白愛是什麼的,終於也不用逼著自己愛誰了」。
國家開始推廣街邊免費自助離婚機,應用市場上也冒出了各種閃電離婚的App,還有各種五花八門、宣稱能經受住白光考驗、讓兩人在一瞬間失去愛意的產品。
如果說電影《被光抓走的人》更多的是想讓你直面自己的內心,那我覺得李誕的故事則有更多的反諷,不知道他是不是想用這個荒誕的設定來諷刺現在這個「催婚」的社會,於是反著寫了一個「催離婚」的社會。
在「催婚」的社會裡,沒有遇到愛情而選擇單身將會面臨很大的壓力;而在那個「催離婚」的社會,遇到了愛情而選擇結婚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
但無論是在「催婚」的社會,還是在「催離婚」的社會,無論是在白光剛剛照射後,還是在白光發生三年後,總有人在為別人而活、在被家庭綁架,總有人在懷疑愛情,也總有人為了追尋真愛奮不顧身。
白光其實沒有改變這個社會,它只是把人心給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