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的消費市場,「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現象並不稀奇。早年間由於物質匱乏,新奇好用的洋貨自然是備受推崇,國人對「洋品牌」也總是更加信賴,在化妝品行業,國外品牌也一直在消費者心中位居前列,甚至由於國內化妝品產業起步較晚,高端市場上本土品牌缺失,許多人都有著「國產即低端」的品牌刻板印象。
登上國際時裝周的中國李寧
這並不能籠統地稱之為「崇洋媚外」,畢竟「中國製造」在一段時間內確實無法令人滿意。但同時,這一現狀也並非無法改變,隨著中國經濟的全面崛起,中國化妝品產業也正式起跑,近年來憑藉對品牌力和產品力的持續提升,許多國妝品牌已經開始形成極為龐大的品牌聲量,向著「洋品牌」發起挑戰,甚至顯露出逆襲姿態。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開始關注國貨,支持國貨,開始相信「國外的月亮不一定就更圓」。
進入21世紀,各行各業的中國品牌都在慢慢崛起,不管是華為還是娃哈哈,海爾還是雲南白藥,吉利還是李寧,國貨正走進我們的衣食住行,撬動「洋品牌」的優勢地位。在化妝品行業,也有植物醫生、百雀羚等打造東方特色的民族品牌實力突出,市場份額不斷回升。
如果說,2020年以前,我們才剛剛開始正視國貨,那麼經歷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後,國貨品牌顯然將更多地具備民族情感價值。相比國外品牌,國貨顯然對抗疫投入了更大的支援力度,在化妝品行業,捐贈金額最高的即是國貨植物醫生,其在2月3日以2020萬現金定向支援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得到眾多黨政媒介報導。
人民網公益頻道眾民族企業的捐贈海報
在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眼光投向國貨,疫後復工復產之際,「愛國用國貨」的熱潮也在無形之中成為許多人的共識,由此為國貨品牌再次帶去發展良機。儘管在過去很長時間內都是「洋品牌」主導著中國的化妝品市場,但基於在研發、設計、營銷等各方面的創新探索,國貨美妝已經越發展露其魅力,受到更多消費者青睞。
那麼,如今消費者還在一致迷戀「洋品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隨著「90後」成為主力消費群體,其更為全面的品牌觀、更為多元的價值觀和更理智的消費觀,都使得「洋品牌」不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在對品質、性價比等的追求下,消費者對國貨美妝的接納度越來越高,而這也將為更多的國妝品牌發展提供機會。
走入央視鏡頭的國妝植物醫生
事實上,國妝崛起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中,國貨即是消費市場的關鍵詞之一。就防曬品類而言,擁有3500多家單品牌店的植物醫生在五一期間防曬產品暢銷近50萬支,其中不乏年輕消費者和新面孔。而在CCTV新聞聯播中,提及五一消費回暖情況時,鏡頭給到的也不再是「洋品牌」,而是打出「好防曬 中國造」口號的國妝品牌植物醫生。由此,從植物醫生走入央視鏡頭,我們也可以期待將有更多的國貨能逆襲「洋品牌」,為我們帶來超出期待的品質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