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2020-12-23 水產養殖網

海南省海口「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2020-04-22 14:4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口日報        瀏覽量: 1833 次 我要評論
4月21日上午,在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仁南村沃宋溝,一片片水稻青翠光亮,工作人員正在捕撈龍蝦,然後分揀統計,按密度投放到另外一個水塘裡。&nbsp

  作為仁南村第一個產業扶貧項目,「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將在3個月後產生利潤,有效增加當地貧困戶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這一動一靜,將成為仁南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生態田園畫卷。

  循環養殖&nbsp增加貧困戶收入

  仁南村「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項目基地佔地約80畝,由新坡鎮政府投資113萬元於去年12月建成。項目堅持「黨支部牽頭抓、合作企業運營、專家論證指導、集體公司監管、共擔收益風險、帶動村民發展」的理念,由村集體公司海南仁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海南鑫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保底加分紅方式開展合作。

  「澳洲小龍蝦市場需求大,價錢好,通過捕大留小的方式,實現循環養殖,屬於一次投放、常年收益的養殖項目。」仁南村黨支部書記、海南仁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大福初步算了筆帳,預計畝產可達9000元,淨利潤每畝超過4500元。

  何謂「稻蝦共生」?據介紹,稻田可以幫助蝦苗遮陽避暑,養蝦則可以肥田,加上種植過程全程生態綠色,使得水田變成了一個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田雙收、糧漁雙贏。項目具有生產速度快、投資小、產量高、效益好等優勢,可以為仁南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和養殖技術,增加貧困戶收入,有效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今年2月底,項目開始投放第一批小龍蝦苗試養,歷時兩個多月,第一批起籠龍蝦成活率較高,預計7月份可和水稻一同上市。「澳洲小龍蝦主要銷往省外,目前收購價格在45元/斤左右,價格還算理想。」基地負責人龍雲飛興奮地說,初次試產就已取得不錯的成效,只要繼續加強管理,接下來的效益將會更加可觀。

  黨建引領&nbsp吸引勞動力返鄉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據悉,新坡鎮仁南村集中精力抓突破,通過「黨組織+黨員+貧困戶」模式,讓黨員主動參與脫貧攻堅,實現黨建引領脫貧工作。

  仁南村為「十二五」整村推進貧困村,下轄6個自然村660戶2841人,共有貧困戶18戶85人。該村把「稻蝦共生」養殖基地作為扶貧示範點,組織貧困戶參觀,提高貧困戶脫貧致富意識,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扶貧工作。

  只有以穩固的產業支撐,扶貧才能有效落地,這已成為仁南村「兩委」班子和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共識。仁南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邢健介紹,仁南村還將重啟儒佐村蘑菇種植和建設卜公園生態農業採摘園。這些扶貧項目的建成,將為村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吸引更多年輕勞動力返鄉就業創業,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大幅提高貧困戶收入。項目建成後,也將帶動周邊幾個行政村的貧困戶及村民實現就近就業,促進周邊地區經濟持續發展。

  目前,仁南村還發動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等熱帶水果,飼養黑山羊、雞、蜜蜂等,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預計每戶每年可增加1萬元以上收入。(出處:海口日報)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稻香蝦肥一水雙收 桐鄉稻蝦種養開啟生態致富新模式
    在桐鄉市崇福鎮稻蝦種養基地,目之所及,處處是一望無際的水田。眼下,一籠籠肥碩飽滿的龍蝦已經上市,緊跟著農戶們機械化插秧工作正在陸續展開。在這個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播種的希望的時節,6月2日,全省稻蝦種養技術模式現場觀摩培訓活動召開,來自全省各市、縣(市、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農技(農作、糧油)站(中心)負責人和種養殖大戶齊聚桐鄉崇福,現場觀摩稻蝦種養桐鄉模式,探索稻蝦產業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什麼是稻蝦輪作模式?顧名思義就是龍蝦、水稻,一地兩用、一水兩養。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省徐州市湖西農場:一田雙收,稻蝦共作助民致富
    :學習強國        瀏覽量: 665 次 我要評論 近年來,湖西農場充分依託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持續調優農業結構,加快推廣應用稻蝦共作農業生產新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稻鴨共生」種養模式助農增收
    一隻只肥墩墩的鴨子,見證了「稻鴨共生」種養模式給宏偉家庭農場帶來的豐碩成果。  四十歲出頭的石宏偉是該農場的創辦人。據他介紹,今年,在縣農業農村局、千嶺鄉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下,他開始實行「稻鴨共生」種養模式,農場裡種植了350畝水稻,養殖了7200隻鴨子。
  • 關於發展海南諾尼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建議
    海南省農業廳關於海南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第542181號辦理情況的答覆(B類) 吳明哲代表:     您在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發展海南諾尼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建議
  • 海南省瓊海市:小龍蝦闖大市場 撂荒地變「淘金池」
    海南省瓊海市:小龍蝦闖大市場 撂荒地變「淘金池」2020-12-16 13: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南日報        瀏覽量: 3394 次 我要評論 瓊海雅洞村盤活土地發展養殖產業,打造小龍蝦品牌小龍蝦闖大市場&nbsp撂荒地變「淘金池」海南日報記者&nbsp劉夢曉一塊撂荒地,如何盤活產生效益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向企業展示農業新成果 根據農戶需求隨時「出診」「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8月3日,盛夏酷暑,遼陽縣甜水滿族鄉謝家大榛子種植家庭農場的大棚靈芝剛進入噴粉時節,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就前來提供技術支持
  • 上海人餐桌上的香蔥和蝦稻生態米 以後可能來自湄潭縣桃花江畔
    不僅是種植戶,拔蔥、理蔥、洗蔥等工序,就讓附近異地扶貧搬遷基地的婦女和老人有了增收機會,「洗一斤蔥幾毛錢,洗一天蔥,能賺幾十上百。」在桃花江畔洗蔥的阿婆樂呵呵地說。  桃花江水還灌溉著上千畝上海援建的稻+N示範基地,其所在的魚泉街道位於桃花江旅遊健康示範基地的核心區域,稻+N綜合種養基地的稻蝦基地是由上海幫扶資金400萬元建成,產權歸屬於魚合居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引進貴州飄香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當地農民在稻田綜合種養提高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如今,從這裡銷往北京、上海的蝦稻米要十元一斤,為什麼能賣這麼貴?
  • 瓊中恆輝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產業
    瓊中恆輝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產業,年產值達240萬元種下小蘑菇 撐起致富傘12月11日,在位於瓊中生態產業園的瓊中恆輝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附近村民採收香菇。2013年,王昌賓在瓊中生態科技產業園成立瓊中恆輝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福建引進香菇、茶樹菇、銀耳、瓊蕈白菇、竹蓀等食用菌品種,佔地35畝的7個種植大棚也陸續建成。「我們的食用菌市場批發價在6元至8元之間,新鮮又便宜,非常受歡迎。」王昌賓介紹,如今該基地所產食用菌銷往海口各大商超,年產量達40萬斤,年產值逾240萬元。
  • 瀋陽「供銷惠農·雙減雙增」試驗示範項目幫助農戶增產又增收
    瀋陽「供銷惠農·雙減雙增」試驗示範項目幫助農戶增產又增收 2020-12-09 17:31:43李晛 攝   中新網瀋陽12月9日電 (李晛)據瀋陽市政府新聞辦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消息,瀋陽市「供銷惠農·雙減雙增」試驗示範項目經過一年的實施,已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幫助種植戶實現了增產又增收。
  • 稻鴨共生!有機稻田生態種養新模式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生態養殖、綠色種植正加快推進。其中,稻鴨共生就是一種積極的探索。稻鴨共生,這是該公司正在探索的有機稻田生態種養新模式。高山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林振良:第一個現在用工相對比較難,加上拔草的人工也比較大,成本高一些,就想到用鴨子來去踩草,可以減少人工(成本),第二個是減少稻飛蝨蟲害,又能夠幫自己耕田,又能夠減少蟲害,一舉多得。
  • 饒河縣:稻鴨魚共育 走上生態致富路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饒河縣在今年水稻種植結構調整中,首次引進稻鴨魚共育生態農業模式,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  6月8日上午,記者在饒河縣西林子鄉靠山村萬順穀物種植合作社的稻鴨魚綜合種養示範田看到,農戶們正在設置防護網,向稻田裡投放魚苗,為接下來的稻鴨魚共育生態農業模式做準備。
  •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鋪好農民「致富路」,做實扶貧「大文章」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張麗光)為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勇擔責任使命,主動融入服務黨和國家戰略,依託涉農專業,發揮技術優勢,組建了「食用菌產業化推廣應用」團隊,深入阜平縣等貧困地區開展食用菌種植科技攻關、技術推廣,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為阜平縣農民脫貧致富開出一條新路,真正實現了
  • 淳安汾口鎮:「稻鴨共生」探索美麗城鎮生態產業富民路
    每畝地收益的成倍增長,與轉變種養模式息息相關。「平均每畝水稻田裡投放10隻土鴨,鴨子一進田就開始『工作』,小的雜草鴨子們就能輕鬆解決。而且,鴨群在田間不斷穿行,秧苗上的害蟲直接就給搖晃到水裡,成為鴨群的天然食物。
  • 安徽涇縣:稻鴨共生 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最近,涇縣涇川鎮巧峰村的種糧大戶蔡全陶收穫了一件高興事,他帶領貧困戶種植的「稻鴨共生」生態米,獲得了中國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金獎,這更鼓勵了他種糧的信心,進一步幫助當地貧困戶增產增收。 2012年,在外做生意的蔡全陶,每次回到家鄉看到村裡農田撂荒的場景,心裡頭就不是滋味,再加上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商業敏感,讓他決定返鄉二次創業。
  • 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進一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對空氣品質、水環境、生物多樣性等重要指標,推行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管理,掌握和積累監測數據,用數據反映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成效與生態環境變化,用科學的數據指導溼地保護修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將七裏海建成全國溼地保護與修復的典範。  五是推進溼地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贏。
  • 海口仁南村澳洲淡水藍龍蝦迎來首次收穫
    海口仁南村澳洲淡水藍龍蝦迎來首次收穫稻田話豐收 米香蝦更肥海南日報記者 郭萃 特約記者 劉偉「撲通,撲通……」9月17日下午6時,在位於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仁南村澳洲淡水藍龍蝦基地的清澈蝦塘內,仁南村脫貧戶陳世忠穿著防水膠褲,撒下一把飼料,蝦群紛紛浮出水面、爭相搶食。
  • 海口、萬寧信息二則,詳情請看→
    清泉村更是通過抓基層黨建,幫助脫貧戶解決實際困難,形成有清泉特色的產業體系。如今該村生產生活面貌煥然一新。脫貧戶增收幹勁十足 在清泉村,脫貧戶王大全靠荔枝年均增收12萬元以上,還註冊了個體工商戶,靠扶貧貸款建起孵化室,帶動周邊村民養鴨近萬隻;脫貧戶盧照武作為黑山羊項目養殖基地場長,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帶領村民一起奔小康。
  • 白沙構建「綠色銀行」產業體系,讓生態紅利惠及百姓
    在七坊鎮,種植戶陳德弟家上百畝的紅心橙訂單持續走俏,幾乎每天都忙著梳理客戶訂單及時發貨;在青松鄉,白沙仙婆嶺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吉亞才正忙著過秤收購山蘭旱稻加工脫殼成米,包裝好後準備發往海口等市縣。幾乎同時,在打安鎮打安村長嶺蘭花種植示範基地裡,一株株姿態素雅的蘭花競相綻放,偌大的種植大棚裡花香四溢,著實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