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2020-12-14 常青藤爸爸

雖然我們學了不少科學育兒知識,看了很多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明白「孩子不能打」,但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心裡一直有個疑惑:

我們小時候老挨揍,每次淘氣搗亂、或者考砸了,總免不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好像也沒有因此產生心理陰影,和父母的關係也沒受到影響,照樣三觀健全、身心健康地長大了。

怎麼輪到我們自己的孩子時,就打不得碰不得了呢?

有位讀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80後經常挨打,也沒聽說過誰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揍就出現人格缺陷的。」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不要打孩子」的文章,有讀者覺得太小題大做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們小時候能打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難道真如很多人所說的,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承受能力太差了嗎?

現在的孩子「金貴」在哪兒?

我先講個前兩天發生在飯桌上的事兒。

小小常說:「我吃飽了。」家裡老人覺得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得多吃點,就和他說:「你吃這麼點哪行啊,肯定沒吃飽,再吃兩口。」

接下來小小常的一句話,把我們一桌大人給驚著了: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的感覺呢,我覺得自己吃飽了,就是吃飽了。」

這樣的話我們大人從來沒跟他說過,但就那麼自然地,從他的嘴裡冒出來了。其實平時小小常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他看上的一樣東西,我們覺得不好看,他就會說:「是我用的東西,我自己喜歡就好了,你們不喜歡也沒關係。」

回想自己的六七歲,我根本不會想到說這樣的話,而且就算想到了,恐怕也不敢對父母說出口。

短短一代人,20多年的時間,父母變了,孩子也變了。而這種變化其實也是向著更好的方向變了。

如今的小孩生活在一個信息和物質極大豐盛的時代,我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是服從,從眾,聽老師和爸媽的話;

而他們學到的看到的,是勇於表達,敢於質疑,追求平等和話語權。

(圖片來自2019年騰訊00後研究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陳默就認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生長在獨套公寓裡的獨生子女,所以他們的孤獨感很強,而人一旦孤獨,思考能力就會變強,所以他們的思辨能力,優於同齡時期的我們。再加上信息和知識的接收量,也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很多,所以我們的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強

另外這些「獨套公寓裡的獨子」,和我們小時候所處的「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家庭氛圍不同,他們和大人在一起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多、待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所以孩子們會習得大人的說話邏輯和思維方式,也會從大人那裡要求更多的話語權:為什麼你能說話我就不能說?

(你會怎麼回復這個問題?)

同時孩子生長的大環境也變了:

孩子平時閱讀的繪本會告訴他要勇敢做自己;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表達真實的想法,我們受到先進教育理念的影響,也更尊重孩子,願意傾聽和平等交流……

這是短短幾十年裡很大的社會進步,孩子生長的環境更寬鬆、更自由,我們不再單純將「聽話」作為衡量「好孩子」的標準,而是希望他們有主見、有自我意識,敢於為自己爭取和發聲。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我們小時候習慣服從權威,對父母和老師有比較大的畏懼情緒,所以「揍服」確實挺有效的,而且街坊四鄰的玩伴、班裡的同學都挨打,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也不覺得挨打是什麼「不得了」的事;

但現在的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自我意識更強,講人權講平等,你想「揍服」他,他多半是不服的,只會徒增親子之間的矛盾。

大環境變了、孩子變了,老方法也就不再適用了。

我們打孩子,有時候其實是因為「說不過」孩子

現在的孩子思辨能力很強、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流,所以我們經常被他們的話「噎住」。比如我們家老人想讓小小常多吃兩口飯,曾經對我好使的話到小小常身上就像重拳打到了棉花上,還無法反駁——因為人家確實說的對啊,飽沒飽當然是他自己說了算,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也不能替代他去感受。

所以雖然很多父母平時是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但架不住孩子在大講「歪理」或太有主見聽不進去大人話的時候,我們又有父母的權威在腦海中盤旋,所以「氣急敗壞」頭腦一熱,巴掌就揚了上去。

而這樣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和孩子的溝通依舊沒到位,孩子只是出於恐懼暫時閉嘴;沒被「說服」的孩子被打得莫名其妙,他會把挨打當成是爸媽的打擊報復,你想讓他懂得的道理,他還是沒懂;打得多了,孩子會認為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說不過是可以動手的。

所以面對現在這群「鬼精鬼精」的娃,我們做父母的更是要提高自己的「說服」能力,而不是「揍服」的體力。

在我們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首先得冷靜下來判斷:

孩子到底是在狡辯,還是他的想法真的有道理?如果他的想法合理,只不過不合我的想法而已,我是不是應該對「我說啥就是啥」做個讓步,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在狡辯說歪理,那他的理歪在哪?邏輯哪裡出現了漏洞?我自己的邏輯能力是不是在線,我又應該怎麼糾正孩子的錯誤邏輯?

面對凡事要求話語權、喜歡和你講道理的當代娃,教育娃、和娃講道理,不亞於一場「辯論賽」。他們喜歡講道理,那就和他講,如果你能把他講通,他才能真的「服你」。

實在沒忍住打了娃兩下,也無需太自責

很多教育文章都在說「不能打孩子」。但說實話,在現實的育兒場景裡,對孩子從沒動過手的家長恐怕鳳毛麟角吧。

所以雖然我們今天聊了很多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揍服」而要「說服」,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寬慰一下各位家長:

偶爾一次沒忍住打了孩子,只要孩子沒受傷,真不是什麼大事兒,不用太過自責,別老是想著一巴掌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罪孽深重的影響,放過自己,下不為例就行了。

老牌育兒書《魔法歲月》裡,作者塞爾瑪·弗雷伯格說:

「現在有個很常見的誤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老」。這種觀念認為童年早期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沒有什麼能改變童年早期的影響……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人格發展過程中,適應機制很早就開始起作用了,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對孩子的經歷產生影響,人格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取決於自我和適應機制,而不是經曆本身。」

也就是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確存在影響,但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你偶爾的一次發脾氣、甚至動手(當然不能打傷),只要你們親子關係很穩固,就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除了你的教化作用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自我」在產生作用。

講了這麼多,我覺得也算是給「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完全不同了,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意識都更強,這是社會民主進程很大的一個進步,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機會。

只有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揍服」太復古了,我們有空還是多練練口才,爭取以德服人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挨打沒事,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真不是孩子金貴
    所以,在發現孩子出現任何做錯事情的苗頭,家長都會狠狠地批評孩子,甚至也會打孩子,想給他們一個教訓,讓他們下次絕對不會再犯錯。所以,在很多人小時候,基本上三天兩頭都會就會被父母揍一頓,吃一頓「竹筍炒肉」,尤其是80、90後,小時候可沒少挨揍。
  • 小時候最奇葩的「挨打理由」是什麼?看完感覺當年的父母有點叛逆
    網友說:現在的父母為了增加孩子的記憶力,會買藍莓、深海魚、全麥麵包、菠菜、堅果什麼的給孩子吃。以前可沒這麼麻煩,記得我們小時候,爸媽只要給兩巴掌,我們就會永遠記得了。8090年代的孩子都深有同感,小時候沒有挨過打的太太太少了,那個年代的父母你多缺乏育兒常識,愛是真的,打也是真的!網上有個熱門話題:小時候最奇葩的挨打理由是什麼?引起大波回憶殺,不得不說那個時代,父母打孩子的「理由」都充滿了魔幻!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犯罪畫像第一人",她通過研究每一位青少年的犯罪發現都離不開家庭,她說這世上沒有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你喜歡打孩子嗎?
  • 「挨過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極大,家長別不在意
    從不挨打,孩子順利成才 程女士和丈夫都是高材生,在教育孩子上很有一套。兩口子雖然平時都不打孩子,但是孩子依然被他們教育得很好,長大後也十分出色、非常孝順,周圍的鄰居都表示非常羨慕。
  • 張雲雷說和燒餅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粉絲:餅哥怕是想挨打了
    張雲雷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燒餅也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兩個人是兒徒,但是實際上走的路線不同,張雲雷小時候以唱為主,燒餅不然,大家眾所周知,燒餅的嗓音條件不好,他的藝名其實是叫朱雲峰的,但是由於小時候滿臉是雀斑,所以郭老師管朱雲峰叫燒餅,久而久之大家都叫燒餅
  • 法國通過了「禁止打屁股法」:孩子身上這5個部位,千萬別打!會要命
    我們看過視頻都感到十分憤怒、心痛很多家長可能在孩子十分頑皮的時候忍不住打孩子適當「動手」可以說在全世界都是父母長輩慣常教育方式之一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但是打孩子一定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打屁股這件事兒,可以說不分國界、不分膚色,深受全世界父母的
  • 要打就打孩子的屁股,怎麼打都沒事?還有更重要的2個地方不能碰
    將近打了二十分鐘,在自己打累之後才放開孩子,等到要孩子去睡覺的時候,才主動去問兒子,但是此時孩子已經非常虛弱。張某連忙把孩子送往醫院,但此時已經無力回天,孩子已經沒有了呼吸。當醫生得知是被自己親生父親打的時候,非常生氣的對張某說:愚昧無知,孩子的這幾個地方不能打!要打就打孩子的屁股,怎麼打都沒事?家長還在這樣認為嗎?
  • 宅男藏H漫被老媽罰站 你小時候被打過嗎?
    不過,如果被家長抓到,回到家裡不是一頓暴打就是罰站,一站一兩個小時,說出來都是淚,甚至懷疑自己是撿來的孩子!有的家長還好一點,批評教育一下就算了,不過不是每一個淘氣的孩子都是那麼幸運。有時候回憶起我們那些「光輝歷史」,自己都情不自禁的笑了小時候淘氣也貪玩,經常放學不會家,常常挨打,最後挨什麼打都不不在乎。挨父母打的多了,一開始選擇的是跑。但是很多的時候跑不掉。
  • 孩子挨打後是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收手,娃已經「承受不住了」
    我鄰居夫妻倆,對孩子管得嚴,而他們家孩子又特別叛逆,所以經常聽到孩子挨打的哭鬧聲。周圍人勸他們,孩子大了,別光想著打,要講講道理。但是,鄰居夫妻卻覺得,孩子不打不成器,管教孩子就不能心慈手軟。其實,現在還真有不少這樣的家長,就習慣用打罵管教孩子。
  • 小時候挨揍的娃長大後咋樣了?網友戲謔:憑本事挨的揍,大有益處
    雖然90後的我們沒有挨過餓受過凍,但是那個時候的孩子,挨打好像是常有的事情,有調皮的主兒「一天三打」也並不罕見。小時候挨揍的娃長大後咋樣了?網友戲謔:憑本事挨的揍,大有益處@旺旺旺旺大包子:小時候被打哭了,我爸邊打邊說:你再哭!等你不哭了吧,我爸又說:好啊,敢跟我犟了!還是繼續打,弄得我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不哭。
  • 《對馬島之魂》挨打流武士怎麼搭配 挨打流武士搭配推薦
    導 讀 對馬島之魂挨打流武士搭配是不少玩家非常關心的,畢竟對馬島之魂挨打流武士怎麼玩?
  •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挨打與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異大1、性格差異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普遍聽話懂事,可是遇到事情往往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不敢擅作主張,缺少主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長期打罵,內心壓抑難過,不良心理長期得不到釋放,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
  • 上學時有哪些莫名其妙挨打的經歷?網友:太奇葩、太搞笑了吧
    誰上學時沒有挨過老師或者父母的幾回打啊!現在回想起來竟然能把自己笑背過氣兒去,網友看了紛紛留言:這也太搞笑了吧。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些年被打的畫面當中。1、小時候上學我媽教我寫作業我不會她就打我,前幾天我教她用微信支付她學不會又打我,我太難了,為什麼被打的總是我,老媽你還講不講點道理了?
  • 孩子不想上學,打也打不得,哄也沒有用,到底怎麼辦才好?
    早上送孩子上學時,發現對門的小寶貝又開始鬧了:「媽媽,我不想去上學,我就不想去上學」,這個寶貝上學有差不多一個月了,可是還是每天一大早就哭著鬧著不想上學,哄也哄不好,打也沒有用,他媽媽每天都犯愁:「到底怎麼辦啊?」到底怎麼辦呢?
  • 如果打孩子是個遊戲會怎樣?皮帶、拖鞋、雞毛撣!_遊俠網 Ali213.net
    大家小時候是否都有被挨打的經歷呢?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打孩子是件常見的事,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諸國差不多都是這樣。近日,油管頻道BokChoiTV突發奇想:如果打孩子是個遊戲會是什麼樣的呢?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頗為有趣的視頻。一起來看看吧!
  • 盤點那些80後小時候的玩具
    這幾點一則小視頻刷爆了朋友圈,就連我也看了好幾遍,回想著小時候自己挨打的樣子,跟視頻上的孩子有點不同的是
  •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神獸早已「升級換代」
    」隨著孩子年齡的逐年增長,總會出現一些問題讓家長們措手不及,於是家長們嘆乎:「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打不得,罵不得,真是無法無天了,我們那會兒,哪個孩子敢跟父母叫板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難管呢?殊不知神獸們早已「升級換代」。
  • 「小時候窮怕了,現在才拼命給孩子買玩具!」這樣做,真好嗎?
    「小時候窮怕了,現在才拼命給孩子買玩具!」這樣做,真好嗎?虧欠了的童年,現在來補,補得回嗎?01孩他爸為什麼教育奶奶不買玩具後,自己又買?所以不僅爸爸想彌補自己小時候家庭貧困玩具少的心理陰影,奶奶也想彌補自己曾經的缺位。可兒時虧欠了,現在來彌補,又救得回來嗎?
  • 業餘拳擊對練:想打人,先挨打!
    剛開始我們都是各練各的,我最先提議只練也沒多大意思,不如直接對練試試吧!這幾個都有點好武之心,也是雙手贊成!在我們這六七個人中,我是身體素質除了力量之外其它方面都算是最好的,當時已經跑步和單雙槓兩年了,缺點是身高一米六。他們有比我高半頭的,也有高一頭多的,大家也都沒練過,同等水平下那身高臂長就佔絕對優勢!
  • 中國家長打孩子是常態,為何鮮有心理創傷?原因顯而易見
    首卷語:古人言:「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我相信小時候挨打的時候經常能聽父母訓誡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父母也會用得恰到好處。從古到今,父母都認為孩子就得管,而父母眼中的「管」包括兩種:一種是來自父母的訓誡,責備,也就所謂的被「罵」,另外一種則是來自父母「愛的暴力」,也就是被「打」,偶爾還來一個「父母混合雙打」,雖然小時候經常被打,但是也沒有留下心理創傷,所以中國孩子的童年是極其豐富且「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