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2020-12-12 育兒深度觀察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當孩子犯錯時,到底要不要打孩子呢?有的父母認為肌膚止痛能讓娃長記性,不打不成器,而有的父母則認為簡單粗暴的體罰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到底要不要打呢?

挨打與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異大

1、性格差異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普遍聽話懂事,可是遇到事情往往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不敢擅作主張,缺少主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長期打罵,內心壓抑難過,不良心理長期得不到釋放,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2、表達能力的差異

棍棒教育粗暴簡單,是最低端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父母不懂得溝通,孩子的表達能力會受到限制,長期如此,他們會壓抑自身的需求和情感,不懂得與人相處,遇到問題不知如何合理解決,另外,打孩子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做事中規中矩,缺少靈活性。

3、親子關係的差異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內心要麼恐懼,要麼就是怨恨,很難與父母親暱,很少跟爸爸媽媽撒嬌,親子之間總是隔著一道牆。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會逐漸對父母失去信賴,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親子關係會慢慢疏遠。

看到這裡,你肯定覺得不能打孩子,其實不然,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案例

劉女士的兒子壯壯非常調皮,經常在學校裡惹事,不僅欺負同學,還會頂撞老師,是出了名的「小霸王」,老師多次要求劉女士能夠注重家庭教育。

可劉女士夫婦因工作忙,對壯壯疏於陪伴,內心難免有些愧疚,對孩子千般萬般好,即使是犯錯了也不忍心打罵,正因如此,壯壯十分驕縱霸道,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甚至各種無理取鬧威脅劉女士。

儘管有時候劉女士很生氣,可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她覺得孩子還小,等到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可是孩子如今都8歲了,在學校的表現不盡人意,讓老師倍感無奈。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如果在小時候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長大後會習慣如此,這種以「孩子還小」為藉口的輕易放過,只會助紂為虐。

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屢教不改、明知故犯,甚至觸及道德和法律時,父母該打就打,尤其是對父母發脾氣、不尊重長輩、喜歡動手打人等行為,如果反覆說教不聽,可以採用懲罰的方式讓其長記性,為自身行為付出代價,以便養成良好的性格。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適當的棍棒教育不僅能能起到警示作用,樹立父母的威嚴性,還能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其意識到不對,建立一個正確的規則感和價值觀,他們可能長大後更加優秀,更能約束自身的行為。犯了錯誤卻沒有挨過打的孩子,可能會因父母疏於威嚴管教變得目中無人,不能很好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更容易捅婁子、幹壞事。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打孩子時一定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萬不可在氣得暴跳如雷時打孩子,都說衝動是魔鬼,此時你是情緒的奴隸,這會兒打孩子只是單純的洩憤,往往會欠缺分寸誤傷孩子。

總而言之,父母在打孩子時要張弛有度,既能讓孩子長記性,又不對其身心造成影響。

兩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不得

1、0~3歲

0~3歲的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他們某些在父母眼裡的錯誤行為只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父母的質問和打罵,只會讓其焦慮、敏感、缺乏安全感。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體發育並不成熟,有的家長脾氣上來了很難控制住情緒,可能力度不當,造成不可逆的身體傷害。

2、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他們的自尊心很強,父母如果此時動手打孩子,會讓其感覺到人格被侮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由於身體和心理的特殊發育,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波動較大,行為表達異常激烈,父母的打罵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衝動情緒,做出出格之事,這無疑是將娃往火坑裡推。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能打?北大心理學教授教你如何科學揍娃!
    對此,北大研究心理和認知學的專家張老師是這麼說的:孩子犯熊,專家同樣忍不了。娃娃該揍也得揍,但揍娃不是為了出氣,還得講科學。今天,我們就請張昕老師講講他的科學揍娃論。讓某種不希望(undesired)的行為更少出現,讓孩子明白這個社會的規則是如何運行的,才是懲罰的目的。如果孩子只知道怕打怕疼,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這打不是白挨了嗎?有一次娃說「爸爸,我要是能學孫悟空變小鑽到你肚子裡就好了,那樣你就打不到我的屁股了」,我聽完心裡還是挺辛酸,挺難受的。因為費半天勁白打了!
  • 打女人與打孩子
    最直接的原因是會直接拉低你人生的每一種可能性。帶著一個打女人的男人的標籤,你還有什麼可能?      女人該不該打?當然不該!不過,你要看她對你傷害的程度。過去封建社會,奸出婦人口, 女人如果出軌的話承受的社會代價是非常非常大的。
  • 「自己生的娃,不能打」,熊孩子「拆家」的圖火了,養個娃真難
    面膜」敷到臉上,大大的紙巾貼在小小的臉蛋上,寶媽看到氣不打一處來。寶媽們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感到頭疼,可他們卻不能懲罰孩子們天真的做法,只能默默安撫自己:「自己生的娃,不能打」。孩子們在做出奇怪行為的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對的還是錯的,這也印證了行為意識有多麼的重要。
  • 這巴掌不能打!家長應分清什麼情況下能打孩子,這五個部位不能打
    家長再三強調,不能碰插座,孩子屢教不改,家長可以打孩子,給孩子一個教訓,讓孩子知道敢做就要敢當,也要付出代價。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還不懂事,就不把這種行為放在心上,可能因為家長的放縱孩子會闖大禍。家長打孩子一頓,讓孩子看到插座就想起那頓打,他自己就不敢再亂摸亂碰了,也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 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一定要打,如果不打,將來老後孩子打你
    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一定要打,不打就代表你沒威信,孩子就會不服你的管教,長大就更麻煩了。一、動手打老人老人出生的那個年代吃過不少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多老人的想法是不想讓下一代吃苦,通常會很疼愛孫子,所有事都會讓著他、甚至慣他。有次去同事家吃飯,她早早就在廚房忙碌了,我到她家後,奶奶怕兒媳婦忙不過來了就去廚房幫忙了。
  • 李玫瑾: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期,想遏制「壞脾性」,該打就得打
    對於3-6歲孩子叛逆,不聽話,或是屢教不改的行為,最好的管教方式,就是讓娃長記性,必要時該打就得打,父母為此要掌控好度量尺。2:父母一旦滿足不了自己想要的就撒潑耍賴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孩子看中了一件爸爸媽媽並不想買給他的東西,在和孩子交流之後,孩子會賴在地上撒潑打滾,爸爸媽媽迫於無奈會向孩子妥協。
  • 小麥田年前出現3種情況,不能打除草劑,年後再打也有好處
    現在已經過了年前打小麥除草劑的最佳時間了,尤其是有以下幾種情況,更是不能打,我們一起來看看,同時咱們再說說相對於當前來說,年後打小麥田除草劑的部分優勢 一、有3種情況不能打小麥田除草劑 就當前來說,12月上旬,打過除草劑的就打過了,沒打的最好是明年開春再打。就12月上旬的情況來看,有3種情況更不能打除草劑。
  • 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這類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在家中都是小王子與小公主的待遇。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掉。 還有一類孩子,上課調皮不聽課,別說老師批評幾句,就是打一頓,打完後自己拍拍屁股站起來,該怎麼玩還怎麼玩。回頭老師通知下家長,回到家後繼續遭受「男女混合雙打」,第二天照樣屁顛屁顛的上學去,你小時候的班上有沒有這樣的同學?告訴你,我有。
  • 要打就打孩子的屁股,怎麼打都沒事?還有更重要的2個地方不能碰
    將近打了二十分鐘,在自己打累之後才放開孩子,等到要孩子去睡覺的時候,才主動去問兒子,但是此時孩子已經非常虛弱。張某連忙把孩子送往醫院,但此時已經無力回天,孩子已經沒有了呼吸。當醫生得知是被自己親生父親打的時候,非常生氣的對張某說:愚昧無知,孩子的這幾個地方不能打!要打就打孩子的屁股,怎麼打都沒事?家長還在這樣認為嗎?
  • 李玫瑾:教育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能打嗎?那要看情況以前的孩子,都是想打就打的,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做法,那就是把孩子揍一頓了。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打不得了,甚至,打孩子還變得犯法了。那麼,哪些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通過打孩子來教育孩子的呢?
  • 為什麼小時候打針打在屁股上,長大卻打胳膊?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科普中國(Science_China)| 來源瑞雪 | 編輯相信有一件事,曾經是很多小可愛的童年噩夢。打針,想必大家都親身經歷過,不管是打疫苗還是生病需要,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都會瑟瑟發抖。有一種更可怕的——打屁股針,那感覺簡直不能太酸爽。
  • 李玫瑾:孩子有小毛病,該打則打,6歲以後再想改就難了
    現在的每個家庭的基礎條件越來越好,對於孩子的寵愛也是加重了不少,很多時候嚴重變成了溺愛。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也是不忍心下手,畢竟一家只有一個孩子,打在身上疼在心裡。但是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打是真的不行,老話說,打記性、打記性,就是打了疼了,才會有記性。
  • 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雖然我們學了不少科學育兒知識,看了很多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明白「孩子不能打」,但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心裡一直有個疑惑:我們小時候老挨揍,每次淘氣搗亂、或者考砸了,總免不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好像也沒有因此產生心理陰影,和父母的關係也沒受到影響,照樣三觀健全、身心健康地長大了。
  • 孩子被打了,叫他「打回去」沒用,下場會更慘,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綜合分析發現:①80%的孩子選擇不還手在2583次幼兒攻擊事件中,有80%的孩子在被打、被搶後,不會選擇還手,而是站在原地哭泣、退讓或扔有其他小朋友搶奪玩具。教孩子還手,並不是有效的處理方式,下場可能會更慘通過這個幼兒間的[攻擊-反擊]實驗可以得知:當孩子被欺負後,教孩子還手,並不能防止孩子下次不被欺負。一旦孩子「還手失敗」,很有可能會遭受到更頻繁的攻擊。設想一下,一個3歲的小女孩被一個5歲的男孩子欺負了,此時教女孩還手,還手能成功嗎?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而當孩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這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逐漸完善,並且已經擁有了表達能力,若是還發生這種情況,那麼家長一定要對其進行教育,不要總想著孩子還小,其實小孩子什麼都懂,你先走若不能幫助孩子糾正
  • 李玫瑾教授:孩子教育不能靠「打」,其實這一招更有用
    絕大部分父母都能認可,毫無緣由或是遇到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撒氣式地打孩子,純粹是家庭暴力,這種情況我絕對是強烈譴責的,但這不在我們今天的話題範圍內。你的問題是,如果是基於管教的目的,為了能讓孩子更好地改正錯誤、懂得規矩、有明確的是非觀,父母能不能「有分寸」地打孩子呢?
  • 長大打光棍的孩子,多半會有這樣的爸媽,現在糾正還不晚
    所以生了兒子的家庭就很擔憂,孩子將來娶不到媳婦,打光棍怎麼辦?還有的家裡有兩個兒子,不僅經濟壓力大,同時也是很擔憂未來孩子的婚姻情況。有的爸爸就是:在沒有兒子之前,出門都是橫著走的,不管不顧。可是有了兒子之後,都是夾著走的,看到抱著女兒的更是小心翼翼。就怕給兒子的未來嶽父留下不好的印象,可以說很卑微了。
  • 為什麼打冰球?
    加拿大打冰球的孩子,大概只有0.3%長大後能進入職業聯賽。走冰球競技道路的「成材率」看起來就是這麼的低,但當家長們討論,為什麼願意花更多的錢支持孩子一直打冰球的話題時,卻有很多相同的回答——孩子特別喜歡,放不下冰球;冰球是孩子們受教育的一 個好途徑;冰球也是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媒體和社交的很多話題都是冰球,冰球在加國,是一種強大的文化認同。
  • 孩子一犯錯就打屁股?美國懲戒專家提醒:這樣做會降低娃的智商
    每當孩子一犯錯,家長們都變著法的懲罰孩子,但最受各位家長們歡迎的一種懲罰方式就是打孩子的屁股。因為很多家長們並捨不得真正的打疼孩子,所以就選擇打孩子屁股,因為屁股上肉多,打著不疼但又能讓孩子記住挨打的感覺,因此打屁股就成為了父母們懲罰孩子的第一選擇。
  • 武漢5歲女童一天被打5次,戒尺教訓八分鐘,機構:老師不能打?
    意思是說,對待孩子不能縱容,要嚴格要求孩子,對孩子犯的錯要及時指正。所謂「棍棒」,只是說要讓孩子有一顆敬畏之心,這就足夠了,絕非是拿根大板子,給孩子一頓收拾!最讓人感到憤怒的是,涉事培訓機構居然說,為什麼家長可以打孩子,但老師就不可以打孩子?該事件由媒體曝光後,有當地教育局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教育機構的運行已被停止,假如警方認定老師行為非法的話,涉事教育機構之營業執照將被吊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