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教育不能靠「打」,其實這一招更有用

2020-12-26 吳阿靜1

打不得,罵不得,誰能告訴我們,孩子到底咋教育?

相信這個問題,問出了大部分父母的心聲。美國家庭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認為,暴力和恐懼不會達到讓孩子合作的效果,管教的真正含義是引導。

絕大部分父母都能認可,毫無緣由或是遇到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撒氣式地打孩子,純粹是家庭暴力,這種情況我絕對是強烈譴責的,但這不在我們今天的話題範圍內。

你的問題是,如果是基於管教的目的,為了能讓孩子更好地改正錯誤、懂得規矩、有明確的是非觀,父母能不能「有分寸」地打孩子呢?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懲大誡……這些傳統的教養觀念,確實至今仍是很多父母的信條。尤其不少父母自己小時候也被打過,所以,對這樣的教養方式也習以為常。

但很少有人會冷靜地反思,體罰的方式真的有效嗎?大部分時候,孩子都只會記得被揍時的疼、冷和恐懼,而不會記得自己究竟是為什麼被揍的。

我當然同意,在教養中讓孩子懂得規矩和界限非常重要且必須,但教會孩子這一點,有很多遠比打屁股更有效的方式,關鍵是你願不願意去想、去嘗試。

別否認,即便是出於教育目的且有克制的體罰,也都是因為家長確實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才出的下策。

那麼,當孩子調皮搗蛋不合作時,我們該怎麼引導教育,才能讓孩子聽話又懂事呢?

育兒專家李玫瑾針對"孩子犯錯是否該打孩子"這個問題,這樣說:孩子犯錯之後最好不要打孩子,對孩子來說,打習慣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他心裡知道你不會打死他,他也不會怕你。

孩子犯錯之後就一個眼神,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威嚴的,他會很牴觸你的那個"眼神",對他是有威懾作用的。如果是人多的時候,用一個"眼神"給孩子警示,當沒人的時候再讓孩子解釋剛剛的行為。

家長想讓孩子聽話,前提是孩子對家長有"畏懼"心理,讓孩子有畏懼心理抓住兩點:家長有威嚴的存在,適當"冷處理",讓孩子學會冷靜思考。

家長有威嚴的存在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肯定有一個慣唱"白臉",一個慣唱"紅臉",通常當孩子管不住的時候,慣唱紅臉的家長甚至哼一聲,一個眼神,孩子就知道自己錯了,就會下意識"收住"。

日常生活中,家長把好關,不要萬事都由著孩子,該威嚴的時候威嚴,孩子自然知道底線在哪裡。即使是溫柔的媽媽,也有生氣的時候,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所在。

這樣會更好,比打孩子更好吧?你覺著呢?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沒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但是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打"大多數家長都只會教孩子:"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你。"其實,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是沒有用的,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孩子的心理陰影。案例小E的女兒最近剛上幼兒園,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小E也教過女兒:"如果你在學校被欺負了,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解釋,暴力的孩子都是內心沒有力量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失控。他會覺得別人對他不好,他就特別生氣,但是他又拿這些人沒辦法,他不會表達,所以他就會選擇用暴力來解決,這就是很多暴力發生的原因。
  • 不要再唱黑臉白臉了,李玫瑾教授:這樣教育孩子才是對的
    還有一部分網友說,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他們才發現有時候不打孩子真的是不可能的,孩子不聽話,怎麼言語相勸都沒有用,被逼無奈只能打才會把孩子拉回正道。家庭教育觀念的分析是否要打孩子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每個孩子。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而這和以前我們接受的「棍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家長不再以暴力手段去「馴服」孩子,而是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分析事情。不過,很多家長應該都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和他們講道理,不吼不發脾氣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真的想給孩子拽過來打兩巴掌才解氣。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我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認為說的非常有道理,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若是在這時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那麼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都會伴隨一生。
  •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用這3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用這3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孩子日漸長大,父母感到欣喜的同時也感到苦惱。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會越來越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他們不成型的世界觀裡,很多觀點和看法又是不完善的。這就直接導致孩子會通過「頂嘴」這一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這是父母最頭疼的一個時期,但是千萬不能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覆蓋或控制孩子的思想,這樣做不僅沒有任何效果,有時還會起到反作用。
  • 李玫瑾:方法不對,你越管,孩子越叛逆?父母做好這3點才有用
    如果父母方法不對的話,也是很難把自家孩子培養成才的,身為父母者,都不知道怎麼當一個好的父母,更談不上怎樣把孩子培養成才了,父母如果想要把孩子培養得好,自身也得不斷學習,育兒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李玫瑾育兒提起李玫瑾教授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很受大家喜愛的老師,很多寶媽都是她的粉絲,李玫瑾教授在育兒上的觀點和看法被很多人追捧,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李教授粉絲評論曾經,我也是李玫瑾教授的粉絲。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我卻特別不建議家長朋友跟李教授學育兒了。為什麼?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家長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太著急、太焦慮了,總是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不停地讓孩子接受文化課知識,孩子在2、3歲的時候就學數學、拼音、英語。家長看似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實際上真正該管的地方卻忽視了。
  • 李玫瑾:6歲前「嚴抓」這4方面,孩子長大情商高,做事也更省心
    李玫瑾教授在一個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明確地提出了"3歲之前有恩與他,6歲之前立規矩"的教育理念。為什麼管教孩子要在6歲之前?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是6歲之前?1.孩子"一哭二鬧三上吊"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到在大街上有孩子突然號啕大哭,或者直接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哭的撕心裂肺,結果旁人一問,才知道可能他只是想要爸媽買一個最新款的玩具。
  •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孩子打架時,家長說:大的讓小的!都錯了
    當然不是,有些人受盡了世人的傷害,卻也變得溫柔;而有些人在孩子時經歷一些事後會造成性格暴力,不能冷靜下來。越年幼的孩子就越容易把電影電視劇的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更何況年幼的孩子親身經歷自己家庭的暴力下生活,這已經讓孩子在有聲中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壞行為。
  • 《圓桌派》李玫瑾:教育孩子要趁早
    每個孩子的出生,不僅承載著家庭的未來,也與國家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家庭和國家才能有更好的未來,這取決於父母,需要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素質的不斷提高,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並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開始積極尋求學習相關的育兒知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完美,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才。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李玫瑾:孩子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暗示情商高,是你家娃嗎?
    尤其是和兒時玩伴的相聚,總是讓人驚喜滿滿,曾經被家長說一身「臭毛病」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更有出息!我研究了心理學多年,才明白很多看似是「臭毛病」的行為,其實是情商高的表現。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表示,9歲前有以下「臭毛病」的孩子,暗示情商高!看看是你家娃嗎!
  • 孩子不想上學該怎麼辦?教育專家李玫瑾給出三招,實際又有效
    孩子不想上學該怎麼辦?教育專家李玫瑾給出三招,實際又有效在上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出現不想上學的情緒,這可是愁壞了不少的家長,有時候打罵都不管用,教育專家李玫瑾對此就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既現實又有效果。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正因如此李玫瑾教授也是經常出席各大育兒節目,並且經常進行講座,向各位家長傳遞正確的育兒觀念,解決家長在育兒道路上的難題,而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回答了一個所有家長都特別重視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對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通過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能夠看出來。
  • 孩子上名牌大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直到有一次我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她說:「我寧願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活得快快樂樂」!為什麼孩子快樂比上名校更重要?對於一些「虎爸狼媽」的家庭來說,這種觀點八成不會認同。但李玫瑾教授的話不得不聽,她是犯罪心理學教授、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她都是通過案件去追溯孩子的心理,所以她的觀點獨到又犀利。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智力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心裡不陽光,一旦人生到達了一個高度,自己無法排解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這幾個信號,家長要做好準備
    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青春期是有跡可循的,當出現這3個信號,家長心裡要有數,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這三個信號是我以前看過一場李玫瑾教授關於青春期的講座,總結出來的,分享給大家!一、身高變化為第一個信號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的身高變化是進入青春期的第一個變化,可能孩子一年就長半個頭十幾公分的身高。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文/好奇的萌娃控我們經常用學習成績、性格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懂事、孝順這些道德品質來評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這些特徵呢?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
  • 孩子被同學被欺負,你還在教「告訴老師」?聽聽李玫瑾教授的辦法
    可想而知,如果朱女士沒有替女兒討回公道,女兒今後在幼兒園的日子會更不好過。而時間長了,對於女兒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損害。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表示,打回去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就是,告訴老師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