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得,罵不得,誰能告訴我們,孩子到底咋教育?
相信這個問題,問出了大部分父母的心聲。美國家庭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認為,暴力和恐懼不會達到讓孩子合作的效果,管教的真正含義是引導。
絕大部分父母都能認可,毫無緣由或是遇到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撒氣式地打孩子,純粹是家庭暴力,這種情況我絕對是強烈譴責的,但這不在我們今天的話題範圍內。
你的問題是,如果是基於管教的目的,為了能讓孩子更好地改正錯誤、懂得規矩、有明確的是非觀,父母能不能「有分寸」地打孩子呢?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懲大誡……這些傳統的教養觀念,確實至今仍是很多父母的信條。尤其不少父母自己小時候也被打過,所以,對這樣的教養方式也習以為常。
但很少有人會冷靜地反思,體罰的方式真的有效嗎?大部分時候,孩子都只會記得被揍時的疼、冷和恐懼,而不會記得自己究竟是為什麼被揍的。
我當然同意,在教養中讓孩子懂得規矩和界限非常重要且必須,但教會孩子這一點,有很多遠比打屁股更有效的方式,關鍵是你願不願意去想、去嘗試。
別否認,即便是出於教育目的且有克制的體罰,也都是因為家長確實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才出的下策。
那麼,當孩子調皮搗蛋不合作時,我們該怎麼引導教育,才能讓孩子聽話又懂事呢?
育兒專家李玫瑾針對"孩子犯錯是否該打孩子"這個問題,這樣說:孩子犯錯之後最好不要打孩子,對孩子來說,打習慣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他心裡知道你不會打死他,他也不會怕你。
孩子犯錯之後就一個眼神,這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威嚴的,他會很牴觸你的那個"眼神",對他是有威懾作用的。如果是人多的時候,用一個"眼神"給孩子警示,當沒人的時候再讓孩子解釋剛剛的行為。
家長想讓孩子聽話,前提是孩子對家長有"畏懼"心理,讓孩子有畏懼心理抓住兩點:家長有威嚴的存在,適當"冷處理",讓孩子學會冷靜思考。
家長有威嚴的存在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肯定有一個慣唱"白臉",一個慣唱"紅臉",通常當孩子管不住的時候,慣唱紅臉的家長甚至哼一聲,一個眼神,孩子就知道自己錯了,就會下意識"收住"。
日常生活中,家長把好關,不要萬事都由著孩子,該威嚴的時候威嚴,孩子自然知道底線在哪裡。即使是溫柔的媽媽,也有生氣的時候,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所在。
這樣會更好,比打孩子更好吧?你覺著呢?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