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奇的萌娃控
我們經常用學習成績、性格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懂事、孝順這些道德品質來評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這些特徵呢?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從不是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李玫瑾教授曾對1000名未成年進行調查,結果表示,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辱罵嘲諷的孩子,性格出現出現缺陷的概率大,25.7%以上會出現自卑、抑鬱的情緒;22.1%以上會變得冷酷無情;56.5%以上會變得脾氣暴躁。
父母「語言天賦」就是父母對孩子展現的與生俱來的語言暴力,父母對孩子的冷嘲熱諷好像與生而來,不用學不用教卻一刀一刀扎進孩子的心理,漫畫家幾米曾說過:「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不願意聽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惡語傷人六月寒,外人的語言暴力都可能將一個人推進深淵,更何況是最親近的父母呢。
那些被父母「語言天賦」傷害到遍體鱗傷的孩子
一: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
小時候的王猛因為不會剝雞蛋被同學嘲笑,尋求母親的幫助非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被變本加厲的嘲諷。
一次王猛遭遇校園暴力,課本和學習資料都被破壞得亂七八糟,母親沒有成為王猛的後盾為其討回公道,而是幸災樂禍的講:「現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了吧!」
王猛被後座欺負,向父親訴苦,得到的是一句:「後桌能有什麼影響,最卑賤的狗才想要公平,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你成績好?」
父母20多年的惡語相向,像把刀子插進王猛的心裡,鮮血淋淋不能癒合,以至於王猛變得內內向、敏感、迷茫,畢業後拉黑父母6年,並寫了一封一萬字的書信,像朋友和親戚告誡,別再傷害自己的孩子了。
二:孩子哭訴媽媽的語言暴力,媽媽卻無動於衷
綜藝《少年說》裡面,一個小姑娘在臺上哭著控訴著自己的媽媽,「每次考試你都要拿我跟別人比,為什麼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呢?」
聽到這話任何一個愛自己孩子的媽媽都會動容,但是這位媽媽卻無動於衷的說著「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打擊著你,因為我認為你的性格,不打擊你,你可能會有點飄。」聽到媽媽的話,女孩哭著說:「自己不適合打擊」,但媽媽堅持自己的觀點,無法說服媽媽,也只能哭著走下臺。
三: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
同樣是《少年說》裡的孩子,真情實意的向父母坦誠:「我承認我到了叛逆期,我們就像是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我生氣,你更生氣,但我希望你們可以幫幫我,而不只是批評,我也想變得更好」。
青春期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父母卻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用更加犀利的語言去抨擊孩子,導致孩子沒有安然度過青春期,慢慢走向歪路。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應該給孩子傳遞語言教育呢?
一:輕聲教育
在當今社會中,孩子的壓力並不比父母小,他們承受著來自父母期望的壓力,同齡人比較的壓力,對前途一片迷茫的壓力等等,而這個頂著壓力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走偏,但是父母別想著用吼叫、辱罵的方式領回正途,儘量對孩子進行輕聲教育。
二: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家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避風港,而不是令孩子瑟瑟發抖的差評師,無論孩子做得好做的壞,成功與否,都會進行一番批評。
三:給出建議並非一味批評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的經驗之談,可能有時候好於孩子的自己選擇,但是給出建議的同時,不要一味地的批評孩子,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萌娃寄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迷茫、彷徨、甚至走錯路的時候,這時父母不應一味地的批評,溫柔的語言才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路燈,愛之深,未必要責之切,別讓刻薄的語言掩蓋了愛的本意。
你是善用語言暴力的父母嗎?或者,你有沒有被父母的語言暴力傷害過?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一個萌娃控,和我一起關注兒童心理,一起解讀成長的那些煩惱,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鳴,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