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2020-12-23 好奇的萌娃控

文/好奇的萌娃控

我們經常用學習成績、性格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懂事、孝順這些道德品質來評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這些特徵呢?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從不是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李玫瑾教授曾對1000名未成年進行調查,結果表示,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辱罵嘲諷的孩子,性格出現出現缺陷的概率大,25.7%以上會出現自卑、抑鬱的情緒;22.1%以上會變得冷酷無情;56.5%以上會變得脾氣暴躁。

父母「語言天賦」就是父母對孩子展現的與生俱來的語言暴力,父母對孩子的冷嘲熱諷好像與生而來,不用學不用教卻一刀一刀扎進孩子的心理,漫畫家幾米曾說過:「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不願意聽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惡語傷人六月寒,外人的語言暴力都可能將一個人推進深淵,更何況是最親近的父母呢。

那些被父母「語言天賦」傷害到遍體鱗傷的孩子

一: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

小時候的王猛因為不會剝雞蛋被同學嘲笑,尋求母親的幫助非但沒有得到安慰,反而被變本加厲的嘲諷。

一次王猛遭遇校園暴力,課本和學習資料都被破壞得亂七八糟,母親沒有成為王猛的後盾為其討回公道,而是幸災樂禍的講:「現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了吧!」

王猛被後座欺負,向父親訴苦,得到的是一句:「後桌能有什麼影響,最卑賤的狗才想要公平,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你成績好?」

父母20多年的惡語相向,像把刀子插進王猛的心裡,鮮血淋淋不能癒合,以至於王猛變得內內向、敏感、迷茫,畢業後拉黑父母6年,並寫了一封一萬字的書信,像朋友和親戚告誡,別再傷害自己的孩子了。

二:孩子哭訴媽媽的語言暴力,媽媽卻無動於衷

綜藝《少年說》裡面,一個小姑娘在臺上哭著控訴著自己的媽媽,「每次考試你都要拿我跟別人比,為什麼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呢?」

聽到這話任何一個愛自己孩子的媽媽都會動容,但是這位媽媽卻無動於衷的說著「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打擊著你,因為我認為你的性格,不打擊你,你可能會有點飄。」聽到媽媽的話,女孩哭著說:「自己不適合打擊」,但媽媽堅持自己的觀點,無法說服媽媽,也只能哭著走下臺。

三: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鼓勵

同樣是《少年說》裡的孩子,真情實意的向父母坦誠:「我承認我到了叛逆期,我們就像是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我生氣,你更生氣,但我希望你們可以幫幫我,而不只是批評,我也想變得更好」

青春期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父母卻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用更加犀利的語言去抨擊孩子,導致孩子沒有安然度過青春期,慢慢走向歪路。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應該給孩子傳遞語言教育呢?

一:輕聲教育

在當今社會中,孩子的壓力並不比父母小,他們承受著來自父母期望的壓力,同齡人比較的壓力,對前途一片迷茫的壓力等等,而這個頂著壓力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走偏,但是父母別想著用吼叫、辱罵的方式領回正途,儘量對孩子進行輕聲教育。

二: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家人、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避風港,而不是令孩子瑟瑟發抖的差評師,無論孩子做得好做的壞,成功與否,都會進行一番批評。

三:給出建議並非一味批評

在教育過程中父母的經驗之談,可能有時候好於孩子的自己選擇,但是給出建議的同時,不要一味地的批評孩子,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萌娃寄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迷茫、彷徨、甚至走錯路的時候,這時父母不應一味地的批評,溫柔的語言才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路燈,愛之深,未必要責之切,別讓刻薄的語言掩蓋了愛的本意。

你是善用語言暴力的父母嗎?或者,你有沒有被父母的語言暴力傷害過?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一個萌娃控,和我一起關注兒童心理,一起解讀成長的那些煩惱,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鳴,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必修課#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
    或許很多人會說是電腦遊戲,遊戲裡面的打擊快感和精美畫面無疑都是讓孩子為之沉迷而荒廢學業的東西,畢竟沉迷遊戲的孩子在上課和做作業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遊戲根本無心學習;還有人說是懶惰是人墮落的原罪,懶惰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學習,他們也沒有刻苦學習的心。但是這些都是只要家長加以引導和教育,孩子都可以改正過來。
  • 李玫瑾教授直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和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而我國最好青少年兒童犯罪心理側寫師之一的李玫瑾教授的側寫結果卻與絕大多數人的猜測都不同: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當中,打不打遊戲,懶不懶都是隨機分布的,唯一的共同特點只有「長期遭受父母的語言暴力
  • 李玫瑾: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語言天賦。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 致家長: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否選擇放棄——李玫瑾教授
    那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呢?這是因為,閱讀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行為,而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孩子對書沒有天生的好感,更不會對閱讀有天賦,這屬於正常現象。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向我們請教三字經或論語,那該多可怕啊。
  • 研究發現:毀掉孩子幸福的「元兇」,從來不是手機和遊戲,要重視
    現代社會,父母每當談及教育往往不是源於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和深思,而是憑藉本能、常識去教育孩子。有些對教育更為津津樂道的父母,甚至將教育演變成了一種以教育為名義的時尚炫耀。無論哪一種父母,對於孩子玩手機遊戲看法有著驚人的一致,認為手機遊戲是毀掉孩子未來幸福的「元兇」。
  • 李玫瑾:聽話老實的孩子大多學習好,「活潑」的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比如李玫瑾教授作為目前兒童教育專家,就曾經在一次講座上下過這樣的結論。學習好的孩子大多是比較老實和聽話的孩子。在一個班裡,那些看起來非常聰明卻"活潑"的孩子其實不是學習的料。李玫瑾教授談孩子的學習李玫瑾教授曾經就一次講座中提到,在一個班上其實優生和後進生他們是一個群體。各有各的特點。那些學習好的孩子他們往往具有這樣的特質:老實和聽話。那些學習較差的孩子他們也或許具有這樣的特質:活潑。那麼李玫瑾教授到底說的對不對呢?
  • 李玫瑾: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對於李玫瑾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的教授,多年從事研究青少年兒童犯罪心理學,而且她的育兒理念在網上非常火爆,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同。李玫瑾教授分析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在一次講座中她表示: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別不是一點點,家長別不在意。當然也許在短期內無法看出,但是必定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所以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儘量少的或者完全不要給孩子看電視,否則差距會越來越大。到底他們之間會有哪些差距呢?
  • 李玫瑾:父母少說3句「口頭禪」,將「不倒翁精神」注入孩子體內
    如果你是名寶媽,那你會明白,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怕因為自己的錯誤理論,讓孩子離「幸福快樂」越走越遠。 但很多父母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語言,用「刻薄的話語」傷害著自己最愛的寶寶,或許是出於衝動,但話已出口,很多事情就「覆水難收」了。
  • 李玫瑾教授感悟:二十年後,孩子最感恩的,將是這樣的父母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提到過:父母要在初中階段和兒女提,我當初是怎樣看上你爸爸(媽媽)的?以父母的優缺點來分析最重要的品質。 從李玫瑾教授語錄所得感悟:簡單來說,父母最好的教育,應該從言傳身教開始。 言傳身教,而身教重於言傳,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日常環境的薰陶,孩子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比「刻意為之」表現的更好。
  • 李玫瑾教授:一個自信心強的孩子,都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但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教出又陽光又自信的孩子。一般都是這四種家庭。
  • 李玫瑾教授:成績好的孩子,在班級裡通常不會太活躍,原因很簡單
    這點讓小李的父母們很是疑惑,也不好意思在親戚面前吹噓自己的孩子了,為什麼一個聰明活潑的孩子,成績就是上不去呢?成績好的孩子,在班級裡通常不會太活躍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我家孩子在學校表現這麼好,為什麼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
  • 李玫瑾坦言:父母的壞情緒會養出三種「劣性孩子」,調控刻不容緩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每對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成自信樂觀,聽話懂事的人,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其實和父母情緒有很大關係。父母本身的性格和情緒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特徵。育兒教授:父母易怒多會養出這三種特徵的孩子李玫瑾教授作為著名育兒專家,在育兒觀上獨到的見解受到了許多父母的歡迎。她曾經在講座中談到:「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學習時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遇到事情就火冒三丈,大吼大叫,從來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而這和以前我們接受的「棍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家長不再以暴力手段去「馴服」孩子,而是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分析事情。不過,很多家長應該都發現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每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和他們講道理,不吼不發脾氣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真的想給孩子拽過來打兩巴掌才解氣。
  •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解釋,暴力的孩子都是內心沒有力量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容易失控。 李玫瑾教授在訪談裡提到過,想要讓孩子不暴力其實很簡單,做到兩件事情就可以了。
  • 李玫瑾: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得快快樂樂
    李玟瑾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因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而為大家所熟知,但她更因切實有效的育兒理念受到家長的熱捧。李玫瑾教有個女兒,她曾說過: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也一定讓她活的快快樂樂。她表示她並不很看重女兒的成績,女兒上學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
  • 浙江大學鄭強教授:把英語「踢出」高考!別著急贊同,可能是誤解
    有家長說:我家孩子每天時間幾乎都用來學習英語,根本沒有時間學習語文和數學,就這麼學,英語成績還是不理想,因為他天生就沒有那個語言天賦。鄭強教授的觀點的真正含義,你可能誤解了我認為,很多家長對鄭強教授的觀點是有一種誤解的。這些家長理解為:鄭強教授是希望孩子們不學英語,而是把精力放在其他學科上。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母,與旁人無關
    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次節目訪談中就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不應當僅限於物質,更要注重精神撫養。 情商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家長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情商高的人,因為情商高的人走到哪都吃的開,但是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的情商就不是很高
  • 孩子調皮愛頂嘴怎麼辦?李玫瑾:父母學會說3句話,勝過打罵責罰
    孩子「愛頂嘴」,並非孩子到了叛逆期,而是到了階段性的「愛頂嘴」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意識和語言能力慢慢爆發,他們不懂什麼是規矩,只能將這些所謂的「叛逆」,都投放在父母身上。其實,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孩子愛頂嘴確實算不上大問題,但若是引導不當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語言能力。
  • 李玫瑾教授:專注力差的孩子,父母多半有這幾種表現,怨不得孩子
    一個擁有好成績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擁有專注力的孩子。因為做一件事要專注才會更容易成功,但是專注力並不是培養出來得到的而是保護出來的。但是有的時候家長用力過猛,往往會做出一些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事情。針對這個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為此也曾進行過研究,她說:「孩子的專注力不好,大多是家長每天都在做這5件事導致的」。孩子專注力差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