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沒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2020-12-16 小鹿的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言

對於校園霸凌的情況,大家都已經屢見不鮮。但是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打"大多數家長都只會教孩子:"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你。"其實,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是沒有用的,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孩子的心理陰影。

案例

小E的女兒最近剛上幼兒園,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小E也教過女兒:"如果你在學校被欺負了,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女兒也記住了媽媽教她的方法,女兒上學的第一天,就被大班的小朋友欺負了,女兒馬上告訴了小班老師,但由於大班的孩子不歸小班老師管,所以老師除了安慰一下小E的女兒,也沒有其他的動作。

放學後,女兒回到了家裡,哭著對媽媽說她不想上學了。媽媽以為是女兒剛上學第一天不適應,所以才不想上學,所以一直安慰女兒。到了傍晚,小E給女兒洗澡的時候發現女兒身上有傷痕,女兒這才告訴媽媽:"媽媽,我在學校被大班孩子欺負了,但是告訴老師後,老師並沒有處理。上學好可怕,我不想上學了。"

小E看到後,內心非常心疼孩子。第二天,她帶著孩子去找老師要說法,老師除了道歉,也沒有其他辦法了。所以,孩子被欺負時,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孩子的心理陰影。

告訴老師不能抹去孩子心理陰影

1、 老師能力範圍有限

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讓孩子告訴老師。但如果欺負孩子的學生是別的班級的學生,就如同案例中小E的女兒一樣,她是小班的,但是欺負她的是大班的孩子。但小E的女兒只會告訴小班的老師,她被大班小朋友欺負了。

由於大班的孩子不歸小班的老師管,如果老師因為這件事情而找大班的老師,也怕影響同事之間的關係。所以,老師的能力範圍有限,孩子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他心裡的陰影。

2、 老師不能體罰"熊"孩子

孩子如果在學校被欺負了,而孩子被欺負的過程,老師又沒看到。老師又不能憑孩子的一面之詞去體罰隨意欺負人的"熊"孩子。

而且現在也有明文規定老師是不能隨意體罰學生的,但孩子被欺負了,肯定是會留下心理陰影的。孩子如果被欺負了告訴老師,也不能抹去孩子心理的陰影。

3、 老師的安慰並不能抹去孩子心裡陰影

很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如果你在學校被欺負了,一定要一定時間告訴老

師。"所以孩子都會聽家長的話,被欺負了馬上告訴老師而不告訴家長。

老師面對這樣的問題,一般也只會安慰孩子,並且口頭教育欺負人的小孩

幾句,這件事也就這樣作罷。但孩子被欺負了,心理已經有了陰影,老師的安慰也並不能抹去孩子心裡的陰影。

所以,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讓孩子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是不能抹去孩子心裡的陰影的。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我們看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是如何說的。

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1、 支持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她會支持孩子打回去。打回去是屬於正當防衛,這是教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

因此,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們一定要教孩子,先打回去,再告訴老師,讓老師教育欺負他的學生,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心理陰影。

2、 讓孩子擁有自保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還說過: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更要讓孩子擁有自保的能力。比如增加孩子的體質,這樣孩子才不會輕易被欺負。

熊孩子也是欺弱怕強的,如果孩子體質比較弱小,看起來比較好欺負。熊孩子也會經常對這樣的孩子下手。但如果孩子看起來比較強壯,熊孩子一般也會遠離他。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擁有自保的能力,增強孩子的體質,讓孩子看起來"不好欺負"。

3、 家長立即跟學校反應

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了解了原因後,一定要第一時間和學校反應。比如跟校長反應,讓學校知道家長的態度,這樣學校才會積極去處理,並且給予熊孩子一些教訓和懲罰。

總結

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打",家長不要再讓孩子馬上告訴老師了,這樣並不能抹去孩子心裡的陰影。家長要支持孩子打回去之後,再告訴老師,同時家長也要增強孩子的體質,讓孩子看起來"不好欺負"。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被同學被欺負,你還在教「告訴老師」?聽聽李玫瑾教授的辦法
    別的孩子不僅不跟女兒做朋友,還有個別小男孩,專門盯著女兒欺負,常常趁老師不注意的時候,要麼推女兒一把,要麼扯女兒的頭髮,女兒經常紅著眼睛回家。朱女士發現真相的時候,非常憤怒,當即衝到了幼兒園,要求幼兒園的老師給一個說法。經過老師的一番調解之後,那個欺負人的孩子和他的家長,給朱女士的女兒道了歉,孩子的情緒才好轉了不少。
  • 在學校被欺負?別只教孩子「向老師告狀」!李玫瑾教授建議這樣做
    當孩子告訴你,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你會怎麼做?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們調換了位置,我被調換到了倒數第二排靠近窗戶的位置,在我們小孩子的眼中那是一個老師看不見的角落。我的同桌是個可愛的女孩子,而後桌卻是兩個調皮的男孩子,老師不在的時候總會偷偷地捉弄我們兩個。
  • 孩子上名牌大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現在隨便在大街上抓住一個父母,問他們對於孩子哪方面最擔心?相信「學習成績」一定是非常大眾的答案。家長拼命地給孩子送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老師幫著開小灶,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等著金榜題名時,能安安心心地坐進名校的教室裡!但考名校真的這麼重要嗎?
  • 李玫瑾談興趣班:這三種報了也沒用,最好選擇是一靜一動
    對於如何選擇興趣班,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詳細論述過這一話題,有需求的媽媽不妨借鑑一下。補課成為流行趨勢:才上一年級就開始「十全大補」小李的女兒今年「幼升小」,成為了一名小學生,這才開學沒幾天,小李發現女兒的班級裡已經開始有接送孩子去課後班的了。
  • 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上周五,朋友萌萌哭著給我打電話,說剛開學沒幾天,她家孩子就跟同學打架,還下手不輕。孩子回家之後萌萌訓了幾句孩子,孩子還生氣打她,她一下子就有點崩潰,她不懂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她還問我她家孩子是不是有點暴力傾向。
  • 孩子總是玻璃心,經不起老師和家長批評,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方法
    ——愛默生家裡的孩子玻璃心,批評不到兩句就哭了,怎麼辦?很多家長都很困惑,孩子一哭,就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講道理了。特別是現在還經常看到,孩子因為受到打擊而做到想不開的事情。家長就更加不敢批評孩子了。很多老師也說,現在的孩子太金貴了,我們不敢罵!
  • 到底要不要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家長不用再糾結了
    所以,很多父母就不免會產生疑問,那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真的可能教育好孩子嗎?不打孩子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嗎?其實,回想起我們的長大過程,基本上都是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揍過,甚至是被父母用棍子打過,可很多人的內心中並沒有多麼的記恨父母。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 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頻繁發表她的家庭教育觀點以「李玫瑾」命名的教育類公眾號、直播號數目龐大、流量驚人(或許並未經過李教授本人授權)。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上,費時費錢還沒用
    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能更優秀,但盲目地報興趣班真沒什麼用,反而耽誤了孩子真正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育家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上直言:興趣班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以下3種興趣班,沒必要讓孩子上。
  • 李玫瑾教授說的專治3-5歲「熊孩子」的訓練方法:片面了!
    怎麼說「不」呢?3-5歲,找個機會,訓練孩子,克制任性。怎麼訓練?當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家裡已經有無數小汽車,他在商場非要鬧騰,我就要這個小汽車。你說:家裡有一樣的。他說:我就要,我不走。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您一定要做一個克制任性的訓練。首先,把孩子抱回家,放床上。
  • 「他一看就是窮人家孩子」,為何窮被看穿,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需要承認的是,不論什麼時代,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的。 「他一看就是窮人家孩子」 記得曾經有這樣的一則報導,新學期開學了在一所私立學校中,老師上的第一節課結束後,便能夠清楚的知道
  • 李玫瑾教授:成績好的孩子,在班級裡通常不會太活躍,原因很簡單
    鄰居家的孩子小李,天性比較活潑開朗,剛開學就能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很快地就被老師選為班長了。當選班長之後,小李更加積極主動了,不管是個老師打交道還是開展班級活動,他都能處理得很好。但令家長們苦惱的是,每次期末考試,小李的學習成績總是班上墊底的。
  • 不要再唱黑臉白臉了,李玫瑾教授:這樣教育孩子才是對的
    閨蜜還是死死攔著,於是戲劇化的一幕出現了,孩子在一旁呆望著,閨蜜和她老公開始了激烈的爭吵……孩子叛逆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一直以來是教育界的難題。有一段時間,「我應該打小孩還是不打小孩」也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 李玫瑾:「窮」讓孩子在班級扎眼,3個特點藏不住,父母要反思
    但在學校這個小社會,孩子窮得太明顯,會成為"眾矢之的"。李玫瑾:"窮"讓孩子在班級扎眼窮,在中國社會裡,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國家大力發展扶貧計劃,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富裕起來。對這個孩子來說,人生唯一的亮光,就是學習,考出好成績,從此草雞變鳳凰。但家庭沒有背景,處處顯出貧窮。接著,她開始被霸凌,經受了一個孩子,不該接受的殘酷。這就是為什麼,李玫瑾教授會說,"窮"讓孩子在班級顯得很扎眼,這會給孩子帶來困擾。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 李玫瑾教授的忠告:「別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希望你可以聽進去
    李玫瑾教授的忠告:"別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希望你可以聽進去導語目前,很多80、90後的年輕人都成為了新手寶爸寶媽。然而,在某次家長會後,老師把小美單獨留了下來,耐心的和她說:"以後還是不要給孩子過度打扮了,家長沒有發現嗎?孩子的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每天就知道和其他同學比穿著。"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李玫瑾: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不會活得太辛苦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說誰誰誰的孩子「厚臉皮」,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沒臉沒皮,別人怎麼說他都不聽,這樣的孩子最沒用。但是在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和馬未都老師,在圓桌派中便提出了一個觀點: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不會活的太累。
  • 李玫瑾教授感悟:二十年後,孩子最感恩的,將是這樣的父母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提到過:父母要在初中階段和兒女提,我當初是怎樣看上你爸爸(媽媽)的? 從李玫瑾教授語錄所得感悟:簡單來說,父母最好的教育,應該從言傳身教開始。 言傳身教,而身教重於言傳,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日常環境的薰陶,孩子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改變,比「刻意為之」表現的更好。
  • 李玫瑾:12歲之前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幾乎沒用還浪費錢
    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檔節目裡坦言:12歲之前千萬不要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幾乎沒用還浪費錢。第一種:老師資質不明的現在市面上的興趣班非常多,很多興趣班的老師可能連個教師證都沒有,非常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