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2021-01-09 騰訊網

文源 | 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

伴隨三起殺人案

火起來的「教育思想」

李玫瑾教授1958年出生,現年62歲,是研究犯罪心理的專家,近年來卻成為許多家長推崇的「育兒專家」。

▲ 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頻繁發表她的家庭教育觀點

以「李玫瑾」命名的教育類公眾號、直播號數目龐大、流量驚人(或許並未經過李教授本人授權)。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

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

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 李教授粉絲評論

曾經,我也是李玫瑾教授的粉絲。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我卻特別不建議家長朋友跟李教授學育兒了。

為什麼?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類似的感受——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乍一聽挺有道理,再聽聽又覺得有點怪。

哪裡怪?說不清。

連續聽,甚至會出現壓抑、窒息、毛骨悚然的身體反應。

為了將上述說不清的感受釐清,我憑藉記憶和查閱新聞報導、學術論文,復盤了李玫瑾「教育思想」的源流。

李教授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名人,始於對發生在2004-2010年期間三起著名殺人案的點評。

三起案件分別是:2004年的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興滅門案(李磊案)、2010年的藥家鑫案。

馬加爵案:

殺同學是因為「自我中心」?

2004年2月,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連殺四位宿舍同學,震驚全國。公安部對他發出A級通緝令。

許多人認為馬加爵犯罪的根因是貧窮,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在發表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的論文《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中,李教授這樣寫道:「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但壓抑的情緒特點、扭曲的人生觀及『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繼而提出,家庭、學校只重視智力教育是種誤區,應對青少年增加人生觀的教育,使他們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學會顧及他人和群體的利益。

李教授在諸多媒體採訪中重申了她的上述觀點。

▲ 馬加爵受審

如果只從預防犯罪的層面看,這些觀點毫無問題。可當涉足家庭教育領域的分析,李教授的思路就出現種種漏洞了。

比如,她立論的基礎是馬加爵的原生家庭十分正常,父母雙全,老實本分,家人對他都十分關心;是他不懂得親情的價值,為了滿足自己一意孤行,未能回報親人的恩情。

而事實上,媒體公開的案件調查、馬加爵日記、馬加爵大姐所寫的回憶文章均顯示:

馬加爵從小就特別乖。穿開襠褲的年齡就會爬上灶臺盛粥給父母;從不和父母頂嘴,不惹父母生氣。

馬加爵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兩姐一哥。哥姐們小時候,家庭經濟條件尚可,到馬加爵3歲左右,出現了經濟困境。但父母通過幫小老闆燙褲子,仍能支持子女上學。

馬加爵尊重姐姐、孝順奶奶,媽媽少穿一條褲子都會擔心媽媽受涼。看到媽媽日夜做工,就自責是他們做子女的給父母添了負擔。

大姐工作後要給馬加爵生活費,他拒絕,十分體諒大姐謀生的不易。

種種跡象說明,馬加爵根本不像李玫瑾教授所定論的「自我中心」。相反,他是背負了太多來自家庭的生存壓力和情感壓力,過早懂事,過早成熟,「替家人著想過了頭」(馬加爵大姐語)。

馬加爵的父母一輩子膽小怕事,處處要求子女忍氣吞聲。孩子受了欺負,不但不會替孩子撐腰,還會責罵孩子。

這也使馬加爵未能學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靈活處理人際衝突,只憑意志強力壓抑自己,直到出現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和宿舍同學因玩牌發生口角,最終殺人洩憤。

出人頭地、給父母報恩是馬加爵背負的另外一項沉重壓力。從小到大,他常因學業競爭對同學產生嫉妒、不服。他會要求自己通過加倍刻苦超越同學,可一兩次成績不如人也會帶給他強烈打擊。

日復一日、充斥童年的分數爭奪戰,向孩子傳遞了成王敗寇、你死我活的價值觀。

此外,馬家父母會因瑣事激烈爭吵,父親會用狠毒的髒話罵母親。因為同情母親,少年馬加爵對父親產生了恨意。

上大學後,馬加爵在寒暑假不願回家,覺得「回家沒意思,不如留在學校,還有一臺電腦」。

逃亡期間,他給大姐留言吐露: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被執行死刑後,父親不允許馬加爵的骨灰埋進祖墳,認為他不配……

馬加爵的家庭顯然並不真正和諧、溫馨,只是表面看起來完整、健全。

如果藉此討論家庭教育,我們需要討論:

不良的夫妻關係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否定並迫使孩子壓抑負面情緒,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孝順、乖,限制孩子伸展自我,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望子成龍,要求孩子過早參與競爭,成為實現家長願望的工具,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繼而我們會清晰地看到,作為父母,有哪些自我成長的功課要做。

然而,上述議題通通沒有出現在李教授的視野中。李教授意識到了馬加爵犯罪與家庭教育有關,卻只得出了他缺乏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簡單化結論。

李磊案:

「親自撫養,才能獲得控制孩子的心理資本」?

2009年11月,北京市大興區發生了一起賅人聽聞的滅門案。案犯李磊用尖刀將自己的父母、妻子、妹妹及兩個親生幼子全部刺死。

李磊從小跟著奶奶長大,與奶奶感情最深,8歲才回到父母身邊上學。

他自述父母對他管教太嚴,從小就看不起他,認為他什麼事情都幹不成,經常對他呼來喝去、指手畫腳。父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抄起手邊的東西打他。在家裡他就像坐牢一樣,感受不到溫暖。

▲ 李磊受審

李玫瑾教授分析這起殺親案時認為,案犯之所以反感父母管教太嚴,是因為他能力弱、自尊心強、說不得。這又緣於他小時候在奶奶身邊太受寵,所以對嚴厲不習慣。

這樣的認識很容易在未對家庭教育有過深入思考的人群中引起共鳴。

父母管教太嚴,閹割了孩子的自尊,難道不該在家庭教育層面反思父母的問題嗎?為何反歸罪於孩子「脆弱」?

所以李教授的邏輯是孩子要習慣打罵,即使父母對他造成種種身心傷害,也要對父母感恩戴德?這不就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霸王條款嗎?

說到這裡希望不要有人出來抬槓——我絕不是想在法律和道德層面幫殺人犯洗白。成年人犯罪,根源在原生家庭,責任在他自己。李磊殺了人,也償了命,在此,更有價值的討論是: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將一個人逼到忍無可忍的地步?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

一個人「自尊心強、說不得」,其實是自戀脆弱、自我價值感低、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這是總被批評打擊,缺乏肯定、尊重和關愛造成的。

李教授看到了果,卻歪曲了因。

從此案當中,李教授還提出了一個廣受歡迎的觀點:

「孩子一定要自己撫養,不要交給保姆和老人,否則等到孩子青春期,你就真的管不住了。」

提倡父母親自撫育孩子,本來功德無量,因為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都發現:

0-3歲是否與媽媽建立起親密安全的依戀關係,決定了孩子是否能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存在感、人際信任感,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基底和一生幸福。

李教授呼籲父母親自撫養孩子,目的卻不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幸福,而是為了父母可以獲得長遠控制孩子的「心理資本」。

她認為李磊的父母就是小時候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才失去了對孩子的心理控制力。

她甚至說,讓孩子在嬰兒期記住你的味道,那麼長大後他至少不會殺了你!

李教授是把我們的孩子都預設成潛在的殺人犯了嗎?

為了強化這一觀點,後來她還在家庭教育講座中舉過一個溥儀的例子:

身邊人的順從助長了小皇帝的淘氣任性。無人敢管的溥儀只會聽一個人的話,就是餵養他長大的乳母。因為他對乳母很依戀,有感情。

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他才會聽話——這不就是PUA界的通用技術嗎?真讓我感到毛骨悚然!

聽到李教授的「心理控制論」會產生排異反應,說明你已對父母控制孩子的念頭和行為有所覺察,傾向於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藉由父母誕生,卻不必為父母而活。

當然也會有一些人,內在認知仍停留在父母是「恩主」,孩子是負債的「奴僕」,孩子就應該滿足父母、對父母快速服從——那麼聽李教授的「心理控制論」就會覺得特別舒坦。

▲ 某網友表達對李玫瑾教授「心理控制論」的贊同

藥家鑫案:「過分嚴厲苛求會導致

孩子心理不健康」,但多少是過分?

2010年10月,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深夜駕車撞人後,連刺8刀致人死亡。這同樣是一起乖孩子犯罪事件。

▲ 藥家鑫受審

藥家鑫自述,從小到大,他的生活中除了學習就是練鋼琴。

逼他練琴時,媽媽會拿皮帶抽他。為了兼顧練琴和課業,小學階段的他就要在課間趕作業,除了上廁所,不能離開座位。

爸爸轉業後沒有再找工作,專盯他的學習,遇到他成績下滑,會把他關在地下室,除了吃飯不準上樓。

這一切讓藥家鑫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山大,經常想自殺。

他一方面積累了對父母嚴酷教育的恐懼、憤怒,一方面又用理智說服自己「爸媽特別愛我,我要讓他們為我驕傲」。

這是父母以愛之名綁架孩子,而孩子實際上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真的愛他的典型衝突。

上大學後,藥家鑫更失去了空閒時間,除了學習還要做家教,經常晚上11點才結束工作,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

他的生命好像不屬於自己,他更像是實現「功名」和父母意志的奴隸。

激情犯罪後,藥家鑫很怕爸爸知道。媽媽送他自首時告訴他:「孩子,其實你爸爸很愛你,一直為你自豪,你不要怕他。」

站在藥家鑫的位置上體會,那份「怕」很真實,那份「愛」卻很空洞。

李玫瑾教授點評此案:

「他沒有從父母那裡獲得過寬容、善良的印象。如果一個人從小面對的都是善良寬容,他怎麼能輕易了結別人的性命?而如果他面對的都是嚴厲逼迫,他能不冷漠嗎?」

正是這段點評,讓當年還是名大學生的我升起了對李教授的崇敬,認為她分析得深刻。

但當年的我意識不到的是,僅憑一兩個可取的觀點,遠不足以使一個人成為「育兒專家」。

同樣是嚴厲教育導致的悲劇,在分析李磊案時,李教授說案犯是因自身脆弱而不能承受父母的嚴苛;在分析藥家鑫案時則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給孩子樹立了冷漠的壞榜樣;「過分嚴厲苛求會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康」。

前案當中,李教授似乎支持嚴厲教育,認為父母打罵孩子天經地義;後案當中,李教授似乎又反對嚴厲教育,但不是絕對反對,認為只要「不過分」就行。具體怎麼算「不過分」?沒有解釋。

實際上,稍作深入思考就會意識到,對嚴厲教育的態度根本無法模糊——支持與否,是基於完全不同的人性觀和對親子關係的定位。

認為父母有權打罵孩子,就等於認同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且兒童天性本惡。

認為父母無權打罵孩子,就等於認同孩子是他自己的主人,兒童天性本來向上向善,只要不加阻涉,他們一定會去追求自我實現。

對這些探討家庭教育時不能迴避的本質性問題,李教授都迴避了。從她散亂的一個個觀點中看,她自己的思考是很不成熟、不成體系的,講法常常前後矛盾。

她提倡「抓教育關鍵是要教育父母」「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可又常常賦予父母全知全能的角色,而將孩子看得無知無能。

她提倡給孩子尊重,可又教導父母如何對孩子實施心理控制,讓孩子害怕、聽話。

她認識到打罵會給孩子不好的行為示範,又說過「父母打兒子天經地義」「只要讓孩子離不開你,你打他罵他他都不會恨你」。

——真是相當怪異了!

如果不打不罵,她向父母建議的「更好」教育方式又是什麼呢?

點評三起著名殺人案件「走紅」後,李教授越來越多地突破犯罪心理專家的職業邊界,扮演起「育兒專家」的角色,接受各大電視臺邀請,開壇講授家庭教育,足跡遍及全國各地……

「恩威並施」

玩弄孩子於股掌之間

認真聽了李玫瑾教授多個不同版本的家庭教育講座,發現只是演講的場合、裝束不同,其中的內容高度一致。

她的確給父母提供了許多不打不罵也能讓孩子聽話的「好辦法」,指導方針就是:「恩威並施——3歲之前有恩於他,3-6歲立威於他」

3歲之前有恩於孩子,即指親自養育孩子,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便於以後控制。這點前文已經呈現,此處不再贅述。

強調3-6歲要立威於孩子,李教授這樣表述她的根據:

許多孩子青春期出現問題,不聽話,說不得,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鬧自殺,是因為父母「管晚了」。因此,3歲前後就要開始防止孩子任性,對孩子說「不行」,給孩子「立規矩」。

3歲前後,孩子會說話了,會表達獨立意志了,李教授認為,這就是「任性的雛形」。

給孩子「立規矩」要做到「四個不要」:一不要罵,二不要打,三不要說教,四不要走開。

不打不是因為心疼孩子,是考慮到打了就會讓孩子完成「心理補償」——「你都打我了,我的錯誤就可以抵消了」——家長的控制就無法實現了。

具體操作指南如下: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吃了一根冰棍還要吃,在商場鬧著要買新玩具,家長就要對孩子做「克制任性」的訓練。

將孩子帶回家,架進臥室,關上門,然後不打不罵不走開,任由孩子哭鬧。關鍵點是「笑眯眯地看著他哭,欣賞他的哭」,不要理他。

因為哭鬧時他聽不進大人的話,所以這時也不必說教。

等孩子發現哭鬧沒用,漸漸放棄,來對你察言觀色、乞求,你再去絞條熱毛巾,幫他擦擦臉,跟他說「我還是愛你的」,然後讓他認錯。下次他就知道了,他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的確,我相信照李教授的方法辦理,大多數孩子都能被家長「制服」。雖然父母「開恩」沒打沒罵,但用置之不理的態度讓孩子體會到了譴責和懲罰,喚起了孩子的懼怕、絕望。

孩子並不會因此就不想吃冰棍、不想要玩具了,孩子只是徹底明白了,只要不服從父母的意志,父母就會收回對他的愛,瞬間對他報以冷酷。

最後那句「我還是愛你的」,讓孩子認清了父母的虛偽。

成人說起「打一巴掌揉三揉」的伎倆都會鄙夷、不齒;將這套伎倆用到孩子身上時,一些大人卻洋洋自得——他們是抓住了孩子會無條件依戀父母、愛父母的軟肋!

通過李教授的「克制任性」訓練,孩子會認識到發展獨立意志是「錯誤」,偽裝自己、討好父母才是「正道」。這樣的訓練經常做,就能培養出聽話順從的「好奴才」了!

不論「施恩」還是「立威」,李教授控制孩子的「教育思想」一以貫之。不打不罵、「尊重孩子」,在控制孩子的鮮明目的下只不過是更「巧妙」的手段。

延遲滿足可以避免貪婪?

與上述手段類同,李教授還創建了用延遲滿足來避免孩子貪婪,用要求孩子最後一個動筷子吃飯來避免孩子自私等種種怪異的思維連接。

關於延遲滿足的好處,李教授這樣講:

孩子看中一個玩具時,第一次絕不要買給他,要騙他說媽媽不夠錢,加幾次班才能把錢攢夠。這樣他就知道了媽媽工作養家辛苦,金錢來之不易。(筆者按:演苦情戲,增加孩子的負疚感)

利用孩子想要玩具而不得不討好家長的心理,在「延遲滿足」期間,就可以讓孩子幹活了,比如:支使他做家務,讓他安安靜靜坐下來寫字、畫畫多少張且必須達到你的質量要求。(筆者按:等同於在驢子眼前拴根胡蘿蔔,讓它乖乖拉磨)

等拖夠時間,最終買給孩子他期盼的玩具時,孩子就會意識到,要獲得滿足,必須按照父母的規則做事。(筆者按:完全實現精神控制)

李教授認為,這樣不僅能避免孩子貪婪,還能順帶訓練孩子「坐得住」,為他好好上課、學習助力,一箭雙鵰。

我只想問:要避免孩子貪婪是嗎?面對食物,是餓怕了的叫花子會去搶,還是飽足的富翁會去搶?

明擺著是叫花子會去搶!

延遲滿足就是在製造孩子的匱乏感,製造心理上的叫花子。在匱乏感刺激下,孩子只會更饑渴、更貪婪。

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痛痛快快滿足孩子,不談任何條件,孩子才會成為心理上的富翁。

內心富足的孩子反而不會見什麼要什麼,遇到父母真的無力滿足的情況會很好商量;長大了也不容易購物成癮。

理順這個邏輯後就會發現,李教授提倡的延遲滿足能幫父母對孩子實現精神操控,對孩子本人卻只有害處,沒有益處。

最後吃飯可以防止自私?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客觀地指出:

2-7歲的兒童處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會有「自我中心」的認知特點。

請注意!皮亞傑所說的「自我中心」是指受認知能力所限,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意識不到他人的觀點——這與道德上的「自私」毫無關係。

李玫瑾教授卻歪解這一理論,宣揚從這一階段開始,就要嚴防孩子自私。她給出的具體方法是:

一家人一起吃飯時,要故意把飯菜擺好而不動,讓孩子看著飯餓一餓——「餓一個小時餓不壞他」(李教授語)。訓導孩子:長輩沒動筷,孩子絕不準先動筷!

讓孩子最後一個吃飯,這樣他就會「眼睛裡有別人」,也能學會尊重、服從大人。

繞來繞去,又繞回了「服從大人」。實現操控的原理同樣是刻意製造匱乏,利用兒童的單純、脆弱將其收服。

更容易蒙蔽人的是,她先預設「孩子自私」,再鼓動家長去消滅孩子的「自私」。2-7歲的兒童根本不知「自私」為何物,完全是無辜躺槍!

父母有病,孩子吃藥?

真荒唐!

家庭教育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沒有經過深入學習和獨立思考,父母們很容易掉進給孩子貼「問題」標籤,再四處求問改造孩子「良方」的大坑。

高焦慮時遇到李玫瑾教授支的招兒,自然覺得特別受用,而意識不到背後給孩子造成的深遠傷害。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根本沒問題,只是展現了正常的身心發展特點。比如:

3歲左右,孩子表現出明顯的自我意識,會反抗父母(青春期同理)。

這時父母不僅無需生氣,反而應該高興——你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的!

你只要儘量保護他的自我意識,多多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照他自己的想法嘗試,就幫孩子打下了獨立性、自主性發展的根基。

這跟道德層面評判的「驕縱」「任性」八竿子打不著!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要糖吃、痴迷某類玩具的階段,但你要相信,這只是個自然的階段,只要自然地滿足孩子,這個階段就會自然地過去。

處處人為設卡,才會讓這個階段卡住過不去。

只要孩子健康成長,他絕不會18歲了還執著於8歲時想要的小汽車、洋娃娃。除非8歲時你拒絕滿足他,到了18歲他來個報復性消費。

▲ 讀者留言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階段性呈現出「自私」的表現,比如自己的零食不給別人吃,自己的玩具不準別人動……

你要知道,這是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物權意識、邊界意識。這時你要支持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是強迫他去「分享」,踩踏他的邊界,把他塑造成不懂拒絕的「濫好人」。

得到充分滿足的孩子自然會去分享——無論對於物質還是對於愛,這是水滿則溢的自然流淌。

如果父母不懂體恤人性、體恤孩子,又帶著未經覺察的原生家庭創傷——孩子要個新玩具就幻想出孩子未來會索求無度、無法無天的一系列劇情——就會特別焦慮。

於是就形成了我們所常見的極其荒唐的現象:

父母有病,卻讓孩子吃藥。

培養「人」,還是培養「工具」?

每位家長自己選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及,她欣賞貴族,因為貴族穩穩噹噹,能禁得住眼前的誘惑,去看到長遠的東西。

她是希望家長朋友都將孩子培養成貴族。這個願望很好。

但沒有一個貴族是叫花子搖身一變而成的。窮人乍富,我們會叫他「暴發戶」,因為這樣的人可能跟貴族一樣有錢了,往往心理上還是窮人。

「暴發戶」與貴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童年——前者一直在積蓄匱乏感,後者一直在積蓄滿足感。

李教授懷揣著培養貴族的理想,卻教人培養窮人的方法——南轅北轍啊!

作為我母親的同齡人,李教授是從艱苦、動蕩的年代成長起來的,不免容易正常化苦難,甚至美化苦難,認為是苦難鍛鍊了她的堅韌,造就了她的成功,繼而認為年輕一代也要吃點苦才行。

帶著這樣的劇情,她的「教育思想」就呈現出給孩子「製造苦難」的特徵;同時傳襲了「父為君,子為臣」的封建糟粕,未能從根本上認識到親子雙方的平等。

一些「中間派」認為,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目的是好的,就是過程殘忍了」。錯!其實目的才是大問題!

▲ 某網友對李玫瑾教授育兒觀點的評價

年輕的父母們大都已經接受了「育兒即育己」的進步觀念,正在成長為學習型家長。

但就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那句名言所說:「連箭靶子都沒找到,每天拉弓又有什麼意義?」——做學習型家長,同樣要先找準箭靶子(釐清教育目標)!

你是想培養一個具有完整獨立人格的人,還是想培養一個能聽你指揮、為你所用的工具、附庸?

選擇後者的家長,適合做李玫瑾「教育思想」的擁躉。這是個人自由,我並不打算說服。

而如果你選擇前者,我會對你說:「你好啊!很高興,又多了一個同路人!」

最怕的是一邊用製造恐懼的方式把孩子塑造成順從、聽話的「奴」,一邊又指責孩子不獨立、不勇敢、沒有創造力、不成「人」樣。

李玫瑾教授喊出「只重視智力教育是種誤區」「抓教育關鍵是要教育父母」等口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只可惜口號下的實質內容嚴重跑偏,誤人子弟。

不過只要家長朋友學會獨立思考,不停留於此,經過一番辨析,便會收穫跨越式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父母突破舊知、突破思維圈層,孩子自然會獲得更廣闊的天空。

祝福降生到這世界上的每一個孩子,願他們都擁有美好的童年!

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文後補充道:

「我相信李教授談育兒是真誠的,她見了很多犯罪青少年,隱約感覺到了家庭教育和一個人的成長關係,她非常想要幫助家長們防患於未然。只是探討中缺少了教育學的基本思維,跑偏了。

發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和李教授辯論,更不是否定李教授其它方面,只是為了很多年輕的家長在育兒路上走得更順利。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相。兒童不是潛在的壞人,只是未成熟的人,不需要這樣對他們:「一邊用製造恐懼的方式把孩子塑造成順從、聽話的「奴」,一邊又指責孩子不獨立、不勇敢、沒有創造力、不成「人」樣。」

讀完這篇文章的你,

對本文作者和李教授的不同觀點怎麼看?

歡迎留言,理性討論。

— 講座推薦 —

相關焦點

  • 不給我買我就哭!孩子任性時,希望你會用李玫瑾的「狠心育兒經」
    帶孩子走在街上,孩子看見了想買的東西,向家長提出要求後,沒有得到滿足就開始當街大哭起來,一副你不給我買我就哭的無賴樣子,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麼樣做?而關於這一問題,我國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玫瑾教授向家長們推薦使用「克制任性」的訓練方法,接下來就讓我為各位詳細的展開講述,這套克制任性的「狠心育兒經是」具體是如何做得?
  • 李玫瑾:有些家長「層次低」,只講道理,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如今育兒理念中,打罵孩子這一套,顯然是不行的。何況,如今的老一輩護崽子心切,你還沒怎麼著呢,爺爺奶奶們恨不得像對付小時候的你一樣,揪著你的耳朵,讓你離他們寶貝孫兒遠一點。哎,誰還不是個親生的呢?打不得罵不得,只能夾起尾巴當爹媽,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改正錯誤。有用嗎?李玫瑾:只會講道理的家長"層次低"育兒網紅、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在節目裡說,孩子12歲之後,父母再講道理,他就聽不進去了,父母說的話變成了垃圾。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會下意識地認為育兒專家的子女應該要取得很耀眼的成就,最起碼也要是一個領域裡的知名人物。
  • 育兒大咖的孩子們現狀如何?對比李玫瑾和華生,讓不少人失望了
    所以,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看看就好,不要太執著,你的基因和孩子的後天都跟他們不同,跟著自己孩子的節奏走。主流育兒專家的核心教育理念當前,寶媽們關注的主流育兒專家有三個代表人物:李玫瑾、尹建莉和約翰·華生(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三位專家的觀念各有不同。
  • 李玫瑾教授建議這樣做
    就像《少年的你》中,陳念有一段時間是不被欺負的,因為那時候有小北的保護,他們不敢欺負她。然而這種力量並不是陳念本身擁有的,而是外力,當外力消失時那些欺凌就會捲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我認為對付欺凌最有效的辦法就像你李玫瑾教授說的,打回去!小學的時候幾個混混般的同學將另一個同學擠到角落裡,使勁兒地打,而基本上被欺凌的同學都選擇了不反抗。
  • 李玫瑾:方法不對,你越管,孩子越叛逆?父母做好這3點才有用
    李玫瑾育兒提起李玫瑾教授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很受大家喜愛的老師,很多寶媽都是她的粉絲,李玫瑾教授在育兒上的觀點和看法被很多人追捧,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聽完都有一種受教了的感受,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於青少年的心理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不同年齡和不同家庭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 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沒用」,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但是面對孩子在學校被"打"大多數家長都只會教孩子:"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助你。"其實,孩子在學校被"打",告訴老師是沒有用的,告訴老師並不能抹去孩子的心理陰影。案例小E的女兒最近剛上幼兒園,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小E也教過女兒:"如果你在學校被欺負了,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
    上周五,朋友萌萌哭著給我打電話,說剛開學沒幾天,她家孩子就跟同學打架,還下手不輕。孩子回家之後萌萌訓了幾句孩子,孩子還生氣打她,她一下子就有點崩潰,她不懂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她還問我她家孩子是不是有點暴力傾向。
  • 李玫瑾:家長懂得「養兒3忌,養女5忌」育兒法,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李玫瑾教授我們都熟悉,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見解,經常在節目中和家長討論育兒問題,給許多家長解決了疑惑,她的育兒觀也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在網絡上非常火爆。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非要等長大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非要等長大當今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將來能夠有所出息,因此從小就注重孩子智商的培養,凡是聽說能提高智商的,都要去嘗試。但是根據調查發現:孩子智商的主要來源是遺傳父母的基因以及後天的培養。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上,費時費錢還沒用
    孩子爸爸看不下去了,指責道:「你這麼盲目地給孩子報興趣班,絲毫不了解孩子的優勢和興趣,孩子不想學的你還在堅持,浪費錢還浪費時間。」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能更優秀,但盲目地報興趣班真沒什麼用,反而耽誤了孩子真正學習的時間和精力。
  • 李玫瑾教授坦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
    前段時間,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演講中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發表這樣的言論呢?試問天底下哪個父母是為了孩子好,怎麼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呢?其實,李玫瑾教授指的是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 李玫瑾教授:一個自信心強的孩子,都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但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教出又陽光又自信的孩子。一般都是這四種家庭。
  • 李玫瑾:養育女孩,家長遵循「4項原則」,女兒未來陽光氣質足!
    李玫瑾:養育女孩,家長堅持這「4項原則」,女兒未來陽光氣質足!李玫瑾教授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她不僅研究犯罪心理,也很擅長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所以她有很多育兒觀念,深受家長的認同。但同時也有很多人的反對,於是很多人好奇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怎樣?
  • 李玫瑾教授說的專治3-5歲「熊孩子」的訓練方法:片面了!
    第二,不要打罵他,你那麼大個,他那麼小,打他不公平。第三,不要講道理,因為他正在鬧,你說什麼都是噪音,你越說,他越鬧。所以你要安靜下來。第四,不要離開,他鬧給你看的,所以你要看著他。四個不要,把門一關,往孩子前一坐:孩子,今天這事,不行就是不行,你鬧吧。有一次,我孩子也跟我鬧,他哭累了,把小被子挪下來看我一眼,結果看到我就在跟前,然後接著哭,一直哭到精疲力盡。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聽起來霸氣,那你是否思考過「我」中有哪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你的命呢?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人到中年我就在「稟性難移」這四個字面前低了頭,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性格對於人生的影響,直到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
  • 李玫瑾教授:是性格而非智力
    最近《哪吒》電影中有句臺詞可謂是火遍全網,「我命由我不由天」,讓不少人都鼓起勇氣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可要說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是什麼?我聽到過很多答案。在父母和孩子的眼中能夠決定命運的,大多數選擇的是智力。
  • 李玫瑾教授: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的權威專家,主要研究未成年犯罪心理及預防,並且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講座得到很多父母的認同,幫助很多家長解決難題。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孩子聰不聰明為什麼要看「手」呢?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從不是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也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